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一项电针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试验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探讨子宫位置与经穴效应的关系。方法 通过超声对每位受试者子宫位置进行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干预前后各时点的疼痛情况,采用痛经伴随症状表(RSS)值评估症状缓解程度。结果 不同子宫位置间治疗前后各时点VAS值、起针即刻效应与后效应、反应者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三阴交穴可以即刻缓解子宫前位患者的腹痛和痛经相关伴随症状,子宫后位其次,子宫中位者则未见缓解。结论 电针三阴交穴可能对子宫前位腹痛和痛经相关伴随症状的缓解具有相对的特异性效应,子宫位置可能与相关经脉和脏腑有关。但现有统计结果提示子宫位置与经穴三阴交效应无关,其结果有待于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证实。  相似文献   

2.
电针督脉经穴治疗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电针督脉经穴治疗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3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8例)和对照组(18例)。观察组给予电针督脉经穴治疗,对照组采取口服盐酸氟西汀治疗。采用简化麦吉尔疼痛量表、抑郁自评量表(SDS)为观察指标,以治疗前后疼痛评定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分(VAS)、现时疼痛强度(PPI)和抑郁自评量表(SDS)的评分变化来评价疗效。结果:两组PRI、VAS、PPI积分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1),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的SD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结论:电针督脉经穴疗法对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的疗效优于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一项电针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探讨子宫位置与经穴效应的关系。方法对368例原发性痛经患者进行子宫位置评估和针刺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对患者治疗前后各时点的疼痛程度进行定量评价。数据采用多组重复测量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结果子宫前位患者各组VAS值在观测的1 h内有随时间变化而下降的趋势,各组间VAS值无显著差异(P0.05)。子宫中位、子宫后位患者结果与子宫前位类似。结论现有结果尚不能提示子宫位置与经穴效应特异性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一项针刺治疗寒湿凝滞证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试验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探讨寒湿凝滞证原发性痛经子宫位置与三阴交穴效应的关系。方法按照中央完全随机方案将96例寒湿凝滞证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均等分为期望得气组和期望不得气组,排除子宫位置资料不全者最终纳入86例,于治疗前通过超声对每位受试者子宫位置进行评估,当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P)值≥40 mm时,取双侧三阴交穴,期望得气组以Φ0.3×40 mm一次性无菌管针直刺1~1.2寸,每10分钟行平补平泻手法30秒;期望不得气组以Φ0.18×13 mm一次性无菌管针弹入即可,不施手法,两组均留针30分钟后缓慢平和的将针渐渐退出,进行疗效检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P)值评价两组治疗前、起针即刻(针刺30分钟)和起针后10分钟(40分钟)的疼痛情况。并比较各子宫位置反应者比例(治疗前后VAS-P值降低50%及以上患者的比例)、总体有效率、起针即刻效应(治疗前VAS-P值-起针即刻VAS-P值)与起针后效应(治疗前VAS-P值-起针后10分钟VAS-P值)。数据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卡方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非参数检验。结果不同子宫位置间治疗前后各时点VAS-P值、反应者率、总体有效率、起针即刻效应与后效应比较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现有统计结果提示子宫位置可能与三阴交穴效应无关,其结果有待于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证实。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解剖选穴电针法治疗肩峰下滑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0例肩峰下滑囊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选穴电针法,治疗组采用解剖选穴电针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量表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Constant-Murley肩关节量表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解剖选穴电针法治疗肩峰下滑囊炎临床疗效确切,能有效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改善患者肩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观察丛针浅刺结合电针治疗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的临床疗效,明确其与卡马西平相比是否具有优势。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4例受试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采用丛针浅刺结合2/100 Hz电针治疗;对照组口服卡马西平片治疗。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和简要面部疼痛概况量表(BPI-Facial),观察两组受试者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和治疗结束后2个月(随访期)的疼痛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治疗2周和随访期VAS评分、BPI-Facial评分明显减少(P<0.05),治疗组治疗2周、治疗4周和随访期VAS评分、BPI-Facial评分均明显减少(P<0.05)。治疗组治疗2周、治疗4周和随访期VAS评分及BPI-Facial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丛针浅刺结合电针治疗TN在疼痛缓解程度、疼痛对面部特定活动及日常生活影响的短时效应、长时效应和后效应上,均优于卡马西平。  相似文献   

7.
霍金  赵冏琪 《中国针灸》2021,(3):275-278
目的:比较温针结合电针齐刺环跳穴与电针齐刺环跳穴治疗干性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干性坐骨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温电针齐刺组和电针齐刺组,每组28例。温电针齐刺组采用温电针齐刺环跳穴,电针齐刺组采用电针齐刺环跳穴,均针刺委中、阳陵泉、承山,隔日治疗1次,10天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第1个疗程后、第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疼痛分级指数(PRI)、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现时疼痛强度(PPI)评分,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第1个疗程、第2个疗程后PRI、VAS、PPI评分均降低(P<0.01,P<0.05),且第2个疗程后低于第1个疗程后(P<0.01)。温电针齐刺组PRI、VAS、PPI评分降低幅度大于电针齐刺组(P<0.01)。温电针齐刺组总有效率为92.9%(26/28),高于电针齐刺组的78.6%(22/28,P<0.05)。结论:温电针齐刺环跳穴能有效缓解干性坐骨神经痛患者的疼痛,疗效优于电针齐刺环跳穴。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观察迎随补泻手法联合电针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根据中医辨证原则,对照组给予电针夹脊穴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迎随补泻手法治疗,均治疗1个疗程(1天/次,每周5次,4周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和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治疗后,2组临床疗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JOA评分、ODI评分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VAS、JOA评分、ODI评分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但迎随补泻手法联合电针治疗效果优于常规电针夹脊穴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电针深刺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电针深刺夹脊治疗组40例与普通针刺电针对照组40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Mcgill疼痛简化量表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能降低Mcgill疼痛简化量表PRI、VAS、PPI的评分(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其中疼痛评价VAS尤为明显(P0.01)。结论:电针深刺夹脊穴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具有良好治疗与镇痛的作用,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电针夹脊穴配合围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结合围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用电针夹脊结合围刺治疗,对照组口服卡马西平、维生素B1、维生素B12。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VAS评分、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其疼痛VAS评分、焦虑HAMA评分的改善亦优于对照组。结论电针夹脊穴配合围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