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启泉从毒瘀论治胃癌前病变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癌前病变属中医"痞满"、"胃痛"范畴,其病因多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致气机郁滞,日久生热化毒,病久入络,络道不利形成瘀血,因此热毒血瘀为胃癌前病变的主要病机。治疗上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治疗大法,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恶性肿瘤在祖国医学文献中属于瘾瘕、积聚、噎膈、岩等病证的范畴。中医当代医家对肿瘤的病因病机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看法,认为肿瘤发病包括正虚、癌毒、血瘀和痰凝,而痰凝郁结在肿瘤的病机中起重要作用。古代医籍有“诸般怪症,皆属于痰”之说。痰乃津液停聚而成,随气运行,无处不到,  相似文献   

3.
防治胃癌前病变是降低胃癌发病率的关键预防环节,胃癌前病变病因病机复杂,主要责之于脾胃虚弱、肝郁气滞、痰凝血瘀。情志为五脏所主,情志过激尤伤肝脾,七情六郁均可影响胃癌前病变的转归,其中以忧、思、郁、怒四者最为常见。胃癌前病变发病与肝关系密切,肝郁气滞是胃癌前病变的重要病理特点和向胃癌发展演化的关键病机,因此胃癌前病变多从肝论治。情志疗法包括五行音乐法、移精变气法、七情相胜法、言语开导法、移情易性法、暗示解惑法,其顺应"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发展模式,是中医的特色疗法。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运用中医特色情志疗法疏肝理气,调畅情志,加强胃癌前病变患者心理疏导,有助于阻断胃癌前病变向胃癌进展,以期为胃癌前病变的防治提供有效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4.
慢性胃脘痛证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建强 《江苏中医药》2007,39(12):26-27
慢性胃脘痛多见于上消化道炎症、溃疡等疾病患者,病因病理复杂,病程迁延难愈,治疗颇为棘手.笔者擅长以病机特点为切入点治疗本病症,临床疗效明显,现介绍如下. 1瘀阻胃络,不通则痛--治以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胃痛的主要病机是胃中气机郁滞,然而"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故胃脘痛初起在气,而日久必影响血络通畅,终致血瘀胃络.因此慢性胃痛多见血瘀.  相似文献   

5.
消化性溃疡从瘀论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消化性溃疡是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属中医“胃脘痛”范畴,大多病程长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用一般方法治疗效果不佳。笔者根据“久病必瘀”理论,试就消化性溃疡与活血化瘀治疗作一探讨。 1 理论依据 《医林改错》中有“凡肚腹疼痛,总不移动,是血瘀”,《临证指南医案》说:“盖胃者汇也,乃冲繁要道,为患最易,虚邪、贼邪之乘机窃发,其间消长不一,……初病在经,久痛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凡气既久阻,血亦应病,循行之脉络自痹。”又言:“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说明溃疡病易出现气机阻滞、瘀血内阻之病理变化。对溃疡病易于合并出…  相似文献   

6.
胃癌前病变(PLGC)与胃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热毒和血瘀是本病的发病及病机演变的关键。2000年1月~2004年12月,我们运用解毒活血法治疗PLGC66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胃癌病机总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但在其不同临床阶段,病机却不尽相同,尤其在疾病晚期,临床表现复杂、变证蜂起,正虚、癌毒、痰浊、血瘀、水湿、气滞等胶结为患。本文基于临床实践,提出"阴虚痰凝毒结"是晚期胃癌的核心病机,认为胃阴不足为疾病进展之根本,痰凝毒结、聚散流窜为标,贯穿其始终。  相似文献   

8.
胃癌在全球的发病率极高,严重威胁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因此对胃癌的预防成为了各医家关注的重点。胃癌前病变是胃癌二级预防的关键,现代医学对其治疗手段相对匮乏,而中医学治疗本病的优势较为显著。中医将其归为“胃痞”等范畴,认为脾虚是本病的发病基础,蕴湿生毒为标,形成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基本病机。文章从“脾虚湿蕴挟毒”角度对胃癌前病变的病因病机进行论述,并提出“健脾利湿,清热解毒”的治疗原则,以期为中医药在胃癌前病变的治疗上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从痰瘀理论论述肝硬化形成发展的基本病因、病机,从而确立肝硬化的治疗原则。本文引用文献中关于痰浊瘀血与肝硬化的论述,运用中医学有关痰浊瘀血的理论,系统论述痰浊瘀血与肝硬化形成与发展的关系,从而指出肝硬化的直接病因为痰浊瘀血,痰凝血瘀是肝硬化发生发展的基本病机,认为慢性肝炎进展至肝硬化首先是脾肾亏虚,在此基础上产生痰浊瘀血,进而发展至痰凝血瘀交阻导致肝硬化,故应重视痰瘀理论与肝硬化关系,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0.
中医学自古就非常重视瘀血在糖尿病中的作用,《内经》、《金匮要略》、《血证论》等古典医籍对瘀血致渴早有记载。糖尿病血瘀证的病因病机主要有:热灼津亏致血瘀,气滞血瘀,气虚血瘀,阳虚寒凝致血瘀,痰湿阻络致血瘀,久病多瘀,情志因素等。糖尿病活血化瘀法的应用原则:气虚血瘀当补气活血行血;气滞血瘀当理气活血祛瘀;痰瘀者当化痰活血散结;阴虚者当养阴活血;寒凝者当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痰瘀生毒者当化痰活血,清热解毒等。文章中简述了众医家对糖尿病血瘀证及活血化瘀法的论述。提示我们应高度重视从瘀论治糖尿病。  相似文献   

