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基因组层面对丹参萜类合酶(SmTPS)基因家族成员进行全面鉴定和功能预测。方法 从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NGDC)、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拟南芥信息资源中心(TAIR)和番茄功能基因组学数据库(TFGD)分别获取丹参、拟南芥和番茄基因组与转录组数据。借助Perl语言、TBtools等工具对SmTPS进行全基因组鉴定与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共鉴定出52个TPS成员分布在丹参的8条染色体上;编码氨基酸数目在207~822 aa;等电点在4.76~9.16,分子质量为24.11~94.81 kDa,所有成员均为亲水蛋白。基因结构分析表明不同亚族成员之间内含子数差异明显,72.6% TPS-a、TPS-b、TPS-g亚族成员为6,88.9% TPS-c、TPS-e/f亚族成员>10;蛋白motif相对保守。顺式作用元件分析表明,SmTPSs启动子区均含有大量光响应元件,大多数SmTPSs启动子区含有激素响应元件。基因表达模式分析显示SmTPS家族成员存在组织表达特异性,24个基因响应外源茉莉酸甲酯。结论 基于已发表丹参基因组,鉴定得到52个SmTPS家族成员,结合系统进化与表达模式对其功能进行了预测。该文为丹参中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及调控机制全面解析提供了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 2C类蛋白磷酸酶(PP2C)参与植物多种信号转导途径。其通过负调节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参与植物多种胁迫响应和代谢产物合成的调控。对工业大麻PP2C(CsPP2Cs)基因家族进行全基因组鉴定及表达分析,以期为研究CsPP2Cs在工业大麻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MEGA-X构建系统发育树,利用ExPASy、WoLF PSORT、MEME、Batch-CD-Search、PlantCare、TBtools分别对CsPP2Cs蛋白理化性质、亚细胞定位、保守基序、蛋白结构域、CsPP2Cs基因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和与拟南芥PP2CsAtPP2Cs)基因的共线性进行预测和分析。通过转录组数据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对CsPP2Cs基因表达进行分析和验证。结果 从工业大麻全基因组中共鉴定出52个具有保守结构域的PP2Cs,基因编码蛋白长度244~1 089个氨基酸不等,相对分子质量在26.76~122.53 kDa,亚细胞定位主要分布于细胞核、细胞质和叶绿体。系统进化树将52个CsPP2Cs分为10个亚族和5个未分组成员。共线性分析发现,工业大麻与拟南芥存在7对同源基因。顺式元件预测显示光响应元件和脱落酸元件居多。基因表达热图显示,相同基因在各组织中存在差异表达。对部分基因进行Real-time PCR验证,进一步证实了转录组数据的准确性。同时,可变剪切分析表明部分CsPP2Cs基因在进化过程中存在可变剪切本。结论 从全基因组层面对CsPP2Cs进行了分析和预测,提示CsPP2Cs可能广泛参与工业大麻的多种生物学过程,为进一步研究CsPP2Cs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响应脱落酸(ABA)的甘草碱性亮氨酸拉链(GubZIPs)转录因子的基因表达差异,克隆并分析甘草关键酶基因的启动子序列,为解析bZIP转录因子调控甘草活性成分生物合成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分析甘草毛状根中GubZIPs转录因子基因在外源ABA处理下的表达模式及在3年生甘草中的空间表达差异;利用TBtools软件从甘草基因组中提取关键酶基因的启动子片段并克隆,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启动子上潜在的关键调控元件。结果 甘草GubZIP1、GubZIP5、GubZIP33GubZIP56基因在不同的ABA处理条件下表达模式不同,其中GubZIP1GubZIP33的响应最为显著。分析GubZIPs基因在甘草不同组织的表达差异发现,GubZIP1GubZIP5在根部高水平表达,GubZIP33GubZIP56在叶中高水平表达。