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加味四逆散穴位贴敷五脏背俞穴对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患者疲劳症状及内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五脏背俞穴行针刺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对照组采用五脏背俞穴行单纯针刺治疗,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疲劳量表-14(FS-14)、自拟肝郁脾虚型CFS症状分级量表的积分及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血清总皮质醇(CORT)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FS-14评分、症状分级量表评分、血清ACTH及CORT含量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FS-14评分、症状分级量表评分、血清ACTH及CORT含量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2%,对照组为60.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四逆散贴敷五脏背俞穴能够有效地改善肝郁脾虚型CFS患者的疲劳症状,并改善患者的内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针刺背俞穴配合中医汤药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疗效观察。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3月在医院就诊的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129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针刺背俞穴配合解郁健脾通经汤的治疗组(n=43例),普通针刺治疗的对照组A(n=43例),逍遥散治疗的对照组B(n=43例),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疲劳症状积分、不良反应、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治疗1个月后3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积分、疲劳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A和对照组B(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6.05%(37/43)显著高于对照组A 53.49%(23/43)和对照组B 60.47%(26/43)(P<0.05);3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治疗后治疗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A和对照组B(P<0.05)。结论 针刺背俞穴配合解郁健脾通经汤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疲劳症状和中医证候,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复,生活质量更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背俞穴配合解郁健脾通经汤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临床疗效。方法 86例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口服解郁健脾通经汤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背俞穴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分级量化积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与干扰素-?(IFN-?)水平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7%,高于对照组的72.1%(P0.05)。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分级量化积分、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CD3﹢、CD4﹢、CD4﹢/CD8﹢测定值均高于同组治疗前(P0.05),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IL-2、IFN-?水平均高于同组治疗前(P0.05),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采取针刺背俞穴配合解郁健脾通经汤进行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明显降低患者焦虑、抑郁程度,并可有效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血清IL-2与IFN-?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背俞穴联合艾灸神阙穴治疗脾肾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CF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CF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针刺背俞穴联合艾灸神阙穴治疗,对照组予普通针刺联合艾灸治疗,连续治疗6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及疲劳量表积分(FS-14),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FS-14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各积分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背俞穴联合艾灸神阙穴治疗脾肾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疗效优于常规针刺联合艾灸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基于"四海"理论针刺与针刺背俞穴治疗肺脾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CF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基于"四海"理论选穴足三里、大椎穴针刺治疗,对照组予针刺肺俞、脾俞、胃俞、大肠俞,治疗5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观察其中医证候积分、疲劳量表积分(FS-14)及总体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FS-14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各积分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四海"理论选穴针刺与针刺背俞穴对于肺脾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临床疗效相当,但基于"四海"理论选穴针刺对于中医证候积分、疲劳量表积分的疗效优于针刺背俞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针刺背俞穴配合穴位埋线治疗脾胃气虚型慢性浅表性胃炎(CSG)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0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CSG患者128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组采用针刺背俞穴配合穴位埋线治疗,治疗6周后,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中医症候评分、胃镜积分、普适性量表(SF-36)及胃粘膜血流量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58/64,90.63%)显著高于对照组(49/64,76.56%)(P 0.05);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SF-36评分、胃镜积分和胃粘膜血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胃镜积分与治疗前比较显著下降,SF-36评分、胃粘膜血流量与治疗前比较显著增大(P 0.05);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胃镜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SF-36评分、胃粘膜血流量明显大于对照组(P 0.05)。结论:针刺背俞穴配合穴位埋线治疗脾胃气虚型CSG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增加胃粘膜血流量,提高生活质量,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艾灸及针刺五脏背俞穴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随机对照的方法,对60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患者的临床观察,艾灸组以艾炷灸五脏背俞穴治疗,针刺组以针刺五脏背俞穴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疲劳评定量表》积分值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降低,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疗效显著。两组患者组间整体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差异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方案在临床症状总体改善方面疗效相同。单个症状改善上各具优势。结论:本课题研究采用艾灸及针刺五脏俞治疗CFS取得显著疗效,两者疗效相同,但在单项症状改善方面各有优势。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探究针刺背俞穴配合穴位埋线治疗脾胃气虚型慢性浅表性胃炎(CSG)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0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CSG患者128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组采用针刺背俞穴配合穴位埋线治疗,治疗6周后,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中医症候评分、胃镜积分、普适性量表 ( SF-36)及胃粘膜血流量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0.63%)显著高于对照组(76.56%)(P<0.05);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SF-36评分、胃镜积分、胃粘膜血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中医组证候积分、胃镜积分与治疗前比较显著下降,SF-36评分、胃粘膜血流量与治疗前比较显著增大(P<0.05);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胃镜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SF-36评分、胃粘膜血流量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背俞穴配合穴位埋线治疗脾胃气虚型CSG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增加胃粘膜血流量,提高生活质量,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背俞穴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CF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5例CF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和对照组23例,治疗组辨证给予针刺背俞穴治疗,对照组给予安慰针刺法。分别于治疗前后应用整体健康水平量表(SF-20)和Chadler疲劳量表评价两组患者总体健康状况及疲劳症状。结果治疗组SF-20生理功能、社会功能、角色功能、心理健康、总体健康、疼痛6个维度得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Chadler疲劳量表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或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8.1%,对照组为13.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背俞穴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疗效肯定,并能有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四缝穴点刺联合背俞穴挑治治疗三阴性乳腺癌化疗后消化不良的有效性。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四缝穴点刺联合背俞穴挑治治疗,背俞穴取双侧脾俞、胃俞、膈俞穴,配合挑治四缝穴,每周1次。