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麻醉方式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40例腹腔镜手术分为腰椎硬膜外麻醉复合静脉麻醉组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组,观察两组麻醉效果.结果:腰椎硬膜外麻醉复合静脉麻醉组术后清醒时间明显短于全麻组(P〈0.05).麻醉前、气腹后20min、放气后10min的BP、HR、SpO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硬膜外麻醉复合静脉麻醉组用于腹腔镜手术是可行的,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2.
漆涛  张华梅 《山西中医》2011,27(2):30-32
目的:研究经皮穴位电刺激对硬膜外麻醉阻滞范围的影响。方法:观察两种麻醉方法对硬膜外阻滞范围的影响,共施行胆囊切除术120例,其中经皮穴位电刺激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组(A组)60例,单纯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组(B组)60例。硬膜外麻醉用药种类、浓度(1.5%利多卡因)、给药程序及辅助用药相同,观察两种术前、术中及术后硬膜外导管中水柱的高度来间接观察硬膜外腔的压力变化。结果:A组减少硬膜外麻醉用药量(1.5%利多卡因)34.66%(约1/3);A、B两组硬膜外腔注入相同局麻药量(1.5%利多卡因9mL),A组较B组阻滞神经节段宽2~3个,A组水柱高度术中及术后平均较诱导前低3.37cmH2O、4.83cmH20,B组水柱高度术中及术后平均较术前高3.64cmH2O、3.19cmH2O。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配合硬膜外麻醉可使局麻药易于渗透或使硬膜外腔渗透压降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在老年下肢骨科手术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拟行下肢骨科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组(A组)30例,单纯小剂量硬膜外麻醉组(B组)30例。比较两组硬膜外局麻药用药量、麻醉效果,监测麻醉前、麻醉后30min、60min各时点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及血糖(GS)变化。结果:麻醉效果Ⅰ级率A组93.3%、B组83.3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硬膜外腔首次用量A组比B组少用34%(P〈0.01);两组HR麻醉后均有所下降,60min时A组心率较B组更稳定(P〈0.05);B组在30min时SBP、MAP下降较A组有极显著差异(P〈0.01),B组在60min、术毕时SBP、DBP下降较A组有显著差异(P〈0.05),B组血糖水平在30min、60min较术前增高(P〈0.05)。结论: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可减少麻醉药用量,循环稳定,术中应激反应轻。可作为老年下肢骨科手术麻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研究冠脉搭桥心脏手术的麻醉体会。方法:给予50例冠脉搭桥心脏手术患者采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静脉麻醉,分析麻醉实施效果。结果:分析麻醉前、诱导后、气管插管后3min的血压、心率均无明显变化,平均动脉压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冠脉搭桥心脏手术治疗中,采用异丙酚以及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静脉麻醉,可有效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开胸手术采用两种不同麻醉方法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和麻醉用药影响。方法:将50例开胸手术患者分为两组,每组25例。A组(单纯全麻):O2 N20(50% 50%)吸入全麻,间断吸入异氟醚;B组(硬膜外阻滞加全麻);硬膜外麻醉(T7~8),局麻药0.25%布比卡因 1%利多卡因,分次注入,然后按A组进行全麻,术毕注入吗啡2mg,术中连续监测并记录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心率、心律和血氧饱和度。同时观察两组麻药用量和术后镇痛用药情况。结果:麻醉后血压、心率均有所下降,以A组显,手术开始后A组血压升高明显,心率也增快(P<0.05),但B组则较平稳。异氟醚和肌松药A组显著多于B组(P<0.05)。结论:开胸手术麻醉时选择硬膜外阻滞加全麻优于单纯全麻。  相似文献   

6.
