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清代医家陈士铎认为,湿热是痢疾发生的根本原因,善于从肝肾论治痢疾,在《辨证录》一书中基于五行和脏腑生克的理论体系首次提出“痢之来始于肝,痢之成本于肾”的观点,揭示了痢疾与肝木肾水的密切联系。辨证时,陈士铎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辨痢疾之阴阳盛衰,辨痢疾之寒热真假,并提出治痢六法:从肝肾论治、升清降浊、补阴护阳、因势利导、下其瘀血、通中有塞。其治痢用药特色:喜用顺气之药,重用白芍为君,多伍养阴之药。  相似文献   

2.
<正> 唐宗海(1851~1918),字容川,是近代知名的中西汇通派医家。学博识卓,著述宏富,代表其学术思想与临床治疗经验的名著如《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血证论》等久已风行海内,为人所稔知,惟《痢症三字诀》一篇,以三言韵语概述了痢疾的证治,文仅二百零四字,连同自注、附方,计约三千余言,短小精悍,其论证论治,颇中肯綮,言简意赅,多有发挥。殆由篇幅过小而为人所忽,因之流传不广,世遂鲜有晓之者。兹就其内容试作评介。痢疾多由外受湿热、疫毒之气,内伤饮食生冷,损及脾胃与肠道所致。唐氏认为痢疾的发病乃六气失和、湿热相蒸,以致脏腑失调,而以肝木侮肺乘脾为主。所以文中开宗明义的指出痢症的病因、病机是“金木沴,  相似文献   

3.
徐登国 《新中医》1989,21(6):1-3
《素问·咳论》谓:“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指出治疗咳嗽应视野开阔,不能专注于肺,而忽略调治其他脏腑。林佩琴在《类证治裁》里说:“肝木性升散,不受遏抑。”又说:“诸病多自肝来。”认为肝经病变常能影响他脏发病。观之临床,肝木病变殃及肺金而致咳嗽者,殊不少见。《素问·咳论》描述肝咳症状谓:“肝咳之状,  相似文献   

4.
“泻南补北”法源于《难经·七十五难》,中说:“东方(肝)实,西方(肺)虚;泻南方(心),补北方(肾)。”因为火(心)是木(肝)之子,泻火能抑木,又能减去克(肺)金的作用,水(肾)是木(肝)之母,金(肺)之子,补水能克火(心),又能济金(肺)抑木(肝)。由此可见,“泻南补北”法是根据五行的生克  相似文献   

5.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临床运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刺禁论》云:“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历代医家为之阐发与注释者,不乏其人,然见解各异。笔者经临床多年医疗实践,认为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以“比类取象”,确定“肝左”、“肺右”,从而把肝、木、春、东方、左位;肺、金、秋、西方、右位等有机地联系起来。二是以“脏腑气化”、确定“肝左”、“肺右”。“肝生于左”是言肝木生发之气藏于左;“肺藏于右”是言肺的清肃之气藏于右。正如明代医家马莳云:“肝象木,木主东方,故肝生于左;肺象金,金主西方,故肺藏于右,虽其形为五脏华盖,而其用则在于右也。肝为少阳,阳主于左,故曰生;肺为太阴,阴主于藏,故曰藏。”这就阐明“肝生于左”是肝气之作用表现在左;“肺藏于右”是肺气之作用表现在右,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基于此,笔者临床多年运用“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说,对某些疑难杂症进行辨证论治,取得显著疗效,现介绍治案4则如下:  相似文献   