基于甘草基因组克隆获得甘草生物合成途径中关键酶查耳酮异构酶(CHI)、查耳酮合成酶(CHS)、β-香树脂醇合酶(β-AS)基因的启动子序列,分析结果显示,CHI基因的启动子区域有2个G-box和1个A-box顺式作用元件,CHS基因的启动子区域有2个ABRE和1个G-box顺式作用元件,β-AS基因的启动子区域有1个ABRE和1个G-box顺式作用元件。结论 甘草毛状根中GubZIP1、GubZIP5、GubZIP33GubZIP56基因对ABA均有显著响应,采用50 mg·L–1的ABA处理3 h是研究甘草中ABA相关通路较为适宜的方案。此外甘草的关键酶基因启动子上存在可与bZIP转录因子结合和响应ABA等激素的顺式作用元件;研究结果可为深入解析响应ABA的bZIP转录因子调控甘草活性成分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杜仲TIFY转录因子鉴定与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从全基因组水平对杜仲(Eucommia ulmoides)TIFY基因家族进行鉴定与表达分析,以期为EuTIFYs基因功能深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以杜仲基因组数据库为基础,通过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MEME,PlantCare,白质分析专家系统(ExPASy)及TBtools等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对杜仲TIFY基因家族进行鉴定,系统分析该基因家族的理化性质、系统进化、基因结构、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及其在叶片发育及杜仲胶形成中的表达模式。结果 该研究从杜仲基因组中共鉴定到14个EuTIFYsEuTIFY1~EuTIFY14),氨基酸数目介于102~357,理论等电点分布在4.99~10.06,相对分子质量区域为10.8~39.14 kDa,亚细胞定位预测在细胞核中,均为亲水性蛋白,14个EuTIFYs分布在13条染色体上。系统进化分为TIFY,JAZ,ZML和PPD 4个亚家族,分别包含3个,4个,5个和2个EuTIFYs蛋白。EuTIFYs启动子区域含有多种光周期及非生物胁迫响应元件,参与植物杜仲生长发育和非生物胁迫。表达模式分析显示,EuTIFYs在杜仲叶片不同发育时期存在表达差异,大部分基因在叶片发育的早期阶段表达量较高,正调控杜仲胶的形成,EuTIFYs蛋白间存在多种互作关系。结论 该研究从杜仲全基因组水平鉴定到14个EuTIFYs,对其结构特点和表达模式进行全面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为进一步研究杜仲TIFYs基因功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 Dof(DNA binding with one finger)家族是高等植物中特有的一类转录因子家族,参与植物中光、激素、非生物胁迫等多种胁迫响应调控。本研究基于全基因组数据对黄花蒿Dof(AaDof)转录因子家族进行鉴定及表达模式分析,探究Dof家族基因在青蒿素合成调控中的作用。方法 经PFAM数据库鉴定获得AaDof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其理化性质、亚细胞定位、基因结构、蛋白保守结构以及启动子序列结合元件等,并基于赤霉素(Gibberellic acid, GA)、紫外线B(UV-B)及二者协同胁迫下黄花蒿转录组数据对其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从全基因组水平共鉴定出51个AaDof基因,均含有保守的C2-C2单锌指结构,依据系统发育分析分为8个亚族,同一亚族内基因结构与蛋白保守结构域相对保守。亚细胞定位预测显示12个AaDof蛋白定位在细胞外,其余均定位在细胞核。启动子元件分析发现AaDof家族基因启动子区富含光、激素等多种响应元件。对AaDof在GA、UV-B和GA+UV-B处理下的表达模式分析发现,AaDof基因对GA胁迫处理响应较弱,仅有少量基因敏感,其表达主要受到UV-B胁迫影响。C1及C2.1亚族大部分基因在UV-B胁迫下上调表达,而A亚族大部分基因在UV-B胁迫下下调表达。qRT-PCR验证表明AaDof1AaDof17AaDof44在GA和UV-B处理下表达量显著上调,推测其可能通过参与GA和UV-B调控网络,正向调控青蒿素生物合成。