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溃疡性结肠炎在临床上易反复发作,且难治愈。传统医学在认识病机上多认为脾虚湿盛,治疗上健脾化湿,日久温补脾肾,效果不佳。通过学习黄元御《四圣心源》的圆运动思想(轴轮运动思想),根据"肝随脾升、胆随胃降,肝气易横逆、易下陷"等生理病理特点,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时,提出从肝胆脾胃四脏同治,且以脾胃为主,重视中气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治肝时要宜补,不易泻肝;治脾胃时,要分清脾病升降失常,还是脾虚木乘,中气不足。  相似文献   

2.
中药治疗脾虚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总则脾虚证候是脾胃病最多见的证候之一,是反映机体脾胃生理机能不足的一组综合症候群。多因饮食不节、劳倦、情志等原因造成脾胃损伤,及先天体质稟赋脾虚胃弱,导致中气不足、运化失职或中气下陷、脾气下流、气血不生、水湿停积等病理变化,治疗应以健脾益气、升发脾阳、运化水谷为主要治疗原则,以达到脾运恢复的目的。本原则作为治疗脾虚证的各类健脾药,如健脾补气、健脾祛湿、补中升阳、补脾摄血、温脾  相似文献   

3.
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的一种病症,病机基础为脾虚湿盛,病位在肠,主病之脏为脾,与肝、肾密切相关。脾主运化水湿,运化失常则生湿,湿盛则濡泻;脾主升清,清阳不升,清气在下则发为泄泻,本文介绍根植于脾虚,从健脾除湿、疏肝理脾、升阳举陷角度治疗脾虚泄泻验案一则的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4.
葛惠男认为泄泻病多因饮食伤脾,或肝木犯脾,而致泄泻,日久脾虚肝旺,寒温失调,气血不和,泄泻迁延难愈,此时单纯补脾泻肝方药常难奏效。健脾止泻方功能健脾泻肝、平调寒热、疏通气血,治疗此类泄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慢性泄泻是指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迁延日久或反复发作为主症的病证,中医称之为"久泄",为临床常见病。现举肝脾不合型久泄验案二则,一者脾虚日久而湿盛,兼肝郁气滞,治以健脾益气,行气止泻,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一者肝郁脾虚,兼阴虚内热,治以疏肝理脾,养阴清热,方用四逆散加减。肝脾不合证为慢性泄泻常见证型,肝脾两脏关联密切,极易相互为病,脾土虚而致肝木乘之,又或肝木强而乘脾土,临证常常忽略其病之先后。本文从辨肝脾病之先后入手,以求追本溯源,同时辅以升阳止泻、健脾祛湿、平调寒热等常用治泻之法,且不妄用收涩之剂,治泻而不留邪,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6.
嗳气证是气体从食管或胃内逸出过多的病症,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张立平教授认为,嗳气证是脾虚肝郁所致的气机升降失常的表现,脾虚为其发病之根,肝失疏泄是发病的重要因素,病位在脾、胃、肝三脏,治疗时注重从肝脾论治本病,常以四君子汤合四逆散为基本方,健脾调肝,使气机升降复常,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慢性腹泻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率高,可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生活。慢性腹泻属中医学泄泻范畴,谢晶日教授认为,肝脾功能不调是本病的关键病机,湿邪为主要病理因素,并根据多年临证心得将慢性腹泻分为肝郁脾虚证、脾虚湿盛证、脾肾两虚证3个主要证型,治疗上分别以疏肝理脾、健脾化湿、益火补土为基本原则,同时注重通涩相济、养生调摄,临床屡获佳效。  相似文献   

8.
郭松杰  吴巍 《国医论坛》2010,25(3):21-22
<正>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将人身中气(脾胃)喻如轴,四维(肝、肺、心、肾)喻如轮,轴运轮行,轮运轴灵。轴则旋转于内,轮则升降于外,此中医之生理也。中医之法,运轴以行轮之法,运轮以复轴之法,轴轮并运之法而已。疑难病证每用轴轮并运之法,多脏调燮,使各脏功能正常,中气居中,以旋转升降,每起沉  相似文献   

9.
中医学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于“肺胀”的范畴,病机多数为标实而本虚,本虚是指脾、肺、肾三脏的气虚,标实是指气滞、瘀血、浊痰、水饮等实邪,而稳定期大多呈虚证表现,治疗以补虚为主。该文介绍刘建秋教授基于圆运动理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经验缬菁。中气为轴,四维为轮,刘师认为一切外感病和内伤病皆是中气不足、四维升降紊乱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亦是如此,其病机为脾虚、金逆、肾寒,治疗以健脾、敛肺、温肾为主。现将其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临症经验加以总结提炼,望为本病中医辨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痛泻要方为《景岳全书》引刘草窗方,由白术、白芍、防风、陈皮组成,临床多用于治疗肝郁脾虚所致泄泻之证。方中白术健脾燥湿,白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配伍芳香之陈皮和中化湿,助白术健脾祛湿,理气醒脾,并用味辛性温、归肝入脾之防风,散肝疏脾。四药相伍,补中寓疏,泻肝补脾,调和气机,实为抑肝扶脾之良方。笔者据其方意,用于妇科疾病,收到了较好的疗效,现举验案如下。  相似文献   