6.
中医五行理论认为肝属木,以升为顺,肺属金,以降为顺,升降有常则阴阳平衡。若嗜食肥甘厚腻、肉食淀粉类生湿生热食品,又兼嗜辛热、举肺升阳类食品,最易造成肺气失其肃降,滋生内湿热而逆上,进而失其制约肝木之亢,肝经乃多出现湿热等实证病变。临床在治疗肝经湿热实证时,多是直选如龙胆泻肝汤类入肝经之苦寒药伐其肝。谓其苦能燥湿,寒能胜热,苦寒泻实。然此法虽能解一时之难,但当药停之后病多死灰复燃。如此频用苦寒之品而过伐肝木,必造成木不疏土,胃气衰败,反生壅瘀,病人体质日趋衰弱,疾病丛生,鲜不害矣。故本研究旨在通过中医经典理论探讨从肺气以降论治肝经湿热证疾病的可行性,为临床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7.
咳嗽为肺系病变的主要症状,但其他脏腑功能失调,累及于肺,亦可引起咳嗽。诚如《素问·咳论篇》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盖肝与肺以经脉相联,《灵枢·经脉》篇谓:“肝足厥阴之脉,……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如肝经郁火,上熏于肺;肝火旺盛,刑金灼肺;肝血不足,木燥伤金;水  相似文献   

8.
《金匮要略》全书共二十五篇,论述下利者,主要见于《呕吐哕下利病》篇,其他散见于《腹痛寒疝宿食病》、《痰饮咳嗽病》及《妇人产后病》等篇。仲景所论之下利,包括泄泻和痢疾。其内容颇为丰富,泄泻有实热、湿滞、留饮、虚寒、气虚、肾虚湿热瘀滞之分,痢疾亦有湿热、虚  相似文献   

9.
“泻南补北”法首见于《难经·七十五难》中“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意为临证肝木实,郁而化火,木火刑金而扰其清虚出现的肝亢肺衰之证,其治则为泻南方心火而补北方肾水。古今医家多以“泻南补北”法治疗心肾不交之病症,而疏其论治肝实肺虚之病理变化核心,故本文基于《难经·七十五难》“泻南补北”法探析肝实证之临证理法及效验。  相似文献   

10.
范宏宇  张书文 《陕西中医》2004,25(8):732-733
脾胃居于中焦 ,是气机升降的枢纽 ,但其生理功能的正常与否 ,取决于肝的升发 ,肺的肃降的调节作用。《素问·宝命全形论》云 :“土得木而达”。《血证论》也云 :“木之性主于疏泄 ,食气入胃 ,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 ,而水谷乃化 ,设肝之清阳不升 ,则不能疏泄水谷 ,渗泄中满之证  相似文献   

11.
脾胃居中焦,是气机升降枢纽,但其生理功能的正常与否,取决于肝升发和肺肃降的调节作用。《素问·宝命全形论》云:“土得木而达。”《血证论》曰:“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证,在所不免。”临床以升降理论指导肝胃疾病的临床实践,诸如疏肝理气、和胃降逆、行气化瘀、升举阳气、化湿利水等法均离不开升降法则的应用。 1 条达气机,调节情志 肝气升发,协调人的情志活动,使人体气机调畅,精神愉快。《类证治裁》云:“凡上升之气自肝而出,肝木性升散,不受遏郁。”…  相似文献   

12.
析当归"主咳逆上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苓 《江西中医药》2003,34(2):40-41
当归“主咳逆上气”之说始于《神农本草经》 ,历代以当归配伍于止咳平喘方中的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苏子降气汤 ,张介宾《景岳全书》之金水六君煎 ,《医方集解》引赵蕺庵之百合固金汤等 ,但对当归“主咳逆上气”之机理 ,却各有不同之观点 ,本文仅从以下几方面对此作一探讨 :1 舒肝柔肝 ,泻木治金肺主气 ,司呼吸 ,主宣发、肃降 ,为水之上源 ;肝藏血 ,主疏泄。《素问·五运行大论》曰 :“气有余 ,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 ;其不及 ,则己所不胜 ,侮而乘之。”[1] 金气不足 ,或木气偏亢 ,肝木则反侮肺金可致肺失清肃而生咳喘 ;咳喘日久 ,肺气…  相似文献   

