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中医腹诊参数检测仪临床验证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琦  陈武山 《中医杂志》1995,36(8):489-491
运用中医腹诊仪,对300例寒证病人进行检测的结果表明:其募穴穴温降低,经治疗后升高;寒证病人中脘、关元处的深温降低,治疗后增高。对200例腹胀病人的临床观察表明:实胀组的腹壁施以外力时其位移量减低,治疗后增加;虚胀组的腹壁位移在中、重度用力时增高,经治疗后降低。表明组成腹诊仪的腹部寒温、胀满两大检测系统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应用腹诊仪使汉方腹诊数字化,用数值表示肾虚时脐下不仁的程度。测定脐上、脐下腹力,用Sub-navel hyposthenia(SNH)指数表示脐上与脐下压力之比,该值为1.5±0.1时表明有脐下不仁的可能。本次对腹诊仪测定脐下不仁的重复性及动态变化进行了探讨。 对象及方法:将腹诊仪分别放在脐上(位于正中线脐上约5横指处,约在上腹部中央)、脐下(正中线脐下约5横指处、约在下腹部中央),伴随患者呼吸按压腹诊仪探头,水平方向观察,从探头切入皮下2cm开始记录患者的脐上压及脐下压,求SNH指数[脐上压(克力)/脐下压(克力)]进行比较。为探讨腹诊仪的精…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与发病3个月致残相关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四诊信息进行筛选,为中医疗效评价指标的选择提供依据,为构建具有中医内涵的疗效评价体系提供依据。方法:客观、实时、全面、动态连续地采集缺血性中风患者的临床信息。缺血性中风患者发病72h内至发病14天,每天采集中医四诊信息,发病72h内、发病3天、7天、14天、28天、3个月时使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评价,发病3个月时用Bathel指数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以BI≤60分作为致残标准,对患者发病7天内出现的中医四诊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筛选与缺血性中风3个月致残相关的急性期中医四诊信息。结果:821例缺血性中风患者进入本研究。卡方检验显示,患者发病72h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发病7天内是否出现嗜睡、表情淡漠、神情呆滞、反应迟钝等412项临床信息与发病3个月残疾的发生有关。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在控制发病72h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后,患者发病7天内是否出现嗜睡、神情呆滞、躁扰不宁、肢体松懈瘫软是缺血性中风患者发病3个月致残的独立预测信息。结论:缺血性中风发病7天内出现嗜睡、神情呆滞、躁扰不宁、肢体松懈瘫软、流涎、咳嗽、微热(38℃以下的发热)、饮水呛咳。发病3个月致残几率大,而出现痰易咯出、语声洪亮、目涩、渴喜冷饮发病3个月致残几率小。  相似文献   

4.
<正>腹诊之术,是中医临床诊察疾病的特色方法之一,源于《黄帝内经》《难经》,发挥发展于《伤寒杂病论》。然自宋代以后,中医腹诊在临床的应用明显减少。清代绍派伤寒名家俞根初推崇腹诊,并提出“腹诊”之名[1]。  相似文献   

5.
张英英 《陕西中医》2009,30(7):852-853
目的:探讨中医妇科腹诊。方法:根据临床经验,结合中医历代文献资料,当代研究成果对命题进行论述。结论:中医妇科腹诊是中医腹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中医传统诊断方法之一。中医妇科腹诊是中医腹诊的内容之一。腹诊起源于《内经》、《难经》,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腹诊内容有明显发展,并且与辨证论治相联系,从而成为中医临床诊断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医妇科腹诊参照现代医学的腹部触诊等方法,丰富了诊法技巧,提高了诊断准确率,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正> 在血瘀证的诊断中,瘀血腹诊占有一定的地位,日本的研究就认为,腹诊在血瘀诊断中是主导和必备依据。中国在对血瘀证45个因素的逐步回归分析中发现,瘀血腹诊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腹诊辅助中药及针灸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其对睡眠质量和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失眠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5)。对照组给予腹诊辅助中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统计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睡眠质量和中医证候积分的差异。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治疗后2组PSQI及中医证候积分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腹诊辅助中药及针灸可有效缓解失眠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睡眠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中医治疗前后舌、面、脉诊图像参数的变化特征,寻找舌、面、脉诊图像参数的变化规律,客观评估舌、面、脉诊图像信息在冠心病中医疗效评价体系中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为中医疗效评价方法提供客观化指标。方法:运用上海中医药大学自行研制的中医舌诊、面诊数字化检测仪以及Z-box脉诊仪采集冠心病患者中医治疗前后的舌、面、脉诊图像,运用配对t检验的统计学方法,寻找患者舌、面、脉诊图像参数的变化特征及规律。结果:1治疗前后患者的舌诊图像参数R、G、B、H、S、V值无显著性差异,但治疗后的R、G、B、H、V值呈现下降趋势;2治疗后患者的面诊图像参数H值较治疗前降低(P<0.05),其余治疗前后的面诊图像参数R、G、B、S、V值无显著性差异,但治疗后的R、G、S、V值呈现下降趋势,B值呈现上升趋势;3治疗前后患者的脉诊图像参数h1、h3、h4、h5、t、w、h3/h1、h4/h1、h5/h1、w/t值无显著性差异,但治疗后的h4、h5、t、h5/h1值呈现明显上升趋势,h1、w、h3、h3/h1、w/t值呈现下降趋势。结论:舌、面、脉诊图像参数可以作为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新指标,同时为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疗效评价体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腹诊即运用明确的腹部切按方法以获得五脏六腑疾病反映于腹部的客观征象,本文试从合参腹诊角度分析1例肺癌患者主症,并结合中医常规四诊辨识疾病本质,揭示精准运用经方的辨析要点及思路,进一步明确腹诊的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 切诊包括脉诊和腹诊两大部分,其中研讨脉诊者人多势众,成果亦多,而和它堪称孪生姊妹的腹诊却显得相形见细了。本文力图通过对腹诊起源、理论形成、范围、方法等诸方面的讨论,以求对腹诊在祖国医学中的运用和发展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并愿为正在崛起的这方面研究工作增添只砖片瓦。  相似文献   

