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0 毫秒
1.
目的:概述中医治未病理论应用于针灸预防中风的研究进展。方法:搜集并整理近年来关于针灸预防中风的相关文献资料,从理论和临床角度概述中医治未病理在针灸预防中风中的运用。结果:针灸在预防中风的临床实践中,主要体现在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结论:针灸通过治疗中风先兆来预防中风,对一些卒中高危个体确实可以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但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治未病,是中医学里一个重要内容,其"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论包含了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古今治未病都重在未病先防,即强调养生调控,很少论及药物在既病防变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具有治疗和预防效果、副作用少、宜于长期使用的中药。复方丹参滴丸作为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典型的纯中药药物,大量实践证明,其独特的配方和疗效能减缓心血管疾病病变的进程、有效控制该病并发症的发生、降低该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资料显示,该药的理论和临床实践都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理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防治郁病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治未病"思想防治郁病,不仅能防止郁病的发生,并且能提高患者自我预防意识,主动积极配合,从而收到较好疗效。理论探讨,结合临证体会,试从未病先防、欲病先调、已病防变的角度论述其在防治郁病中的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4.
中医"治未病"理论与现代医学的三级预防理论不谋而合。针对糖尿病肾病高发人群,采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治未病"方法,在疾病的预防、诊治方面都有重要意义与临床价值。本文旨在将中医治未病思想应用在糖尿病肾病的预防和治疗上,以期在控制糖尿病向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以及糖尿病肾病的发展、转归、治疗和预后等方面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中医"治未病"理论与现代医学的三级预防理论不谋而合。针对糖尿病肾病高发人群,采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治未病"方法,在疾病的预防、诊治方面都有重要意义与临床价值。本文旨在将中医治未病思想应用在糖尿病肾病的预防和治疗上,以期在控制糖尿病向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以及糖尿病肾病的发展、转归、治疗和预后等方面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胃癌前病变属于胃的癌前状态,是由胃炎转变为胃癌的一个渐变的过程。治未病思想是祖国医学当中的一种相当于现代预防医学的思想,常用于指导胃癌前病变的临床诊疗,为减少胃癌发病率提供理论支持。本研究主要从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包括既病早治、已病防传)、初瘥防复等三个方面来论述中医治未病思想在胃癌前病变的预防、治疗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7.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防病治病的重要理论。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对致病因素的预防,中医称为未病养生,防病于先。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是通过医疗手段控制疾病的发展,从而达到早期发现、诊断、治疗目的,防止疾病发展,中医称为欲病救萌,防危杜渐。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目的是让患者懂得通过积极有效的治疗,及时预防病残,促进病变组织、器官的功能恢复,中医称为已病早治,防其传病。另外,对于术后患者,防止复发,也是中医治未病范畴。  相似文献   

8.
"治未病"是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以及瘥后防复三个基本方面。青光眼是不可逆性致盲性眼病,从"治未病"的理论出发指导青光眼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追溯治未病思想的历史渊源,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发等角度探讨中医治未病思想在重型肝炎防治中的作用,治疗关键在于早期诊断,迅速截断,将中医治未病思想贯穿治疗始终。  相似文献   

10.
新华网兰州5月23日专电(记者王艳明)甘肃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医疗保健中的作用,将中医治未病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医治未病的核心理念是未病先防,已病防变。记者23日从甘肃省卫生厅了解到,甘肃省  相似文献   

11.
构架中医血浊理论体系以早期有效干预缺血性脑血管病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阐述血浊理论创立的背景,该理论的产生是当今疾病谱改变的必然,并探讨血浊的概念和病因病机,血浊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的关系,提出了以血浊理论为指导早期干预缺血性脑血管病可明显提高本病的疗效,体现中医“治未病”思想.  相似文献   

