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陕西中医》2016,(10):1318-1320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理疗结合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腕背伸功能的影响。方法:临床纳入脑卒中患者90例,根据康复训练方案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进行中医综合理疗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仅进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11%、75.56%,治疗组明显较高(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MBI、FMA以及sEMG评分无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MBI、FMA以及sEMG评分分别为(50.06±3.24)、(69.98±7.35)、(121.31±3.99),对照组FMA、MBI、sEMG评分分别为(41.23±4.56)、(61.44±7.71)、(104.77±3.28),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采用中医综合理疗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上肢腕背伸功能,从而促进患者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37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9例,对照组18例。两组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相同,治疗组辅以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共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测定偏瘫侧腕关节主动背伸活动范围(AROM),记录腕背伸肌最大收缩时EMG波幅,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估上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组偏瘫侧腕关节AROM、腕背伸肌最大收缩时EMG波幅、FMA上肢部分评分的提高均比对照组显著。结论:常规康复治疗联合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可明显改善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优于仅应用常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EMGBF)结合康复训练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价值。方法采集2016年2月—2018年3月9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就诊顺序分成观察组(n=46)与对照组(n=46),对照组采取康复训练,观察组采取肌电生物反馈结合康复训练,对比两组下肢运动功能(FMA)、独立生活能力(ADL评分)、平衡能力(BBS)及伸、屈膝肌力(PT)。结果治疗后,观察组FMA、ADL、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伸、屈膝肌PT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结合康复训练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卒中患者偏瘫侧手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卒中偏瘫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常规运动疗法和内科药物疗法,观察组加以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测定患者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患者腕背伸时手指总主动活动度(TAM)、手指(除拇指)屈肌和伸肌最大收缩时肌电(EMG)幅值,用Fugl-Meyer评估表(FMA)对患侧手功能进行评定,比较治疗前后三角肌、肱三头肌与前臂伸肌群EMG评分。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手指屈肌和伸肌最大收缩时EMG、TAM、FMA评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后EMG幅值、TAM和FMA评分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三角肌、肱三头肌和前臂伸肌群EMG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患者三角肌、肱三头肌和前臂伸肌群EMG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有助于改善卒中偏瘫患者的手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舒筋活络洗剂冷热交替疗法对脑卒中后患者腕背伸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42例脑卒中后腕背伸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1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内科治疗和康复训练,观察组另接受舒筋活络洗剂冷热交替治疗。于治疗前后用表面肌电、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和腕关节背伸活动度评估两组治疗前后腕手运动功能。结果:经4周治疗后,两组患者偏瘫侧的尺侧腕屈肌、桡侧腕伸肌表面肌电均方根值与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Fugl-Meyer运动功能分值和偏瘫侧腕背伸活动度与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舒筋活络洗剂冷热交替疗法对脑卒中后患者腕背伸功能和手功能的恢复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其效果优于单纯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镜像治疗结合肌电生物反馈对偏瘫型脑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5月本院就诊偏瘫型脑瘫患儿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的综合康复治疗:运动疗法、作业疗法、感觉统合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做生物反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镜像疗法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行FMFM和FMA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MFM、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FMFM、F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镜像疗法结合肌电生物反馈能促进偏瘫型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功能发育。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合谷刺电针动法帮助脑卒中后患者腕背伸功能恢复,观察此治疗方案对腕部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手腕部Lovett肌力分级法肌力在0~4级的脑梗死、脑出血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传统刺法组)、治疗组(合谷刺电针动法组),于治疗前后用表面肌电、Fugl-Meyer运动功能和、Barthel ADL指数评价表评价各组治疗前后腕手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腕背伸功能均有恢复,但治疗组腕背伸主动肌MAX、IEMG值、Fugl-Meyer运动功能分值和ADL值提高较明显(P<0.05)。结论:合谷刺电针动法对脑卒中患者腕关节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陕西中医》2016,(1):105-106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联合中医综合理疗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纳入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90例,根据康复训练方案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进行穴位注射联合中医综合理疗,对照组进行肌电生物反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MA、MBI、IEMG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治疗组FMA、M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侧肱二、三头肌最大等长收缩时IEMG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穴位注射联合中医综合理疗治疗对改善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有着较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显著提高偏瘫患者上肢功能以及生活质量,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穴位埋线组、表面肌电组、联合治疗组,每组30例。3组均予以相应的对症药物及常规康复训练;穴位埋线组给予穴位埋线治疗,取患侧肩髎、肩髃、曲池、外关穴,3周治疗1次,共治疗2次;表面肌电组给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将肌电生物反馈仪电极贴于患侧三角肌、腕屈肌和腕伸肌皮肤表面,20min/次,1次/d,5次/周,共治疗6周;联合治疗组给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观察3组疼痛情况视觉模拟量尺(VAS)、上肢简式Fugl-Meyer运动评定量表(FMA)、日常生活量表(ADL)评分以及不良反应等。