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五倍子及其寄主植物的单宁酸含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五倍子及其寄主植物的单宁酸含量分析林余霖程惠珍陈君(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100094)五倍子的主要成分单宁酸是医药、化工、印染等行业的重要原料。我国五倍子已报道的有10多种[1],分别由不同种的倍蚜虫刺激寄主植物而形成的虫瘿。本文分析了3种商品五倍子即角倍、圆角倍、肚倍的单宁酸含量;为探讨资源的扩大利用,本文还分析了5种非商品的五倍子以及3种夏寄主植物的复叶和茎皮的单宁酸含量,并提出?...  相似文献   

2.
倍树修剪和喷施营养剂对五倍子的增产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倍树修剪和喷施营养剂对五倍子的增产效果程惠珍,林余霖,陈君(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100094)周忠宝,林立查,梁传章(陕西省丹凤县供销合作社648100)罗家禄(四川省石柱县土产公司648100)肚倍是中国五倍子中高产优质的倍种之一,陕西省南部生产的五倍子其中80%左右是由肚倍蚜KaburgaiarhusicolaTakagi.寄生在青麸杨小叶上致瘿形成的倍子。通过对肚倍蚜的生物学及其发育动态、雏倍不同发育时期的组织学观....  相似文献   

3.
林余霖  程惠珍  陈君 《中草药》1998,29(7):476-478
五倍子是我国特产,角倍产量占一半以上。角倍在发育早期,死亡率达1/3以上,严重影响产量,我们从组织学方面探讨了死亡原因。经过对角倍早瘿的发生发育过程和叶片组织变化规律的研究,证明虫瘿在发育早期的高死亡率是虫瘿发育不完善,虫瘿腔内环境受腔外自然环境直接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安娜  崔秀明  萧凤回  陈中坚  段承俐 《中草药》2006,37(7):1086-1088
目的对三七果实发育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进行研究。方法对三七果实发育过程中的生长情况、干鲜质量变化、含水量变化及可溶性糖、淀粉和蛋白质的量进行动态测定。结果在三七果实的发育过程中含水量先升后降,于成熟时达到73.37%;果实的鲜、干质量随果实发育逐渐增加,发育前期质量增加明显;淀粉和蛋白质的量同样随果实发育而逐渐增加,但发育后期质量增加较快;而可溶性糖的量则先升后降,到后期又略有上升。结论三七果实于盛花期后80 d达到成熟;在发育过程中,含水量的下降伴随着果实鲜、干质量的不断增加,而果实内营养物质的贮存及利用与果实的发育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陇中白条党参成药期生长规律。方法:选用系统观察法,从白条党参定植后60 d开始,每次按序采挖20株,并进行编号,依次检测植株蔓高、叶片数、地上部茎叶鲜重、叶面积系数、主根长度及芦粗、侧根数及长度、根鲜重。试验于3月25日栽植,于6月1日~10月30日,每隔10 d观测一次,并观察其物候变化,于收获期再观测一次。结果:白条党参成药期为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共生阶段,从栽植到收获约220 d左右。由于移栽前期地温低,生长速度缓慢,7月中旬后生长进程显著加快,8月下旬地上部茎叶量最大;白条党参根鲜重增长在8月上旬后显著加快,直到10月上旬为快速增重期;到10月20日后内在质量最好,浸出物含量达到65.2%。结论:气温8~19℃、0~20 cm地温12~15℃,降雨量350 mm左右,为白条党参成药期生长的最佳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林麝泌香期与发情期血清性激素(睾酮、雌二醇和孕酮)水平的变化,研究其变化规律与泌香的关系。