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翔 《中国中医急症》1994,3(3):128-128
1 循脏腑虚实,探血证机理 遍览《本草纲目》,可以看出李时珍将血证分为吐血、衄血、血汗、嗽血、咯血、呕血、血淋、尿血、下血等,他认为,衄血、咳血出于肺;呕血出于肝;吐血出于胃;嗽血出于脾;咯血出于心;唾血出于肾,有火郁、虚劳之分;尿血主虚,血淋主热;下血则以血之清浊辨,血清为肠风,血浊为脏毒,血大下为结阴,属虚寒.李时珍条分缕析血证病因病机,从而提出逐瘀散滞、清热散火、理气导血、调中补虚、滋阴抑阳、疏风祛湿等治法,从中不难看出他对血证并非仅用止血药,而是探求病机,审因施冶,丰富了血证的治法.  相似文献   

2.
溃疡病出血而致呕血,吐血,说明出血甚猛,血量甚多,临床治疗当以止血为首务。惟单纯使用止血药颇不理想,即使能止血于一时,而由于病因未除,病机不切,短期内仍有重新出血之可能。笔者鉴于前之教训,从胃之生理病理特点出发,详审病因病机,概括为寒凝络损、胃火炽盛、脾不统  相似文献   

3.
吐血一症,首当止血。张锡纯遵《内经》之旨,紧抓胃气上逆这一基本病机,无论其证或虚或实,或凉或热,皆以降胃之品为主,如代赭石、半夏、大黄等,使气顺吐止,则血不致奔脱;同时善用收敛之品如龙骨、牡蛎、山茱萸等,以敛补胃中血管破裂之处,遂成止血之功。张氏通过降逆、收敛二法,急则治标;血止之后,又须防其瘀滞,化瘀生新为其治疗吐血的第二步,常用三七、血余炭等防止瘀血产生。止血活血后进一步辨寒热虚实,为治吐血之第三步。张氏"寒降汤""温降汤""清降汤""滋阴清降汤""保元寒降汤"等治吐血方的方名,可以体现其通过辨寒热虚实以治其本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缪希雍,字仲淳,明代江苏常熟县人。医学造诣深邃,临证经验丰富。关于吐血一证,缪氏立“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之三要法。此论对后世治疗血证有较大的影响。笔者谨按吐血三要法,试探析其义。宜行血不宜止血行血与止血是血证的两大治则。所谓行血,系指活血散血而言;所谓止血,系指固涩堵止而言。杨仁斋指出:“血随气行,气逆而上奔,则血不循于经络而涌吐矣”。缪氏从气逆血升是吐血的主要病机立论,认为:“直行血,不宜止血。血不行经络者,气  相似文献   

5.
倒经是指在月经来潮或行经前后出现有规律的鼻衄或吐血。其病因病机多为血热、气逆,血不归经而上溢。正如《医宗金鉴》“调经门”所说:“逆行吐血错行崩,热伤阴阳络妄行……”临床多见实证,但有虚实之分,实证有肝火、肺热,虚证为阴虚火旺、脾不统血,还有虚实夹杂之症。实证宜清热泻火、凉血止血、降逆理气为主;虚证阴虚火旺宜滋阴降火止血,脾不统血者宜健脾益气止血为主。本病多发于青年,患者往往性情偏急,或喜食辛辣之食物,助其火生。临床上肝火旺盛、肺热、肺燥伤阴致阴虚火旺尤为多见,可选用丹栀逍遥散。本方具有疏肝和胃、清热凉血、养…  相似文献   

6.
肝胃不和是一个症候群,它包括肝胃两经同时出现的症状,但有些肝胃两经同时出现的症候不一定都称为肝胃不和。为了了解中医所谓肝胃不和的含义、病机和治法,得先从肝谈起。中医的肝病主要有肝热、肝阳、肝风、肝火、肝气、肝郁等。对于这些病变产生和演变的机转,可以从肝的血和气两个纲领来认识。  相似文献   

7.
唐宗海《血证论》将"止血"列为治疗吐血的第一要法,认为吐血一证,病位在胃,治疗上与肝、肺相关。其卷二基于气血关系,确立了下气以止血,补气以止血,固气温阳以和运阴血三法;基于血之特性,确立了热以行血,寒、冷以凝血,咸以止血,黑物以止血四法。另有肥甘炙煿、外感、瘟疫、大怒、劳倦、淫欲、跌损等皆可导致出血,并分列治法方药。其治吐血,条理清晰,认识独到,理足方效,内涵丰富,对临床具有较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吐血的病因病机分析,探讨病证寒热虚实,分析和掌握《金匮要略》对吐血病辨病思路;再通过吐血病治法与方药应用,掌握其论治特点,从而总结归纳仲景对吐血病的辨证论治特点。  相似文献   

9.
王和伯先生对于咯血诊治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认为"诸血皆由火升",结合时令节气分析病机;善于运用缪希雍"治吐血三要法",以降气为首务。治法重视降气通络和营、滋阴潜阳,区分外感内伤之异,对痰饮咯血不轻易投凉药,而重视温经止血是其特色。对虚损者主张补其不足、培育后天,并倡导节劳静养,故结合医案,分析王和伯治疗咯血的具体方药。  相似文献   

