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历代医家对脾胃学说的论述极为丰富,笔者在《内经》的基础上,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医家加以分析,如仲景、东垣、叶氏,其共同点可以归纳为:三位医家均重视脾胃,用药均顾护脾胃。其不同点为:仲景、东垣善补脾气、升脾阳,为后世甘温补益的典范;而叶氏弥补不足,创立了胃阴辨证学,使脾胃学说趋于完善。  相似文献   

2.
李东垣在《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理论基础上,结合自己对脾胃生理、病理的认识著成《脾胃论》一书,形成了一套独特、完整的理论体系——脾胃学说。李氏认为中焦脾胃是人体气机的枢纽,如同自然界一样不断进行着升降浮沉运动,脾升胃降,运化水谷,灌溉四旁。在中焦气机升降问题上,先生特别强调生长和升发的一面,认为只有脾气升发,谷气周布,元气才能充沛,秽浊难以生成,反之则百病丛生,故用药上尤其重视补益脾胃与升发阳气。后世医家叶天士提出滋胃阴以降胃气观点,补充了东垣脾胃学说中的不足;黄元御、彭子益创立"圆运动"理论模型,推动了脾胃气机升降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小儿疳证 治分阴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疳证的关键在脾胃,宋代著名儿科医家钱仲阳在《小儿药证直诀》中明确指出:"诸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首次把小儿疳证的病因病机归结到脾胃,这一精辟理论加上他所创制的益黄散、七味白术散等有效方剂,为后世治疗小儿疳证注重脾胃开创了先例。金元医家李东垣倡导扶脾阳法治疗脾胃病,他根据《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治疗原则,师承张元素"养胃气,调气机升降"的治疗经验,强调补中、升阳、益气三法,创立名方补中益气汤,善用参、芪等温补脾胃的药物,以扶助脾阳的升发,对小儿疳证的治疗大有帮助。至清代名医叶天士,依据…  相似文献   

4.
张晓峰 《四川中医》2002,20(6):30-31
风药治脾,始于东垣,后世医家多有发挥。本文从升发脾阳,散化湿邪,疏肝解郁,发散郁火,调理气机五个方面阐述了风药在治疗脾胃病中的配伍应用,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5.
脾与胃在中医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素问.玉机真藏论》称脾为"中央土,以灌四傍",《素问.五藏别论》又说:"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源也。"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与胃,向为医家所重视。在当今各类饮食易受到污染、各类工种易致饮食不节的环境之下,脾胃疾患更是成为临床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故尤其应重视脾胃病的治疗。本文从中医理论基础上多方面分析各类胃病的病因病机,并结合数十载的临床经验,总结出升脾阳与养胃阴在中医脾胃病的治疗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升脾阳法与养胃阴法对脾胃学说形成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李东垣升脾阳法与叶天士养胃阴法对脾胃学说形成的贡献。参考李东垣与叶天士有关升脾阳和养胃阴论说以及其他医著,总结升脾阳法与养胃阴法的特点和应用。在临床实践中,升脾阳和养胃阴都要考虑,以此可以更有效指导临床。叶天士养胃阴法补充了李东垣略于胃论述的缺陷,升脾阳法和养胃阴法融合,完善并形成了脾胃学说。  相似文献   

7.
<正> 已故著名老中医步玉如教授,1940年毕业于北京国医学院,后拜京城名医孔伯华为师,业医五十余载,善治脾胃病。1990年皱确认为全国育独特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老中医专家。余有幸跟师三年,受益颇多,现将步师治疗脾胃病经验之一隅介绍如下。 治脾胃病先调升降 脾胃为后天之本,是人体赖以生存之仓禀,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胃的一升一降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脾胃之为病,必导致升降逆乱,而出现脘闷、便溏、呕吐等症状。因此对其治疗,首先应着眼于调节脾胃升降功能,升者,即扶脾阳,脾健运才能升发。降者,即养胃  相似文献   

8.
谈脾胃阴虚     
脾胃阴虚是脾胃病中较常见的一种情况。《内经》以降,治疗脾胃病堪称大家者,首推东垣,他重视升发脾胃之阳气,治疗上以补中益气为主,影响所及,后世治疗脾胃病亦多从健脾温胃论治。清人叶天士在自己的医疗实践中,创立了养胃阴之法。叶氏说:“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此论实足以补东垣之不逮,但是又由于后人未能很好理解叶氏整个学术思想,因而在议论中往往只片面强调养胃阴的一个方面,而忽视滋养脾阴的问题。甚至有“脾无滋法”之说。意即在治疗脾胃  相似文献   

9.
裘叶忠 《河南中医》2003,23(4):21-21
东垣名著《脾胃论》十分强调脾胃病饮食治疗的重要性 ,为我们研究饮食保健和脾胃病的治疗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脾主运化 ,胃主受纳 ,一升一降 ,相互依赖 ,饮食水谷全由脾胃之功能 ,才能完成人体所需营养物质的运化与吸收。《内经》云 :“食入于胃 ,散精于肝 ,浊气归心” ,“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脾胃为饮食转化之枢纽 ,气血津液生化之器。故饮食与脾胃有着必然的生理和病理联系。饮食调和 ,脾胃健旺 ,则元气充沛 ,生机蓬勃 ;饮食不调 ,脾胃损伤 ,则元气衰减 ,生机不足。元气根于脾胃 ,与饮食息息相关。故东垣在研究《内经》有…  相似文献   