方法:采用磁微粒分离酶联免疫法测定林麝泌香期和发情期血中3种性激素含量。结果:林麝在泌香期3种血清性激素含量变化具有明显规律性,三者同步出现波峰,泌香前期睾酮、雌二醇和孕酮含量均处于较低水平,泌香盛期均升到各自最高峰,泌香末期又均迅速降低到与其泌香前期接近的水平。发情期血清睾酮含量升高,出现峰值较低的波峰,雌二醇维持在较低水平,孕酮含量接近零。泌香盛期的血清睾酮含量是发情期的114.4~190.5倍。在泌香期,3种血清性激素含量的相关性属中等、强正直线相关;产香量与血清睾酮含量呈正相关,与血清雌二醇、孕酮含量和年龄均呈负相关。结论:泌香盛期林麝血清睾酮含量上升到最高,可作为人工诱导麝泌香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探索不同采收期老鸦瓣生物量积累及药材品质动态变化规律,为确定老鸦瓣合理采收期提供依据。从蕾期至休眠期9次取样,测定各时期生长指标、各器官生物量、鳞茎折干率、水溶性浸出物和多糖含量。结果表明,老鸦瓣植株干物质分配比例随着植株生长中心转移发生变化,鳞茎是干物质分配的主要器官。全生育期植株总干物质积累及鳞茎干物质积累呈递增趋势,且果实成熟期最高。果实成熟期与枯萎期和休眠期的鳞茎生物量没有显著差异。鳞茎生物量积累与其他形态指标间的关系系数随采收期不同差异较大,蕾期、花期及果实成熟期地上部分某些形态指标与鳞茎生物量呈负相关;在坐果期,除根外,其他形态指标与鳞茎生物量间全为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鳞茎折干率随采收期的延长呈上升趋势,于休眠期达最高。水溶性浸出物在生长前期含量最高,后期含量呈先降后升的趋势,且果实成熟期含量最低。多糖含量则呈W型变化,于果实成熟期含量最低,休眠期含量最高。综合考虑,兼顾光慈姑药材产量和品质,老鸦瓣应在枯萎期或休眠期初期采收为佳。  相似文献   

8.
《中药材》2016,(4)
目的:研究不同移栽期对川芎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和产量的影响,为川芎栽培方式的选择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方法:以彭山种植的川芎为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进行田间试验,分析川芎各时期生长发育和干物质积累、分配情况。结果:移栽期影响川芎倒苗后的生长发育,且倒苗时间与移栽时间正相关;次年1月份,干物质向地下部分转移;2月份,干物质向地上部分转移;3~4月份干物质再次向地下部分转移。适宜的移栽期可使川芎在生长前期生物量积累较多,后期分配到根茎的比例较高,从而获得高产。结论:移栽期会影响川芎生长发育及生长过程中各部位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建议移栽期以8月31日左右为宜,并在川芎生长初期多施促进地上部分生长的肥料,在第二年茎叶生长期增施促进根茎生长的肥料以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9.
光质对灵芝生长与灵芝多糖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郝俊江  陈向东  兰进 《中国中药杂志》2010,35(17):2242-2245
目的:研究不同光质对灵芝生长发育和灵芝多糖含量的影响,为灵芝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栽培灵芝时进行不同光质处理,在灵芝不同生长发育时期观测其形态变化并测量多糖含量。结果:不同光质处理形态上弹孢前期灵芝菌盖厚度与菌盖表面环纹的数目与对照差异显著,灵芝多糖含量出现最高值时期不同。蓝色光质处理在现蕾期、开伞期、弹孢后期多糖含量均高于对照,且差异显著。绿色光质处理有助于生长末期多糖积累。不同光质处理对灵芝子实体产量与灵芝孢子粉产量均有影响。结论:对照处理灵芝子实体产量高,性状好;蓝色光质处理可以提高灵芝多糖含量。  相似文献   

10.