12.
"治未病"思想是当前中医学理论与应用研究的重要内容,是指导临床防治疾病的先进医学理念。笔者结合自己多年骨科临床经验,将"治未病"理念运用于骨科临床,中西结合,综合治疗,取得了防患于未然、缩短疗程、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疗效的结果。"治未病"理论在骨伤科中的应用收益显著。  相似文献   

13.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思想体现着肝脾之间气机相调、营血互养的密切关系,同时也蕴含着脏腑间的相互关系和疾病的传变规律,对指导“治未病”具有重要意义。抑郁症患者中医病位要素多责于肝、脾两脏,通过运用“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这一“治未病”思想,结合状态医学理论,从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四个方面探讨抑郁症的防治,为医者提供疾病防治的理论参考,进一步提高抑郁症的中医药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14.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即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防惠于未然的预防学思想,即未病之前,防止疾病的发生;已病之后,防止疾病的传变,强调以“预防为主”。本文从治未病的渊源;治未病思想的实质内容;“治未病”理论的应用;“治未病”临床研究进展等几方面解释治未病。  相似文献   

15.
根据现代社会和生活给人们带来的疾病发生变化的情况即发病率、致死率的改变,反思疾病的致病因素。从中医的病因学理论入手,运用中医基础理论,系统地分析了诸如噪音、各种污染、电磁波等现代致病原因,提出这些病因的性质,侵袭人体的途径以及致病的特点,临床表现等。并为中医预防学、治疗学、养生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抑郁症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对阈下抑郁患者进行早期预防、诊断与干预,能够有效减少或延缓抑郁症发病。文章从"防、诊、治"3个方面切入:一是通过体育锻炼、结合气功疗法,调节阴阳偏性,修正人格,加强保健预防;二是进行阈下抑郁中医症状本质及中医相关症状与阈下抑郁发病的相关性研究,进而推进阈下抑郁状态辨识及中医药治疗阈下抑郁疗效评价等研究;三是加强以心理治疗为主,针药联合的阈下抑郁中医药治疗方法的研究。结合"中医状态学"理论,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以期为阈下抑郁的中医药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治未病”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医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先进理念。随着“治未病”理论的建设和发展,更广泛的临床应用,其社会意义、临床意义越来越受到关注。基于“治未病”理论基础的中医适宜技术在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多样的技术手段包括功法锻炼、中药内服、穴位贴敷、针刺、艾灸、食疗、精神调摄等,可个体化运用于患者,易于实施,收效明显,生命质量得到改善,不良反应及经济负担较小,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实践。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中、西医治疗脂肪肝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治未病"与脂肪肝管理之间的联系,提出了构建以"治未病"思想为指导的脂肪肝中医管理模式的构想,其基本框架包括:①建立以西医辨病、中医辨证,体质辨识、危险因素辨识为一体的综合辨病模式,建立长期随访体系。②建立分层管理的策略和体系。③运用养生理论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健康宣教体系。④建立多途径的脂肪肝中医药特色疗法干预体系。  相似文献   

19.
慢性病是一个多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中医药特有的防治理念及方法形成了防治慢性病的独特优势。文章从慢性病的定义和特点、西医治疗慢性病的局限性、中医药防治慢性病的策略与方法等方面对慢性病的防治展开论述,认为中医学"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治未病"思想对于慢性病的防治具有积极意义。结合课题组有关针灸治疗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认为发扬各种中医药临床特色诊疗技术对增强中医药防治慢性病的综合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医治未病 帕金森抑郁和/或焦虑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并在中医治未病标准制修订专家总指导组和情志调理专家指导组的指导、监督下实施。本《共识》内容主要基于循证医学原则,采用中医文献依据分级标准,结合专家问卷调查、专家论证、同行征求意见、临床评价等,按照临床诊疗指南编写规则编写。本《共识》提出了帕金森抑郁和/或焦虑的术语和定义、临床特征、判断依据及适用期、辨体质偏颇类型、中医药干预和推荐方案等,供中医临床诊疗及中医治未病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