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天士不仅是温病学家 ,治疗中风也颇有经验 ,本文仅就《临证指南医案》中有关中风论治的特色略举数端。1 肝阳偏亢 ,内风时起唐宋以前 ,对中风多以“内虚邪中”立论 ,唐宋以后 ,特别是金元时代 ,才以“内风”立论。如刘河间力持“心火暴盛” ,李东垣认定“正气自虚” ,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等 ,都偏重于内在因素 ,此乃中风认识的重大转折。叶天士上溯前贤之医理 ,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 ,提出中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肝为风脏 ,因精血衰少 ,水不涵木 ,木少滋荣 ,故肝阳偏亢 ,内风时起”的见解。叶氏强调 ,中风的根本原因是水不涵木 ,肾阴…  相似文献   

2.
清代名医叶天士对中风发病机理,提出了“肝阳偏亢,内风时起”之“内风”说。他抓住“肝肾亏虚,精血衰耗”的病理环节,重视应用养阴熄风之法进行治疗,取得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孙广健  孙凡梅 《河北中医》2000,22(3):233-233
1 师前贤 ,立新论“阳化内风”关于中风病因 ,在唐宋以前 ,以“外风”学说为主 ,金元以后 ,才逐渐认识到“内风”是中风的主要原因。如刘河间认为是“心火暴甚”;李东垣认为是“正气自虚”;朱丹溪认为是“痰湿生热”;张景岳认为是“内伤积损 ,颓败而发”,机理为“阴阳相失”。叶天士在前贤“内风论”的基础上 ,创“阳化内风”理论 ,认为“肝为风脏 ,因精血衰耗 ,水不涵木 ,木少滋荣 ,肝阳偏亢 ,内风时起”,进一步阐明了“身中阳气之变动”而导致“内风动越”的机理。叶天士师前贤立新论“阳化内风”,对预防和治疗中风 ,有着极其重要的临床…  相似文献   

4.
验案三则     
<正> 中风暮年之人,症急体虚,卒中乃易发。历代医家多主张火、气、痰为致病因素,而清·叶天士则独树一帜,认为本病乃身中阳气之变动,肝为风脏,因精血衰耗,水不函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笔者每治老年中风,延用叶氏之法,屡起沉疴。如苗某,  相似文献   

5.
试析《临证指南医案》中风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临证指南医案》系华岫云辑录清·叶天士工作积案而成,内容庞杂,但此书未加修饰,朴实无华,可见叶氏临证之真实面貌,今就“中风”一门,析其大概,探讨如下。1 质厚以填阴,甘味以熄风  《临证指南医案·中风·华岫云按》:“今叶氏发明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肝为风脏,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肾为癸水之脏主以藏精,肝为风木之脏,内寄相火,体阴用阳,性刚体柔,主动主升,然而水为木之母,肝木必得肾水之涵滋,方得生发,条达冲和。假如肾脏精血劳损,肾气亏耗,癸水不能上承,肝木失其涵养,阴血不足,肝阳因之亢越,虚风…  相似文献   

6.
中风从脾胃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其广 《河北中医》2003,25(11):827-828
历代医家多强调中风与心、肝、肾之关系。如刘河间之“心火暴盛” ,张景岳主张“内伤积损颓败而然” ,叶天士又进一步阐明“精血衰耗 ,水不涵木……肝阳偏亢 ,内风时起”。但亦有医家认为中风的发生与脾胃密切相关 ,朱丹溪认为 :“湿土生痰 ,痰生热 ,热生风也。”即使立论“肝风内动”的叶天士也在《临证指南医案·中风》中云 :“风木过动 ,中土受戕 ,不能御其所胜……饮食变痰 ,……或风阳上僭 ,痰火阻窍 ,神识不清”。李东垣的“正气自虚”也颇有脾胃气虚的含义 ,至清代王清任又专以气虚立说 ,立“补阳还伍汤”治疗偏瘫。可见中风的发生 ,…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属危急重症,临床极为常见。因本病起病急骤,证见多端,俗称之谓“中风”。最早记载始于《内经》,在卒中昏迷期间有仆击,大厥,薄厥等载述。本病历代医家虽有所发挥,但意见颇不一致。其中刘河间为主“心火暴甚”;李东垣认为“正气自虚”;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时至清代,叶天士又进一步阐明“精血衰耗,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时起”。现在认识到本病发生主要在于肝阳化风,气血并逆,直冲犯脑。至此,使脑卒中  相似文献   

