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万文蓉 《光明中医》2009,24(12):2341-2342
中医学"六腑以通为用"理论对腑病的临床治疗具有很高的指导价值.<素问·五脏别论>指出:"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说明六腑以"实"为生理,"满"则为病理.即六腑必须畅通无阻,以通为用,以降为顺,才能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如果六腑通降失常,积滞内停,常可导致多种腑病的发生.因此,六腑的功能决定了腑病"以通为用"的治则.现就临床辨治泄泻验案1例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2.
《辽宁中医杂志》2017,(7):1388-1390
六腑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与现代免疫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体六腑功能正常,正气旺盛,则免疫功能正常,邪气难以致病;如果六腑功能失常,正气虚弱,则免疫功能多低下或紊乱,易引起多种疾病。文章通过中医和现代医学文献检索,探讨了六腑中的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及三焦在现代免疫中的作用,浅析了中医六腑学说和现代免疫二者的关系,旨在为防治中医六腑相关疾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慢性心衰为临床难治慢性疾病,危害极大。"血不利则为水"是《金匮要略》中关于瘀血为病的重要论述,对多种瘀血为害的疾病的治疗均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慢性心衰发病中,瘀血病理因素贯穿全程,认为化瘀是防治慢性心衰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4.
张念志教授认为多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发展日久会伴随气结、痰湿、血瘀、食滞等病理产物的生成。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治疗中结合行气解郁、活血化痰、消食散结等方法,对组方进行灵活加减,可以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腑以通为用”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后世不断挖掘与创新,已经形成较完整的体系,可指导现代临床诊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可归属于中医学“胃脘痛”“胃痞病”等范畴,脏腑辨证病位在胃。胃属六腑之一,不管是经络循行还是生理功能方面皆以通为顺。六腑在生理上不仅要“以通为用”,其病理转归及治疗更要遵循“以通为用”的原则。因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不仅要重视脾胃气机的升降及病理产物的代谢,更要注重疾病发展过程中正气的虚损,并且关注病患身心,达到防治并举。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6.
浅论六腑络     
六腑络是络脉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归纳总结《黄帝内经》中与"六腑络"有关的描述,结合后代医家对六腑络的发挥,从定义、结构、功能、辨别、发病特点以及治疗等方面进行阐释,认为六腑络是指经脉系统中分布在六腑及其周围的深部络脉,在功能上与六腑密切相关,可用于六腑疾病的治疗。这一认识可为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血府逐瘀汤系《医林改错》名方,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之功效。主治血瘀气滞所致之多种疾病,临床运用必须辨证准确。瘀血既为病理产物又为病理因素,且瘀血产生的病理因素多种多样,因此临床当灵活加减运用,兼顾标本,勿使伤正。在长期临床工作中,笔者依据部分男科疾病的病理变化运用血府逐瘀汤治疗阳痿,少弱精子症,慢性前列腺炎等男科疾病,获得较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六腑以通为用"是中医对脏腑生理功能的最经典论述之一,六腑在功能上主要以运化饮食、水液和排泄糟粕为主,具有"以降为顺,以通为用"的特点。六腑相互连接,任何一腑发病皆可累及他腑,脏病多虚、腑病多实,所以六腑病症的治疗常以通腑泄下为主;脾胃为后天之本,一为阴土,一为阳土,二者在功能上相辅相成,在病理上亦相互影响。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由于脾胃在维持人体生理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临床上的诸多症状皆可由脾胃病变引出。脾胃病原因复杂,外邪、内伤、饮食、情志等皆可影响脾胃,在治疗脾胃病时除辨证论治外,时时谨记"六腑以通为用"的原则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火把花根片结合西药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48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慢性肾小球肾炎是由多种病因,多种病理类型组成的肾小球疾病,是导致慢性肾衰常见病因之一.为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选用火把花根片加西药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与单纯西药治疗进行观察.  相似文献   

10.
辨证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53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慢性肾小球肾炎是由多种病因、多种病理类型组成的一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临床特点是病程长,表现水肿、高血压、蛋白尿、血尿和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药物治疗个体差异较大,预后较差。1989年,我们根据中医辨证论治慢性肾小球肾炎53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慢性肾小球肾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CGN)简称慢性肾炎,是一组起病隐蔽、病程迁延、有多种病因、多种病理类型的免疫性肾小球疾病,呈缓慢不可逆性进展,最终发展为慢性肾衰竭。目前西医治疗尚无特效方法。中医学无慢性肾炎之名,据其病程经过及临床证候特点有水肿、虚劳、腰痛、血尿等病名。  相似文献   

