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浅谈《金匮要略》大黄附子汤治疗急腹症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曰:"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本条论述的是寒实内结的证治,其主症为腹痛、大便不通.方中用大黄泻下通便,附子、细辛温经散寒,并能止痛.用之治疗以大便不通为主症,伴见腹满痛的内科急症、重症屡获良效.  相似文献   

2.
腹膜炎属于中医"腹痛"范畴,中医治以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汤症见"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胁下偏痛之"偏",指的是痛的"部位固定、不在正中"之义;发热为局部病灶部位发热,非全身性之热,亦非寒盛格阳于外之真寒假热之"热";"脉紧弦"为腹膜炎形成外象之一。方中"大黄三两,附子三枚(炮),细辛二两",大黄附子汤之所以能治疗腹膜炎,在于炮附子的固阳作用。  相似文献   

3.
大黄附子汤     
正《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曰:"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由大黄、附子、细辛三味成方。传统认为本方是温下剂,因为张仲景原文就是"此寒也,以温药下之"。但如果是寒积,直接用巴豆温下可也,何必三味同用,寒热相制。对张仲景的原文往往要"从无字处着眼",温经汤、黄土汤等传统的温药方剂,实际上是寒热并用的,实质是这些方剂基本都是针对肿瘤寒热胶结的病机,很少纯寒纯热形成肿瘤者,纯寒纯热要  相似文献   

4.
答:温脾汤与大黄附子汤都能温散寒凝,泻下冷积,治疗寒凝阻滞于肠中所致的腹痛便秘,均以附子配大黄作为方中的主要部分,其中大黄附子汤配细辛之辛温宣散,助附子温散寒凝止痛,主治寒实凝滞所致的腹痛便秘或寒凝于肝经所致的胁下偏痛而中气未虚者;温脾汤配干姜之  相似文献   

5.
陈晓明  张金明 《陕西中医》1998,19(4):179-179
<正> 附子与大黄配伍应用,首推医圣张仲景。他在《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中云:“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相似文献   

6.
<正>大黄附子汤出自《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文中明确指出其针对病机为"寒",即寒实证,大黄附子的作用是温下。胡氏[1]认为,凡偏侧痛用该方加减治疗均有效。受此启发,笔者近年来用此方加减治疗各类痹证引起的偏侧关节肿痛取得较好的疗效,特就一些典型案例及其病机方药作一介绍,以抛砖引玉。1方药介绍1.1方药组成及用量  相似文献   

7.
唐春芳  黄道富 《新中医》1996,28(7):51-51
麻黄细辛附子汤新用唐春芳,黄道富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伤寒论》,主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宗少阴证用附子,太阳证用麻黄之旨,方中麻黄外解太阳表寒;细辛辛散少阴经寒;附子温少阴之虚,防亡阳之变,可谓温经散寒之圣剂。笔者师其法,引伸应用于高血...  相似文献   

8.
<正> 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汉·张仲景的《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中。原文是:“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维辛附子汤主之。”具体地说明了麻黄细辛附子汤的脉证。该方是由“麻黄去节二两、细辛二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三味药组成的。历代医家对该方证的解释以及方药  相似文献   

9.
1厚朴七物汤、大黄附子汤厚朴七物汤方出《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是治疗“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的方剂。药有厚朴、甘草、大黄、大枣、枳实、桂枝、生姜。大黄附子汤出处同上,是治疗“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的温下方剂,药有大黄、附子、细辛三味。病案举例:慢性盆腔炎。叶某,45岁,2005年2月23日初诊。慢性盆腔炎病史已经多年,下腹胀痛3天,以胀为甚,大便正常。月经周期规律,经量正常,无痛经。孕4产2人流2,输卵管已结扎。小便频急,无尿痛;胃寒、纳可,寐欠安。B超检查提示子宫肌瘤7mm×8mm×9mm,末次月经2月13日…  相似文献   

10.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原方由桂枝、生姜、甘草、大枣、麻黄、附子、细辛等7味药组成.此方可视为主治"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之桂枝去芍药汤与主治"少阴证,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之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方,功能温阳散寒、顺接太阳与少阴,尤对假热真寒、表热本寒之证有效.此类证型在肿瘤患者中并不鲜见,现结合病例将我们运用此方的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 大黄附子汤出自《金匮要略》,攻专温散寒凝,用治脏腑素有沉寒痼冷,复感寒凉或寒邪直中脏腑,凝涩于胃肠。症见:酸痛便秘,肋下偏痛,病势为急,故取附子之辛热以散寒凝,大黄走而不守以荡积结,助细辛之宣通,则阴霾散而坚结开,气机通而便调痛解。《普济本事方·卷四》温脾汤均为许叔微所创,实为大黄附子汤之发挥。方中附子大黄并用,又取  相似文献   