11.
介绍刘沈林教授治疗慢性泄泻从久泄脾虚湿滞病机立论,以温阳健脾为主,或脾肾双补、或肝脾同调,治本的同时配合治标,酌加风药、分利药、收涩药,起到标本同治之效。  相似文献   

12.
小儿泄泻是儿科临床常见病,诸多证型中以脾虚泻多见。从病因病机、治疗体会、典型病例等方面分析刘小渭主任医师治疗小儿脾虚泄泻的经验,刘小渭主任医师立足于脾虚湿盛的病机,重视恢复脾之运化功能,采用健脾助运汤治疗小儿脾虚泄泻,并随证加减,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总结蒋士生教授治疗鼓胀的经验。蒋师认为鼓胀之病多因肝脾受损,疏泄运化失常,气血交阻,致水气内停所致。治疗上在疏肝理气利水之同时,尤应重视实脾。其主张从脾论治鼓胀,临证多辨为气滞湿阻、脾虚湿盛、脾肾阳虚、肝脾血瘀四证,分别治以理气疏肝,利水消胀、健脾温中,行气利水、补脾温肾,化气行水、活血化瘀,行气利水,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李东垣的升脾阳法对于泄泻的治疗具有重要价值。泄泻的基本病机是脾虚湿盛,脾虚为病机之核心,或兼肺虚,或兼湿盛,或兼寒积,脾虚则清阳不升,正所谓"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治疗以补脾健脾为本,根据不同的病机或补益脾肺,或燥湿健脾,或攻逐寒积,或健脾升阳。  相似文献   

15.
李培老中医认为久泄首当责之脾虚。因脾虚不能运化水谷,反内生湿浊,湿浊困脾,清浊不分,升降失常,故致泄泻缠绵难愈,并常因饮食不洁或情志波动影响脾胃功能而致泄泻反复。治疗上自当以健脾助运为主,再视兼证化裁。临证中李老喜用七味白术散和参苓白术散二方为基础方加减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腹泻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疾病。乐德行教授对其辨治有独到的见解,将慢性泄泻的临床常见证型归纳为肝旺脾虚型、脾虚湿盛型、寒热错杂型、脾肾两虚型4类,临床上常从调和肝脾法、健脾胜湿法、升阳举陷法、补脾益肾法四个角度立法辨治,验之临床,获效颇丰。  相似文献   

17.
郑玉玲教授认为肝癌腹水主要责之于脾、肝、肾三脏功能失常,病位虽在肝,但其本为脾虚,脾虚失运,必然导致水液在体内停聚而生成水、湿、痰、饮。治疗着眼于脾虚之本,采用健脾援肝法,运用健脾丸辨证加减治疗,获得了比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杨国荣 《四川中医》2004,22(5):34-35
补脾法临床广泛用于治疗脾虚及全身虚弱性病证。脾虚多伴胃纳欠佳,欲补脾宜先开胃,能食再进补;脾虚多伴中气下陷,升补脾气要和胃,宜升中有降,升降并调;脾虚多伴寒湿停滞,补脾温燥勿太烈,宜燥而兼润,刚柔并用;脾虚多伴肝旺横逆,补脾须敛肝,柔肝以安脾。治疗脾虚病证,只有谨守病机,恰当合理用药,才可获得佳效。  相似文献   

19.
谢昌仁升阳益胃汤治疗慢性泄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霞  张钟爱 《吉林中医药》2010,30(7):572-573
谢昌仁临床多用升阳益胃汤治疗慢性泄泻,认为其临证要点在于久泻脾虚,肝木偏旺,立祛风胜湿、升阳益胃、调和肝脾、补脾益肾治则。在临床运用中,谢老多强调风药是治疗慢性泄泻之要药,用药宜寒温并用,取三炭合用治疗大便黏液等。  相似文献   

20.
功能性腹泻属中医"泄泻"的范畴,王伟明教授认为其病位主要在脾,并与肝、胃、肾等脏腑关系密切,病机主要为脾虚湿盛,具体可分为脾胃虚弱证、肝气乘脾证和脾肾阳虚证三个证型,分别予以健脾止泻方、疏肝健脾汤及四神丸合四君子汤加减对症治疗,并结合耳穴压豆以辅助治疗,临床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