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学治疗泄泻方法颇多,散见各种书籍,尤以李中梓《医宗必读·泄泻》记载最为详尽,分为: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九法。本文试以《伤寒论》之治泻方法与之比较,见《伤寒论》中后世所谓治泻九法已悉数齐备,并且灸药并用,寓于各种方证之间,而李中梓的见解其实可看作是结合自己经验对其的概括总结。  相似文献   

2.
笔者宗李中梓《医宗必读·泄泻》篇:“治泻有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九法之意,结合泄泻的病因病机与发病缓急,在治疗泄泻过程中,将九法(合酸收固涩,增加消导法)贯穿于外感致泻,内伤致泻,慢性久泻三大类型中,屡获效验,特报导如下:1外感致泻应  相似文献   

3.
李中梓是明代的著名医家,其在代表作《医宗必读》卷之七中提出了著名的治泄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基本概括了治疗泄泻的各种治法,可谓是泄泻治法之集大成者,对临床实践有很大的指导价值。李振华教授长期从事脾胃病的研究与临床诊疗工作,在泄泻病的治疗上善于灵活运用李中梓治泻九法,师古而不泥古,积累了丰富的辨治经验。本文旨在举临床验案以总结导师在临床实践中运用治泻九法的经验,并参以自己的心得体会,以期同道能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4.
王帅  陈誩 《北京中医》2011,(1):30-31
泄泻是临床常见病证,泄泻的病机总以脾虚湿盛为关键,所以治疗以运脾化湿为原则,而结合具体的辨证则又可配合使用不同的治法。《医宗必读》为明代李中梓所著,其卷之七在总结前人治疗泄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治泄九法。在审证求因、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准确地应用各法可以获得很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李中梓为温补学派医家和易水学派重要代表。在《医宗必读·泄泻》中创立了著名的治泻九法:淡渗法,升提法,清凉法,疏利法,甘缓法,酸收法,燥脾法,温肾法,固涩法。对泄泻提出了新观点。  相似文献   

6.
王帅 《北京中医药》2011,30(1):30-31
泄泻是临床常见病证,泄泻的病机总以脾虚湿盛为关键,所以治疗以运脾化湿为原则,而结合具体的辨证则又可配合使用不同的治法.<医宗必读>为明代李中梓所著,其卷之七在总结前人治疗泄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治泄九法.在审证求因、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准确地应用各法可以获得很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大肠癌治疗过程中常伴有肠功能紊乱,腹泻为其主要症状,多缠绵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提出渗淡、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的治泻九法。文章试从治泻九法中挖掘治疗肠癌腹泻的方法,以指导临床治疗和用药。  相似文献   

8.
江星 《河北中医》2007,29(2):156-157
李中梓(1588-1655),字士材,号念莪,又号尽凡居士,江苏云间(现上海松江)人,是明末清初著名医学家之一.他在《医宗必读·泄泻》中提出了著名的治泻9法,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泄泻的治法,是泄泻治疗学上的里程碑.现结合现代中医学临床简要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楼友根 《浙江中医杂志》1999,34(10):447-447
明·李士材著的《医宗必读·泄泻》在总结前人治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治泻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暖、固涩。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节奏的加快,因饮酒和精神变化所致的泄泻却呈上升趋势,故其治法也应有相应的调整,现小议  相似文献   

10.
读<医宗必读>治泄九法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泄泻是临床常见病症,泄泻的病机总以脾虚湿盛为关键,所以治疗以运脾化湿为原则,而结合具体的辨证则又可配合使用不同的治法。泄泻的治法在《医宗必读》中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其篇中提出的9种治泄方法: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对现在临床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中梓《医宗必读》中列载了对肿瘤的治法治则及方药。李中梓对肿瘤形成的病因病机继承了《内经》的思想,并在治则方面将肿瘤病程分为初、中、末3期,主张攻补兼施,创立方剂“阴阳攻积丸”为后世使用,并传承易水学派思想,提出“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的理论。文章从《医宗必读》入手,分析探讨李中梓对肿瘤的认识并总结其治法、方药及思想特色,认为其“攻补兼施”理论及治法对肿瘤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指导意义,值得取其精华进一步借鉴研究。  相似文献   

12.
名老中医董廷瑶善治婴幼儿泄泻 ,采用《医宗必读》中的治泻九法 ,即疏利、清凉、淡渗、燥脾、温肾、升提、固涩、酸收、甘缓 ,辨证精细 ,方药缜密 ,收效良好 ,现简介如下 :1 疏利消导小儿因乳食不节 ,恣啖生冷 ,停积不消 ,影响脾胃功能而致泻下酸臭 ,夹有不消化物 ,董老常选用  相似文献   

