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伤寒论》首创六经辨证论治体系,书中理法方药完备,但关于灸法取穴内容却语焉不详,今就《伤寒论》中涉及灸法取穴的相关条文,结合经络学说的相关理论和历代注家中有代表性的见解,再掺以己见,以使相关条文更加易于理解,从而丰富完善《伤寒论》的辨证论治体系,发掘整理《伤寒论》中的灸法理论,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著作,被尊为众方之祖。其遣方用药极为精当,而其服药方法更是异彩纷呈,颇有见的。本文通过整理《伤寒论》中顿服的条文及方药的剂型、适合人群、药后护理,并加以综合、分析,以期指导临床用药,提高方剂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国医论坛》2021,36(3):3-4
《伤寒论》涉及小便的条文计有60余处,笔者对《伤寒论》中涉及小便的条文进行了分析整理,认为《伤寒论》中小便的异常变化,不仅可以阐明病机,而且可以作为辨识疾病证候、指导治疗的主要依据。总结《伤寒论》中小便在辨证论治中的意义,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是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的著作,多为后世医家所推崇,而在将息之法(服药后的调养之法)方面的论述较少,以著作的条文为基础,从煎服之法、药食相辅、药后观询、药后调摄四个方面,对《伤寒论》中的将息之法进行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5.
程建安 《新中医》2021,53(10):7-11
对《伤寒论》中具有临床药学监护理念的条文进行提炼,系统总结分析《伤寒论》中对中药处方用药量、用药疗程、排病反应、误治及治疗禁忌的相关内容;发现《伤寒论》中的许多论述与中药处方临床监护相关,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认为中药师可通过汲取《伤寒论》中思想精髓,将中药临床药学和六经辨证有机结合,从而在临床监护上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和技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相似文献   

6.
浅谈生姜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姜始载于《名医别录》,是典型的药食同源植物,医者常觉生姜为可有可无之物,其实不然.仲景就非常重视生姜的运用,在其著作《伤寒论》中有39方次,生姜或为君药,或伍以他药来解表祛邪、和胃降逆、止呕化饮.生姜在临床中若运用得法,能提高疗效,故其应用规律值得研究,就此利用《伤寒论》中相关条文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伤寒论》中针药并用条文的分析,进一步确立针灸在临床中的地位,明确仲景在治疗疾病时,药物与针灸并用的方法。通过对《伤寒论》版本的梳理与考证,将所收录原文的条目按一定的顺序归纳为:单用针灸治愈疾病、针药并用治愈疾病、针灸导致坏病用药治愈、针灸导致坏病四类条文,根据历代注解以及《内经》中的观点进行阐述分析。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针刺法主要应用于三阳经、灸法主要应用于三阴经、三阳经禁用一切温热的物理疗法。  相似文献   

8.
浅谈《伤寒论》水气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气病是《伤寒论》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本文试从脏腑入手界定其范围 ,确定其分类 ,以水饮运行的相关脏腑为纲领 ,把“温药和之”与脏腑特点有机结合 ,综合分析相关条文 ,以期《伤寒论》水气病的论述能够进一步系统化 ,以便于临床的区别和应用  相似文献   

9.
作者对《伤寒论》中有关大青龙汤的证候、方药、禁忌证、禁忌证用方等条文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分析。对于理解《伤寒论》中的相关内容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是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的著作,多为后世医家所推崇,而在疾病调养与保健方面的论述较少,本文以著作的条文为基础,从药食相辅、取汗之法、病后调摄三个方面,对《伤寒论》中的调养与保健方面进行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1.
谈《温病条辨》对《伤寒论》的继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建军 《河南中医》2007,27(4):9-10
吴瑭在著述《温病条辨》时,受到了《伤寒论》的巨大影响。“近师承于叶氏,而远追踪于仲景。”“其处方也,一遵《内经》,效法仲祖。”这种影响不是对《伤寒论》的简单模仿,而是系统地继承,并在继承中加以发展。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三焦辨证是对六经辨证的继承和发展;二、“救津液”思想是对《伤寒论》“存津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三、遣方用药是对《伤寒论》经方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为了系统整理和分析《伤寒论》中有关中药药嘱的文献资料,归纳概括中药药嘱的主要内涵。对《伤寒论》中有关药嘱的内容,按照中药剂型的制法、中药的服法、服药禁忌、服药后护理等4个方面进行收集、筛选、比较、归纳和分析。查阅相关研究《伤寒论》中方剂用药的文献,归纳其论点,并做比较。规范的发药交代有利于指导临床合理使用中药。规范如下,中药的煎煮用水常选择自来水和井水。对于具有活血通络作用组成的汤剂,可以加入酒共煮;含有毒性药组成的汤剂,可以加入蜂蜜共煎。特殊煎煮的中药,如麻黄可先煎,并去除药汤上的浮沫。煎煮火候的衡量可在汤剂中加入粳米,米熟即汤成;不同剂型的服用剂量(合或升,梧桐子或弹丸,方寸匙);汤剂的服药时间、温度及次数变化,要考虑汤剂的作用部位,功效主治及患者的病情轻重缓急等因素;服药饮食宜忌(宜食糜粥调养,忌食与药物功效相反的食物);服药后护理(服热粥以利解表剂发汗,服稠粥以利服泻下剂后调养,药物不同用药途径及方法不同);用药护理的核心,保证患者服药后身体正常机能调节;药物疗效观察二便,血的形态,疗效观察要"以知为度"。总之,《伤寒论》是最早论述药嘱的著作,详细记述了中药药嘱的各项内容,该文归纳出中药药嘱的新规范,是开展中医临床药学服务的重要依据,也是中药临床调剂技术的主要支撑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3.
探讨宋代医家韩祗和今本《伤寒微旨论》之外的佚文。其内容散见于明代刘纯《伤寒治例》、朱橚《普济方》、王肯堂《伤寒证治准绳》、汪机《伤寒选录》、张卿子《张卿子伤寒论》、清代陆懋修《伤寒论阳明病释》、沈金鳌《伤寒论纲目》等医著中。经比较对照有些确属韩氏佚文,从内容看有些是对《伤寒论》原文的注释,故不能排除韩祗和或著有除《伤寒微旨论》之外医著的可能。沈金鳌《伤寒论纲目》所谓的韩氏注文,大多为张冠李戴需要正本清源。有些文字尚无出处需进一步考证。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课程建设10年回眸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回顾总结了近10年来伤寒论课程建设所进行的有益探索。包括:更新教育理念采用了建构主义学习方法、PBL教学法在伤寒论教学中进行尝试,创新教学方法有临床实践教学、体验试教学、实验教学、师生易位教学法,革新考试内容,构建多样模式,创新教材建设,凝练教师队伍,提升教学水平等。  相似文献   

