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于形而年寿得长焉。长也者,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  相似文献   

2.
谢文基 《河南中医》2002,22(6):81-82
“亢害承制”源于《素问·六微旨大论》。原文为 :“亢则害 ,承乃制 ,制则生化 ,外列盛衰 ,害则败乱 ,生化大病。”原属运气学说的内容 ,说明六气相承制约 ,是万物生化的重要保证 ,如失于相承 ,则无所制约 ,必致过亢为害。1 万物普存 ,生克制化王冰根据《素问·六微旨大论》 :“相火之下 ,水气承之 ;水位之下 ,土气承之 ;土位之下 ,风气承之 ;风位之下 ,金气承之 ;金位之下 ,火气承之 ;君火之下 ,阴精承之” ,用亢害承制的理论联系自然现象进行注释。他以“热盛水承 ,条蔓柔弱 ,凑润衍溢 ,水象可见。”来说明相火亢盛之时 ,由于水气上承 ,…  相似文献   

3.
1 对立统一的整体观念 《金匮要略》的对立统一的整体观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人与自然界的辩证统一关系;人体脏腑是一个辩证的有机整体。 1.1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第二条指出:“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尤在泾对此解释曰:“人禀阴阳五行之常,而其生其长,而实由风与气,盖非八风,则无以动荡而协和,非六气,则无以变易而长养,然有正气,即有客气,有和风,即有邪风,其生物害物,并出一机,如浮舟覆舟,总为一水。故得其和则为正气,失其和则为客气。得其正则为和风,失其正则为邪风。其生物有力,其害物亦有力。”也就是说,正常的气候,是世上万物生存、生长的外在的  相似文献   

4.
田建中 《中医研究》2005,18(6):12-12
1<金匮要略>病因三因分类内容 汉代张机在<金匮要略>中提出了著名的病因三因分类,其内容为--"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相似文献   

5.
我国养生学说,渊源古远,流派众多,各有要旨。尽管道统有别,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人们欲得健康长寿,用其自然有利的一面,而避其有害的一面。《吕氏春秋·尽数》云:“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花,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寿得长焉。”“凡养生,莫若知本,知本则疾无由至矣”。这就是说,人  相似文献   

6.
气与元气     
从气之原始意义、气与自然的关系、气与机体的联系、气与宇宙万物之间的相互演化等方面就气的涵义及与万物的化生关系阐述,从元气理论的起源与发展、元气理论在传统医学中的运用2方面就元气理论的发展与应用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亢害承制”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亢害承制”源于《素问·六微旨大论》。原文为:“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原属运气学说的内容,说明六气相承制约,是万物生化的重要保证,如失于相承,则无所制约,必致过亢为害。……  相似文献   

8.
过敏性紫癜以"葡萄疫""肌衄""发斑"等病名散在记录于历代中医典籍当中,据其发病迅速,动则皮肤紫癜加重尤甚,素常情绪不稳、易急躁等特点,与中医"风"的特性相吻合,"东方生风,风生木",风木为木气升动之象,其象应春,为机体一切生理活动之基础,"风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风者,百病之长",木气条达则和风敷布,木气不达则邪风内生,考虑风邪是其致病的根本原因,而木气不达的原因不外乎木气不足以及木气郁滞,治疗予以滋水涵木,缓肝息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道法自然,意为纯任自然,不逆自然而行。《道德经》里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河上公注“道性自然,无所法也”。道之本性是自然而然,以“无为”为法则。道化生万物,皆自然无为而生,不受任何外物所制约。所以,“道法自然”就是主张天、地、人三者之间自然共生,共同遵守“自然”法则的天人和谐。道教认为,天地与人皆合于自然之道,万物都是按照“道”赋予它的秉性,有自然生存、发展的权利,人类没有权利,也没有任何理由去干扰它,更不应该随意对它进行伤害。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人应该与天地合其德,对万物“利而不害”,辅助万…  相似文献   