10.
略论唐容川治血四法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容川在专著《血证论》中阐述的通治血证的四法大纲,即“止血、消瘀、宁血、补虚”,被公认为血证治疗的一般原则。笔者试就其治血四法之学术思想渊源,谈谈个人之管见。1血止血法之渊源 唐氏提出治吐血一证应以“止血为第一要法”。“……存得一分血,便保得一分命”。他认为,在虚实辨证方面,“吐血一证,属实证者十居六七”,“况血入胃中,则胃家实……然其血积在胃,亦实象也”。治疗上“止血之法,独取阳明”,同时又必须分清轻重缓急。重者,“必亟夺其实,釜底抽薪,然后能降气止逆”。方用泻心汤为主,轻者则选十灰散。从唐氏…  相似文献   

11.
曾救凡 《浙江中医杂志》2010,45(12):870-871
介绍从肝论治血证的临证体会及验案举例。从中医理论阐述了肝与血证发病的密切关系,认为血证新病者多从肝论治,从潜肝泻火治官窍衄血、平肝降肺治咳血、泻肝和胃治吐血呕血、柔肝清肠治便血、清肝利湿治尿血五个方面论述了几种血证的发病与肝相关的病因病机,以及从治肝的角度确立的治法和常用方药,并通过病案分析,阐明了上述从肝论治血证的五种方法在临床治疗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12.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焦中华教授从医40余载,尤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肿瘤病,在该领域潜心研究,对多种血液肿瘤病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有着独到的见解,并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止血方是焦中华教授自拟协定方之一,重在益气摄血,常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证范畴疾病,对脾不统血、气不摄血型之出血倾向者疗效显著。文章就焦中华教授对血证病因病机认识,对止血方的组成、方解及临床加减化裁等方面的见解与经验进行论述,并以案例佐证。  相似文献   

13.
总结刘常春老中医治疗吐血经验。刘老认为吐血有虚实之分,与嗜食醇酒厚味、情志过极、劳倦过度、久病损伤有关,引起吐血的病因虽复杂,但其病机主要关乎火热偏盛致迫血妄行、虚失摄致血溢脉外。治疗须辨明轻重虚实,分别以止血、化瘀、宁血及补虚为治疗大法。以1例病案为佐证,以期提供救治吐血急症之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总结了汪文绮治疗吐血的经验特色。汪文绮认为"五脏之火,皆令吐血",提出吐血分为咯血、呕血,两者病机不同,且治法有异。其在诊断上注重辨清轻重、缓急、虚实,治疗上强调安脏去火、止血防脱。对于暴吐失血者,要速以补气;阴竭阳脱者,宜引火归元;实火吐血者,可清热凉血;虚火吐血者,需补之而安;血证既久者,以胃药收功。其治疗经验可为后世医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丁甘仁治疗血证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著名医家丁甘仁先生治疗吐血、咯血、便血、溲血等血证经验丰富,针对不同病因和出血部位,有清肝泻胃、清肺养阴、清热化湿、益气养阴、滋肾育阴等法,其独特治法是益气温经治吐血、养阴祛瘀治咯血、温阳健脾治便血、补养肝脾治溲血。  相似文献   

16.
唐宗海治疗血症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宗海从血的化生、血的生理功能、血与气的关系、血证的病因病机、治疗大法、预后、用药特色与注意事项等方面对吐血、呕血、唾血、血崩、血脱等常见的出血症进行了深入系统的阐发.  相似文献   

17.
缪仲淳治吐血三要法,其一曰:“宜行血不宜止血”。“血不行经络者,气逆上壅也。行血则血循经络,不止自止。止之则血凝,血凝则发热、恶食,病日痼矣”。吐血之来,愚见有只吐一二口而止者;有来势颇急倾碗盈盂而吐者;亦有始吐数口继而大吐者。故治法根据证情,针对病势,当以止血为第一要着。盖血止虽有宿瘀而尚徐可图治;若血出不止,则血竭气越,  相似文献   

18.
陈焕泓  沈兆科 《中医杂志》1996,37(10):597-598
吐血为内科急症之一,每由肺、胃、肝之疾患所致,中医救治以清凉止血为常法。我们遵从关幼波教授治血证之教导,辨别病机,抓住主要矛盾。几年来在辨证原则下用大剂干姜甘草汤加味治疗大吐血,只要辨证确切,每能力挽狂澜,立竿见影。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9.
《辽宁中医杂志》2015,(8):1411-1413
高仲山先生将肿瘤相对的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类,详述肿瘤的发病与七情所伤,六淫外袭,饮食、起居、生活不节,年龄等因素有关。创立了气血瘀滞、痰瘀凝结、火毒内蕴及脏腑功能失调等学说。临床多从阴阳、善恶、病位和脉象等方面对肿瘤进行辨证。根据病机和病情制定了清疏气机、活血化瘀、益气养血、和胃镇逆、润肠通便、止血定痛等治法,并列举了相应的治疗方药。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温病血分证的成因、症状、病机与治法做了简明扼要的阐述,并从临床观察、治法探讨、实验研究等3个方面对血分证的现代临床应用研究进行了归纳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