针刺对硬膜外麻醉阻滞范围的影响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针刺对硬膜外麻醉阻滞范围的影响再探讨。方法 观察三种麻醉对硬膜外阻滞范围影响。共施行胆囊切除术166例,其中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组(A组)56例,穴位皮肤电极刺激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和囊切除组(B组)54例,单纯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组(C组)56例。硬膜外麻醉用药种类,浓度(1.5%利多卡因)。给药程序及辅助用药相同,对各组硬膜外麻醉用药后所阻滞麻醉范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B两组减少硬膜外麻醉用药量(1.5%利多卡因)32.96%,31.41%(约1/3);A,B两组硬膜外腔注入相同局麻药量(1.5%利多卡因9ml)阻滞神经节段宽2-3个。结论:针刺或穴位皮肤电极复合硬膜外麻醉可使阻滞神经节段增宽,局麻药量减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研究腰硬联合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在剖宫产术中的优越性。方法将200例剖宫产的临产妇随机双盲分为两组,每组100例,A组腰硬联合组,B组为硬膜外麻醉组。观察两组用药后血压变化、诱导时间、麻醉效果、新生儿评分及麻醉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血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血压下降发生时间A组明显早于B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新生儿评分无显著性差异,术后恶心、呕吐、头痛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A组诱导时间与B组相比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腰硬联合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均能满足剖宫产手术的要求,但腰硬联合麻醉起效快、肌松完善、不良反应少,更适用急症剖宫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芬太尼复合利多卡因硬膜外麻醉对控制上腹部手术应激反应的效果。方法选择硬膜外麻醉下行择期上腹部手术患者5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25例,A组硬膜外腔用药:2%利多卡因注射液18 mL加芬太尼0.1 mg(2 mL);B组硬膜外腔用药:2%利多卡因注射液18 mL加生理盐水2 mL;连续分别记录麻醉前、插管中、探查和拔管时各时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血氧饱和度(Sp(O2))。结果与麻醉前比较,A组术中各时点MAP、HR及Sp(O2)各观察时点均明显低于B组(P均0.01)。结论芬太尼复合利多卡因应用于硬膜外麻醉,可有效控制由于上腹部手术应激反应,患者能安全顺利渡过手术期。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三种麻醉方式对于剖宫产手术中的效果,探讨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单纯硬膜外麻醉(EA)、腰麻一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和静脉麻醉(IA)的剖宫产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麻醉显效时间、阻滞效果、血压变化、不良反应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EA起效慢、阻滞不够完善;csEA组低血压发生率较高;IA组新生儿Apgar评分与其它两组相比略有偏低。结论:一般情况下选用CSEA较佳,操作方便,麻醉平面易控制,成功率高,且费用少,对未能成功实施椎管内麻醉及重症产妇,选择IA。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全身麻醉(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在上腹部手术时对循环和内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 4 0例择期上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成2组:A组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B组单纯全麻。连续监测血压、心率及Sp(O2 )。分别于麻醉前、插管后2min、进腹探查时、术中2h和插管后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浆肾上腺素、血糖、皮质醇、胰岛素值。结果 A组血压、心率较B组稳定(P <0 .0 5 ) ,A组麻醉前后内分泌各测定值无明显变化,而B组显著升高(P <0 .0 1)。