结果: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28/30),明显高于穴位埋线组的70.00%(21/30)和表面肌电组的66.67%(20/30,P0.05);穴位埋线组和表面肌电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VAS评分低于穴位埋线组及表面肌电组(P0.05);穴位埋线组VAS评分低于表面肌电组(P0.05)。联合治疗组FMA、ADL评分高于穴位埋线组及表面肌电组(P0.05);穴位埋线组与表面肌电组FMA、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穴位埋线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疗效较好,可明显改善患者上肢功能,降低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超声介导药物靶向递送技术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卒中后肩痛的效果。方法:将90例卒中后肩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肌电生物反馈组(肌电组)、超声介导药物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组(联合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予基础康复治疗,肌电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联合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予超声介导药物(祛湿止痛液)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共治疗8周。于治疗前、治疗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简化上肢Fugl-Meyer量表(FMA)、量角器分别评价其肩痛、上肢运动功能及肩关节被动活动度。结果:治疗8周后,3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FMA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均较治疗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联合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及肌电组(P0.05),肌电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患者FMA评分及肩关节被动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及肌电组(P0.05);肌电组患者FMA评分及肩关节被动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肌电组、联合组愈显率分别39.29%、65.52%、89.29%。联合组愈显率高于对照组及肌电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电组愈显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介导药物靶向递送技术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可明显减轻卒中后肩痛,改善肩关节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肌电生物反馈对早期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中的作用。方法:把93例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分成治疗组53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另配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在治疗前后均进行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定及Barthel指数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定。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在治疗1个月后FMA和Barthel指数评分具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1个月的FMA和Barthel指数评分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改善和恢复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进生活质量可取的更显著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采用活血通络中药熏蒸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81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分为3组,分别为联合治疗组、中药熏蒸组、表面肌电组,每组各27例。采用VAS、FMA、BI及WHOQOL-BREF对3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及治疗1个月后的相关情况进行评估。结果:各组患者在治疗的第2周、治疗1个月后其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而联合治疗组在VAS评分上均要低于其他两组(P0.05)。但中药熏蒸组患者在治疗第2周及治疗1个月其VAS评分上要高于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组(P0.05);各组患者在给予治疗后其FMA评分显著升高(P0.05),其中采用联合治疗组的患者其在FMA评分上均要要与其他两组(P0.05),但采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组在FMA得分上要高于中药熏蒸组,(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BI评分显著增加(P0.05)。同时联合治疗组要高于中药熏蒸组和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组(P0.05);治疗后3组患者在WHOQOL-BREF总分上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且联合治疗组患者在评分上均要高于其他两组(P0.05)。但中药熏蒸组和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组之间比较(P0.05);采用联合治疗组的患者其在治疗效果上要明显高于中药熏蒸组和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组(P0.05),而中药熏蒸组和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组之间比较(P0.05)。结论:采用活血通络中药熏蒸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明显,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疼痛和上肢运动功能,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6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按照治疗方式不同随机分为中药熏蒸组、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42例;3组均接受常规基础治疗,中药熏蒸组接受中药熏蒸治疗,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组接受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治疗组接受中药熏蒸+肌电生物反馈疗法,3组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3组治疗前及治疗第2周、4周的VAS评分、改良式FulgMeyer(FMA)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BI)及WHOQOL-BREF总评分;并评估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3组治疗第2周、第4周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均0.05),联合治疗组VAS评分则低于中药熏蒸组及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组(P0.05),中药熏蒸组VAS评分高于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组(P0.05)。3组治疗第2周、第4周的FMA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联合治疗组FMA评分则高于中药熏蒸组及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组(P0.05),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组高于中药熏蒸组(P0.05);3组WHOQOL-BREF总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联合治疗组上述评分则高于中药熏蒸组及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组(P0.05),而中药熏蒸组及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组上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另外2组,而另2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期间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中药熏蒸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显著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化指标及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收治脑卒中恢复期患者102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51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同时给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结合针刺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星期。