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8 毫秒
1.
青蒿鳖甲汤治疗盗汗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例1:王某,女,39岁。盗汗2年多,近几个月来加重,入夜身热尤盛,寐则汗出湿衣,晨起热退身凉,汗出自止,心中烦热,形体消瘦,目光无神,语声清高,舌体微胖、舌质红、苔薄白润,脉象细数或弦。用青蒿鳖甲汤。鳖甲20g,生地15g,知母、丹皮、青蒿各12g。服3剂汗减,服5剂痊愈,未再复发。  相似文献   

2.
风温     
<正> 梁某,男,3岁,1978年4月15日初诊。患儿发热已7天。初起,时有寒慄,发热咳嗽,口干而渴。大队医生予用柴胡、板蓝根肌注,口服土霉素、APC 等药,服药时汗出热退,药效一过,体温又复回升,治疗断续,病情反复,近日加剧,邀余诊治。证见身热肢凉,咳嗽,咳痰不爽,口干气促,  相似文献   

3.
心悸治验     
陈某,女,33岁。2007年6月10日初诊。患者因工作劳累,身体渐感不支,动辄汗出。1月前适逢经期受寒后,即恶寒发热,全身骨节疼痛,在某医院静脉滴注(具体药物不详)治疗5天,发热虽退,但身痛不减。转诊中医,投以麻黄、荆芥、防风、白芷、独活、羌活等散寒祛湿药,3剂后大汗淋漓,汗后出现心悸、四肢无力,  相似文献   

4.
麻杏蒌葶汤合二陈汤是由麻杏石甘汤加瓜蒌、葶苈子加二陈汤组成。麻杏石甘汤出自《伤寒论》,用治“汗出而喘”之表热迫肺症。张锡纯认为,用麻黄协杏仁以定喘,伍以石膏退热,热退其汗自止也。复加甘草者,取其甘缓之性,能调和麻黄、石膏,使其凉热之力溶和元间以相助成功,是以奏效甚捷也。  相似文献   

5.
黄某,男,42岁,教师,于1996年3月21日因感受春温时邪引动伏热而致发热,微寒无汗,口渴,咽喉干燥,延今3日。前区以伤寒病投以麻黄附子细辛汤3剂。药后复见壮热心烦,无汗,烦渴,咽喉干燥,舌边红绎,舌苔干黑起刺,脉洪清。此乃春温误服辛热之药而致热炽津伤。治疗急宜养阴清热生津之法。方用生地15g玄参10g天冬10g麦冬15g石斛10g天花粉10g生石膏20g,上方连服6剂,诸症消失。原方去生石膏连续服4剂以善其后。按:春温之病,每因里有伏热,外感风寒触发所致。故发病初起,除见身热口渴、按赤、苔干黑等里热津伤证候外,又常兼微寒无汗…  相似文献   

6.
证象白虎而实非白虎汤证翁××,女,28岁。怀妊六月有余,发病廿余天。初为外感寒邪,服药身痛除而发热不退,汗多湿透内衣,口渴,心烦,便秘,脉浮大而数,舌红苔薄黄。某医诊为“阳明经证”,处以白虎汤不效。邀我诊时,认为药证相符,然何以服之不应?细询其热不甚高(体温波动在38℃左右),口渴不多饮,汗出甚于夜,诊脉虽浮大而重按无力。再舌红为阴虚之象,苔黄薄而干系内热津伤。综合分析,虽证象白虎,但病机非阳明气分大热。复思其重身气血易亏。辨证以阴虚内热立论,投当归六黄汤五剂。热退汗止,诸证悉除。  相似文献   

7.
例1,郑某某,男,43岁,于1983年4月3日初诊。近月余每天左侧半身汗出不止,并无其它不适,曾到省级医院治疗,服过谷维素、维生素类药,仍汗出不止而转中医诊治。患者素体肥胖,无恶寒发热,但汗出过后,全身不舒,舌脉无明显变化。治以调和营卫,用桂枝汤(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4枚)。3剂,水煎服。  相似文献   

8.
阳虚大热温中佐清可退蒋×,男,21个月。1982年10月14日初诊。患儿始因浴后冒寒,继而口舌糜碎,高热无汗二天,体温38.5~40℃。轻咳,烦躁,口干,脉数。辨为肺窒胃热,径投凉膈散疏表清里,药进二剂,发热未退,反添泄泻。家属欲求速效,遂住某医院检治,诊断为  相似文献   

9.
任××,男,38岁,工人,四十天前罹患重证感冒,全身困楚,骨节酸痛,壮热无汗,服用中西药治疗三天,病势时退时起。后为院邻撺掇,顿服消炎痛两片(50毫克),药下半时许,全身汗泄如洗,病痛诸症遂减。但嗣后头身汗出不止,精神日渐不振。因病多处求医,治均不效。周日前转诊顾老,顾老初予桂枝汤,服之不应,二诊合  相似文献   

10.
太少合病案     
石××,男,56岁。于1989年5月2日以高烧而入院,住院号72763。患者自诉在五天前,因工作劳累,汗出受风,而致发热恶寒,头身疼痛,经单位保健室诊之为外感,予以解热止痛之剂,其热暂退,旋即复烧,迁延五日,而住院医治,视其精神萎靡,汗出(执水)(执水),而欲衣被,测其体温39.5℃,化验:血色素14.5g,  相似文献   

11.
发汗法在重型肝炎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汗法治疗黄疸古人早有论述,如《伤寒论》载:“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伤寒发热,身黄,瘀热在里,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金匮要略》说:“黄疸……脉浮者,当以汗解”。说明治黄疸用汗法早已有之,细思之,发汗退黄,取效迅速,正合重型肝炎变化迅速之病情。  相似文献   

