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湿温病大都发生在夏、秋之间。雨湿较盛季节。病由感受湿热邪毒而起,亦称之为湿热病。医家论其治则多以化湿清热为首务,而化湿之法不外芳香化浊,苦温化湿,淡渗利湿3法。正如张景岳所说:“湿热之病,宜清宜利,热去湿亦去”。热甚者以清火为主,佐以分利;热微者以分利为主,佐以清火。”然湿温病多为湿热合邪,临床湿热之间,孰轻孰重,不易掌握,用化湿清热法施治,往往出现治湿碍热,治热碍湿,“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的矛盾。而温清两难,使病程缠绵,发生传变。故说化湿与清热间轻重缓急,最难恰到好处。笔者在多年  相似文献   

2.
湿温是感受湿热病邪而引起的外感热病。其治疗,首先要分辨湿热的轻重,再根据其轻重来确定治则,其中湿重于热的,化湿为主,佐以清热,热重于湿的,应以清热为主,佐以化湿,湿热并重应化湿清热并进。若病在上焦应以辛温宣透,芳香化湿为  相似文献   

3.
读您刊1981年3期问题解答栏:“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一题后,有一点补充看法。此语出自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为湿温痫过程中,湿热留恋,气化郁阻,既不能过于寒凉清热,又不可过于苦燥化湿而提出的一种特殊治法。故陈光淞云:“盖此语专属湿温,热处湿中,湿蕴热外,湿热交混,遂成蒙蔽,斯时不开,则热无由达,开之以温,则又助其热。然其通阳之药,不远于温,今温药既不可用,故曰通阳最  相似文献   

4.
探讨湿热证的常用治法。湿热证一般属实邪为患,治则总以攻病祛邪为主,而阴柔腻补之药均非所宜。故在多年临床实践中,治疗湿热诸证拟用宣湿清热法、化湿清热法、渗湿清热法、利湿清热法、燥湿清热法等5种常用治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脾胃湿热证与胃黏膜水通道蛋白(AQP3)、AQP4表达的关系及中药清热化湿方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68例,其中脾胃湿热证53例(湿重于热19例,热重于湿14例,湿热并重20例),脾虚证15例;另选正常健康体检者10例为正常对照组.脾胃湿热证患者予中药清热化湿方,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入选者胃黏膜AQP3、AQP4表达情况.结果:AQP3、AQP4在脾胃湿热证组的表达明显强于正常对照组(P<0.05);脾虚证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亚型之间呈湿重于热>湿热并重>热重于湿的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脾胃湿热证组AQP3、AQP4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1),与正常对照组及脾虚证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AQP3、AQP4的异常表达可能是脾胃湿热证的发生机制之一,中药清热化湿方可能通过影响AQP3、AQP4的表达而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介绍高彦彬教授从络病论治肥胖相关性肾小球病(ORG)的临床经验。高教授认为ORG属中医“络病”范畴,病性本虚标实,治疗应辨证论治结合分期论治:早期(肾络瘀滞)分为脾虚湿盛、湿热内蕴、肝郁胃热证,治以祛邪为主,运用健脾化湿通络、清化湿热通络、疏肝清热通络法;中期(肾络瘀阻)分为肺脾气虚兼湿邪内蕴、肝肾阴虚兼湿热下注证,治以扶正祛邪,运用益气化湿通络、补肝肾清湿热法;晚期(肾体劳衰)分为气阴两虚兼湿热蕴毒、脾肾阳虚兼痰瘀互结证,治以扶正为主,运用益气养阴兼利湿解毒、温补脾肾兼化痰活血通络法。  相似文献   

7.
<正> 在临床上(特别是夏秋季节),经常看到急性发烧病人有苔腻胸闷等见证而诊断为温热挟湿或湿温病。两者证治不同,在理论与临床上竟究如何区别?现就此谈谈自己临床学习体会。一、温热挟湿的概念与证治温热挟湿,是指温热邪气中夹持湿邪为病。其中热是热,湿是湿,二者并未相合而为一体,以热为主。温热病初起,挟湿者多兼见胸闷、身重、小便不畅苔腻脉濡等见证。赵绍琴教授说:“挟湿者”,“初起必有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而沉重,口不渴,苔白腻,脉濡等临床表现”。(《温病纵横》)其治疗应在当用方中加入化湿、渗湿之品,叶天士主张在当用方中加入“芦根、滑石之流”,使阻滞于三焦之湿  相似文献   

