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赵天才  杨景锋 《河南中医》2012,32(7):795-799
就《金匮要略》肝病实脾、调脾理论的研究与临床应用作了较系统的综述.在理论研究部分,主要阐释了古今医家对《金匮要略》肝病实脾、调脾理论的各种不同观点;在临床研究与应用部分,一是列举了医家对该理论在《金匮要略》全书中的运用体现,有治肝补脾法、治心补肺法、治脾温肾法、治肺调肝法、治肾调心法;二是从肝病实脾治法、肝虚酸甘焦苦治法、“四季脾旺不受邪”三个方面列举了现今医家对该理论的临床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2.
刘献琳研究《金匮要略》的学术思想主要包括以下9个方面:一是《金匮要略》是一本体现中医整体观的临床著作;二是《金匮要略》囊括多种辨证方法;三是脏腑理论是《金匮要略》核心,张仲景建立了完善的脏腑治法方药体系;四是《金匮要略》提出气血水并调的治法理论;五是《金匮要略》提出病证结合的临床诊疗思维;六是仲景脉法内容丰富,推动了后世脉学理论的发展完善;七是《金匮要略》蕴含丰富"治未病"思想;八是《金匮要略》具有以病机为应用标准的用方思维;九是《金匮要略》"攻所合"的治法思想。  相似文献   

3.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逾今已有两千多年,但在现代对其研究从未停止过,研究成果也日益丰富,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已经涉及到了《金匮要略》各方面,补法为《金匮要略》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在此,对《金匮要略》的补法适应症以及补益方临床研究进行钻研探讨和临床的实证分析,以期获得较为全面、深入的应用认识和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4.
肝脾两脏生理、病理密切相关,“肝脾同治”是治疗脾胃相关性疾病的基本原则之一,《金匮要略》之“治肝实脾”理论是对肝脾同治理论精髓的高度概括.本文集大家之说,结合临床实际,对“治肝实脾”理论之应用探讨如下. 1 “治肝实脾”理论概述 “治肝实脾”理论出自《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析"心胃同治"理论,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通过对《金匮要略》中涉及"心胃同治"理论的条文的整理、分析,总结"心胃同治"理论。结果:《金匮要略》中涉及心病及胃者6条;胃病及心者7条;心胃同病7条。结论:心胃同治的理论在仲景《金匮要略》一书中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在治疗心病时辅以治胃,治疗胃病时辅以治心,或调心以治胃,调胃以治心,心胃同调不失为一个好的辩证思路。  相似文献   

6.
<正>"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是《金匮要略》确立的临床治疗原则,笔者认为此论旨在强调治肝同时应注重调脾,肝病可以从脾论治。笔者在治疗肝病的临床实践中体会到仲景"肝病实脾"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就运用"肝病实脾"治则治疗不同类型的慢性肝病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7.
《金匮要略》非脾之疾从脾论治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仲景治疗杂病重视治脾的学术思想在《金匮要略》中处处有所体现,尤其是许多非脾之疾从脾入手,调阴阳、健中气,收到良好效果。现将《金匮要略》中非脾之疾从脾论治举隅如下,以期拓展临证辨治思路。1.培土生金,从脾治上焦病。肺痿为肺气痿弱不用之疾,《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中虚寒肺痿病证见“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肺中冷,必眩,多涎唾”。其病机为“肺中冷”,“上虚不能制下”。病因多是大病或久病后,肺阳损伤,以致肺气虚冷;也有因虚热肺痿日久,阴损及阳,使肺气虚冷而致。其治当温肺复气。《金匮要略》…  相似文献   

8.
《金匮要略》以病为纲模式对现行中医学的理论示范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明 《河南中医》2006,26(1):17-19
《金匮要略》的学术价值一般都被界定在其具体内容的应用价值方面,但目前学术界种种以强调《金匮要略》原文为特点的现象表明,《金匮要略》中应该包含着尚未被现行中医学所继承、甚至是尚未被清晰认识到的辨治疾病的理论,其中《金匮要略》的以病为纲理论模式是疾病状态下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9.
《金匮要略》痰饮证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匮要略》成书以来 ,一直为医家尊为经典 ,笔者在学习过程中深感其内容博大精深 ,几尽医学之妙。现代临床痰饮为病较为多见 ,而《金匮要略》对于痰饮论述甚详 ,其理、法、方、药之完善 ,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痰饮病的辨证治疗。今不揣浅陋就痰饮之证治浅述一己之得。1 痰饮病机仲景论痰饮本于《内经》。《素问·经脉别论》曰 :“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此为正常水液运化过程。《金匮要略》继承了《内经》的思想 ,从脾不“散精”、肺不能“通调水道”、膀胱(肾…  相似文献   