13.
泄泻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病证,尤其是慢性泄泻最为难治,且反复发作,论治泄泻的方法很多,但“千方易得,一效难求”。李士材的《医宗必读》提到止泻九法,曰淡渗、清凉、疏利、升提、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对泄泻的治疗有指导作用。现笔者把治疗泄泻的体会作一介绍,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14.
泄泻系指大便稀薄,次数增多的疾患。关于泄泻的病因、病机、治法、治则,前人论述较多。先父据其多年治泄体验,认为泄泻种类虽多,然不出脾肾二经之病。为便于临床运用,将其分为初泄、久泄两类。按其寒热虚实,运用李中梓《医宗必读》提及的治  相似文献   

15.
介绍张天文教授治疗泄泻的临床经验,张教授根据《皇帝内经》有关泄泻的理论,将泄泻病因主要分为外感与内伤,外感泄泻当以湿邪最为重要,而湿邪又有寒湿与湿热之分,脾恶湿,外来湿邪,最易困阻脾土,导致脾失健运,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形成泄泻;内伤泄泻以脾虚最为关键,泄泻的病位在脾胃,大、小肠,大肠和小肠皆属于胃,大肠和小肠的分清别浊与传导变化功能,可以用脾胃的运化受纳和升清降浊功能来概括,脾主运化水湿,脾为泄泻之本,脾病脾虚,健运失职,清气不升,清浊不分,可致泄泻,其他寒、热、湿、食等内外之邪,以及肝郁、肾虚等脏腑失调所致泄泻,都是在伤脾的基础上导致脾失健运而致泄泻。张天文教授根据泄泻的不同病因并参考《医宗必读》的“治泄九法”,加上平肝法,总结为治泄十法,并将泄泻分为九种证型,以此指导临床,多获良效。  相似文献   

16.
祖国医学认为,泄泻之病因多责之以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湿则濡泄""湿多成五泄"之论.关于治疗,《伤寒论》云:"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最早提出了"利小便"之法.《景岳全书·泄泻》称"泄泻之病,多见小水不利,水谷分则泄自止".明清时期著名医家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将治泄分为九法,而利小便之淡渗之法居首,并提出了用五苓散,六一散等方,明确了《伤寒论》治泄之法,提出"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相似文献   

17.
所谓风药,是指传统意义上有辛温解表功效的药物,如羌活、独活、防风、荆芥、白芷等。可见在泄泻的治疗中,风药的作用远不止解表这一种功效。李中梓在《医宗必读 泄泻》中总结出的著名的治泻九法就包括风药的应用,如他指出:一日升提,气属于阳,性本上升,胃气注迫,辄尔下陷,升、柴、羌、葛之类,鼓舞胃气上腾,则注下自止。  相似文献   

18.
泄泻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病症 ,各种急慢性肠炎以及内分泌疾病、消化不良、结肠直肠肿瘤、肠道激惹综合征等疾病均可导致泄泻。祖国医学认为泄泻是由于脾虚湿胜而发生 ,在治疗上较为有代表性的是李士材在《医宗必读》所提出的治泻 9法 ,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既然泄泻是因脾病而生 ,故治疗上就应从治脾入手 ,笔者在实践中总结出12种从脾论治之法 ,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疗效。1 芳香醒脾法本法用于寒湿困脾所致泄泻。证见泄泻清稀 ,甚至如水样 ,腹痛肠鸣 ,脘闷食少 ,或并有恶寒发热 ,鼻塞头痛 ,肢体酸痛 ,…  相似文献   

19.
杨其仁 《四川中医》1998,16(3):18-18
腹泻是消化道的一种疾病,小儿腹泻临床尤为常见。外感湿热、寒湿、脾胃虚弱均可致泄,然与饮食不慎的关系最为密切。另外亦有因牌虚伴惊吓而泻者,以及“府积”腹泻等。对于泄泻的治疗法则,历代医家多有论述,(医宗必读》载有九个大法,曰:“泄泻治法有九:升提、谈渗、清凉、疏泄、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1]但在具体应用上,首先应当分清寒热虚实:治寒泻着重于温中;治热泻着重于清热;治伤食泻着重于导滞;治牌虚泻着重于补牌;脾肾阳虚当以温补脾肾。原则上是寒者宜温;热者直清;滞者宜消;虚者宜补。如虚中挟实,则补…  相似文献   

20.
泄泻新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泄泻又称腹泻,在古医籍中名目繁多,分类不一。《内经》以大便性质分类,有飧泻、洞泻、水泻、濡泻等。《难经》则以脏腑立论,又有胃泻、脾泻、大肠泻、小肠泻等名。《伤寒论》、《金匮要略》称腹泻为“利”或“下利”,腹泻完谷不化者称“下利清谷”。里急后重者称“下利脓血”。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以“痢”称之,以与泄泻相区别,“天行毒病,挟热腹痛下痢”已经认识到痢疾有传染性。宋.严用和《严氏济生方.痢疾论治》谓:“今之所谓痢疾者,即古方所谓滞下是也”,首次提出“痢疾”之名。而在《类证治裁.泄泻门》则以三焦论:“泻由水谷不分,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