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 辛味药具有升、散、通、行的效用,这是现今较为一致的看法。前人认为辛还有“润”的作用,然对辛能“润”的效用,至今认识尚不一,笔者想就此略谈粗浅之见。辨辛能“润”的机制辛能“润”之说,首见于《素问·藏气法时论》:“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历代本草和医书多爰引《素问》之说。如金代张元素云:“辛能散结润燥。”清代汪昂亦云:“辛者能散能润能横行。”但对辛能  相似文献   

2.
干燥综合征的病因病机多为外感燥邪、气滞瘀阻而致津液失布,或是火毒之邪灼伤阴液,耗气伤津,久则累及肝肾之精血,故以“散、润、清、补”四法为治疗大法。“散”涵盖散邪宣肺、理气活血;“润”即生津养液、濡润枯涸;“清”包含清热解毒、清营凉血;“补”为补脾助运、填补肝肾。临证时应重视辨证论治,据病机而活用四法。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3.
中药“润药”是传统炮制方法之一。为保证饮片质量,必须根据中药的品种、气候等选用不同的润药方法,而且要严格掌握操作规程,不使其“太过”或“不及”,达到“润在适中”使之药物洁净软化,便于切制。  相似文献   

4.
对《内经》“治病必求于本”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湖南中医学院吴润秋自然万物的发生、发展,全是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所致,人亦不例外,“生之本,本于阴阳”  相似文献   

5.
湿温病,病名始见于《难经·五十三难》,由于其病的特点,治疗方面,历代医学家多主张“禁汗,禁润,禁下”。如《温病条辨》曰:“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不止,润之则病深不解。”明确提出了湿温治疗3大禁忌,沿用至今。然本病有个体差异,临床变...  相似文献   

6.
太极之运,指运行、运作,即划孤走圈盘架子,其标准为开合有度,动静相宜,刚柔互济,虎实互转。而“润”则是指运行套路熟练后的一种提升方式,它要求运行过程有一种如同雨露滋润、湿润、点润禾苗般的自然自在的神韵,拳者在“润”拳中体味甜润、甜美。一个“润”字,道尽养生太极的玄妙与精髓。这里根据师之所授与之习练谈几点体悟。  相似文献   

7.
辛味药能散、能行、能润,有解表发汗及行气活血作用。辛能散、能行,何以能“润”? 辛味药具有“润”之功能,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王冰亦云:“辛能润能散”。盖肾为水脏,主水而藏精,燥则不润,故恶燥。辛能开腠理,使在内之津液通于外,在下之津液通于上,故宜急食辛以润之。如肾阳不足,无火以蒸液化津,就会出现各种燥象,此时可用辛温助阳之附子,肉桂辈以鼓舞肾阳蒸化津液而濡润机体。诚如张景岳在《类经》中所指出的:“肾为水脏,藏精者也。阴病者苦燥,故宜食  相似文献   

8.
“燥者濡之” ,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 ,是指一些疾病表现为干涸枯燥的症候时 ,而采用濡润的治疗法则。这是中医临床上使用润燥法的理论根据。前代医家还有“燥者润之”和“湿可去燥 ,润可去燥”诸说 ,虽在文字词句上略有差异 ,但其所指含义实则相同。润燥法可按“燥”的性质、程度、脏腑病变部位的不同而用之。1 外燥“外燥” ,即感受秋燥致病。吴鞠通云 :“秋燥之气 ,轻则为燥 ,重则为寒”。俞根初云 :“秋深初凉 ,西风肃杀 ,感之者多病风燥 ,此属燥凉 ,较严冬风寒为轻 ;若久晴无雨 ,秋阳以暴 ,感之者多病温燥 ,此属燥热 ,较暮春风温…  相似文献   

9.
猪蹄与养颜     
猪皮,猪蹄有“和血脉”、“润肌肤”的作用,长期食之,能防止衰老,面色红润。  相似文献   

10.
“填坎润兑”出自《丹溪心法》,是指通过滋养肾之阴精以达到润肺、养肺之功效。肺、肾二脏分别与“八卦”的兑三、坎三相对应,填坎、润兑,即滋补肾水、清热润肺的治疗方法。临症根据脏腑病变特性:肺阴易虚,肾水易亏,故临床凡见有此二脏虚实兼夹的病症,均可用此法治疗,下面是笔者应用填坎润兑法在治疗呼吸系统疾患中的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五脏、六腑和十二经脉之间的矛盾。五脏与六腑,一阴一阳,互为表里,但两者的数目明显不匹配。十二经脉与脏腑相络属,但五脏与六腑直接相加为十一,明显与十二不对等。因此,《黄帝内经》中的五脏、六腑和十二经脉理论应该有着不同的渊源。首先,五脏的设立是为了与五行相对应;其次,六腑的设置原本就不是为了与五脏、五行相对应;再者,十二经脉也不是为了与五脏相对应,而是以阴阳三分为标准,改造五脏,又融合六腑。《黄帝内经》的集结者以汉代盛行的阴阳五行学说为标准,对它们进行了改造和结合,实现了不同学派学术思想的融汇。  相似文献   