11.
王垂杰教授治疗胃癌前病变经验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秀娟 《新中医》2009,(10):13-15
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多阶段、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目前,较为认可的人胃癌的发生模式是1988年Correa提出的:“正常胃黏膜→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小肠型肠上皮化生→大肠型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中重度)→胃癌(肠型)”。胃癌前病变病机复杂,慢性萎缩性胃炎被国际卫生组织视为癌前状态之一。因此。抓住主要矛盾,切中病机是治疗该病的关键,也是防止胃癌前病变向胃癌发展的有效方法之一。王垂杰教授是辽宁省名中医,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消化科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王教授对治疗胃癌前病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独到见解。笔者随师研习,特将其治疗胃癌前病变的经验总结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2.
路广晁教授认为,慢性胃痛初起邪在气分,入于脏腑,气机逆乱而作痛,久则入于络,气血不行,“久痛必瘀”,瘀滞由微而著,发为瘀血胃痛.依据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久痛入络”理论,从瘀论治慢性胃痛,以调和气血,和胃止痛为基本法则,临证用药时酌加活血化瘀类药物,如丹参、檀香、砂仁、蒲黄、五灵脂等,另外,路教授强调,活血化瘀类药物久用有碍胃之弊,化瘀应中病即止,防止化瘀太过碍胃,耗伤正气.  相似文献   

13.
余松辉 《四川中医》1998,16(11):29-30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医的胃脘痛、嘈杂等范畴,临床上以上腹部疼痛、痞满,食后饱胀,嗳气,纳呆为主要症状。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癌转率较高,亦尚缺乏理想的疗法。近年来,笔者用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治疗本病,收到一定的效果,现归纳如下。1.肝气犯胃.治当疏肝理气以通络沈金鳖日:“胃痛,邪干胃脘痛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本病的发生,多与人的情志,肝木气机条达有关。人的情志不畅,郁怒伤肝,横逆犯胃,遂致肝胃不和而胃痛。胃病日久,久则入络,必有血瘀阻滞。证见胃痛连及两胁,每因情志不畅而加重,嗳…  相似文献   

14.
甲状腺肿大为有形之物,属中医"瘿病"范畴,"气、痰、瘀"为其发病关键。气滞到痰凝最后形成血瘀是其病理演变过程。初期多由于气机郁滞,气不行津,津液停滞,凝聚成痰;中期气滞痰凝日久,血液运行不畅,形成血瘀;后期痰瘀互结,凝聚不散,甲状腺肿大长期不消。气滞、痰凝、血瘀搏结于颈前则形成甲状腺肿大。气滞痰阻,郁而化火,火热上冲,表现为甲亢,火热日久伤阴;气滞痰阻亦可伤及阳气,致使脾肾阳虚,形成甲减。通过对甲状腺肿大与"气、痰、瘀"的关系的论述,以期为临床提供治疗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胃癌前病变的逆转对预防胃癌发生有重要意义。但由于缺乏典型症状、体征,导致临床中认识多样、治疗方法混杂。对该病核心病机的深入认识是发挥中医药优势,有效预防胃癌的关键。本文从胃癌前病变的宏观现象、微观现象、分子机制和临床药理4个方面搜索证据,探讨了胃癌前病变的核心病机及方药,初步探索了该病的核心病机确立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吴炳辰 《吉林中医药》2010,30(5):376-378
脾虚络阻,阳气不达为胃癌的基本病机。脾虚是胃癌发病的根本,脾失健运,导致气血不足,脏腑功能低下,正气不足,则“经主气”“络主血”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运行失常,形成气滞、痰凝、瘀血等病理产物阻塞胃络,阳气不达,气滞痰瘀“宿昔而成积”,致胃癌形成。治疗当以健脾通络为,大法,通络当依据气滞、痰阻、血瘀的不同,选用辛香通络、祛痰通络、祛瘀通络之品。  相似文献   

17.
肝衰竭的中医证治浅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作者结合古代医籍及现代研究。综合论述了肝衰竭的病因,病机,辨病,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8.
郑世华 《河北中医》2002,24(12):947-949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 ,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占我国恶性肿瘤之首[1 ] 。一般认为胃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阶段、多基因变异累积的结果 ,在从正常胃黏膜向胃癌转变过程中 ,存在着一系列的中间过程 ,即癌前病变。由于胃癌疗效差 ,5年生存率只有 2 0 %~ 30 %。可见胃癌前病变的防治工作的重要性。近年来 ,中医药治疗胃癌前病变已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现将近 10年中医药研究状况综述如下。1 临床研究1 1 辨证分型论治 多数文献认为胃癌前病变的病机 :脾胃虚弱是根本 ,气虚、阴虚、血瘀、气滞和热毒并见 ,兼见痰浊和湿邪 ,是一种虚实相兼…  相似文献   

19.
笔者通过长期临床实践,结合古代医籍有关论述,认为活血化瘀、化痰泄浊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关键。1痰浊、瘀血是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重要病机肾居下焦,藏真阴,寓元阳,对体内水液的分布、排泄及脏腑的温煦、气化起着重要作用。生理情况下,体内的新陈代谢产物痰浊等可以排出体外。  相似文献   

20.
在"喘有夙根"等传统观点的基础上,根据古代文献的相关论述,探析伏痰、气滞、血瘀、络病与哮喘的关系,结合血瘀证的现代研究,提出久哮当从瘀论治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