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出针又称起针,是针刺基本操作技术的最后环节,是针刺达到要求后将毫针取出的方法。针刺过程包括进针、行针和起针,三者相辅相成,共同影响针刺效果,因此既要重视进针和行针手法,也要注重出针手法。然出针手法必须做到因病、因人、因症,根据不同患者、不同疾病、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起针方法。但无论何种出针方法,均应始终以提高疗效为目标、以减轻患者痛苦为宗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头针疗法的临床应用规律及特点,为临床治疗疾病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计算机与数据挖掘技术,建立头针疗法数据库,对近50年来头针疗法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筛选、录入、审核、提取数据、统计分析,总结头针疗法的科属、病种、进针方式、行针手法、头针各体系、临床疗效等方面的应用特点及规律。结果:头针疗法临床应用广泛,以内科应用频次最多,其次为外科、儿科。在各病种中,以中风及中风后遗症应用频次最多。头针进针方式中,快速推进针体法应用频次最多,其次为飞针进针法。行针手法以快速捻转法为主,频率多在200次/min。头针各体系中,应用频次最多的为焦氏头针,其次为国际标准化头针。头针疗法治疗临床各科疾病效果显著,其中皮肤科和妇科最为突出,总体有效率达90%以上。结论:头针疗法在内科中的应用优势显著,多用快速推进针体进针方式和快速捻转行针手法,头针疗法治疗各科疾病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从针刺前准备、无痛进针、无痛行针、无痛出针、无痛针刺创新技法、无痛针法举隅六方面对当前常见的无痛针刺理论和方法进行概述,总结出减轻针刺疼痛的主要方法:(1)依据患者体质和患病部位,选用合适的进针手法和疼痛刺激小的经络、穴位;(2)采用细针,尽量浅刺,针刺手法熟练,轻手法行针或不行针;(3)医者全神贯注,患者精神放松;(4)采用创新无痛针法或结合现代高科技手段。参考文献32篇。  相似文献   

4.
根据针刺过程中毫针针体在人体定位中的运动特点.发现毫针针刺过程中有先后依次出现的5步操作是必不可少的:透皮进针、透皮后进针、行针、留针和出针,其它一些手法如各种补泻手法都是在此5步基础上进行的。根据毫针的实际操作,将进针过程明确分为透皮进针和透皮后进针,并且把毫针针体在定位中的运动特点作为一手主线贯穿,内容交代清楚,概念更为明确,易于学习和掌握。  相似文献   

5.
目的:介绍尺胫针疗法的操作方法及其特点。方法:从尺胫针进针点的确定、进针(针具与体位、进针操作、针刺数量)与行针、留针与出针、操作特点诸方面加以论述。结果:以定痛位、定病经、定尺胫、定区带确定其进针点;平刺进针,针身仅卧皮下,针刺的数量以患者取效为依据;采用上抬下压、左右摆动、左右捻转、环转四种方法行针以加强刺激;以针刺数量多寡不一、针刺深度仅在皮下、范围呈区带性、点线面结合的立体式行针手法与特殊的"得气"现象为操作特点。结论:尺胫针疗法操作以经络理论作指导,方法简便,特点鲜明,疗效满意,安全性高,便于推广。  相似文献   

6.
问题解答     
<正> 1.何谓行针与得气?它有何临床意义? 所谓行针,是指进针后,为了使针刺得气而运用提插、捻转等手法,简称为行针。得气是指针刺部位已经得到针刺的感应,患者有酸、麻、胀、重等感觉(针感),医者手下有针下沉紧的感觉,称之为得气。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针刺健康青年左侧劳宫穴,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仪(TCD)观测5个不同时间点大脑中动脉(MCA)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为临床应用该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选取30名健康青年志愿者,男女各15名,针刺左侧劳宫穴,应用TCD检测并记录双侧大脑中动脉在针刺进针前10 min、进针时(进针得气并以平补平泻手法行针15 s后)、留针时(留针15 min并行平补平泻手法行针15 s后)、出针时(留针30 min并以平补平泻手法行针15 s后)、出针后10 min的血流速度及PI和RI的变化。结果:针刺左侧劳宫穴,在出针时和出针后10 min与针刺前相比左侧MCA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s)降低,舒张期最大血流速度(Vd)和平均血流速度(Vm)升高,搏动指数(PI)及阻抗指数(RI)降低(P0.05);其余各参数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左侧劳宫穴,在出针时和出针后10 min可使同侧MCA的Vs下降,Vd和Vm升高,PI和RI均下降。  相似文献   

8.
介绍杨兆钢教授芒针深刺秩边穴的临床应用经验。通过中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选用合适规格的芒针采取不用的体位、进针角度、针刺方向与深度、行针手法,使气至病所而达到不用的治疗效果,在泌尿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顽疾治疗方面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定量评估针刺手法操作行为的方法,并进一步分析专业针刺手法的行为特征。方法:根据针刺基本手法编制出《针刺基本手法操作行为量表》,经德尔菲法检验内容效度;2名独立评分人运用该量表评估针灸医师和初学者各12人的针刺手法操作行为,计算评判间信度,并比较这两组受试者操作行为总分及消毒、进针、行针及出针各步骤操作行为得分的差异。结果:该量表内容效度满意;评判间信度为0.768;且针灸医师组操作行为总分显著高于初学者组(13.80±1.05vs 11.03±2.14,P0.01);医师进针及行针得分显著高于初学者(4.28±0.91vs 2.54±1.51,P0.01;2.56±0.65vs 1.88±0.88,P0.05);而消毒及出针得分与初学者无差异。结论:该量表可用于定量评估针刺手法操作行为,专业针刺手法的行为特征主要体现在能够完成难度较大且协调性精确性要求较高的进针及行针操作上。  相似文献   