12.
张义  郭长青 《中医药学刊》2010,(9):1854-1856
针刀医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治疗方案和研究内容,因此具有学科独立性。在高校开设针刀医学课程是有必要的,因为这有利于推动针灸学发展、有利于发展中医新技术、能够为临床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利于针刀行业的规范、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在高校开设针刀医学课程是可行的,因为中医院校课程基础相对完备、部分高校已尝试针刀教学、学术研究气氛热烈、医疗市场有所需求。  相似文献   

13.
格式化表达是医学研究及论文撰写的发展趋势。随着多中心、团队协作研究的深入,论文作者数量有增加趋势。按国际规范要求,在多个作者中标注通讯作者,已成为必然选择,也是审稿人、编辑和读者的共同需求。标注通讯作者就是明确多个作者中谁负责就论文进行沟通联系、修改完善,回答问题。根据汉语表达习惯使用通讯作者更为贴切,强调编读者与作者双方的往来沟通,讯问与回答。根据目前我国信息环境实际状况,格式化标注通讯作者信息应包括姓名、E-mail、电话。标注了通讯作者,该作者就有责任和义务及时回答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4.
肿瘤病自古以来就是影响人类生存健康的严重疾病,通过对金元四大家在认识、治疗肿瘤方面的了解,总结出他们不同的看法和特点,使后世医家在临床治疗上有所借鉴。刘完素认为"湿热毒聚,热久成瘤";张子和从积证中总结出"汗、吐、下"之法;李皋强调脾胃在肿瘤发病、转归及治疗上的重要性;朱丹溪"从痰辨治"理论将对肿瘤疾病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5.
从四象应方象、河图应方象、卦象应方象、五色应方象、五脏应方象、五味应方象6方面入手探讨中医重要的思维方式象思维在方剂学方面的应用,以期对医方理论及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6.
风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张志远学术经验系列(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心病心绞痛发病特点属风病,病位在心之络脉,病机主要为心络阻滞和心络痉挛。风药主要的治疗学机制为:祛除致病因素,急则治标、速止疼痛,活血通络,直接治血,宣畅气机,宣通阳气,风药调肝,风药治脾,但多为协同综合性治疗作用。并介绍验效方羌威合剂的应用经验及其现代药理学机制。  相似文献   

17.
肺间质纤维化是一种起病隐袭,西医还没有特效疗法的疾病,结合文献和个人体会,提出该病缓解期病机为气虚血瘀、络脉不通、肺失宣降;急性发作期病机为痰热瘀阻、阴伤燥热、肺失宣降。本病脏腑亏虚,以肺肾多见,均有瘀血阻络征象。根据病机辨证论治,遣方用药,在治疗该病中起到明显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疗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小柴胡汤是和法的代表,和解之法的实质是以疏气转枢为先,调气以理顺表里上下失畅之机,佐温清消补,以治寒热虚实并发之势,兼通八法之变,以应付病位因机兼夹之证。临床实践中,宜尊经而不泥古,师法而不拘药,不断探索小柴胡汤和法的理论实质,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以应对疾病谱的变化,保持经方的生命活力。临证用小柴胡汤治疗寒颤、肺炎、颈动脉软斑块,均取佳效。  相似文献   

19.
从中医药理论角度探讨利血平的药理作用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中医药学观点对西药利血平进行治疗前后血压、症状、脉象和舌象几方面的观察。据此分析和归钠了利血平的中药样基本特性,并提出其性味、归经和功能主治等中药的基本内容。通过这样的尝试来说明中西医结合的另一形式-用中医药学观点去研究西医药现象的可行性;又因这样的研究能促进中医药学理论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地得到修正与完善,能指导西药的合理使用,有利于西医药学从微观走向辩证,从而又说明了这一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经络腧穴学是针灸学的核心,是指导针灸临床应用的重要基础课。为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理解和掌握经络腧穴理论,使学生能从更高的角度去认识,提高具有现代知识背景的学生的认知程度,促进针灸理论的发展,指导临床实践,笔者认为可以构建新的经络腧穴学课程架构,从经穴生理学、经穴病理学、经穴诊断学和经穴治疗学四个方面重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