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耳针治疗失眠67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何列涛 《广西中医药》1997,20(5):36-36,46
耳针治疗失眠67例何列涛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530023南宁市园湖路2号关键词失眠;针灸疗法;耳针失眠一症在临床上较多见。其轻者入睡困难、睡而易醒,严重者则整夜不能入睡。其病因有思虑过度、内伤心脾、房劳伤肾、心肾不交,或心胆气虚、阴虚火旺、扰动肝...  相似文献   

2.
正有统计学意义(P 0. 05)。4讨论RUTI为临床常见病,常见于女性,尤其绝经后女性多见。西医常采用抗生素治疗,但长疗程使用抗菌药物,引起耐药菌株增多,临床疗效不佳,同时不良反应较多,停药后易复发,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尿路感染属中医学“淋证”范畴,缠绵不愈的RUTI常归于“劳淋”范畴,因湿热久居下焦,日久伤肾,正虚于内,复感外邪,致病情反复发作,故现代医家对于RUTI的治疗多强调“补肾固本兼清湿热”[4-6]。而笔者在临床中发现,RUTI患者合并情绪焦虑者较多,常兼见情志不舒、心烦失眠、胸胁  相似文献   

3.
麻杏石甘汤治疗小儿咳嗽30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儿咳嗽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由于小儿形气未充,肌肤柔弱,卫外功能较差,在季节变化或秋冬时节,不能适应外界气候变化,故易为风寒热等外邪侵袭。外邪入里,首先犯肺,肺失宣肃,肺气郁闭,其气上逆而发生咳嗽。加之现在多为独生子女,饮食起居过度溺爱,生热生疾者较多,体虚者较少,即使外感风寒,也易人里化热。所以笔者根据临床经验,以《伤寒论》麻杏石甘汤为基础加减治疗小儿咳嗽300例,每多效验。服药3天痊愈135例,6天痊愈万例,10天痊愈对例;服药3天好转30例,6天好转9例,10天好转15例;无效6例。现总结如下。1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炎热的盛夏,常让人有烦躁不安、倦怠嗜睡、口干舌燥、食欲不振、失眠多梦、腹胀纳少、心功能减弱等“苦夏”之症。苦夏者之苦。一是因汗液蒸发不畅,体内产热与散热功能紊乱;二是人体植物神经功能暂时失调,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循环系统、消化吸收功能发生障碍。  相似文献   

5.
刘仕昌教授治疗失眠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铝嘉熙 《新中医》1995,27(9):12-13
刘仕昌教授治疗失眠经验钟嘉熙主题词失眠/中医药疗法,@刘仕昌失眠是指经常不容易入睡,或睡而易醒,醒后难于再入睡,有的甚至整夜不眠,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精神痛苦,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刘老认为失眠多因精神过度紧张,思虑过度,耗损心脾;或久病耗阴伤精;或因饮食...  相似文献   

6.
失眠是一种常见的、难治性病症,它既是一种临床疾病,又是某些疾病的伴随症状。导师梅国强教授从事临床近50年,对失眠的治疗也颇具心得,现将其经验简要介绍如下。1对失眠的基本认识失眠的形成原因甚多,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导师认为失眠的发生多与七情内伤、饮食失节、劳倦过度相关。《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灵枢·邪客》谓:“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可知本病病位多责之于心。  相似文献   

7.
女性失眠患者临床特征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眠指入睡困难,夜间容易觉醒,睡眠时间短,甚至彻夜难眠,并伴有一系列精神神经症状,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时间持续1周以上为急性特发性失眠;持续1周以上,1个月以内为亚急性特发性失眠:持续4周以上为慢性失眠。排除焦虑症、抑郁症、疑病症等神经症所致的失眠和其他内科精神科疾病所致的失眠。而女性失眠有其特殊性,为此,本文对女性失眠患者的临床特征调查研究,从中获得了一些有益的资料。  相似文献   