10.
我们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得气”与否,是针灸疗法能否奏效的重要关键。而“行针候气”的目的,是为了寻求“得气”(即医者觉得针下沉紧,同时病者感到痠、麻、重、胀等针感),以调整经气,使气至病所,从而取得较好的疗效。所谓行针,是进针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感而行使的一种手法,也是针刺补泻手法的总称;候气,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微型针刀松解疗法及针灸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8年6月在我院门诊确诊为颈源性头痛的71例患者,并随机分为针刀组(34例)和针灸组(37例),针刀组采用微型针刀松解治疗,针灸组给予单纯针灸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疗效评定。结果:针刀组总有效率为97.05%,显著高于针灸组的81.08%(P<0.05);针刀组静息、活动VAS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针灸组(P<0.05)。结论:微型针刀松解疗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耳压配合梅花针叩刺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采取随机方法将62例原发性痛经患者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再将每组患者按疼痛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分度后进行治疗观察。治疗组于经前7~10天采取耳压子宫、内生殖器、内分泌、神门、皮质下、肝、脾、肾等耳穴(每次选穴4~5个),配合梅花针叩刺穴位三阴交、关元、气海进行治疗;对照组则从月经第1天开始服用芬必得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服至痛止。两组治疗均在3个月经周期以上,然后根据疗效评价指标及治疗前后各症状是否存在或缓解程度等进行对比。结果:通过疗效对比,治疗组患者较对照组症状明显减轻或消除,总有效率90.6%,痊愈率50%,对照组总有效率70%,痊愈率为20%,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耳压配合梅花针叩刺治疗原发性痛经切实有效,经济适用,操作简便,可以改善以往治疗上的单一性以更好地适用于临床,是绿色环保、无药物毒副作用的一种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龙氏治脊手法结合圆利针斜刺阿是穴对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探讨该综合疗法在临床中的应用前景。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方法,通过临床观察龙氏治脊手法结合圆利针斜刺阿是穴治疗慢性腰肌劳损前后临床症状积分、临床体征积分和中医伴随症状积分的变化,并以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腰背部推拿+针灸阿是穴+拔罐、腰背部推拿+干扰电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采用龙氏治脊手法结合圆利针斜刺阿是穴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临床体征积分均明显少于腰背部推拿+针灸阿是穴+拔罐、腰背部推拿+干扰电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身前后对比,龙氏治脊手法结合圆利针斜刺阿是穴组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临床体征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伴随症状积分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传统外治法,龙氏治脊手法结合圆利针斜刺阿是穴能更好地改善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分析毫针、刃针联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50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250例。A组行毫针针刺颈夹脊穴治疗,B组刃针针刺治疗,对两组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后,A组和B组平均血流速度(Vm)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且治疗后B组均高于A组(均P<0.01);治疗后,A组和B组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且B组显著高于A组(均P<0.05);B组治疗有效率为95.2%,显著高于A组的80.4%(P<0.05)。结论:毫针与刃针均可以有效治疗颈性眩晕患者,而采用刃针治疗改病,更能有效改善症状,促进患者功能的恢复,产生的临床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传统体针加小针刀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3例患者随机分为传统体针加中药内服组(简称对照组)46例和传统体针加小针刀组(简称治疗组)47例两组,分别采用相应的方法治疗偏头痛,观察两组整体疗效和McGill疼痛量表各指数。结果:治疗组总体疗效及McGill疼痛量表各指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传统体针加小针刀治疗偏头痛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陆氏银针配合肩部松解手法治疗肩凝症3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60例肩凝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陆氏银针配合肩部松解手法治疗,共治疗4次;对照组采用常规针灸疗法(共10次)。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6%,对照组为73.3%(P<0.05)。  相似文献   

17.
滞针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ang SC  Shan WZ  Sun SF 《中国针灸》2011,31(3):227-231
对近年来渐被针灸临床医师所关注、能够与多种针刺方法结合使用的"滞针术",从规范统一概念、"滞针术"与"滞针"异常情况的区别、针具的选择、操作方法、治病机制、应用范围、注意事项、推广优势等方面进行了阐述.认为此方法广泛适用于所有毫针治疗范围内的各科急、慢性病症,且操作简单、易学易懂、经济安全、无不良反应,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刺络与温针结合治疗带状疱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丽春 《光明中医》2008,23(6):745-745
带状疱疹是临床一种常见病,本文通过10例临床病历,采用病变部位刺络,华佗夹脊穴位处温针相结合治疗该病,达到气血双调,表里同治,其总体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温针灸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2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血尿酸的影响,寻求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方法:将40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灸组(治疗组)和西药组(对照组),每组20例,分别采用温针灸及口服西药2种方法治疗,并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两组患者血尿酸的变化,然后进行两组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结果: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西药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5.0%、75.0%;治疗组能显著降低血尿酸值、症状积分指标(各项指标其自身前后对比及与西药组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温针灸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且对血尿酸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长针加温针灸透刺特定穴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2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使用长针透刺加温针灸治疗,1次/d,10d为1个疗程。治疗1~2个疗程随访3个月判定疗效。[结果]治愈106例,显效9例,好转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6.80%。[结论]采用长针透刺加温针灸方法能够改善腰椎病变节段血液循环使神经根及周围软组织的炎症减轻和消除,从而缓解或消除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