10.
《辽宁中医杂志》2013,(4):662-663
长期以来,在中医肿瘤学界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工作中,有关癌瘤转移问题的研究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且目前中医尚无相对完整系统的理论。《金匮要略》是古代中医治疗杂病的典范,其对杂病系统完整的治则治法论述,全面灵活地遣方用药思路,至今仍指导着临床。文章在研讨《金匮要略》有关论述,分析现代肿瘤转移机制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从《金匮要略》中体现的肿瘤转移理论及肿瘤转移治则治法方药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当归芍药散始出《金匮要略》,药味虽少,但组方严谨,是肝脾两调之方,气、血、水同治。其组方核心是个“调”字,旨在调达肝脾、和畅气血、健脾利湿。张师在临床广泛用于各科杂症,效如桴鼓。  相似文献   

12.
《金匮要略》首先提出了虚劳病名,认为虚劳可分阳虚、阴虚、阴阳两虚三类,研习《金匮要略》中虚劳的相关原文,结合现代疾病特点,分析虚劳病的治疗重点在于温补脾肾,提出虚劳病的4种重要治法:健脾胃,重中气;调阴阳,和气血;补脾肾,益精血;虚中有滞,补虚祛实。临证时紧扣病机,注重辨证使用经方治疗虚劳病,是体现张仲景思想并成为治疗虚劳病的重要思路之一,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医五脏相关理论继承与创新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总体思路以名老中医邓铁涛教授学术思想为主线,以“脾”为核心,以临床研究为重点,以重大疾病、疑难病症为突破口,开展病、证、方、药相结合的综合性研究,在继承中医五脏相关理论基础上实现学术创新。研究方法,以理论探讨说明继承五行学说合理内核与五脏相关学术创新的关系;临床研究包括流调研究与前瞻性对照研究两部分;实验研究动物模型与病症结合,进行疾病模型证候造模与评价。  相似文献   

14.
<正>《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不仅体现了中医重视治未病的思想,也体现了整体观念在脏腑辨证中的应用,后世医家屡作注释、阐析,提出各种见解,笔者在翻阅大量文献后,对"肝病传脾"与"肝病实脾"进行剖析,提出自己的一管之见,探究其理论及临床意义。1肝病传脾,脾病亦可及肝仲景思想源于《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云:"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各传其所  相似文献   

15.
本文集中讨论了《金匮要略》脾胃说的主要内容。一是四季脾旺不受邪的发病与病理学观点;二是顾护脾胃的主要措施,列驱除外邪、上下分消、抑肝扶脾、补肾健脾、泻胃护脾、直补本脏诸法,而治它病也不忘顾护脾胃;三是审察脾胃功能,预测疾病转归。对于研究和应用脾胃学说至今仍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总结了《金匮要略》和《难经》对虚劳的治疗特点。《金匮要略》治虚劳重在调和阴阳、补益脾肾、虚实兼顾,体现了仲景辨证论治的学术特色。《难经》提出了"五损"之说,从调整五脏功能治虚损,灵活运用益、调、适、缓等大法。两者关于虚劳的论述,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7.
《金匮要略》是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 ,仲景辨杂病全面细致 ,其用方遣药精确 ,体现了对某一病证的证治规律。其中湿病在杂病中存在较广且病证复杂缠绵 ,或在表 ,或在里 ,或在脏腑 ,或在营卫。《金匮要略》中湿病证治应用广泛 ,在临床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笔者就此做一肤浅探讨 ,以期抛砖引玉。1 风湿袭表 ,蕴化内热证《金匮要略·痉湿日曷》:“病者一身尽痛 ,发热 ,日晡所剧者 ,名风湿。……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一身尽痛乃风湿在表之候 ,风湿已化热则日晡发热加剧 ,以麻黄、杏仁宣肺祛风 ,薏苡仁益脾渗湿 ,兼以清热…  相似文献   

18.
正当归芍药散源自《金匮要略》,论及本方的条文有二~([1]):一在《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曰"妇人怀妊,腹中疞痛,当归芍药散主之"。二在《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曰"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该方重用芍药,敛肝和营,养血止痛,佐以当归、川芎调肝和血,白术健脾扶土,再配以茯苓、泽泻利水渗湿,使肝血足而肝气条达,脾运健而湿邪除,肝脾调和,气血畅达则诸证自愈。故凡属肝脾不和、气血不调、湿  相似文献   

19.
"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见于《金匮要略》黄疸病篇,后世对之解释多引用《金匮要略心典》所谓"脾者四运之轴也。脾以其所瘀之热转输流布,而肢体面目尽黄矣,故曰瘀热以行"。孟如认为,此一是强调黄疸的病位主要在脾胃;  相似文献   

20.
肝脾不调是中医临床常见证,张仲景《金匮要略》强调“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不仅告知后世肝病之转归,且明确了治法,即“调肝理脾”。肝脾不调证多由情志不遂,郁怒伤肝,或饮食不节,劳倦伤脾而引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