12.
追溯"合治内府"的理论根源,发现"合治内府"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指运用下合穴来治疗六腑疾病。故从经脉循行和六腑功能两个方面分析探讨"合治内府"治疗六腑病症的内在机制,有望使"合治内府"在理论基础上更加完备;并进一步探讨了《内经》及后世医家对"合治内府"理论及临床应用的深入和发展,结合现代医学中下合穴在胃肠术后的显效临床应用,为越来越广泛的中西医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使下合穴治疗六腑疾病这一方法在临床上得到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3.
临床上,消化病是常见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六腑"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若六腑之腑气不畅或不能通降时,则消化病丛生。历代医家谨守"六腑以通为用"原则治疗消化病,发展出多种"通"法。运用"六腑以通为用"理论进行中医药治疗,常能在现代临床中收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肺与大肠的结构基础和生理病理关系两方面为“肺病治肠”理论在肺系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六腑以通为用,以通为补,“肺病治肠”理论在临床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应用通腑护脏法治疗肺系疾病,以达到腑通气利,邪去而元气自复之目的。  相似文献   

15.
正慢性骨髓炎是一种由化脓性细菌引起的、以骨组织硬化、坏死为病理特征,瘘孔、窦道形成,流脓不止,迁延不愈为临床特点的骨科常见顽固疾病~([1])。与其他部位慢性骨髓炎发病类似,慢性创伤性股骨骨髓炎也多因急性骨髓炎治疗不当或不及时发展而来,以病灶清除联合敏感抗生素治疗为主的常规治疗是目前西医学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手段~([2])。中医药在治疗慢性骨髓炎方面独具特色,拥有较为丰富的临床手段,且临床疗效良好。笔  相似文献   

16.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因其慢性、复发性的特点成为临床难治性疾病。“通法”在中医治法中占据重要地位,内涵丰富,包罗万象,运用“通法”论治络病,为临床医家治疗多种疑难杂病提供了新的治疗角度和治疗思路,在皮肤科以络病理论为基础的“通络法”被广泛应用于多种慢性顽固性皮肤病的治疗。文中对络脉的形象、生理、病理特点进行了简要剖析,从病位、病理因素、病机发展角度系统阐述了银屑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络脉病变机制,包括皮肤与络脉的关系、银屑病与络病的共同病理因素、久病入络的疾病发展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对通络法治疗银屑病的理论依据进行具体探讨和介绍,总结概括为驱除病邪、引药达所、维护气血3种治疗目的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及其理论指导基础。以期为研究银屑病病因病机、指导临床治疗、完善用药结构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7.
慢性肾脏病为临床常见疾病,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有明显的优势。孙升云教授从事肾脏疾病临床和科研工作近30年,认为慢性肾脏病乃本虚标实,以脾肾亏虚为本,随着病情进展,水湿、浊毒、瘀血等多种病理产物互为因果,逐渐形成慢性肾脏病“虚、毒、瘀”的基本病机,孙教授在治疗上以补肾固肾、益气健脾、祛湿降浊、活血行血、凉血化瘀为原则,辨证施治,现通过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常用配伍药对、验案举隅方面探析其临床治疗经验。  相似文献   

18.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较为常见,属于"肺胀""咳嗽""痰饮""喘证"范畴。其基本病理特征为本虚标实,急性期以标实为急,以痰、瘀、热较为多见,稳定期以本虚为主,肺脾肾虚损为多见。目前经临床研究表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用中医药治疗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本文从中医方面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因分析及治疗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9.
代谢毒素的产生和潴留是慢性肾衰竭的显著特点。改善代谢毒素产生的内环境,减少代谢毒素生成并增加其排泄,是阻止慢性肾衰竭进展的重要环节。中医学理论认为,慢性肾衰竭的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以脾肾亏虚为本,以水湿、湿热、瘀血、浊毒等邪实为标,久病则湿、瘀、毒蕴结。邪实既是慢性肾衰竭的病理产物,又诱导疾病进展。《温热逢源》言“盖脏病无出路,必借道于腑,乃能外出”,六腑可为邪实之出路,故六腑通则邪实输泻有余。通腑泄浊法以邪实为标靶,是慢性肾衰竭在扶正固本之外的治标之法。狭义的通腑泄浊法功同下法,临床应用范围较局限,应进一步阐释其内涵,拓展其应用范围以适应临床需要。广义的通腑泄浊法当重恢复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的生理特性,给予邪实以出路,并“攻邪已病”。根据邪实的特性因势利导,使之排出体外,邪去则正安,主要包括通达气机、通利小便、通畅肠腑3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是持续疲劳、失眠、思维不集中以及身痛发热等多种精神、神经症状,但无其他慢性器质性疾病及精神疾病的症状群.1987年由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正式命名.现代医学对CFS的病理机制尚不明确,临床上也缺乏确实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