结论 本研究系统鉴定了黄花蒿AaDof家族基因并筛选了3个可能正向调控青蒿素生物合成的候选AaDof基因,为黄花蒿Dof家族基因功能研究及其在青蒿素生物合成中的调控机制解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本研究使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黄连WRKY基因家族成员并对其表达模式进行分析,为进一步研究黄连WRKY基因家族的功能及其对黄连生物碱合成途径的调控机制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HMMER、BLAST、TBtools、IQ-Tree等软件,ExPASy、WOLF PSORT、MEME在线网站等对黄连基因组中的WRKY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可视化分析和表达模式分析。结果 从黄连基因组中鉴定出了41个WRKY基因,其ORF长度为252-2796 bp,编码蛋白的氨基酸数量为84-931 aa,分子质量为9649.32-103620.60 Da,等电点为4.96-10.17,95%以上蛋白预测亚细胞定位于细胞核;41个CcWRKY(黄连WRKY)基因不均一地分布在9条染色体上;系统发育分析将41个CcWRKY蛋白分为3大类,第Ⅰ类有6个,第Ⅱ类有31个,第Ⅲ类有4个;同一类CcWRKY蛋白结构域高度保守,大多CcWRKY基因外显子数量为3-7,内含子数量为2-6。表达分析结果为,除了保守结构域高度缺失的CcWRKY38CcWRKY40外,所有的CcWRKY都至少在一个组织中有表达,且多数是特异性表达。结论 全面分析了黄连基因组中的WRKY基因家族,有助于进一步解析WRKY基因家族在黄连生物碱生物合成途径的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 TCPLjTCP)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分析,以期为进一步研究LjTCPs的功能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以金银花基因组数据为基础,通过生物信息学系统分析TCP基因家族在染色体上的分布、系统进化、基因结构、启动子元件及其表达模式。结果 共鉴定出17个LjTCPs,其中16个LjTCPs分布在9条染色体上,LjTCP17未定位到染色体上,基于系统进化树和多重序列比对,LjTCP基因家族可以分为PCF、CIN和CYC/TB1 3个亚家族,分别包含9、6、2个LjTCPs。基因组内共线性分析表明,全基因组复制和片段性复制在LjTCP基因家族进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LjTCP基因家族启动子包含许多与植物生长发育、激素响应,以及非生物和生物胁迫相关的调控元件。表达模式分析表明,LjTCP基因在金银花花发育初期表达量较高,随着发育进程表达量呈现下降趋势,并且LjTCP05LjTCP13LjTCP14LjTCP16LjTCP17基因在花青素含量不同的品种中表达量存在差异。对6个具有低温响应元件的LjTCPs在冷胁迫下的基因表达研究表明,大部分基因在冷处理后基因表达呈现上升趋势。结论 金银花TCP基因家族包含17个成员,各成员的分子特征和表达模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 基于基因组数据鉴定丹参NAC家族转录因子(SmNACs)基因,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与表达模式分析,为进一步深入阐明其基因功能提供依据。方法 从丹参基因组数据库中鉴定出SmNACs基因,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及在线工具分析其结构特征,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亚细胞定位等,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测定SmNACs基因在丹参受到茉莉酸甲酯(MeJA)胁迫时的表达模式。结果 从丹参的基因组中共确定了84个SmNACs基因(SmNAC01~SmNAC84),不均等分布于8条染色体上,编码蛋白的氨基酸长度为120~794 aa,等电点为4.27~10.28;基因结构显示SmNACs基因基本都含有1~10个内含子;上游启动子含有与激素、逆境胁迫应激相关的ABRE、MBS、ARE、LTR、CGTCA-motif、TGACG-motif等顺式作用元件;构建丹参、南丹参与拟南芥的NAC家族成员的系统发育树,将84个SmNACs基因分为23个亚族。转录组数据显示SmNACs基因在丹参不同组织中差异表达,其中7个SmNACs基因在根中的表达水平较高;MeJA处理后,17个SmNACs基因表达水平明显上调,20个SmNACs基因表达水平明显下调。