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就《理沦骈文》探讨了吴师机的针灸学说。尤其就吴氏根据“内外贯通”之理,提出的“外治可补内治之不及”、“膏药贴法与针灸通”、“膏可统治百病”、“可与针灸并用”等学术观点作了重点论述,不仅体现了吴氏对中医外治法的继承、发展和创新,而且说明他对完善中医外治法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中医针灸临床思维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需求而演变,顺势思维在中医针灸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顺"是治疗的手段,中医针灸"顺势而治"的特性凸显了针灸在治疗疾病时的特点和潜力,利用针灸治疗方法调和阴阳,和谐天人关系,最终目标是预防和治疗人体疾病。  相似文献   

3.
国家级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周德安教授,致力于医、教、研,倡导“针灸药”结合,创立了“针灸六治”学术思想体系。他在中医情志病、失眠、中风、神经性耳聋、儿童抽动症等疑难杂症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疗效。文章探讨周教授“治神”基础方“四神方”、补益安神之“五脏俞加膈俞”方、重镇安神之“督脉十三针”方、调畅安神之“开四关法”;并分享用“针灸六治”经典理论之一“治神”法治疗面瘫后失眠、中风后抑郁的经典案例。周老治病先治神的学术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即人的形神是一个整体。周老将针灸治神贯穿临床各病种中,尤其是心身类疾病,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常因辨证不同,几种治神方联合应用。随着对周老学术思想的传承应用,越来越体会到治神思想在临床治疗各科疾病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既提高了疗效,又减轻了病痛,值得研究者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挖掘、探索。  相似文献   

4.
分析中医内病外治研究开发之现状及用药特色,提出了内病外治的基本原理是“刺激感应”;内病外治的要领是以“表里寒热虚实逆顺”为纲,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给药途径制宜;临床运用时应做到辩证准确、给药途径和方式选择准确,精于施术,精于制剂。  相似文献   

5.
“治未病”是《内经》预防为主的学术观点之一。《内经》中“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发、治其未传、瘥后防复”的理论一直指导着中医的疾病预防。逆针灸一词首见明代高武的《针灸聚英》:“无病而先针灸日逆。逆,未至而迎之也。”  相似文献   

6.
赵桂芝 《河南中医》2006,26(3):12-13
张仲景之《伤寒论》很好地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对太阳病变证(坏病)更是提出应“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在对太阳病变证中诸虚证治疗时,仲景谨察病情之轻重、标本之缓急、以及虚之所在,分而治之。或虽虚而症状轻微,可不药而愈;或细分标本缓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或虽病机证候相同(或相似),但表现的症状不同,则治疗时方药亦不同;或虽有相同(或相似)症状,但病机证候不同,故治亦不同。  相似文献   

7.
针灸之所以能够治疗疾病,在于针灸具有“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的作用,而达到阴平阳秘之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治神是手段,得气是关键,调阴阳是目的。针灸取效之关键在于得气,“气至而有效”,“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如何得气“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余业医数栽,深感其中确有深意,现略陈管见,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8.
Wang JX 《中国针灸》2011,31(9):843-845
贺普仁教授从事中医针灸工作至今已70年,其针灸思想、针灸学术、针灸技术独树一帜.除专业学术内容外,同时传承了传统的典型的治学精神和人文理念.“师古”原理之不变,“创新”发展而“不泥”的治学精神和务实执着的基本治学理念是贺老事业成功的基础要素.  相似文献   

9.
分析中医内病外治研究开发之现状及用药特色,提出了内病外治的葳原理是“刺激感应”;内病外 要领是以“表里寒热虚实逆顺”为纲,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制宜,因给药途径制宜;临床运用时应做到辨证准确,给药方式选择准确,精于施术。精于制剂。  相似文献   