结论 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在上腹部手术时对循环和内分泌功能影响小,麻醉较理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采用蛛网膜下腔与硬膜外腔分段阻滞联合用药及单纯连续硬膜外腔用药的麻醉效果及其对患者生命体征的影响。方法:以蛛网膜下腔与硬膜外腔分段阻滞联合用药者为研究组(50例),单纯连续硬膜外腔用药阻滞者为对照组(50例),分别观察血压、心率的变化和镇痛与肌松的效果以及出现牵拉反应的情况。结果:两组镇痛效果比较无显著变化,但两组肌松及牵拉反应差异有显著变化(P〈0.01),研究组血压与麻醉前比较有明显降低(P〈0.01)。结论:蛛网膜下腔与硬膜外腔分段阻滞联合用药用于妇科手术较单纯连续硬膜外腔用药阻滞麻醉效果更为满意,具有操作简单、麻醉起效快,效果好,在妇科手术中是值得推广的一种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的麻醉方法在老年高血压患者腹部大手术中麻醉的效果和苏醒的质量.方法:选择择期腹部大手术老年高血压患者60例,ASAⅡ~Ⅲ级,随机分为全麻组(A组)和全麻联合硬膜外组(B组),每组30例.记录诱导前(T1),插管时(T2),插管后5min(T3),术中探查(T4),拔管时(T5),拔管后5min(T6)6个时间点的SBP,DBP,HR以及术后患者呼吸功能恢复情况和苏醒时间.结果:A组在T2,T4,T5时SBP,DBP,HR均高于B组(P〈0.05),全麻用药量B组明显少于A组(p〈0.05),B组患者的术毕苏醒时间明显快于A组(p〈0.05).结论:在老年高血压患者腹部大手术中,通过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方法可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减轻应激反应,加快患者苏醒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配伍静脉复合麻醉在假体植入隆乳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假体植入隆乳术患者,ASAI~II级,随机均分为三组:A组为氯胺酮-芬太尼静脉麻醉;B组为芬太尼-丙泊酚静脉麻醉;C组为曲马多-芬太尼-丙泊酚静脉麻醉.观察术中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呼吸抑制率)、苏醒时间、留观时间、术后不良反应、术后疼痛程度.结果:A组苏醒、留观时间长,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高;B组术中血压、心率下降明显,呼吸抑制明显,苏醒后胸大肌分离处疼痛明显;C组各项观察指标均优于A、B组,且术后患者感觉疼痛轻微.结论:曲马多-芬太尼-丙泊酚配伍用于假体植入隆乳术效果好,术中呼吸循环系统平稳,苏醒、留观时间短,术后镇痛效果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对老年胃癌根治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50例老年胃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与B组均采用TCI系统Marsh模型输注丙泊酚,A组持续静脉泵入瑞芬太尼和顺式阿曲库铵,B组联合硬膜外麻醉。记录从麻醉诱导前到拔管后各个时段的SBP、DBP和HR及苏醒至拔管的时间(1rr)。结果:A组在插管期间的SBP、DBP,HR的波动小于B组(P〈0.05);B组sBP、DBP,HR在切皮、腹腔探查、拔管期间波动均较A组小(P〈0.05);B组苏醒时间明显短于A组(P〈0.01)。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在术中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较单纯全麻小。丙泊酚TCI联合硬膜外麻醉效果理想,维持平稳,苏醒时间短特别适合老年人腹部大手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连续硬膜外麻醉复合异丙酚+氯胺酮用于小儿下肢手术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40例4~10岁的下肢疾病患儿随机分为两组,A组应用硬膜外复合异丙酚+氯胺酮,B组单纯应用异丙酚+氯胺酮麻醉。于麻醉前、诱导后、术中、术毕记录其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并比较2组入睡时间和苏醒时间。结果:A组诱导后,术中、术毕的血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与B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且A组入睡时间和苏醒时间短于B组(P0.05)。结论:连续硬膜外麻醉复合异丙酚+氯胺酮用于小儿下肢手术,呼吸、循环稳定,效果满意,术后苏醒快,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7号腰穿针在小儿单次硬膜外阻滞在小儿麻醉中的优越性。方法:对单次硬膜外有适应症的患儿先行基础麻醉,再进行单次硬膜外阻滞,并与氯胺酮静脉复合麻醉患儿比较手术开始时、术中、术毕血压、心率变化和术毕苏醒时间进行比较。结果:复合硬膜外麻醉组麻醉前与手术开始时、术中、术毕血压、心率变化无差异性(p〉0.05),而氯胺酮静脉复合麻醉组则存在显著差异(p〈0.05)。