8.
清热化湿法是通过清热利湿药,或清热与化湿药并用,消除体内湿热交阻,气机不利,清浊不分之病理现象的一种治疗法则。妇科湿热疾病局限于下焦居多,具体表现在下腹作痛,阴道出血,或阴道分泌液增多伴秽臭,及盆腔肿块。其病位在血,病性多实,治应着眼于湿、热、毒、瘀。拟与清热、燥湿、凉血、逐瘀之法合参化解。若因热而痛,病机为火热之邪内窜,血气逆  相似文献   

9.
刘宁  黄甡 《河南中医》2023,(1):28-32
黄甡教授认为,小儿湿疹病位在心、肝、脾、肺,外因为风、湿、热三邪蕴于皮肤,将小儿湿疹分为风热蕴肤证、湿热内蕴证、脾虚湿盛证、血虚风燥证4个证型。风热蕴肤证疏风散热,方用消风散加减治疗;湿热内蕴证清热利湿,选用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虚湿盛证健脾化湿,方用小儿化湿汤加味治疗;血虚风燥证养血祛风,方用土苓二术汤治疗;血瘀明显者,方用土苓二术汤加乌蛇荣皮汤加减治疗。自拟湿疹散、湿疹膏、五倍子油膏外用,常配合针灸、推拿治疗。  相似文献   

10.
湿温是由温热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初起表现为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腻脉缓等。湿热病邪既有亢盛炎上的热邪性质,又有粘腻郁滞之湿邪性质,且湿热为患,虽以夏秋季节为甚,但四季皆可发生,属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对湿温的治疗,除主要辨明湿与热孰轻孰重而分别治以清热、化湿之外,下法对其亦有独特的治疗作用。清代名医吴鞠通对湿温病曾提出“三禁”:“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不解”。吴氏认为湿温病不可误作为腑实而早予攻下,否则可致脾气下陷,湿热内渍而生变。上述“三禁”是指湿温…  相似文献   

11.
《山东中医杂志》2021,(5):519-522
彭顺林教授将鼻渊病机归纳为“湿热痰瘀,上焦痹阻”,治疗以清热化湿为大法,根据鼻渊病机及鼻窦自身生理特点,在处方用药中强调:“清热化湿,三焦分消”“轻可去实,上焦宣痹”“痰瘀互结,随症加减”。并认为疾病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存在虚实转化,临证应当灵活辨证,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12.
介绍中医药治疗克罗恩病验案1则。认为湿、热、毒、瘀为克罗恩病发病之标,根据脾虚湿热的病机特点,拟健脾益气、清热化湿、止血止痢治疗大法,立健脾化湿汤,并对健脾化湿汤在治疗本病中的临证运用经验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刘弼臣 《中医杂志》1989,30(2):13-15
先师孙谨臣先生,临床实践经验丰富,对于温热病的认织,更有独到之处。尝云:“热为天之气,湿为地之气,热得湿而愈炽,湿得热而愈横,湿热两分,其病轻而缓,湿热两合,其病重而速,病情不同,证治有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文献整理与分析探讨结直肠腺瘤的中医证候分布与方药运用规律,为临床中医药辨治本病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建库至2022年4月3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中中医药治疗结直肠腺瘤的相关文献,统计结直肠腺瘤中医证型、方药使用频次及不同病理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并对药物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105篇,获得中医证型27个,最常见的5个证型为湿热内蕴证、脾虚湿蕴证、脾气亏虚证、气滞血瘀证、脾虚湿瘀证;共纳入方剂54首,其中成方12首,以参苓白术散、乌梅丸、六君子汤为主;共出现中药141味,多类属补虚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出现频次最多的前5味中药为白术、茯苓、甘草、党参、薏苡仁;聚类分析发现4组具有关联性的药物组合。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绒毛状腺瘤3种病理分型患者中医证型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结直肠腺瘤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以湿热内蕴证最为常见,其次为脾虚湿蕴证、脾气亏虚证,遣方用药时多运用清热化湿、补益脾气之法,兼顾理气行滞、活血化瘀、解毒散结,临证需对症加减,病证结...  相似文献   