11.
罗霞  ;张剑荣 《中医药研究》2009,(12):1414-1415
目的探讨豁痰祛瘀通络法对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66例急性缺血性中风辨证为痰瘀阻络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和治疗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豁痰祛瘀通络方法治疗,连续观察14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均降低(P〈0.01),且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豁痰祛瘀通络法对急性缺血性中风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观察清热化瘀Ⅱ号方对缺血性中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的影响,评价其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中医证候疗效。方法选取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予清热化瘀Ⅱ号方治疗,对照组予天丹通络胶囊治疗,从K患者入院并筛选分组后开始给药,两组均治疗2周,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中医证候疗效及中医证候证候积分值。结果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18%,对照组为71.4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清热化瘀Ⅱ号方可明显改善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药汤剂治疗气虚血瘀证急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48例气虚血瘀证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和实验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汤剂),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差异。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1.7%,显著高于对照组66.7%(P<0.05);治疗1、2周后,实验组中医证候积分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汤剂治疗气虚血瘀证急性脑梗塞患者效果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基层卫生院中医中药治疗急性中风的疗效。方法:对照组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行中医内科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8%,显著优于对照组的66.7%(P<0.05)。结论:中医中药治疗急性中风疗效确切且适宜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5.
敷脐散治疗腹部术后胃肠功能失常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凤丽 《光明中医》2010,25(9):1662-1663
目的探讨中药敷脐对腹部手术病人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20例经腹部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于术后1h脐部外敷中药,观察其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自然排气时间。结果治疗组在肠鸣音恢复时间、自然排气时间、胃肠减压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及P0.01)。结论中药敷脐疗法对腹部术后患者能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中药肺积方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理。方法:患者104例随机分为三组:中药组予中药肺积方治疗;西药组常规化学治疗;中西组肺积方与化疗结合治疗。结果:近期疗效:KPS评分三组治疗后均高于治疗前,提高幅度中药组优于中西组,中西组又优于西药组(P<0.01)。远期疗效:三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中位生存期、0.5年生存率、1年生存率均显示中西组高于中药组和西药组(P<0.05),中药组和西药组生存期相当(P>0.05)。TNF-α三组治疗后均低于治疗前,下降幅度中药组优于中西组,中西组又优于西药组(P<0.05)。结论:中药肺积方对晚期NSCLC具有一定的客观疗效,主要表现为稳定病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脑卒中患者应用卒中单元疗法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自2007 年11 月至2011 年11 月以来,于我科治疗的180 例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AB 两组,A 组患者100 例,B 组患者80 例,两组患者均应用丹参注射液进行治疗,每天一次,每疗程10 天.A 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予以卒中单元疗法,包括推拿针灸疗法,以及Bobath 治疗法,和作业疗法与运动疗法,同时实施健康教育与心理康复以及言语训练等.结果:A 组患者有20 例达到临床痊愈(占20.0%),有40 例为显效(占40.0%),有24 例好转(占24.0%),其总有效率是84.0%;B 组患者有8 例达到临床痊愈(约10.0%),有16 例为显效(占20.0%),有20 例为好转(占25.0%),其总有效率是55.0%,A 组疗效显著优于B 组(P<0.05).A 组患者治疗后其血液的流变学与血细胞的比容以及纤维蛋白原同其治疗前相较,均显著下降(P<0.05),同B 组患者治疗后相较,其差异呈显著性(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应用卒中单元疗法进行治疗,效果显著,应予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妇产科患者术后腹胀的原因及相应的中医治疗干预对策。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4月期间在我院妇产科行手术后腹胀的患者93例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对象,按照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42例)与观察组(5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则通过对患者的腹胀原因进行分析,给予相应的中医疗法进行治疗干预,包括:饮食干预、针灸、按摩、热敷以及心理干预等。结果:观察组51例患者的平均肠鸣恢复时间为(16.42±9.34)h,平均肛门排气时间为(23.14±13.73)h;对照组42例患者的平均肠鸣恢复时间为(31.51±13.64)h,平均肛门排气时间为(43.32±17.25)h;观察组两组数据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中医辨证理念对患者腹胀原因进行判断,采取具有针对性治疗干预对策,能够有效缓解妇产科患者术后腹胀,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医综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1年3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77例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患者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试验组(40例,给予中医综合治疗)和对照组(37例,给予口服西医药孕三烯酮胶囊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综合比较。结果:试验组妊娠率(67.50%)明显高于对照组(43.24%)(P〈0.05);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87.50%)高于对照组(67.57%)(P〈0.05);试验组经治疗后的成熟卵泡个数及最大卵泡直径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中医综合疗法可有效改善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妊娠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中风煎方治疗脑梗死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口服中药中风煎方加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仅予西医常规治疗.疗程均为14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Barthel指数(BI)、血液流变学指标及MMP-9的含量.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BI指数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情况和血清MMP-9检查结果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风煎方治疗脑梗死急性期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理与改善血液微循环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