13.
《素问·刺禁论》曰:"肝生于左,肺藏于右。"众所周知,这与现代解剖学相矛盾。肝属木,主生,位职将军之官;肺属金,行使肃杀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秋季的到来,自然界的阳气已由疏泄趋向收敛。《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酸味收敛补肺,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饮食上尽可能少食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吃一些酸味果蔬。秋时肺金当令,肺金太旺则克肝木,故《金匮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说。  相似文献   

15.
肝咳医话     
《内经》所谓“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为后世以脏腑辨证治疗咳嗽,奠定了理论基础。张景岳认为;“咳证虽多,无非肺病”,而“五脏之咳”乃各有其“兼证耳”。《素问·咳论》所说“肝咳”主要系指咳嗽而见有肝经之形证。考诸医籍,有关“肝咳”的论述和验案颇多,兹结合临床管窥之见,简要分述如次。肝气犯肺咳嗽胁痛尤在泾曰:“久咳胁痛,不能左侧,病在肝,逆在肺”。肺居高位,司呼吸,主肃降;肝主疏泄,其气升发;二者相互制约,升降有序,维持其生理机能。今肺病气郁,失其清肃之令,不足以制服强肝,则肝木反乘肺金,以致出现  相似文献   

16.
耕云医话     
六、痢疾治痢疾最早之有效方为张仲景之白头翁汤,该方对急性细菌性痢疾及阿米巴痢疾辨证为热毒或湿热痢者均有效。清代倪涵初之痢疾三方在清代及民国时期亦甚为有名,鲍相璈《验方新编》收倪氏三方列于痢疾门之首。该方乃刘河间之芍药汤加减而成,一方变为三方,应该说已有所发展了。芍药汤:黄芩、芍药、甘草、黄连、大  相似文献   

17.
《临证指南医案》痢疾治法探讨宜昌医学高等专科学校(443003)谭复成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痢疾门治痢疾案中,辨证理法明了,处方法度严谨,用药灵活变通,指导临床应用,有较高参考价值,特作初步探讨。1清利湿热法叶氏认为"腹痛泻痢,无非湿热之化,此方清利...  相似文献   

18.
“治肺止咳,佐以调肝”为近贤秦伯未先生提出。《素问&#183;咳论》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指出治疗咳嗽不能仅局限于治肺,而忽略了调治其他脏腑。肝木病变累及肺金而致咳嗽者亦不少见。《素问&#183;咳论》也描述了肝咳之症状“肝咳之状,咳而两胁下痛,甚则不可转侧,转侧则两胁下痛”。同时还可伴见急躁易怒,心烦口苦,咽干目眩,心情抑郁,头昏头胀,失眠多梦等。笔者在临证运用“治肺止咳,佐以调肝”之法辨治咳嗽,取得满意疗效。现结合典型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杜悦  闫英 《江苏中医药》2022,54(4):15-17
黄褐斑的病机为气血不能上荣于面,导致面部气血不畅,郁结于肌肤。《黄帝内经》提出“木郁达之”,即以条达木性,恢复肝之气血阴阳之法来治疗肝气郁结。从“木郁达之”出发辨治黄褐斑,针对肝气郁结所致黄褐斑之两实两虚证,即肝郁血瘀、肝胆湿热、肝郁脾虚、肝肾阴虚,分别治以理气活血、疏肝利胆、疏肝健脾、滋补肝肾,从而“达”其肝郁,方可消斑。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是以侵犯外分泌腺体尤以唾液腺和泪腺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病以阴虚为本、燥毒为标,整体表现为免疫系统的“亢则害”,治疗当遵“承乃制”之法。肝气亢盛反似胜己之肺金燥化贯穿本病始终,“肝木偏亢,肺体失养”为其病机关键。本文基于“亢害承制理论”论述干燥综合征发病中的亢害承制关系,并提出调肝理肺、佐金平木法治疗本病。调肝是为补肝体之虚、疏肝木之气、制肝用之亢,理肺则为润肺体、调肺气、疏调水之上源,使气行津布则燥愈,并提供验案一则以示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