10.
“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出自《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对针灸理论发展和临床指导具有重要意义。“神”与“治神”乃是自古至今中医学者以及针灸学者持续探讨的问题,主要围绕传统中医文化简要论述“神”的含义,同时从医患整体性、诊治整体性、生理心理治疗整体性三方面对“治神”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1.
从传统医学注重“神”主之用,现代医学对精神心理作用的反思及针灸治病重在治“神”三个方面加以论述,认为治神是体现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观的关键。“神”分五志,统而为一,才能使机体协调平衡,针灸治病尤其如此。并提出这对于找到中西医结合着力点应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中医理论的形成直接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特别是道家思想。顺其势而治的思想提示我们在针灸临床诊治过程中,一是顺生理特性,二是顺病证特性,在顺自然之势而治的思想指导下,去洞悉和贯通诸多针灸原则与方法,从而达到心领神会,运用自如,以取得针灸治疗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3.
产后痹是妇人在产褥期或产后百日内所患的痹证。本病的发生,主要与产褥期气血亏虚、复感外邪及瘀血阻络有关。在治疗上多从血痹、气血亏虚、祛邪化瘀论治。清代吴师机明确提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为中医外治法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医外治法关于治疗痹病的论述较多,但在治疗产后痹方面理论欠系统化,治疗欠规范化。本文在此概述包括针灸、推拿在内的中医外治疗法对产后痹的治疗,以期能够促进中医外治法理论系统化和治疗规范化的进展,并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多治疗产后痹的思路和方法。下面就产后痹的中医外治疗法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中医体质可为“治未病”提供方法、工具与评估体系,实现疾病防治关口前移。艾灸是中国的传统疗法之一,以其简便有效的特点,广泛应用于疾病防治。将艾灸与中医体质结合,可丰富调体“治未病”的干预手段,实现个体化诊疗及养生。基于艾灸平调阴阳之功,论述灸法在不同体质的应用,并针对不同体质,提出了相应的艾灸调理方案,以期为中医“治未病”提供思路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中医“治未病”越来越受到各界重视。鉴于针灸与“治未病”的特殊联系,结合长期在针灸临床工作的体会,笔者认为在针灸“治未病”的理论继承与创新、“治未病”与“亚健康”、“治未病”与环境及“治未病”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尚存在一些认识上的问题,值得深入研讨,以利于针灸“治未病”乃至中医“治未病”工作沿着正确轨道不断推进。  相似文献   

16.
探讨符文彬教授“一针二灸三巩固”针灸治疗模式与中医治未病的关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治未病”是中医学之精髓,符文彬教授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秉持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原则,提出了“一针二灸三巩固”整合针灸治疗模式,该模式对临床一些疑难病以及易复发的疾病起到了更好的治疗及巩固作用,与中医“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治未病思想相契合。该整合模式丰富了针灸治未病手段,使针灸在治未病中得到更好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西医结合防治支气管哮喘的探讨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西医结合防治支气管哮喘的探讨沈自尹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治疗可区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即发作期和缓解期。中医对哮喘发作期的治疗并非其长处,收效不如西医药之迅捷;而对缓解期的治疗则是中医所擅长。远在明代就已提出“治喘咳不离乎肺,不只于肺”,“发时治肺,平时治...  相似文献   

18.
按诊是中医诊察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系统归纳了流行于美国的传统中医针灸的经络腧穴按诊、日本针灸的腹诊、欧式五行体制针灸的夫妻脉诊、针灸物理医学的肌腱带按诊及肌反应测试术等不同针灸流派按诊现状、特点及源流。在分析美国各针灸流派均重视按诊的社会心理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按诊反馈检测的诊疗互动机制不仅是美国针灸以人为本、身心并治的个性化诊疗特性的重要体现,亦是对中医现代化进程中中医诊疗特色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金匮要略》治未病思想与肿瘤病学三级预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治未病是中医预防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在疾病的预防、诊治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对当代医学界尚难治愈的恶性肿瘤,中医以“治未病”为中心,开展研究工作,应用于中医肿瘤学领域,与现代肿瘤病学的三级预防有异曲同工之妙。“治未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是古代医家对疾病提出的预防学术思想。《难经》、《金匮要略》承先启后而发挥之,使中医预防学理论倍受推崇而日臻完善。“治未病”一词最早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治”有治疗、医治;治理;调理、调养;条达、条顺;安定之义。“未病”包含…  相似文献   

20.
《黄帝内经》中蕴涵的传统中医思维是在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以及在传统哲学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古代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中能动总结出来的具有时代性、稳定性和传承性的实践悟性智慧以及动态经验思维总结.其旨在倡导顺应自身、顺应自然、顺应社会及顺应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协调关系的防病观,治病观以及养生观,以期阴阳调和,气从以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而达圣度.顺,即要顺势,即顺应自然之势及其规律[1].《说文解字》“顺,理也.从頁从くくく.食閏切.理者,治玉也.玉得其治之方謂之理.凡物得其治之方皆謂之理.”《内经》中的“顺、和、合、从”等均以“凡物得其治”为宗旨,我们只有在特定的文化、哲学以及生命背景下去把握《内经》中所蕴含的以“顺”为枢机的相关整体、能动、平衡等思维方式,才能从本质上理解和运用中医药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