8.
《山东中医杂志》2016,(9):768-769
叶天士认为中风的病机乃身中阳气之变动,肝为风脏,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治疗上强调肝病治疗三法,无非治用治体。治肝不应,当取阳明。三法者,不外辛以理用,酸以治体,甘以缓急。同时兼顾肝胃同治之法,辩证看待左血右气理论。认为人身气机升降合乎天地自然,肺气从右而降、肝气由左而升的理论认识在辨治中风时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 中风病位在脑,这是医道共识的,然笔者在此所指的“病位”,是指中医辨证中所包含的能够指导临床施治的“病位”。 在中医辨证中对中风病位的提法,大致有以下四种:①脏腑经络说:自张仲景《金匮要略》分中络、中经、中腑、中脏起,大多持此说,如朱丹溪“湿土生痰”说,重视“脾”;刘河间主张“肾水虚衰,心火暴甚”,重在“心肾”;叶天士认为“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时起”,重在“肝肾”。至现代,多认为中风发病以心、肝、肾三脏为主。②脑说:现代很多学者,根据西医学知识,认为病位在脑。指出《内经》“血苑于上”、“血之与气,并走于上”中的上即是指脑部,辨证中常使用脑脉瘀阻、脑络破裂、络破血溢、痰蒙脑窍等用语。③脑与脏腑结合说:如近代名医张山雷等认为水不涵木,肝阳偏亢,肝阳化风,直冲犯脑是中风的主要发病机制。④含混不清的一些提法:如有人用“痰蒙神窍”一语,心窍还是脑窍?不得而知。还有人用“瘀血阻滞”、“痰瘀互结”、“痰浊内阻”这类,回避了病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风一证,列为四大重症之一,历代医家论其机理,仁智之见不一。大致唐宋以前皆从外风立说,认为体虚邪中所致。迨金元诸家,一反古人外风之说。刘河间谓“心火暴甚”,李东垣谓“本气自病”;朱丹溪则谓“湿痰生热”。三家之说各有发挥,亦各有其偏。清代叶天士则倡“精血衰耗,水不涵木,肝阳化风,风自内生”,确立内风之说。综观诸家之论,精血耗衰,本气自病是论其本虚,风火痰热,闭窍  相似文献   

11.
结合近年来中医药治疗临床肾性蛋白尿的相关研究,从4个方面阐述叶天士对于“内风”的基本立论,包括肝阳化风,土虚风动,水亏风动,内风招引外风。并提出中医学“肾风”之蛋白尿的产生与“正虚”“内风”“外风”“伏风”几大因素关系密切的观点。将古代“黄芪主大风”理论,与叶天士“内风”理论相联系,结合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黄芪具有减少尿蛋白的功效,探讨通过叶天士“内风”理论治疗蛋白尿可行性。以期为中医药控制尿蛋白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李瀛均  陆健  薛利华 《陕西中医》2001,22(8):512-512
中医无高血压病病名。根据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及其发展过程 ,属于中医“眩晕”“头痛”“肝风”“中风”等病证范围。根据多年来的临床经验 ,运用中医药来进行辨证诊治 ,每常有效验。兹将临证一见之得 ,介绍如下。从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来看 ,其发病主要与情志、劳倦、先天禀赋、饮食有关 ,受病之脏主要在肝。心情失畅 ,恼怒伤肝 ,肝阴耗伤 ,风阳易动 ,可出现肝阳过亢之高血压 ,肝阳过亢可化风、化火而出现中风证候。肝阳过亢不已 ,伤阴伤肾 ,又可出现阴阳两虚之证候。先天禀赋不足或生活失节 ,可致肾阴亏虚 ,肾阴不足不能涵木 ,肝阳偏亢 ,可…  相似文献   

13.
中风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对于本病病因的认识,历代医家颇不一致,各执其说,亦各有所宗。仅就笔者管见,略陈于后。一、病因笔者认为,中风之证,有内虚自病者,有因虚而邪乘者,亦偶有风邪外中者,相比之下,则内虚自病者多,而外邪侵袭者少。此病乃本虚标实之证,无论风、火、痰、气等证因百端,总不越一“虚”字。所谓“虚”乃肾之精气虚。肾水不足,肝木失养,致肝阳偏亢,阳升风动,势必上扰清空,而致昏仆眩冒,即所谓内风是也。所谓实是指痰、火、风、气而言。则以肝气横逆而犯睥,饮食不节而伤脾,致脾湿不运  相似文献   

