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2 毫秒
1.
从中西医对照研究角度,浅析经络、卫气和经筋与血管、神经的关系,研究发现经脉和络脉与西医学的血管关系密切,卫气和经筋与西医学的神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人体经络的实质研究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谢浩然 《中国针灸》2000,20(10):603-605
为阐明经络实质,根据古代经络文献的有关论述。结合现代经络研究的有关成果。进行研究分析。结果:经络结构是三个层次的间隙结构。气血运行是卫气营血的物质运行,气血通道是卫气营血的两种通道。结论:经络实质是间隙结构的液气通道。人体经络可分为狭义广义两种。狭义经络是循经感传的卫气通道。广义经络是卫气营血的气血通道。  相似文献   

3.
目的:阐明经络实质。方法:用是否有经络脉气运行循经感传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结果:经脉与络脉的脉气是组织液气,十二经脉是纵向肌肉之间等器官间隙的液气通道,十五络脉是横向肌肉之间等器官间隙的液气通道。结论:广义的经络是卫气营血的气血通道,狭义的经络是循经感传的卫气通道,实质的经络是液气运行的间隙气道。  相似文献   

4.
经络气道的验证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谢浩然 《中国针灸》2002,22(9):8-16
目的:验证经络气道,阐明经络实质。方法:根据古典经络文献的有关论述,用多种实验研究验证络气道有什么样的物质结构、功能和特征,结果:经络气道,有多种物质,宏观形态,经络路线,外部框架的间隙结构;有卫气运行,循经感传,血管变化,淋巴免疫的间隙功能,有低阻良导、双向运行,阻滞疏通,气道相通的间隙特征,结论:卫气营血的气血通道是广义经络,循环感传的卫气通道是狭义经络,经络实质是液气运动的间隙通道。  相似文献   

5.
经筋是经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完善经筋病理论,拓展经筋病治疗为目的,对经筋理论的形成年代和经筋实质进行探讨,以期阐明经筋在西医学中对应哪类组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的经筋病进针点选取规律和针刺手法。  相似文献   

6.
八、六经、卫气营血辨证是外邪内传浅深不同的模型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是根据祖国医学经络学说和营卫气血理论作为依据而总结的外感热病的浅深不同的辨证方法(模型)。虽然目前对经络和营卫气血的实质尚未搞清楚,但从控制论角度看,前者是人体传递信息的“通道”,后者就是传递信息的物质基础。《灵枢·海论》曰:“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难经·二十三难》曰:“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  相似文献   

7.
交感神经敏感线与经络实质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内经》的经络包括运动营血的血管性经络和运行卫气的非血管性经络两类,后者即针刺信号沿皮肤经线的传导过程。本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皮肤中确实存在传递针刺信号的通道以及通道的实质是交感神经敏感线:针刺信号传递或循经感 传发生在皮肤中,针刺后皮肤经线交感递质释放与阻断与经络传导相关,微量的α受体兴奋剂穴位注射模拟出针刺效应,经脉线为交感神经递质富集线,皮肤中存在特异的儿茶酚胺细胞。最后指出,血管本身是体内最典型的交感神经及递质敏感通道,因此,交感神经敏感通路是两类经络的共同核心。  相似文献   

8.
周围性面瘫是一种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症的疾病,又称为"贝尔麻痹"。中医学称之为"口眼?斜""吊线风"。中医学认为当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时,风寒或风热趁虚侵入面部经络,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肌肉失于约束,尤其是手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则发为面瘫。西医学认为,由于风寒致面部神经血管痉挛,局部缺血水肿,使面神经受压从而引起神经变性而发病。西医多采用抗病毒、营养神经等治疗方法[1]。中医学则以针刺为主,结合拔罐、刺络放血、温针灸等方法,可取得较好疗效[2]。而刺络拔罐在周围性面瘫方面的疗效目前说法不一,故本文将刺络拔罐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经 筋 实 质 阐 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筋是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经筋实质的现代阐释却一直争论不休,通过对《黄帝内经》中经筋的论述以及现代对于经筋实质认识的分析与总结,认为经筋是以肌肉的正常神经支配为基础的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概括。其病变包括由于外伤、劳损等因素造成的肌肉、韧带等软组织本身病变和由此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以及由于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病变导致的肌肉、韧带等软组织功能改变。  相似文献   

10.
中医的人体经络,是在皮肤与肌肉和骨骼等器官之间的筋膜间隙中,其中有疏松结缔组织、组织液气、能量物质、神经、血管和淋巴等现代医学已知的几种组织结构共同参与未知的综合功能的调控系统。用这种经络气道筋膜间隙的多种物质,能统一对经络实质认为是神经、体液、能量等一种物质的不同认识。  相似文献   

11.
郑利岩 《中国针灸》2003,23(4):222-224
目的:从中医学整体观出发,正确认识经络实质。方法:以《灵枢》中有关经络论述为指导,综合我国学者多年来经络研究的成果,归纳、总结了构成经络实质三大要素,即经络组织结构、经络作用通路及经络效应表现的相关资料。结论:提出经脉是附着于筋膜组织,借助神经、血管、淋巴管,调整人体机能的带状结构;络脉是小血管,借助神经、血管、淋巴管,调整人体机能的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12.
经穴由间隙物质构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谢浩然 《中国针灸》2003,23(8):463-465
目的:阐明经穴由间隙物质构成。方法:根据中医经络理论学说的有关论述,结合现代经络研究的有关成果,进行对照验证研究。结果:在人体皮肤与肌肉和骨骼等器官之间的间隙结构中,有疏松结缔组织、组织液气、神经、血管和淋巴等多种物质的复合功能。结论:经络穴位是由间隙物质构成的,组织液气是在间隙中运行着的,液气运行循经感传是有规律的,经络实质运行规律是可认识的。  相似文献   