15.
赵娜 《湖南中医杂志》2011,27(2):108-109
分消走泄法是叶天士《温热论》中治疗湿热病的主要方法。其作用为宣展气机,清热化痰,以分消三焦气分之邪。主治邪热与痰湿留连三焦,三焦气化失司,而致痰热阻遏之证。临证多用于各种湿热病,表现为寒热起伏,胸痞腹胀,溲短苔腻等。现笔者对其理论及代表方证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6.
湿温系感受湿热之邪而为患,因其湿遏热伏,热蒸湿动,互相裹结,故而胶着难去,形成发病较慢,病情缠绵,不易速愈的特点。诚如吴鞠通说:“湿为阴邪,自长夏而来,其来有渐,且其性氤氲粘腻,非若寒邪之一汗而解,温热之一凉即退,故难速已。”对于本病的治疗,临床一般多从祛湿与清热两个方面入手,权衡湿热偏胜而变化诸  相似文献   

17.
卢红蓉 《国医论坛》2002,17(1):23-24
“通阳不在温 ,而在利小便”见于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中 ,叶氏曰 :“热病救阴犹易 ,通阳最难 ,救阴不在血 ,而在津与汗 ;通阳不在温 ,而在利小便。”治疗湿热病 ,救阴与通阳是最常用的方法 ,也常成为治疗温热病的关键。温病的救阴 ,多为人所易解 ,而通阳却不然 ,虽有解者 ,也多不透彻。1 通阳不在温 ,而在祛湿笔者认为 ,“通阳最难”是叶氏相对“热病救阴犹易”提出的。温热之病 ,热为阳邪 ,易伤津液 ,故在治疗温热病时 ,一般都知道护阴生津 ,因而“犹易”。而通阳却不然 ,因为在湿热病过程中 ,湿温或湿热之邪蒙蔽清窍 ,湿热互结 ,胶着难…  相似文献   

18.
化湿法适用于湿温病、暑温挟湿证和伏暑等湿热相关的病证。是由于湿热之邪侵入人体所致的一种热性病 ,其内因与人体正气和脾胃的功能状态有密切关系。常用化湿七法 :如芳香宣肺化湿法 ,适用于湿阻上然 ,湿重于热 ;燥湿化浊法 ,适用湿阻中焦 ;疏利湿浊 ,透达膜原法适用膜原证 ;化湿清热法 ,适用湿温病湿渐化热 ;清热化湿法 ,适用湿温病湿热并重 ;清热湿热 ,豁痰开窍法 ,适用湿热之邪阻于气分 ;淡渗利湿法 ,适用于湿阻下焦 ,下阻膀胱之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复合因素造模法建立大鼠湿热证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清热化湿法(复合治法)对该湿热证模型的影响。并同时进行清热解毒(分治法)、宣气化湿法(分治法)的对比研究,探讨清热化湿等法治疗大鼠湿热证模型胃肠动力紊乱的机理。方法:观察清热化湿法对温病湿热模型大鼠的影响,采用肥甘饮食、高温高湿及外加感染鼠伤寒杆菌等复合因素模拟建立温病湿热证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湿热模型组、清热化湿(A)法治疗组、清热解毒(B)法治疗组、宣气化湿(C)法治疗组、阳性对照(D)治疗组。放免法检测各组大鼠血及胃窦组织中胃动素(MTL)、胃泌素(GAS)水平。结果:清热化湿法具有增加湿热模型大鼠血及胃窦组织中MTL、GAS含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从疾病分布规律探讨湿热证与感染性疾病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大辞典》将湿热证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湿热证泛指由湿热合邪所致的病证,如湿热发黄、湿热下痢、湿热带下等。狭义湿热证仅指温病中的一种。本文所探讨的湿热证是指广义湿热证。湿热病邪是由湿邪与热邪相合而成,两者既属于外感“六淫”病邪,又具有内生“五邪”的特性。“湿”与“热”两者性质相反,“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碍气机;“热”为阳邪,易伤阴动火。临床中根据湿与热的多少又可分为湿重于热型或热重于湿型。可见湿热致病病机比较复杂。湿热证是临床常见证候,为了探讨湿热证与疾病的关系,笔者对有关文献资料进行了归纳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