12.
黄疸可见于多种疾病,因其证情各异,故治之有别。非清热利湿一法所能概括。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对黄疸病证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法,方、药证治体系,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本文就张仲景的治疗黄疸的八法,结合笔者临床运用体会,略述如下。一、解表退黄法《伤寒论》262条谓:“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本法适用于湿热于里,兼见外邪的发黄,症见身目俱黄,发热恶寒无汗,头身疼  相似文献   

13.
“甘温除大热”是根据《内经》“劳者温之,损者温(益)之”,“温能除大热”,以及仲景小建中汤、东垣补中益气汤等“甘温除热”的理论发展而成的。现将笔者应用该法的点滴体会,简述如下: 一、病案举例1.阳虚外感叶××、男、58岁。1978年8月23日初诊。患者外出劳累,体虚罹感,高热一周,头痛恶风,胸痞咳嗽,神疲便溏,舌淡白,脉濡数,服过解表之剂无效。细辨脉证,显系中气不足,卫阳不固,复感风邪所致。拟以调营卫、补中气,治宜甘温除热法。方用黄芪建中汤,药进三剂,畏寒解,汗出热退而痊。  相似文献   

14.
3.2 观察汗出:患者服用解表药后,应注意汗出,以“遍身微似有汗为佳,不可令如水流离”,汗出过多同亡阳,无汗则表邪不解。汗出热退身凉,证明表证已解,不需再服药。若汗出身热不退,说明表邪未解可再投药。若大汗淋漓,面色苍白,甚则脉微欲绝,四肢厥冷,即为亡阳暴脱,应及时抢救,不可延误病情。  相似文献   

15.
外感发热 ,证虽简单 ,但病机多样又多兼证 ,须辨证施治 ,方可取效。1 肝肺郁热 再感风邪[例 1]罗某 ,女 ,2岁 ,发热 6 d。 1周前突发双眼红肿、疼痛 ,以左眼为甚 ,伴体温升高达 39℃ ,昼低夜高 ,服扑热息痛等药则汗出热退 ,复又升高。查体见眼睑红肿 ,鼻塞流清涕 ,咳嗽痰不多 ,咽红 ,手足冷 ,无汗 ,舌红苔少 ,指纹紫 ,指甲淡。证属肝肺蕴热 ,复感风邪 ,治以清热疏风利咽。药用 :柴胡 6 g,桑白皮 6 g,半夏 3g,黄芩 3g,荆芥穗 3g,地骨皮 3g,儿茶 3g,牛蒡子 5 g,鳖甲 3g。服药 1剂 ,发烧即退 ,诸症大减。考虑患儿体虚 ,易反复 ,随拟玉屏风散…  相似文献   

16.
医案选按     
伤寒《魏志·华佗传》府吏倪寻,李延二人,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内实,延外实,故治宜殊。即各与药,明旦并起。按:《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云:“伤寒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则头痛身热,有表实里实之分,表实宜汗,里实宜下,可以说汉代医学家在辨证施治根据《素问、病能论》“同病异治”的一致认识,所以一汗一下,都收到迅速效果。与后人动以某方某药治某病来说,是有相当区别的。《云麓漫钞》平江张省干病伤寒,眼赤  相似文献   

17.
刘咏  潘明义 《河南中医》1999,19(4):63-63
三仁汤出自《温病条辨》,具有宣畅气机,清利湿热之功,主治湿温初起,湿重于热,症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不渴、苔白、脉弦细濡。笔者抓住其清、宣之功,用治某些汗证,有立竿见影之效。1自汗周某,男,32岁,1997年11月1...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清法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应用清法,极具特色,现详述如下:清宣郁热治内热烦躁:风寒外束,内有郁热,“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用大青龙汤(38)。方中石膏清泄里热,与麻黄汤配伍,透解郁热。若表郁内热轻证,用桂枝二越婢一汤微发其汗兼清里热(27)。  相似文献   

19.
<正> 一[热结阳明]郑姓,男,32岁。1976年5月15日诊。1周前感受风温,初则发热恶寒,头疼身痛。现口渴心烦,咳嗽胸痛,气短,汗出而热不解,体温39.2℃,大便干燥,昏睡鼻衄,手足瘈疭,面赤,舌质绛无津,脉洪大。证系风温犯肺,热邪入里,内结阳明之症。热灼津液,故见口渴心烦,大便秘结。病势由气入营,故治以清热通下、养阴生津之法。用大承气汤合犀角地黄汤治之。大黄15克,厚朴15克,芒硝10克(分冲),枳壳15克,犀角10克,丹皮15克,生地20克,赤芍15克,石斛15克,钩藤20克。2剂。药后便下干屎,气味浊秽。诸证大减热势见退,体温37.3℃,但稍有呕逆。继用生脉散合犀角地黄汤加减治之。生地20克,元参20克,麦冬20克,犀角5克,白芍15克,丹皮15克,竹茹15克.3剂药尽病愈。  相似文献   

20.
上热下寒汗证主要表现为仅上半身汗出过多,伴双下肢发凉,属上下同病之证,故可运用叶天士“上下交损,当治其中”理论进行辨治。上热下寒汗证半身汗出责之于气火失调、营卫不固,而下肢发凉则归因于阳气郁遏、温煦失职,归根结底是由中焦脾胃受损,气机升降失调所致。故治法上应从中焦入手,当予补中以平上热下寒、畅中以复气机升降,气机畅则汗自止,验之临床,获效良好。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