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试析《临证指南医案》中风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临证指南医案》系华岫云辑录清·叶天士工作积案而成,内容庞杂,但此书未加修饰,朴实无华,可见叶氏临证之真实面貌,今就“中风”一门,析其大概,探讨如下。1 质厚以填阴,甘味以熄风  《临证指南医案·中风·华岫云按》:“今叶氏发明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肝为风脏,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肾为癸水之脏主以藏精,肝为风木之脏,内寄相火,体阴用阳,性刚体柔,主动主升,然而水为木之母,肝木必得肾水之涵滋,方得生发,条达冲和。假如肾脏精血劳损,肾气亏耗,癸水不能上承,肝木失其涵养,阴血不足,肝阳因之亢越,虚风…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叶天士对肝风病因、病机、立法用药等方面的独到见解;叶氏在继承前人肝风病因、病机认识基础上提出的肝风病机为"身中阳气之动变"及创立的"阳化内风"理论,于当今临床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补脾益气法治疗高血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医古典医籍中并无高血压病名,高血压应属中医"风眩",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中风""头痛""眩晕""肝风""肝阳""心悸"等症,与高血压病颇为相当。《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丹溪心法》曰:"无痰不作眩","多是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虞抟提出:"血瘀致眩"。《临证指南医案.中风》华岫云按:"今叶氏发明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  相似文献   

4.
“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是叶天士在前人的基础上所发明的一个重要观点,其治疗以理偏就和为大旨,以“甘味熄风”为要法,而标本缓急上颇多讲究,又非“甘味熄风”所能尽述。“身中阳气之变动”标本变症百出,不唯中风、肝风、眩晕、虚劳,在不寐、胃脘痛、木乘土、遗精、咳嗽等一系列医案中多见论述,须前后参看,才能对其辨证论治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本试论述其论治特点。  相似文献   

5.
叶天士治风法则及其组方用药规律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天士是清代初期杰出医学家 ,他出身医门世家 ,勤奋好学 ,精于岐黄仲景之术 ,师从十七人。勤于实践 ,对温病学说的发展贡献卓越 ,对内科杂病亦颇有创新建树。是继仲景等前贤后 ,又一代尊师 ,为后世学者所推崇。笔者受刘渡舟教授启示 ,常研读叶氏《临证指南医案》等叶氏之书 ,略有启迪心得。1 阳化内风 内风旋动叶氏《临证指南医案》 ,简称《指南》(下同 ) ,开卷即为“中风 ,肝风 ,眩晕 ,头风”诸病 ,笔者暂称“诸风”(下同 ) ,“诸风”临床表现虽各有所不同 ,但其病机大体本于肝风 ,华岫云在眩晕门后说“此症之源本之肝风 ,当以肝风 ,中…  相似文献   

6.
杜文采 《四川中医》2000,18(8):10-11
临床上凡高血压病涉及肝的病理 ,中医则称之为肝旺 ,表现为脏腑功能升降失常 ,气血运行逆乱 ,其中主要为肝的升发太过———气逆、阳亢、风动、火升。《临证指南·肝风门》华岫云言其病理关键为“窍络阻塞”。窍络可理解为脑血管 ,其阻塞之物乃为痰浊、水湿、瘀血 (病理产物 ) ,其病机为肝气、肝阴、肝风、肝火。气、火、风一源而三歧 ,王旭高云 :“三者同出而异名。”同出者 ,出于肝也 ,故本病的基本病位在肝。倘无气逆、阳亢、风动、火升 ,则纵有痰浊、水湿、瘀血 ,不至于阻塞窍络 ,故本病之治则侧重调肝。肝属木 ,主疏泄、升发 ,体阴用阳…  相似文献   

7.
王旭高治肝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旭高氏治疗肝病共三十法。他在《西溪书屋夜话录》中指出:“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同出异名。其中侮脾乘胃,冲心犯肺,挟寒挟痰,本虚标实,种种不同,故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由于肝主藏血,其性刚强,故称体阴而用阳,性喜条达而恶抑郁,与精神情志的调节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内科疾病中,外因多以风邪侵袭为诱导,内因多由情志怫逆而引发。若病从肝起,其初为肝用过强,或气郁而化火,或阳动而上扰,甚则肝风翕张,皆属于标实。病久不愈,则肝体受伤,然气火风阳之变动,依然存在,此乃本虚而兼标实。其中有挟寒者,乃偶受寒凉侵袭所致,而挟痰者,即指痰浊的滋生。故谓:“挟寒挟痰,本虚标实,种种不同。”及至病  相似文献   

8.
以《临证指南医案》中肝风医案为研究对象,发掘叶天士基于"肝体阴用阳"理论治疗肝风的经验。叶天士重视肝脏体、用二者关系,着眼脏腑整体思维,在病因病机认识上把握肝为主病之脏,每病多兼它脏的病理特点,辨证论治。肝虚风动、胃虚风动、水不涵木、内风袭络是叶氏肝风辨证常用证型。叶天士的肝风治法主要包括调理体用、养肝息风、养胃息风、滋水涵木、降肺调肝、养摄治法6大类。其临床用药以风药、柔药、静药三者为多,常选用虎潜丸、地黄饮子、甘麦大枣汤、乌梅丸等方剂加减化裁治疗肝风。  相似文献   

9.
叶天士论治中风述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志强 《湖北中医杂志》1999,21(11):489-489
叶天士是清代著名医家,是温病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临证指南医案》是叶氏丰富临床经验的汇集,笔者仅就书中有关中风论治的特色略举数端。1 肝阳偏亢,内风时起唐宋以前,对中风多以“内虚邪中”立论。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才以“内风”立论。如刘河间力持“心火暴盛”;李东垣认定“正气自虚”;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等,都偏重于内在因素,此乃中风认识的重大转折。叶天士上溯前贤之医理,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提出中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肝为风脏,因精血衰少,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的见解。叶氏强调,中风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儿科急症从肝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病条辨·解儿难》云 :“小儿春令也 ,东方也 ,木德也”。小儿犹如木秉春荣之气 ,生机旺盛 ,发育蓬勃 ,其肝木之气舒展条畅 ,则脏腑安和。然因其脏腑娇嫩 ,又生性急躁喜哭 ,故儿科急症多见肝气失调、肝热炽盛、肝风内动之证。余临诊数十年 ,多从肝论治 ,咸获良效。诚可防微杜渐 ,截其传变。1 清肝退热《临证指南医案·幼科要略》指出 :“襁褓小儿 ,体属纯阳 ,所患热病最多”。凡六淫时邪外感 ,饮食内伤 ,常表现为“阳常有余”,病多从热化 ,出现壮热、口渴、烦哭等实热症状 ,治疗除针对病因论治之外 ,务必亟投清肝解热 ,防其热极生风 ,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