15.
小柴胡汤作为经方代表,是汉代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重要方剂之一,临床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为历代医家所常用。通过《伤寒杂病论》与《神农本草经》的文献记载,经文互参,对应比较,归纳分析组成小柴胡汤的7味药的功效,从而探讨张仲景对7味药的应用规律和加减规律。  相似文献   

16.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自古以来被誉为"方书之祖",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在祖国医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伤寒论》为《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其创立的融理、法、方、药为一体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长期以来一直有效指导着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已成为中医诊治的核心思想之一[1]。《伤寒论》以六经理论为辨证线索,分经审证而治之。其中对耳鼻喉科疾病论述的条文较多,但散在分布于各篇,现将其中对耳鼻喉疾病的具体论述提炼整理,归纳总结,以期为耳鼻喉科疾病专科论治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李翰卿是经方名家,他格外重视对《伤寒论》的认真学习和临床应用.李翰卿研究《伤寒论》的学术特点是重视疑似病证的鉴别诊断、重视兼夹病证的判断处置、认真对待方药分量和加减化裁.其重视伤寒方剂临床广用一端,尚有待充实.  相似文献   

18.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文化大革命爆发的近20年间,是新时期仲景学说研究队伍的形成———发展期。在这一时期,对《伤寒论》原著的注释和校正工作,揭开了新中国教材编写的序幕;对《伤寒论》中一些有代表性问题或关键性字词的考订,是一个特点;对《伤寒杂病论》方法论的研究,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特点。此外,这一时期,对六经的研究逐渐深入;对方证的研究仍是热门话题;对伤寒方中用药规律的研究出现热潮;对张仲景治疗方法原理的研究开始活跃;比较性研究热度不减;专题性研究渐成趋势。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汤剂加水量与剂量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汤剂是《伤寒论》中使用最多的剂型,其煎煮法度,对于指导今天中药的煎煮及提高临床疗效,具有启示作用。按照最新考证结果"东汉1两合13.8g,1L合200mL",对《伤寒论》中采用标准度量衡单位计量用量的药物剂量进行折算,对非标准度量衡单位计量用量的药物则结合相关实物测量值确定其用量,初步探讨了《伤寒论》中据现有文献可以计算出剂量的88首汤剂的加水量与剂量的关系,统计结果显示,有63首方加水量(mL)/剂量(g)的值在5~10,约占71.6%;并探讨了影响加水量的其他因素;结合现代煎药特点,认为《伤寒论》中煎药方法在现今条件下具有实际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四本《伤寒论》所据底本揭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超尘 《河南中医》2006,26(11):1-4
20世纪有四部《伤寒论》翻刻本、影印本或排印本在中医界有较大影响,它们是1912年武昌医馆翻刻本、1923年恽铁樵影印本、1955年重庆中医学会《新辑宋本伤寒论》、1959年南京中医学院《伤寒论译释》排印本。这四部书均称据赵开美《仲景全书·伤寒论》而翻刻、影印或排印。考证后认为:武昌医馆本是柯继文依照杨守敬提供的“影钞本”翻刻的;恽铁樵本是以日本安政三年崛川济本为底本削去返点符号而影印者;《新辑宋本伤寒论》源于恽铁樵本;《伤寒论译释》本亦以恽铁樵本为底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