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浮针疗法治疗痛证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浮针疗法是第一军医大学中医系符仲华经数年研究探索,首创的一种对疼痛能立即奏效的新疗法,是应用浮针针具在病痛周围的皮下进针的针刺治疗方法.因其针刺有别于传统针刺方法,不深入肌肉层,只在皮下,象浮在肌肉上一样,故取名为"浮针".它是在传统的针刺理论、阿是穴理论和腕踝针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1].主要适应证为疼痛性疾病,大部分痛证可达立竿见影的神奇疗效.现将近年来有关浮针疗法临床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浮针治疗是现代针灸的一种新型疗法,是用一次性浮针在非病痛区域的皮下疏松结缔组织进行扫散手法的针刺疗法。针对耳鸣的患肌进行相应的处理后,耳鸣症状得到有效的改善。方法用一次性浮针处理相应的患肌,持续对患者进行查体并追踪疗效。结果经浮针治疗后耳鸣的症状得到改善,亦或治愈。结论浮针疗法可在耳鸣疾病的治疗上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浮针治疗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带状疱疹性神经痛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浮针组(22例)和常规针刺组(18例),浮针组采用浮针治疗,在病痛区神经远端埋浮针,常规针刺组采用皮损局部毫针围刺法,5次为1个疗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WHO镇痛疗效分级标准评定于治疗前、1个疗程后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定,并观察疗效。结果:两组治疗1个疗程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浮针组较常规针刺组降低更明显(均P〈0.05);浮针组和常规针刺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1.8%和61.1%,浮针组优于常规针刺组(P〈O.05)。结论:带状疱疹性神经痛应用浮针疗法效果好,且在一定程度上能预防后遗神经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相对于传统针刺疗法,浮针是一种全新的针刺方法,其进针点选择在病痛部周围而不是病痛处,针体行进在皮下(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层),针尖直向病灶,针具可选用专门的浮针针具,也可使用一般毫针。其疗效迅速持久、适应症广、操作简便,特别是在镇痛方面被证实快捷、有效。主要用于治疗“局限性而非系统性,功能性而非结构性”的疼痛病症。病种涉及到软组织伤痛、慢性内脏疼痛、神经病痛和部分非疼痛性疾病,  相似文献   

5.
浮针疗法治疗肩周炎探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临床治疗肩周炎的方法颇多 ,浮针疗法是第一军医大学符仲华老师随着针灸研究不断深入 ,将传统针灸学和现代医学结合的一种新型的物理治疗方法。  浮针疗法 ,是因其针刺部位只在病痛皮下疏松结缔组织 ,象浮在肌肉上一样而命名。根据肩周炎患者的实际情况 ,寻找最痛点 ,用一型号适宜的浮针针具 (即浮针 ,是由不锈钢的针芯 ,软套管及针座和保护套管三部分组成 ) ,在距痛点 6~ 10cm处进针 ,透皮后 ,退至皮下 ,沿皮下向前推进 ,针尖直对痛点 ,对小范围的疼痛病灶 ,取出针芯固定即可 ,而较大范围的疼痛病灶 ,可先作扫散动作 ,即以进针点为支…  相似文献   

6.
唐敏 《湖南中医杂志》2013,29(1):140-141
浮针疗法是用一次性针具在局限性病痛周围的皮下疏松结缔组织进行扫散手法的针刺疗法,因其针刺时不像传统针刺一样深入肌层,只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像浮在肌肉里一样,故取名"浮针"[1].浮针疗法是传统针灸学和现代医学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适应证广泛、疗效快捷、操作方便、经济安全、无毒副作用等优点.浮针疗法于1996年由第一军医大学中医系符仲华发明,经过10余年的临床运用,得到了极大的推广及发展,现将2007~ 2012年间浮针疗法治疗各种痛症的临床报道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比较浮针与常规针刺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10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浮针组和针刺组,每组50例。在患肢被动和主动康复训练基础上,浮针组采用浮针疗法,在距离肌筋膜触发点(MTrP点)5~10cm处确定进针点,于皮下进行运针、扫散,持续2min;针刺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穴取肩前、肩髃、肩髎等,均隔天治疗1次,每周3次,共治疗14天。采用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SS)、简式McGill疼痛量表(SF-MPQ)和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对患者治疗前后上肢的损伤程度、疼痛症状、运动功能进行评价,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SHSS评分、SF-MPQ评分、FMA评分均显著改善(均P0.01),且浮针组的改善程度均优于针刺组(均P0.05);浮针组总有效率为94.0%(47/50),优于针刺组的90.0%(45/50,P0.05)。结论:浮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满意,优于常规针刺治疗结合康复训练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创新性温针灸配合浮针疗法,为患者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法:针刺主要是局部夹脊穴及循经取穴,浮针疗法是用一次性使用浮针在非病痛区域的皮下疏松结缔组织进行扫散手法的针刺疗法,具有既无痛苦、无副作用、见效快、适应症广等特点.结果:获满意疗效.结论:该法操作简便,疗效肯定,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浮针疗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临床疗效。方法:用一次性浮针向肱骨外上髁炎患者的前臂或上臂疼痛处进针,针与皮肤呈15~25°,沿皮下推进,行扫散动作2~3min,直到患者的疼痛症状完全消失或减轻为止。结果:治愈10例,好转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1%。结论:浮针疗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浮针疗法治疗顽固性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1例顽固性腰背肌筋膜炎患者行浮针疗法治疗,并采用简式McGill疼痛问卷进行评价,对比治疗前后疼痛的改善程度。结果:治疗后简式McGill疼痛问卷的选词阳性项目数、疼痛指数分(PRI)、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现有疼痛(PPI)评分均比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有一例出现皮下血肿,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晕针及其他并发症。结论:浮针疗法是一种治疗顽固性腰背肌筋膜炎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浮针疗法对骨质增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86例腰椎骨质增生患者随机分成2组,其中治疗组43例,采用浮针疗法;对照组43例,采用常规针刺疗法。治疗期间比较两组患者出血次数及产生疼痛感的人数、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疼痛程度评分。结果:治疗期间,两组进针时出血次数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生疼痛人数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临床症状评分及疼痛程度VAS评分的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VAS评分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浮针疗法能显著改善骨质增生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疼痛程度,且患者的适应性强。  相似文献   