13.
楼新法  蒋松鹤 《中国针灸》2012,32(4):319-323
目的:探讨穴位的实质,并进行解剖学分类。方法:在前期大量穴位解剖研究的基础上,选用经红色乳胶灌注固定成人标本男女各1例,对全身穴位定位后进行层次解剖和断层解剖观察,重点观测穴位的已知结构配布的特异性并据此进行分类。结果:①穴位的配布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神经血管束或含血管神经的筋膜结缔组织富集部,具有气血输注之功能,为穴之内核;二是骨、肌或筋膜围成的孔隙或隧道,为穴之外壳。人体不同功能状况会影响"穴壳"开合,对"穴核"起节制、调节作用,以调节气血运行。②穴位依据解剖学特征可分为孔隙型、隧道型和终末型穴三类。孔隙型、隧道型穴多见于十二经穴,由"穴核"和"穴壳"构成;终末型穴包括任脉、督脉诸穴和耳穴,脑脊神经终末及其伴行血管终末交汇于浅筋膜,是经络气血输注体表的部位。结论:穴位是神经血管束或含血管神经的筋膜结缔组织穿经骨、肌或筋膜围成的孔道和脑脊神经终末及其伴行血管终末在身体中轴的浅出交汇部位,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体表路径中的节点和终末点。  相似文献   

14.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临床研究近况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综述了近5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研究概况。文献表明:基础治疗非常重要,它是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前提,内容包括健康教育、控制饮食、适当运动、排尿训练等;西医治疗是必不可少的,但应当合理规范,大致有控制血糖和修复神经2个方面;中医治疗方法较多,主要是中药内服和针灸治疗2大类别,但都离不开辨证施治这一特色精髓,临床多从肾、脾、肺三脏进行治疗,其中肾脏是关键,还应考虑气、阴、阳虚以及血瘀等因素。结合的模式是在基础治疗的前提下,同时采用中西医两种方法进行治疗,其具体方案虽然繁多各异,但其效果优于单纯的西医或单纯的中医治疗。  相似文献   

15.
经络学说起源于对“脉”的解剖生理学认识 ,以脉行的路径为经脉 ,以脉行的分支横出的径路为络脉 ,从而逐渐形成了经脉和络脉的概念。对经络学说提出挑战的是来自西方医学的传入 ,即人们在认识神经学说的结构与功能之后 ,来阐释经络沟通人体体表与体表上、下之间 ,体表与内脏内、外之间特异联络、调控和反应功能。在明末传入的西方解剖生理学 ,或是在晚清西方医学科学的东传过程中 ,与经络功能相关的中医词汇如“细筋”“系”等曾作为“nerve”的汉译名词 ,从而在中西医汇通的初创阶段 ,奠定了经络与神经功能活动相关的文字转换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中医认为,五脏不安,营卫失和是失眠的病机关键。中焦居于脘腹,是营卫二气产生之源,是五脏所藏精气之源,是失眠的主要病位。脏腑及营卫气机失调均易反映于腹部,运用中医腹诊,触按以脐为中心的腹部五脏分区,观察腹部寒热、压痛、血脉搏动等情况,对明辨失眠的病位病机、遣方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内经>中"经脉"实际包含两套完全不同的脉道系统,即行气之脉--十二经脉和行血之脉--血脉.气血是分离的,气即卫气,血即营血,两者各自运行于这两套不同的脉道之中.古人误将"内视"所见的行气之脉与解剖所见的行血之脉及各自脉中的气血视为一体,导致了气脉与血脉、气与血相互混淆的错误.  相似文献   

18.
痿证从督脉论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兴伟  黄建华 《中国针灸》2008,28(3):231-233
对痿证的发病部位、痛因、病机与督脉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指出“皮肉筋脉骨节”是行使机体运动功能的基本结构,依赖于气血津液精髓的濡养;“精亏髓枯”气血亏虚”是痿证发病的病机关键;“督脉虚损(或痹阻)”“督阳失运”是痿证发病的经络学基础。在临床上,通调督脉可促进督脉(脑、脊髓)形态结构和功能修复,并可重建脑髓-督脉(脊髓)-脏腑经脉气血功能活动调控系统,从而使气血津液精髓的敷布转输复常,以濡养皮肉筋脉骨节。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糖尿病的发病趋势越发递增,然而西医用药尚未满意,中医对糖尿病认识研究颇为丰富,故而人们转向从传统中医药中寻求帮助。传统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身脱离母体后的正常生命活动、生长发育均需后天脾胃的滋养、运化。胰附属于脾,脾胃受损时,水谷精微运化所需的脾主分泌的津液减少。脾的运化功能受损,导致胰岛素相对或绝对减少,血糖散溢血脉,引起糖尿病。  相似文献   

20.
付玉芳  刘伟  张国丽 《山东中医杂志》2011,(10):687-688,708
以脾肾为主的脏腑功能失调,可致卫气内伐于营血而化生血浊。而卫气内伐、营卫相干又决定着血浊的主要致病特点:血脉蕴热、痰瘀并生、阴阳失节、多脏受扰、卫外不固等。因此血浊的治疗以调卫和营为基本大法,包括健运脾胃、清热活血、清化痰浊、温振肾阳、滋养阴血等具体方法及其各法的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