qRT-PCR表达分析发现,MeJA处理后,12个SmNACs基因的表达模式随着激素处理时间的增加呈现上调或下调的趋势,SmNAC09SmNAC15SmNAC16受MeJA诱导后48 h表达水平显著上调,SmNAC20SmNAC77SmNAC78受MeJA诱导表达水平下调。结论 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解析SmNACs基因在丹参逆境响应及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中的调控机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刘俊  李龙  吴耀松  刘燕  任闪闪  陈玉龙 《中草药》2022,53(18):5813-5824
目的 对杜仲TCP(teosinte branched 1/cycloidea/proliferating)基因家族进行筛选分析,以期为EuTCPs基因功能深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以杜仲基因组数据库为基础,通过生物信息学系统分析TCP基因家族的理化性质、系统进化、基因结构、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及其在杜仲叶片发育及胶形成中的表达水平。结果 从杜仲基因组中共鉴定到14个EuTCPs,氨基酸数目介于139~492,理论等电点分布在5.54~9.72,相对分子质量区域为18 880~53 620,亚细胞定位预测在细胞核中,均为亲水性蛋白。系统进化分为PCF、CIN和CYC/TB1 3个亚家族,分别包含5、6、3个EuTCPs蛋白。表达模式分析显示,EuTCPs在杜仲叶片不同发育时期存在显著差异,每个发育时期EuTCPs表达量各不相同,EuTCPs正调控杜仲胶的形成。结论 杜仲中TCP家族包含14个成员,各成员的分子特征和组织表达特异性存在差异,EuTCPs可能参与杜仲叶片发育及杜仲胶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阐明影响同源药材荷叶和莲子心药效差异的关键活性物质,分析二者“同源异效”的物质基础。方法 利用UPLC-Q-TOF-MS/MS技术定性分析荷叶、乳汁(莲叶柄中的汁液)和莲子心中的主要生物碱类成分,选择Waters XBridge C18色谱柱(4.6 mm×150 mm,5 μm),流动相0.1%氨水溶液(A)-乙腈(B)梯度洗脱(0~13 min,35%~60%B;13~20 min,60%~80%B;20~20.1 min,80%~95%B;20.1~25 min,95%B;25~25.1 min,95%~35%B;25.1~40 min,35%B),电喷雾离子源(ESI),正离子模式,质谱扫描范围m/z 100~1 000,并对其主要生物碱进行代谢网络的构建。结果 从荷叶中鉴定出了5种生物碱(N-去甲基荷叶碱,O-去甲基荷叶碱,番荔枝碱,荷叶碱和莲碱),从乳汁中鉴定出了6种生物碱(荷叶碱,norisoliensinine,6-hydroxynorisoliensinine,莲心碱,异莲心碱和甲基莲心碱)以及从莲子心中鉴定出了8种生物碱(莲心季铵碱,去甲基乌药碱,N-甲基乌药碱,原荷叶碱,dl-杏黄罂粟碱,莲心碱,异莲心碱和甲基莲心碱),构建了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莲心碱、异莲心碱和甲基莲心碱)以及阿朴啡类生物碱(荷叶碱,N-去甲基荷叶碱,O-去甲基荷叶碱,莲碱和番荔枝碱)等末端生物碱的生物合成通路。结论 荷叶中荷叶碱等5种阿朴啡类生物碱和莲子心中莲心碱等3种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是造成荷叶和莲子心“同源异效”的物质基础。荷叶和莲子心中生物碱的代谢来源于同一化合物(S)-N-甲基乌药碱,通过两类不同酶的作用进行两类生物碱的合成。合成的生物碱具有不同的结构,造成了不同组织间化学成分的差异,从而产生不同的药效。  相似文献   

11.
12.
论述了病证关系,分析了“病”与“证”的内涵,认为疾病是决定证候的内在稳定的因素,而证候是疾病的外在综合表现。辨证论治以证候处方用药,会产生病证重合与分离两种情况,病证重合时疗效就肯定,而病证分离时则疗效就会远离预期目标,这就是辨证论治疗效重复性差的客观原因。为了提高病证的重合,避免病证的分离,应该重视方药与疾病的联系,不能只讲“方”与“证”的联系。笔者认为,方药对疾病的疗效是根本的,而方药对证候的疗效是附属的,疾病与疾病证候具有不同的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13.