12.
浮针——一种全新的针刺镇痛疗法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1浮针溯源浮针是一种新型的在病痛周围的皮下进针的针刺治疗方法,因其针刺有别于传统针刺方法,不深入肌肉层,只在皮下,象浮在肌肉上一样,故取名为“浮针”。它是在传统的针刺理论、阿是穴理论和腕踝针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第一军医大学中医系符仲华同志于199...  相似文献   

13.
电针配合浮针针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浮针针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优势。方法 1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治疗组54例,采用浮针针刺方法,接电针仪行疏密波治疗;对照1组52例,采用常规辨证循经取穴,针刺得气后行电针疏密波治疗;对照2组44例,采用符仲华浮针进行治疗。各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个疗程后、2个疗程后、治疗后4星期进行综合评分。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4%,对照1组为82.7%,对照2组为93.2%,治疗组与对照1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电针配合浮针针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总有效率明显优于电针治疗,与浮针疗法效果一样,且针刺过程中无疼痛,操作比浮针简单,成本比浮针低廉。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浮针疗法治疗频发性紧张型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频发性紧张型头痛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浮针组和传统针刺组,每组30例,共脱落3例(其中浮针组1例,传统针刺组2例),完成57例,分别对两组患者行浮针和传统针刺治疗,记录两组治疗效果、疼痛VAS评分、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并计算出头痛指数。结果:浮针组患者在首次治疗结束后24 h内VAS评分下降程度大于传统针刺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1)。治疗结束28天后,浮针组总有效率为100%,传统针刺组总有效率为82%,浮针组高于传统针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浮针疗法治疗频发性紧张型头痛的即时镇痛效果较传统针刺有效,总有效率也比传统针刺高。浮针治疗频发性紧张型头痛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岐黄针疗法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4例颈椎病颈痛患者随机分为常规针刺组和岐黄针组,每组各32例。岐黄针组给予岐黄针疗法治疗,常规针刺组给予常规针刺疗法治疗。每周3次,治疗3次为1个疗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周后及治疗3个月后随访时,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NPQ)以及Mc Gill疼痛量表(MPQ)评分的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1)研究过程中,岐黄针组失访1例,常规针刺组失访2例,均因受疫情影响而脱落。最终岐黄针组31例、常规针刺组30例纳入疗效统计。(2)治疗1周后,岐黄针组有效率为90.3%(28/31),常规针刺组为 56.7%(17/30),岐黄针组的近期疗效显著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治疗 3 个月后随访,岐黄针组有效率为 87.1%(27/31),常规针刺组为36.7%(11/30),岐黄针组远期疗效显著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3)治疗1周后及治疗3个月后随访,2组患者的NPQ评分、MPQ评分均明显改善,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岐黄针组在改善NPQ评分、MPQ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过程中,常规针刺组出现2例晕针,岐黄针组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岐黄针疗法治疗颈椎病颈痛,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浮针是一种新型的在病痛周围皮下进针的针刺治疗方法,因其有别于传统针刺方法,不深入肌肉层,只在皮下,像浮在肌肉上一样,故取名为“浮针”。其是在传统的针刺理论、阿是穴理论和腕踝针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浮针疗法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PNF)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60例随机分为浮针组与针刺组各30例。浮针组用浮针结合PNF治疗、针刺组用常规针刺治疗。结果:浮针组较针刺组的症状、体征积分降低更明显(P0.05)。总有效率浮针组100%、针刺组9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浮针疗法结合PNF技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浮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以颈椎牵引和中频脉冲电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浮针疗法,观察两组治疗后的效果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较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浮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较传统保守治疗的临床效果具有明显优势,对减少患者病痛,降低患者病残,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浮针疗法是应用一次性浮针在皮下组织内实行扫散手法的新型针刺疗法,在治疗疼痛时效果明显。笔者在临床应用浮针疗法治疗各种病症,针对痛点作用更强,充分体会到浮针疗法立竿见影的效果,现将应用体会做简单的分享,以便浮针疗法在临床上的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20.
浮针治疗675例疼痛的简化McGiLL疼痛量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浮针疗法治疗了各种疼痛675例,治疗前、首次治疗后第三次治疗后,分别采用简化McGiLL疼痛量表进行评价。另外,有360例疼痛病人采用常规电针疗法作为对照组。通过比较,浮针首次镇痛效应强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