对照组采用促胃肠动力治疗(伊托必利50 mg)及补充消化酶(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等对症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营养状态评分、KPS等变化,并评定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28/30),对照组为70.0%(21/3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积分均明显改善(P0.01),且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PG-SGA评分明显下降(P0.01),两组治疗后PG-SG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KPS评分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KPS评分的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四缝穴点刺联合背俞穴挑治治疗三阴性乳腺癌化疗后消化不良疗效肯定,可改善患者食欲,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丹栀逍遥散配合针刺背俞穴治疗黄褐斑的疗效。方法: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用丹栀逍遥散治疗,治疗组加用针刺背俞穴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3.3%,对照组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栀逍遥散联合针刺背俞穴治疗黄褐斑疗效优于单用丹栀逍遥散。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背俞穴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将6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针刺背俞穴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百会、印堂、神门等穴治疗。观察疲劳整体症状量表、疼痛量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的评分情况和总有效率。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疲劳整体症状量表评分和疼痛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且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0.7%)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0.9%)(P〈0.05);治疗组治疗后躯体症状、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恐怖、偏执因子评分及总评分较治疗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后躯体症状、抑郁、焦虑因子评分及总评分较治疗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躯体症状、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恐怖、偏执因子评分及总评分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刺背俞穴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疗效显著,能有效缓解其引起的心理问题,且疗效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五脏背俞穴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失眠患者74例,根据单双号分为两组,每组各37例。对照组实施谷维素片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五脏背俞穴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和睡眠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7.30%,优于对照组的78.38%(P0.05),观察组的睡眠质量评分也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观察组采用针刺五脏背俞穴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失眠症状,促进患者睡眠质量的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针刺背俞穴为主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针刺背俞穴为主与常规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瘀血阻络证)的疗效差异。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单盲对照试验方法分为背俞穴组(A组)、常规针刺对照组(B组)、非穴位针刺组(C组),每组40例。疗程4星期。观察三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记分)、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结果三组治疗后各观察指标均有改善,A组中医证候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疗效总有效率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中医证候积分及神经功能积分降低值、Barthel指数记分提高、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针刺背俞穴为主治疗能明显改善中风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相对于常规针刺治疗及非穴位针刺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5.
陈卓伟  徐宁  王敦建 《新中医》2014,46(7):177-179
目的:观察针刺背俞穴治疗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PM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确诊为PMS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分别给予针刺背俞穴和口服谷维素治疗,观察治疗前后Kupperman指数(MI)、植物神经平衡指数(y值)、血清促卵泡生长激素(FSH)、雌二醇(E2)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MI疗效总有效率针刺组87.50%,对照组70.97%,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MI积分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针刺组MI积分较对照组降低显著,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组治疗后y值积分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针刺组y值积分较对照组降低显著,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E2、FSH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针刺组治疗后E2升高、FSH降低(P0.01);治疗后2组E2、FSH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背俞穴能有效减轻PMS的症状和体征,良性调节患者的雌激素,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口服小续命汤配合针刺背俞穴治疗老年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咳嗽变异性哮喘诊断标准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给予小续命汤口服配合背俞穴针刺,对照组给予复方甘草片,观察患者咳嗽症状积分,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及对照组均能显著降低患者的咳嗽症状积分(P0.01),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口服小续命汤配合针刺背俞穴可有效治疗老年咳嗽变异性哮喘,对临床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背俞穴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失眠患者64例,用计算机随机法分为背俞穴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32例。背俞穴组予以针刺心俞、肝俞、脾俞、膈俞治疗,常规针刺组给予常规针刺内关、神门、三阴交、百会、四神聪治疗。10次为一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统计。结果:前俞组和常规组治疗后睡眠障碍的改善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睡眠效率的改善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症状积分在难以入睡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背俞穴与常规针刺治疗失眠均有很好的临床疗效;针刺背俞穴在改善PSQI各项积分中睡眠效率和睡眠障碍、中医症状中难以入睡方面以及远期疗效方面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背腧穴配合解郁安神汤治疗肝郁脾虚型抑郁临床疗效,为今后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将60例肝郁脾虚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自拟解郁安神汤(由柴胡12g,白芍30g,远志15g,首乌藤12g等19味中药组成),水煎服,1日一剂。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针刺肺俞、厥阴俞、心俞、肝俞等脏腑背俞穴,隔日一次,共治疗15次。两组患者均治疗30天。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DRS)、中医证候积分及中医疗效指数评分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HDR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降低(P0.05;0.01),两项指标治疗组的降低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6.67%,优于对照组的66.67%(P0.05)。结论针刺背腧穴结合口服解郁安神汤治疗肝郁脾虚型抑郁症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六味地黄丸穴位贴敷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中药六味地黄丸穴位敷贴五脏背俞穴治疗肝肾阴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CF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CFS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患者予六味地黄丸为方制成药饼贴敷五脏背俞穴,对照组予针刺五脏背俞穴。两组治疗均为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及治疗期间均运用CFS症状评分表和FS-14评分量表对该疗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两组治疗后CFS症状评分及FS-14评分两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所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其CFS症状评分、FS-14总分、FS-14躯体疲劳评分治疗前后的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FS脑力疲劳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肝肾阴虚型CFS患者,运用六味地黄丸制成药饼穴位贴敷与针刺常规治疗两种方法疗效确切,均可减轻患者的症状,两者总体疗效相当,针刺组在改善患者脑力疲劳症状方面更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气机升降针刺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选取慢性疲劳综合征肝郁气滞证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气机升降法选穴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中药逍遥散方加减治疗,2组患者治疗5周后计算治疗前后的疲劳严重度积分及症状积分,对比2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2组疲劳严重度积分及症状积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疲劳严重度积分及症状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气机升降针刺法能够有效改善慢性疲劳综合征肝郁气滞证患者的症状,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