14.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按现在年发病率 2 17/ 10万计算 ,全国估计有 6 0 0万左右中风病人 ,其中缺血性中风占全部脑中风的 4 3%~ 6 5 % ,有报道高达 80 % [1] 。中医药在缺血性中风的治疗中 ,发挥了一定作用 ,对本病的临床报道很多 ,现就近几年中医药对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综述如下。1 病因病机关于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大多仍倾向于“风火痰瘀虚” ,但各家的立论有所不同。1 1 风中风之“风” ,古今即有内外风之别 ,唐宋以前以外风立论 ,如《内经》、《金匮要略》有“内虚邪中”之外风说 ,唐宋以后以内风立论 ,如张景岳有“非风”论…  相似文献   

15.
脑出血属祖国医学中风病范畴,《内经》谓之“大厥”、“薄厥”,后称“卒中”、“类中”。中风之因,汉唐遵《内经》主外风,金元争鸣倡内风。现代则归之于虚、火、风、痰、气、血六端,而病发多责于瘀血、痰浊[1]。笔者认为,本病患者既有阴气虚、痰瘀盛的病理体质,又有情志、劳倦的诱发因素,瘀血阻滞是其发病的关键,痰、火、瘀、水交结是其病理特点。1 阴气虚、痰瘀盛的体质因素大量临床资料表明,50~60岁是脑出血的高发年龄。年事已高,机体衰老,肝肾阴亏,肝阳亢盛为这个年龄段的显著特点。肝肾之阴具损,阴虚则肝阳无制而偏亢。肝阳偏亢则易于…  相似文献   

16.
<正> 中风发病原委属外风入中,或内风所为?历代医学家一直争议不休。杨明均概括:外风→非风:火气痰虚→内风:肝风,为中风病因学上的三个主要发展阶段。而内风学说日渐明确,并为多数医学家所接受。曾大方分析了叶天士虽立论于“身中阳气之变动”,但探其源流,实系从“三阳并至,上至巅疾”“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理论,得到启发而有所发挥。郭洁宗则从叶天士医案中分析,其病机有:肝阴虚耗,内风扰动;肾精亏损、下虚上盛;心血亏虚、风火荫动;肺气伤耗、阴火上乘;中土衰困、风动痰生。薛云风等,总结张山雷之说,认  相似文献   

17.
1 病因认识 1.1 中风非风所中:关于中风是否为风邪所中,是有争议的。唐宋以前,大多以风邪入中立论,如《诸病源候论》认为:“风偏枯者,由血气偏虚,则腠理开,受于风湿。”金元时期“内风”论的提出,使对中风病因病机的阐述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风邪侵袭人体,一般都有一个由表入里的过程与症侯。从临床上看,中风急证,除了起病急剧,变化迅速与自然界风为阳邪、善行数变的特征相似外,少有风邪侵袭的证候,有人做过观察,认为中风与外风的关系甚微。唐宋以前以外风入中立论而设的治疗中风的方药,经不起目前的临床验证。因而,从其侧面可以看出,中风与外风关系不大,中  相似文献   

18.
"中风"一词,首见于《内经》。关于中风的病因病机,一般认为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以"内虚邪中"立论;唐宋以后突出以"内风"立论。清代医家黄元御首创"一气周流"理论,并以此论治中风,颇有成效。笔者将对黄氏论治中风试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叶天士《临证指南·中风门》治某妪一案,前后18诊,历时3年,是《指南》诸案中之最完整者。第一诊记述“某妪,平日怒劳忧恐,五志之火交并于上,唇舌麻木,肢节如废,乃中厥之萌”。叶氏宗刘河间“内火召风”之说,用“苦降辛泄,少佐微酸”之法,“折其上腾  相似文献   

20.
中风病临床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数千年的中医学发展史上,心这一君主一直统治神明,这并非心“篡权”,而是历代中医学者不敢触犯圣经,所以“心主神明”一直延续至今,这也是中医学术发展缓慢的原因。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论述,唐宋以前以“内虚邪中”立论,唐宋以后许多医家以“内风”立论,可谓中风病因学说上的一大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