10.
李东垣认为脾胃是人身气机升降的枢纽。脾主升,把水和精微之气,上输心肺,流布全身;胃主降,糟粕秽浊从阴窍而出;一升一降,使人体气机生生不息。所以东垣主张升清降浊,以调理脾胃,而升清降浊两者中,主要方面又在于升清。李氏认为许多疾病(包括五官科疾病)的发生,与脾阳不升有密切关系。故创立了不少以升阳为主的方剂,如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升阳除湿汤、升阳散火汤、升阳补气汤等,都以升发脾阳为宗旨。  相似文献   

11.
李东垣在《内经》、《伤寒杂病论》的基础上,建立了脾胃内伤所致湿病的理法方药,使后世医家在治疗湿病上有更大的发挥。收集《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及《东垣试效方》共91首与湿病相关的方剂。概括了李东垣先生在湿病的具体治疗上可分为祛风胜湿法、散寒除湿法、渗利除湿法、上下分消法、理气除湿法、升阳除湿法、补中除湿法、辛开苦降法及清热燥湿法等9法。  相似文献   

12.
李东垣在《内经》、《伤寒杂病论》的基础上,建立了脾胃内伤所致湿病的理法方药,使后世医家在治疗湿病上有更大的发挥。收集《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及《东垣试效方》4书共91首与湿病相关的方剂。概括了李东垣先生在湿病的具体治疗上可分为祛风胜湿法、散寒除湿法、渗利除湿法、上下分消法、理气除湿法、升阳除湿法、补中除湿法、辛开苦降法及清热燥湿法等9法。  相似文献   

13.
郑素心 《天津中医药》2004,21(6):520-521
补中益气汤由黄芪、灸甘草、人参、白术、当归、升麻、柴胡组成,源于李东垣之《脾胃论》。李东垣通过对补中益气汤化裁加减,将其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思想。综述补中益气汤在内科胃下垂、慢性肝炎、血尿、高血压、喘息性支气管炎、神经性耳鸣及美尼尔氏综合征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基于《脾胃论》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中医药防治。认为《脾胃论》实由当时的汴京大疫催生而成,其中从内伤出发、重视扶正思想对防治疫病具有重要意义。结合《脾胃论》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致病特点、临床特征、病理免疫等,认为该病的发生发展与脾胃虚弱、阴火刑肺密切相关,补脾胃、泻阴火可用于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和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相似文献   

15.
明代医家徐春甫私淑于李东垣,其所著《古今医统大全·脾胃门》,详述了脾胃病的病机、脉候、治法及方药。提出脾胃不足、百病由生,认为饮食不节,劳役所伤,以致脾胃虚弱,乃血所生病,把脾胃不足的本质与血证相联系,亦关乎阳气不足、阴气有余的病机。在临证时,主张脉证相合,治法上推崇升降浮沉之法而随证用药。  相似文献   

16.
冯珂  纪立金 《山东中医杂志》2012,(9):627-629,695
"脾主为卫"的"卫",是"卫士"、"护卫"之意。"脾主为卫"的内涵应作"脾胃主为卫"。"脾主为卫"的机制是:脾胃运化功能正常,正气充盛,邪不外侵,卫气化源充足,卫外有权。脾胃之气健旺,肌肉丰满,护卫内在脏腑,防止邪气内侵。脾升胃降气机枢纽运转正常,一可调衡五脏之气,防止太过与不及;二可运代五脏之气,适应自然;三可调衡情志,使正常情感活动勿太过与不及。  相似文献   

17.
廖志峰主任医师在脾胃病的中医治疗方面经验丰富。他重视从本脏论治脾胃病,强调据证立法,精究方药配伍,临床疗效突出,临证时以"从脾胃本脏论治脾胃病"为基本守则;立法用药注重升脾阳,祛湿滞,养胃阴,调气机,化瘀血。  相似文献   

18.
春秋战国到两汉是脾胃学说形成与奠基阶段,《黄帝内经》阐述了脾胃生理功能;《伤寒杂病论》重点阐述外感疾病与脾胃基础疾病的辨证关系,调理脾胃成为治疗外感病重要法则。唐宋为发展时期,《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以五脏六腑为纲,寒热虚实为目,确立"春夏取冷太过",提出"温食",顾护脾阳。金元至明清时期是脾胃学说的鼎盛时期,张元素著《医学起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实用药式》"土实泻之"、"土虚补之"、"本湿除之"、"标湿渗之";李东垣《脾胃论》"饮食伤脾论"、"甘温除大热"至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明清是充实、完善阶段,叶天士继承东垣补脾升阳,创立胃阴辨治说,弥补了东垣略于治胃,重在温补,不及养阴的不足,纠正了举世皆以治脾之药笼统治胃,甚则阴阳不辨的弊病,对脾胃学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李中梓重视脾、肾,提出:"人之有脾胃,犹兵家之有饷道,饷道一绝,万众立散,脾胃一败,百药难施","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薛己结合温病,巩固了脾阴学说,提出"阴虚乃脾虚也,脾为至阴"。近年在中西医学基础理论基础上建立了40余种脾虚模型,综合观测,证实脾胃与人体多系统(消化、神经、内分泌、免疫及血液)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阴火论与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疗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演变过程与中医阴火病机理论存在相通之处。脾胃虚弱,元气不足,产生阴火;脾胃元气亏虚,升降失常,脾气下陷,“阴火”上冲,胃络损伤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的病机关键。阴火证治疗原则是益气、升阳、降火,从阴火论治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疗提供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