鱼腥草挥发性油含量及抑菌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鱼腥草不同居群和不同发育期挥发性油含量及抑菌效果。方法:通过水蒸气蒸馏法测定了不同居群和WYXC01居群不同发育期鱼腥草挥发性油含量,采用液体法对其抑菌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对不同居群来说,HYXC02地上部分挥发性油含量最高,HYXC03抑菌效果最好;WYXC01地下部分挥发性油含量最高,HYXC01抑菌效果最好。就不同发育期而言,地上部分挥发性油含量在旺长期后期达到最高,其抑菌效果在停滞期最好;地下部分挥发性油含量、抑菌效果都在衰老期前期达到最佳。结论:可将WYXC01作为栽培居群;鱼腥草地上部分可在旺长期后期至停滞期采收,地下部分可在衰老期前期至衰老期后期采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中药材五倍子分为角倍、肚倍两类。角倍由角倍蚜转主寄生于其冬寄主侧枝匍灯藓及夏寄主盐肤木而形成;肚倍由肚倍蚜转主寄生于其冬寄主密叶尖喙藓、美灰藓及夏寄主红麸杨、青麸杨而形成。本文运用药用植物全球产地生态适宜性区划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for Global Medicinal Plants,GMPGIS)分析五倍子生产“三要素”五倍子蚜及其冬、夏寄主的全国生态适宜性,为五倍子全国引种栽培的合理布局提供科学数据支撑。方法 根据网络数据库、文献等资源,分别选取五倍子蚜及其寄主生境样点,确定经纬度信息。选择年均温、年均相对湿度、年均降水量、年均日照、土壤等22个生态指标,运用GMPGIS分析生态适宜性。结果 角倍适生区域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如贵州、四川、重庆、湖北、湖南等省;肚倍适生区域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北,如陕西、河南、四川等省;四川、湖北两省同时适于两种五倍子的生长。结合本草考证与质量评价,提出四川、重庆、贵州、湖北西南部、湖南西北部可作为角倍核心产区,陕西、湖北西北部可作为肚倍发展的核心产区。结论 本研究为五倍子的引种繁育及生产合理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牛膝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的生长动态规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下牛膝生长动态,为牛膝的栽培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田间随机区组试验定期定点采集牛膝样品,测定各器官生长量。结果:不同种植密度下,牛膝各器官生长动态相似。主根根长生长呈现“慢-快-慢”趋势;根干重在收获前30—40 d增长最快。全株干物质积累速率在分枝期后期最快。不同种植密度下牛膝根产量差异显著。结论:牛膝栽培生产中,应根据牛膝各器官的生长动态合理密植,促进牛膝主根根长增加和干物质积累,以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五倍子繁殖增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惠珍  林余霖 《中药材》1995,18(3):111-113
五倍子为东南亚特产,中国以量多质优而闻名。1985-1992年在中国五倍子产区资源调查基础上,进行了增产技术研究。提出了春季看藓定地、植树护藓;夏季成熟采倍、留种放蚜;倍子生长期喷施保护剂和营养剂;冬季修剪整形、矮化倍树等行之有效的增产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优选薯莨中鞣质的纯化工艺条件。 方法: 以鞣质含量和保留率为指标,采用静态吸附法考察不同大孔树脂的吸附、洗脱性能,通过单因素试验和L9(34)正交试验对薯莨中鞣质的纯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 结果: 选用AB-8型大孔吸附树脂,其最佳纯化工艺条件为上样量以每克树脂儿茶素不超过17.25 mg为宜,加3 BV水洗除杂,用1.5 BV 40%乙醇以0.5 BV·h-1洗脱,收集洗脱液,鞣质保留率82.02%,鞣质纯度64.39%。 结论: 优选的纯化工艺合理、稳定可行,可为薯莨中鞣质的工业化纯化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阐明生、熟大黄饮片及其活性组分的双向调节作用特征,为大黄饮片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将ICR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蒸馏水,10 m L·kg~(-1)),生大黄组(1.62 g·kg~(-1)),熟大黄组(0.972 g·kg~(-1)),生大黄蒽醌组(0.22 g·kg~(-1)),熟大黄蒽醌组(0.19 g·kg~(-1)),生大黄鞣质组(0.17 g·kg~(-1)),熟大黄鞣质组(0.027 g·kg~(-1)),每组分为3批,每批10只。