10.
苏颖 《吉林中医药》2014,(11):1090-1092,1152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认为万物象变,气化使然。从自然之气化育万物和自然之气化影响人体之气化、气化理论运用与发展三个方面对《素问》气化理论进行了阐述,指出气化理论是《黄帝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黄帝内经》理论体系重要的学术特点,对后世医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具有临床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房显辉 《国医论坛》2003,18(5):16-16
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 ,至今仍对临床各科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该书虽对肿瘤的论述不甚多 ,但其医疗思想、治疗方法对现代肿瘤的治疗却有着深远的影响。1 “治未病”与肿瘤预防仲景“治未病”思想包括了“未病预防”和“既病防变”。在《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 ,仲景就指出 :“夫治未病者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若人能养慎 ,不令邪风干忤经络 ,未流传脏腑 ,即医治之。”并且提出了发病与自然界密切相关 :“夫人禀五常 ,因风气而生长 ,风气虽能生万物 ,亦能害万物 ,如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  相似文献   

12.
第五段【原文】“帝曰:夫子之言五气之变……而物由之,而人应之也。”【提要】本段指出,观察分析气候变化,首先就要了解一年中各个季节在气候及物化方面的正常表现,即五气的德、化、政、令特点。其次,要了解一年中各个季节在气候及物化方面的异常变化,即五气的灾、变特点。同时指出,气候变化与物化现象、人体生理和病理表现是密切相关的,所谓“物由之”,“人应之”。关于德、化、政、令、灾、变的含义:所谓“德”,指好的本性。《易·系辞》曰:“天地之大德曰生。”意即自然界最大的好处就是给予了生化万物的气候条件。所谓“化”,指生化。天地生成万物日化,“物生谓之化”。意即一年各季节及其相应气候在万物生化方面所起的作  相似文献   

13.
<正> 〔原文〕帝曰:寒暑燥湿风火,在人合之奈何?其于万物,何以生化?岐伯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化生气。〔讲解〕(1)寒暑湿燥风火,在人合之奈何?其于万物,何以生化。“寒暑湿燥风火”,即指天之六气。”在人合之”,即指自然气候变化,亦即六气变化与人体的生理及病理生理变化方面的关系和影响。“其于万物”,指自然气候变化与自然界  相似文献   

14.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可见"阴阳"是宇宙间的普遍规律,是一切事物变化的纲领,万物变化的起源,是事物产生及毁灭的根本,自然界万物运动变化的动力和表现于外的现象等无不包括在阴阳之中.  相似文献   

15.
人与自然界是相应的,经云:“人参天地,故可为解”。“解,解结者也。”即以天之象明人之理。故天之水能明人之津,试从两个方面浅析水津的作用。1水津与自然水津是万物与人之太极。张景岳云:“如草木未实,胎卵未生,莫不先由于水而后形成,是水为万物之先,故水数为一。”《说文》对  相似文献   

16.
“神”的概念,在中医学中是唯物的,它是存在于自然的造化之力。这种造化之力大到整个宇宙的生灭,小到微渺粒子的运动,都可寻得其作用的轨迹。《说文》说:“天神引出万物也。”徐浩注:“天地生万物,物由主之者日神,”即说明神可造化万物,又主宰万物的运动。《内经》说:“天地之动静,神明之为纪,阴阳之升降,寒暑彰其兆”等相因运  相似文献   

17.
1论脾胃生理:土为万物之母,胃为一身之本刘完素对脾胃生理的认识,是将脾胃作为一身根本上去认识的。他认为脾胃属土,而土为万物之母,故他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指出“土为万物之母,故胃为一身之本”[1]。而人之五脏六腑都有赖于脾胃之气,正如他所言“故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受气  相似文献   

18.
祖国医学关于顺从阴阳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方面有很多论述。在《素问》中说得更具体:"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从阴阳则  相似文献   

19.
李开武 《吉林中医药》2007,27(10):42-42
整体观乃是医学始祖《内经》的至理名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推之可十,数之可百,推之可千,数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也……"其本身就反映了事物的两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主客观存在的现象,明确地提出了天时、地利、情志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在治疗疾病方面就必须多方面分析、归纳,人的情绪变化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的成败.  相似文献   

20.
承制生化论是五行学说的核心内容,广泛应用于说明人体生理、病理、病机、诊断、治疗等诸多方面。周学海所著《读医随笔·承制生化论》专题阐述了将承制生化论广泛运用说明病机、辨证、治法、遣方用药上,相互之间融会贯通指导临床。周氏的承制生化论思想在继承前人论述的基础上颇有发挥。该文分别从承制生化论言万物之常与承制生化论言万物之变几个方面对周学海的"承制生化论"进行分析和阐述,希望对指导临床遣方用药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