比较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内皮素-1(ET-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及Fugl-Meyer(FMA)评定下肢运动功能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降低,ADL评分明显增加(P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浆ET-1水平明显下降,CGRP水平明显增加(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浆ET-1水平低于对照组,CGRP水平治疗后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FMA评分明显增加(P0.05);观察组治疗后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促进下肢功能的康复,降低ET-1水平且升高CGRP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穴位注射联合中医综合理疗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7年11月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9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组,对照组给予单一生物反馈治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穴位注射联合中医综合理疗治疗。比较2组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FMA上肢功能评分;治疗前后患者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IEMG评分、功能独立性。结果观察组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FMA上肢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FMA上肢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IEMG评分、功能独立性相近,P0.05;治疗后观察组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IEMG评分、功能独立性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注射联合中医综合理疗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肢体功能,提高功能独立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董宿利  付继京  杨杨 《河北中医》2023,(3):473-477+482
目的 观察上肢功能训练器结合针刺治疗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30例予上肢功能训练器结合针刺治疗,对照组30例予单纯上肢功能训练器治疗,2组均治疗6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UE)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分变化;比较2组治疗前后患侧伸腕肌群、屈腕肌群表面肌电指标积分肌电值(iEMG)、均方根值(RMS)变化;对表面肌电指标与量表(FMA)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2组治疗后FMA-UE评分、MBI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FMA-UE评分、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屈腕肌群、伸腕肌群iEMG、RMS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屈腕肌群、伸腕肌群iEMG、RMS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MBI评分、FMA-UE评分正向影响屈腕肌群及伸腕肌群iEMG、RMS。对照组MBI评分正向影响屈腕肌群的RMS,屈腕肌群的RMS与FMA-UE评分未表现出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阴阳平衡透刺法联合康复训练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上肢痉挛患者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阴阳平衡透刺法,穴取患侧肩髃透臂臑、曲池透少海、阳陵泉透阴陵泉、悬钟透三阴交等。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5 d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 d,治疗4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级、患侧上肢表面积分肌电值(i EMG),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上肢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变化,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①治疗后,两组患者MAS评级均降低(P0.05),观察组0~Ⅰ+级例数多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腕屈肌、腕伸肌、指伸肌、拇短展肌最大等长收缩时iEMG值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患侧各肌肉i EMG值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降低(P0.05),上肢FMA评分、MBI评分升高(P0.05),且观察组NIHSS评分降低幅度及上肢FMA评分、MBI评分升高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③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28/30),高于对照组的70.0%(21/30,P0.05)。结论:阴阳平衡透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上肢痉挛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可改善上肢痉挛程度,提高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基于康复治疗的电针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与单纯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运动功能、痉挛程度、肌力及三维步态分析参数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生物反馈组、生物反馈组和康复治疗组,每组20例。康复治疗组予基础康复训练,每次45 min;生物反馈组在康复治疗组基础上予生物反馈疗法,每次30 min;电针+生物反馈组在生物反馈组基础上予电针治疗,针刺穴取伏兔、梁丘、足三里、丰隆等,足三里、太冲连接电针,连续波,频率5 Hz。3组均每天治疗1次,每周5次,共治疗6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评定3组患者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患侧胫前肌肌力,并测量3组患者三维步态分析时空参数(步频、步速)及运动学参数(患侧踝关节最大背屈及最大跖屈角度)。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下肢FM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电针+生物反馈组、生物反馈组患者下肢FMA评分高于康复治疗组(P<0.05);电针+生物反馈组、生物反馈组患者CSI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均低于康复治疗组(P<0...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足下垂的影响。方法:将36例脑卒中恢复期伴有足下垂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均进行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治疗,观察组则将常规训练中的踝关节训练更换为下肢镜像疗法训练,其余治疗均相同,治疗4周后采用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LE)、胫前肌改良Ashworth(MAS)量表、主动活动度(AROM)评定疗效。结果:观察组FMA-LE、MAS、AROM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存在足下垂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镜像疗法较常规疗法更能有效改善其足下垂、缓解踝关节肌痉挛、提高踝背屈主动活动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康法对脑卒中下肢痉挛患者肌张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12月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及住院的患者60例,均为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组采用针刺联合康复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Barthel量表(BI)和患侧下肢表面肌电数值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下肢MAS痉挛评级、股四头肌RMS均值、iEMG及膝关节屈曲CO较治疗前下降(P0.05);下肢FMA、BI评分和腘绳肌IEMG较治疗前提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MAS、下肢FMA、BI评分、RMS均值、iEMG和膝关节屈曲CO均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针康法能有效改善脑卒中下肢痉挛患者的肌张力和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