各组按相应剂量连续灌胃给药7 d,每天记录各组小鼠的泻下指数(EI),并于给药第1,3,7天采取血清检测胃动素(MTL),血管活性肠肽(VIP)和肾上腺素(EPI)的水平。结果:与空白组相比,生大黄组第3天的EI明显增加(P0.05),熟大黄组在7 d的给药过程中EI较为稳定;生、熟大黄蒽醌组在给药第7天的EI明显降低(P0.01);生大黄鞣质组第3天的EI明显增高(P0.01),熟大黄鞣质组第7天的EI明显降低(P0.01)。与空白组相比,给药第1天,生、熟大黄蒽醌、鞣质组的MTL,VIP,EPI水平均降低;给药第3天,熟大黄蒽醌组的MTL水平明显增高(P0.05),熟大黄蒽醌组及生、熟大黄鞣质组的VIP水平均明显增高(P0.01),熟大黄蒽醌组的EPI水平明显增高(P0.01);给药第7天,生、熟大黄鞣质组的MTL水平增加至空白组水平,生大黄蒽醌组的VIP水平明显增高(P0.01),生、熟大黄蒽醌、鞣质组的EPI水平均进一步明显降低(P0.01)。结论:大黄中结合蒽醌及可水解鞣质具有促进胃肠运动及泻下的作用,产生涩肠作用的是缩合鞣质经胃肠道消化分解产生的单体鞣质导致的,这可能大黄饮片双向调节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蒺藜果实、茎叶不同采收期总皂苷含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测定比较蒺藜不同采收期果实与茎叶中总皂苷含量,以确定不同部位的最佳采收期和地上全草入药的可能性。 方法 :采用分光光度法,以菝葜皂苷元为对照品,检测波长为310 nm,测定总皂苷含量。 结果 :蒺藜茎叶总皂苷含量在7月份最高,果实总皂苷含量在10月份最高,地上全草总皂苷含量7月份最高。 结论 :从总皂苷的角度,蒺藜茎叶或全草7月份采收为宜,果实10份采收为宜,同时表明蒺藜全草入药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剪枝处理对桔梗结实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剪枝处理对桔梗结实特性的影响,找出促进桔梗种子生长发育的适宜时期,为桔梗的繁种提供参考。方法:一年生种苗,大田栽植,现蕾后剪枝处理,田间观察记载剪枝后开花与果实成熟进程,测定株高、分枝数、坐果数、千粒重等。结果:剪枝处理的开花期依次后移,株高显著降低,分枝数增多,单株坐果数减少,对种子的千粒重有明显影响。结论:对二年生繁种桔梗,其适宜的剪枝时期在6月20日至7月5日之间。  相似文献   

18.
五倍子秋迁蚜人工收集后释放到冬寄主提灯藓上是人工放养五倍子技术中重要一步。实验证明:收集秋迁蚜后,贮留在阴凉处4.3天,再释放到提灯藓上为最佳贮留条件。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叠鞘石斛与药典收载品种金钗、鼓槌和流苏石斛的鞣质含量进行对比研究。方法:以没食子酸为对照,对不同品种石斛药材中鞣质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对叠鞘石斛及药典收载品种的鞣质含量进行了测定,金钗石斛含量最高,叠鞘石斛与流苏石斛含量较为接近。结论:建立的方法稳定、可靠、重复性好,可作为石斛药材中鞣质的含量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20.
延胡索干物质累积及氮、磷、钾养分吸收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产量水平下延胡索干物质累积及其氮、磷、钾养分吸收特点,旨在揭示延胡索养分吸收规律,为延胡索高产栽培和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城固延胡索为试验材料,连续2年在延胡索各生育时期对陕西省城固县8个乡镇106个种植户的样品进行采样分析,测定各器官干物质累积量及氮、磷、钾吸收量。结果:延胡索地上部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延胡索地下部则呈直线增加趋势。幼苗期至花期末是地上部旺盛生长阶段,干物质累积较快,占全生育期26.7%~44.1%。花期末地上部累积量达到最高,进入膨大期地上部茎叶开始枯萎及养分转移,干物质累积量有所降低。初花期至膨大期是地下部迅速膨大阶段,其累计量占全生育期50.3%~87.5%;至收获期地下部干物质达到最高值,占全株78.5%~79.8%。延胡索不同生育时期对氮、磷、钾养分吸收量有差异,幼苗期至花期末是地上部养分吸收迅速阶段,于花期末达到峰值,以钾吸收最多,氮次之,磷最少。初花期至膨大期是地下部对养分吸收高峰期,以吸氮量最高,钾次之,磷最低。结论:综合延胡索各器官和全株需肥规律及肥料特性,建议该地区栽培延胡索时,应在前期将全部有机肥和磷肥投入土壤中;氮肥和钾肥可以在前期投入总量40%~50%,其余的后期追肥,以保证延胡索正常生长,从而达到延胡索高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