两组间心率血压变化和术毕苏醒时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7号腰穿针在小儿单次硬膜外阻滞中减轻了穿刺给患儿造成的损伤,而麻醉效果确切,生命体征平稳,苏醒快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腰硬联合麻醉对老年高龄患者下腹部及下肢手术过程中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下支及下腹部手术的老年高龄患者,随机分为腰硬联合麻醉组和硬膜外组,每组40例,腰硬联合麻醉组注入0.5%布比卡因2mL,硬膜外组给予1.5%利多卡因10~15mL,2组患者麻醉平面均控制在T10以下。观察并记录麻醉前、手术开始及手术开始15min2组患者SBP,DBP,HR,Sp(O2)的变化及及术中使用麻黄碱例数。结果2组患者麻醉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血压下降,腰硬联合麻醉组术中血流动力学比较稳定,术中只有5例使用小剂量麻黄碱提升血压,且无局麻药毒性反应和低颅压症状;而硬膜外组术中有23例使用麻黄碱,而且随手术时间延长和硬膜外给药次数的增加均有不同程度寒战、肌张力增高、头晕、嗜睡等局麻药毒性反应症状。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高龄患者下腹部及下肢手术的应用同硬膜外麻醉一样安全有效,血流动力学更稳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硬膜外联合静脉快通道麻醉用于上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对麻醉恢复的影响。方法:将50例老年上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全身麻醉组(A组,25例)和硬膜外联合静脉快通道麻醉组(B组,25例),采用Steward评分法评价术后麻醉苏醒,10min Steward评分≥4分的患者将其送回普通病房,若相反将其送到麻醉后监护室,并记录麻醉药用量、手术中觉醒、术后躁动。结果:经过研究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均满意,相对于A组的用药量,B组的瑞芬太尼、丙泊酚和维库溴铵均低(P〈0.01)。10min Steward评分〉14分者B组约占84%(21/25),要比A组的56%(14/25)高得多;在拔管时B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平均动脉压与A组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联合静脉快通道麻醉具有使手术后上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尽早的苏醒。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药复合麻醉对宫腔镜术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以93例行宫腔镜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静脉麻醉(A组)、针药复合麻醉(B组)和针刺联合静脉麻醉组(C组),A组采用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麻醉,B组采用舒芬太尼联合针刺麻醉,C组采用舒芬太尼、丙泊酚联合针刺麻醉。B、C组选取阴廉穴、曲泉穴。观察患者术中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氧饱和度(SpO2)、手术时间、术毕苏醒时间、舒芬太尼及丙泊酚用量及麻醉不良反应等,同时测量其OAA/S 评分、Ramsay 镇静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结果与A、C组比较,B组患者处于清醒状态,OAA/S 评分明显升高(P<0.01);Ramsay 镇静评分显著降低(P<0.01); MAP及HR升高(P<0.05); 术中SpO2<85%患者例数减少(P<0.05),术后头晕的发生率降低(P<0.05)。与A组比较,C组丙泊酚用量减少(P<0.05)。3组患者手术时间、舒芬太尼用量、VAS评分、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复合麻醉患者处于清醒状态,术中镇静程度优于静脉麻醉,镇痛作用与静脉麻醉相当。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长托宁和阿托品作为婴儿麻醉前用药的效果。方法:唇腭裂修复术患儿24例,随机分为A组(长托宁组),B组(阿托品组),每组12例。方法:麻醉前30min分别于臀大肌注射长托宁和阿托品0.01mg/kg,氯胺酮2mg/kg静脉诱导麻醉.记录惠儿麻醉前后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及呼吸道分泌物情况。结果:两组患儿在年龄、体重、麻醉手术时间、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长托宁组在给药后各时点的HR与给药前比较变化不明显(p〉0.05),而阿托品组HR明显增快(P〈0.05),在整个手术过程中两组基本保持稳定的BP和SpO2;两组患儿手术后口腔分泌物均较少。结论:长托宁对婴儿患者血压和心率无明显影响,对唾液和气道分泌物控制效果满意,用于婴儿麻醉前用药比阿托品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