小青龙汤为温阳宣肺、蠲痰涤饮之剂,凡见哮喘、咳嗽、痰、饱胀、喘息和四肢水肿等因"外感风寒,内有寒饮"所致者,均可辨证应用小青龙汤。临证应用时注意:①寒邪不必拘泥外感;②"三水"的变化要审清;③但见寒饮,有无表证均可用此方;④注意痰饮在临床上的变化;⑤临床见喘未必治喘,要临证辨别。用此方,要抓住以下临床指征:①面色:"三水"之面色--黧黑之色;②脉象:弦脉或浮紧;③舌象:舌苔多水滑;④痰涎:咳痰较爽,痰涎清稀,泡沫状。以上"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有效之后,应中病即止。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生理、病理及治疗三个方面对冲任与男科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具体阐述了冲任为男性生殖的枢纽 ,冲任失调为男性病的病理机转 ,以及从冲任着手的治疗原则、用药特点 ,为男性病的研究提供一条思路。  相似文献   

15.
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书云:“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明目,开心,益智。”其味甘、微苦,性微温。归脾(胃)、肺、心经。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益气生津,宁心安神之功效。在《伤寒论》中,仲景应用人参共40次,入  相似文献   

16.
从“方药离合”看中医学的方药共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舟 《江苏中医药》2007,39(6):8-10
通过对历代方剂与本草的应用演变和发展过程的论述,揭示了中医方药共荣关系,并以黄柏、升麻等药为例,强调方药配伍运用是方药共荣的核心环节.随后,结合中医发展的现实环境,分析了坚持方药共荣的正确方向,对于防止重药轻方的错误倾向,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启迪现代研究思路,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药物针灸综合治疗闭合性和化脓性骨髓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年来采用药物和针灸并用治疗闭合性和化脓性骨髓炎 40例 ,取得满意疗效 ,现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40例病案都来自于门诊。其中男性 30例 ,女性 1 0例 ,年龄最大的 63岁 ,最小的 8岁 ,平均35岁 ;病程最长 40年 ,最短 7个月 ,平均病期 5年。 40位病人都多次经X光拍片确诊 ,并多次接受过手术治疗。手术次数最多的达 6次 ,最少的也有 2次。除了 4例存有死骨者以外 ,其他 36人均在药物和针灸的综合治疗下痊愈。2 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的病情及发展 ,采用全身与局部、内治与外治、中药与针灸相互协调、补充的辨证方法 ,以达到表去根除、…  相似文献   

18.
肠道菌群存在于肠道,多种微生物拮抗共生、动态平衡,一旦平衡破坏,可引起宿主发生多种疾病。脑-肠轴理论提出肠道菌群与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也有关系。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脑卒中等多种心脑血管病变的病理基础,与肠道菌群组成改变及功能失调之间可能存在一定联系。肠道菌群同黏膜免疫相互作用,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可能对AS形成有影响,短链脂肪酸可影响危险因素的出现,增加AS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可归属"胸痹""真心痛""血脉病""痰饮""中风"等范畴,为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血、阴、阳虚,可累及心、肝、脾、肾;气滞、寒凝、痰阻、血瘀为标。肠道菌群与宿主生理相关、病理相互影响,与中医学天人相应、整体观理念一致,与阴阳学说、脾胃有异曲同工之处。针刺防治AS着眼于整体调节,对肠道菌群也有调节作用,辨证取穴,从痰、瘀、毒论治,整体调节脏腑功能,通过对大脑、肠道菌群、骨髓的整体调节,可能是AS防治效应机制。针灸影响肠道菌群数量与结构,恢复宿主肠道内环境动态平衡,是AS防治重要着眼点。未来高通量测序、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为研究肠道菌群与针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关系提供了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19.
探析神阙穴与气及脏腑经络关系及现代医学对脐中的认识,介绍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20.
"益肾健脾,涤痰散结"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源于临床实践,又经过长期的临床与系列实验研究验证、深化,已广泛应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高血压病、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临证治疗中。其代表方补肾抗衰片能够明显改善肾虚痰瘀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胸痹心痛证候,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抗酪氨酸硝基化的作用,而活性氧自由基(ROS)和活性氮自由基(RNS)可能是"痰"的物质基础。补肾抗衰片的系列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脾虚生痰,痰瘀互结"是心脑血管病的病理基础,而"益肾健脾,涤痰散结"法具有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类疾病的作用,成为指导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一个重要应用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