12.
麻黄细辛附子汤临证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友良 《陕西中医》1998,19(6):282-283
<正> 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伤寒论》,主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宗少阴证用附子,太阳证用麻黄之旨;方中麻黄外解太阳表寒,细辛辛温散少阴之寒;附子温少阴之虚,防亡阳之变,可谓温经散寒之圣剂。  相似文献   

13.
仲景大黄附子汤,原治“胁下偏痛发热”,药由大黄、附子、细辛组成。方中大黄攻下,附子温经,再加细辛之通阳散结,取治诸痛,每有捷效。而附子与大黄相配,寒下无损阳之弊,温通无助火之由,适“痛遂利减”而致太和也。兹撮数案以见其用。请同道指正。一、三叉神经痛“阳明独旺于面”,其经脉“下循鼻外”上“至额颅”。与三叉神经分布适相唿合,是以欲止其痛,宜于是而用忌焉。吕光兴之母,70岁。身瘦筋暴,素多便燥,三叉神经痛多年,83年8月10日,晚饭后忽然挈痛不止,舌黄脉数,食减便利,余  相似文献   

14.
答:大承气汤中,大黄与芒硝、厚朴、枳实同用,泻下之力颇猛,有峻下热结之功;大黄牡丹汤中,大黄与丹皮,冬瓜子等散瘀消肿,清利湿热之药同用,起泻下湿热瘀毒的作用;大黄附子汤中,大黄与辛热之附子,细辛同用,起温下寒积作用;三物备急丸中,大黄与干姜、巴豆同用,攻逐之力较大,为急攻寒凝之峻剂;麻子仁  相似文献   

15.
大黄附子汤证症状为胁下偏痛,发热,脉紧弦,病机为阳虚生寒,寒气上逆,方中附子温经祛寒,细辛散寒止痛,大黄破积聚、下逆满,并可制约附子、细辛之温燥,诸药相配,共奏散寒开结,通经止痛之功。该证病位或在脾胃,或在肝肾,其临床表现或为胁痛、腹痛,或为便难,或为发热,也可能诸症并见,临床应用大黄附子汤不必拘泥于偏痛或满痛,也不应将病位定在“胁下”,只要病机相同即可随证治之。《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全篇条文前后联系,先有腹满病,兼有外感发为厚朴七物汤证,不解则邪盛正虚,进而兼腹满虚、实之证,再不解,邪正相搏,发为寒疝,故该篇所言各证为同一类病证失治误治后病机的各种转化,体现了张仲景整体恒动思维。  相似文献   

16.
目的讨论经方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主之"。原方由麻黄二两、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组成,是治疗太阴少阴两感的代表方。黄煌教授多年来潜心于经方的研究,发现麻黄附子细辛汤具有扶阳解表之功。可广泛应用于阳虚诸症,应用要点1)脉沉细。2)精神萎靡。3)痰多清稀、小便清长、面色黄暗。附子需先煎久煎。笔者临证用治多种疾病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加味大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急性胰腺炎寒邪积滞型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急性胰腺炎寒邪积滞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加味大黄附子细辛汤鼻饲。结果:加味大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急性胰腺炎寒邪积滞型患者,患者临床症状及各项指标改善均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组。结论:加味大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急性胰腺炎寒邪积滞型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治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伤寒论》,主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宗少阴证用附子、太阳证用麻黄之旨,方中麻黄外解太阳表寒,细辛散少阴经寒,附子温少阴之虚,防亡阳之变,可谓温经散寒之圣剂。笔者师其法,引申应用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以下简称病窦综合征)屡效。  相似文献   

19.
崔玉衡法宗仲景 ,善用经方 ,但师其意用其方决不泥其治 ,如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心动过缓 ,绝非取其温里解表之性 ,而是用其温补少阴心肾助阳复脉之功。认为心动过缓之治疗应以温经散寒、振奋心阳为基本原则 ,力倡专病专方专药 ,但同时又非常重视辨证施治 ,既具原则性 ,又有灵活性 ,审因施治 ,随证变法 ,机圆法活。临证时崔玉衡治疗常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为主 ,再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随证配伍。  相似文献   

20.
麻黄附子细辛汤在老年病中的应用朱一斌(长沙老年病医院,410005)麻黄附子细辛汤,首见于《伤寒论》,为张仲景所创,用以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的少阴阳虚兼太阳表证。方由麻黄、附子、细辛三味药组成,为助阳解表的代表方。老年患者常见素体阳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