8.
失眠是临床常见的疾病,针灸治疗失眠有其独特疗效,且具有成本低、不良反应少等特点。本研究以维普期刊数据库、万方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文献来源,就近年来关于研究针灸治疗失眠的文献进行检索,发现针灸治疗失眠包括针刺治疗、针刺加艾灸治疗、电针治疗及针药结合治疗,并总结出针灸治疗失眠的常用穴位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针刺治疗失眠的文献较多,但艾灸治疗失眠的动物实验研究较少。针灸治疗失眠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今后应不断深入在临床和实验上的研究,以充分发挥针灸治疗失眠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小儿泄泻多因脾胃虚弱,内伤乳食,感受外邪,或脾胃虚寒等因素引起。本病四季均易发生,夏秋两季发病较多。笔者自2006年以来,采用中药敷脐治疗小儿泄泻22例,收到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针刺治疗药物依赖性失眠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失眠是一种与许多病症有关的症状,表现为入睡困难,时常觉醒及晨醒过早 ,常伴有睡眠不深及多梦。药物治疗失眠,撤药时非常痛苦,往往出现 REM 睡眠(快速动眼 时相睡眠)反跳现象及药物精神依赖性。笔者运用针刺治疗12例撤药困难的失眠患者,取得 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2例,男5例,女7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44岁;病程最短14天,最长18个月。2  治疗方法取穴:百会、风池、天柱、脑空为主穴,心脾两虚者加脾俞、肾俞、三阴交,阴虚火旺者加 太溪、太冲,肝火上扰者加行间。操作:针刺…  相似文献   

11.
不寐病因病机为外感邪气、脾胃不和、气血阴阳失衡、情志失常。病机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任何原因引起气血阴阳失衡均可导致不寐。年老者和围绝经期妇女失眠多为气血阴阳失调,宜以补益气血、调和阴阳;青壮年者多因饮食不节、痰热内扰、情志不遂,宜调和脾胃,疏肝解郁。  相似文献   

12.
创建精神行为病志意辨证理论体系的理由有四:其一,不同疾病类属,应该选择各自相适宜的辨证方法。相应辨证思维和方法的缺失,是影响精神行为病证诊疗技能和疗效提高的瓶颈之一;其二,《内经》已经认识到该病证类属,存在神有余、不足,志有余、不足的类证雏形;其三,概念的厘清界定,是突破瓶颈的切入点,情、欲、性、五志具有异质性,精、神、志、意、魂、魄、君,相对精神动作行为调控呈现多元性,而志意兼具驾驭精神、收放魂魄、适应寒温、调和喜怒等更高层次的作用,先于现代心理行为学意志与意识、感知、适应、情感结构,并固有对应理法方药。提出精神行为病以五志类证类药为主要内容的志意辨证新方法,进而修复和建立志意辨证理论体系;其四,精神动作行为病证有着病理演变的阶段性规律。初期只有志、意、精、神、魂、魄本身有余或不足,气血无紊乱、五藏无失调和虚损。中期为志、意、魂、魄、精、神异常,渐有气血紊乱、五藏失调、形体损伤病证,心身共病。最终导致血气耗伤、脏腑形体损害病证。初期,适宜志意辨证;中期,方宜志意辨证与脏腑气血辨证并用;脏伤形损者,可选择脏腑辨证。  相似文献   

13.
不寐是最常见的临床疾病和常见疾病的伴随症状,不寐的发病人数逐年增加,不寐越来越成为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重要问题。中医药在治疗不寐方面具有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等优势。不寐的辨证分虚证和实证,多与心、肝、脾、肾等有关,虚证多见心肝血虚、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心肾不交、心胆气虚证等;实证多见心肝火旺、瘀血内阻证、痰热内扰、食滞胃脘证等。临证以虚实夹杂证多见。现梳理不寐临床常见的方证和药证,尤其是不寐主症之入睡困难、中间醒、早醒、梦多、眠浅、日间功能障碍对应的方证和药证,抓主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使不寐的辨病与辨证论治更为精准,结合不寐的病因病机、兼症或次症、患者体质类型、现代药理研究等进行总结辑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失眠从肝论治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揭示涉及肝脏的证候分布规律。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检索国内外有关中医药治疗失眠的文献,将纳入的425篇文献进行证型分布情况统计与评价。结果:出现频率在3%以上的证型共计7种,分别为肝郁化火、肝郁气滞、肝阳上亢、肝郁血瘀、肝血亏虚、肝肾阴亏、肝郁脾虚。其中以实证为主,并涉及除肝脏外的其他病位有6个。结论:失眠从肝论治具备理论依据及临床实践基础,且也成为本病的主要临床证型。在以情志失调为主因所致失眠的患者群中,均可从肝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5.
《山东中医杂志》2017,(3):207-209
现代的失眠其病机大多当归为痰热。在疾病的动态演变中,痰热易耗气伤血,使气血失和,痰饮易阻滞气机,使脏腑失和,故临床上单纯的痰热失眠并不多见,常虚实夹杂,较为复杂。辨证分为五型论治:痰热内蕴、心脾两虚型;痰热内蕴、肝气郁结型;痰热内蕴、气阴两虚型;痰热内蕴、心肝火旺型;风痰火上扰型。并进一步探讨痰热致病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6.
刘志龙教授认为,五脏阴阳调和,睡眠方可安稳.心血不足,心火亢盛,心胆俱虚均可扰乱心神,使心神不安而致失眠,治疗以安神定志为本,常用经方黄连阿胶汤、栀子豉汤等.肝疏泄太过或不及,藏血功能失调,导致阴血不足,魂无所居而致失眠,治以疏肝理气或补养肝血,常用经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酸枣仁汤、小柴胡汤、四逆散等.脾主运化,为气血生...  相似文献   

17.
佟玲  王冬梅 《光明中医》2016,(13):1925-1927
为了提高中医临床治疗失眠的效果,改善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选取肝郁血虚型不寐失眠病例30例,以入睡时间、睡眠质量、醒后精神状态为指标,在服用中汤药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运用穴位按揉的方法进行辅助治疗。治疗中,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中医症状积分量表对比观察分析了中医汤药配合膻中穴、百会穴等穴位按揉和中医汤药配合口服地西泮中西医结合两种临床辅助治疗失眠的方法。观察分析表明,辅助穴位按揉在实际临床应用中达到了疏肝解郁、调理阴阳、补益气血、安神宁心等功效,突出了中医特色优势,为临床改善失眠提供了一种简洁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基于《黄帝内经》对梦的性质、分类、产生、治则进行全面探究,着重分析梦的发生机制。在生理方面认为常梦(生理性质的梦)的发生与气(魂魄)、津血、心神有关;在病理方面,认为坏梦(病理性质的梦)的发生与外邪扰乱营卫和内里气虚不充有关。根据坏梦产生的不同原因,将坏梦进一步分为由外因引起的盛梦和不足梦,由内因引起的妄梦和迷梦,根据坏梦的两个临证特点即外邪侵淫脏腑、扰动营卫形成营卫不和之证及五脏内里不充、少气气虚、津血难生形成气阴两虚之证,总结出“调和营卫”“补气生阴”基本治则。  相似文献   

19.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临床表现以发热、咳嗽、乏力、头身疼痛、胸闷或呼吸急促、纳差、咽痛、畏寒、腹泻、恶心或呕吐为主,无恶寒,病机与《伤寒论》所述之外感表邪,内热伤津证病机类似,属温病中“温疫”范畴。六经辨证中,COVID-19初期,患者外受温邪,津伤内热,在采用辛散解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滋阴清热药物;患者出现恶心、呕吐时,应轻疏表邪,和解少阳;患者出现恶心呕吐、食不下、腹泻等太阴脾虚湿盛证,兼有头身疼痛等太阳表证时,则考虑太阴病里虚夹表证,应以温润脾阳,健脾利湿为治则,根据表里偏重对证施治;患者出现下利、吐、哕,甚至反复发热,并四肢厥冷时,病机为里虚寒热错杂,治宜寒热并用,顾护人体正气。患者出现精神极度衰惫的昏迷状态时,无论寒化证还是热化证,均为六经中最危重的阶段,应扶阳、育阴,寒化证扶阳时宜温补,热化证育阴时宜清里热。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中,COVID-19初期为卫分证候,邪在表,在上焦,病位在肺,宜用清疏宣化肺卫之剂;若余邪未及时祛除或病邪直入气分,病位在上焦或中焦,宜用清肺降气化痰、辛开理气利湿之品;气分热盛阶段,在辨脏腑病变同时,结合疾病阶段性需要,给予清热生津养阴、开窍凉血熄风之品;若出现阴竭阳脱的下焦病证,病位在肾,在对症支持治疗同时,给予清热凉血、解毒活血、滋阴育阳类药物。COVID-19早期,结合三阳经证、卫分证、气分证早期及上焦、中焦早期病证进行辨治;COVID-19危重期,结合少阴经证,营血分证及下焦病证进行辨治。  相似文献   

20.
中医对白癜风的辨证治疗有很大优势。多数医家将本病病因病机概括为外感风邪、肝气郁结或肝肾不足而致气血不和,或肌肤失养。在辨证分型方面,目前临床主要分为气血不和、肝气郁滞、肝肾不足、经络阻滞等4个证型,常用的治法有:调和气血,祛风通络;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滋补肝肾,养血祛风;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等。笔者总结了历代中医医家治疗经验,展望中医对于本病治疗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