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西医"肾"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肾"理论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肾"为五脏之一,主藏精、生长、发育和水液代谢.由于肾藏有"先天之精",其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肾为"先天之本".《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肾者,主水,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病久及肾".可见,中医"肾"在人体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与西医作为泌尿器官的"肾"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将中西医对肾脏在解剖、生理、病理三个方面的认识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2.
中医脾肾相关学说萌芽于秦汉,发端于晋唐,兴盛于宋元,深化于明清,至近代发展为一门理、法、方、药俱备的完整理论. 中医脾肾相关理论渊源甚古,早在《内经》、《难经》中根据五行生克承侮的相互关系,以五脏配五行对脾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多方面论述.在生理上,脾肾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在病理上,肾病及脾、脾病及肾、脾肾同病.《素问·玉机真脏论》在论述疝瘕病名时曾提出:"弗治,脾传之肾."在《难经·五十三难》中也有五脏病之间相互传变的记载:"假令心痛传肺,肺传肝,肝传脾,脾传肾,肾传心,一藏不再伤,故言七传者死也."虽然这些论述还比较抽象,对具体的变化、用药没有论述,但奠定了脾肾相关学说的基本框架,可以说是脾肾相关学说的萌芽.  相似文献   

3.
"心肾不交"这一名词演变的哲学基础开始于《周易》,在诸多经典医籍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中藏经》等已有一定雏形,在唐宋时基本得到确定。"心肾不交"一词的记载首见于宋代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明清时一些医家认为心肾不交证为心火旺肾阴虚证,将心肾不交作为失眠、遗精、健忘的病机。据文献查阅"心肾不交证"一词现最早见于程莘农院士1964年所著《中国针灸学》,现代认为心肾不交证等同于心肾阴虚阳亢证、肾阴虚心火旺证,与明清医者观点一致。当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普通高等教育中医类国家规划教材和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中医药学名词》均用"心肾不交证"作为规范名。  相似文献   

4.
从免疫学角度谈"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明辉 《中医研究》2005,18(1):12-13
本文通过免疫学角度从中医学的免疫学思想、中医免疫学与肾的关系、现代免疫学与中医肾的关系以及先天免疫力与中医肾之间关系四个方面谈谈中医肾,认为"肾"在调节免疫平衡、抵御疾病的发生,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治疗疾病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从临床角度推测调节肾阴肾阳,可以对一些目前现代医学尚难治疗的免疫性疾病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5.
唐媚 《河北中医》2006,28(9):671-672
"肾"是中医藏象学说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医学对肾在人体中的作用极为重视,认为"肾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人之有肾,犹树之有根",有"先天之本"之称.由于肾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补肾法在临床各科普遍应用于治疗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对于提高、巩固疗效,改善机体体质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下面谈谈补肾法在妇科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非一时一人之作,其中存在着大量不同的学术观点。有关"心肾开窍"的阐释就有颇多论述。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言"心在窍为舌,肾在窍为耳",而《素问·金匮真言论篇》云"心开窍于耳,肾开窍于二阴"。然而,通过对比与分析,发现这些不同观点有其产生的原因,且是从不同的中医思维角度进行阐述的。再以此为例,表明《内经》体现的百家争鸣之学术思想,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与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风虚"理论的核心内涵是人体在正气不足的前提下,复伤于风,风邪深入脏腑,造成脏器损伤、功能异常的深重病症.这一理论在《黄帝内经》中有完整论述和典型应用,并在后世得到了继承和发扬.风虚的典型脉象是浮脉,风虚的治疗原则是补虚与祛风并施,后世方书中存在着治疗风虚的具体方药.对狼疮性肾炎中医病机的认识也可从风虚理论中得到启发,"风邪袭虚""风邪伤肾"能够合理解释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症状,这为狼疮性肾炎乃至其他脏器损伤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狼疮性肾炎的治疗可以参考薯蓣丸、侯氏黑散、续命汤、肾沥汤、菖蒲散等古代经典方剂,以及近代从风论治肾病的有效用药经验.  相似文献   

8.
中医"肾"的内涵十分丰富,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与人体生、老、病、死、生殖等紧密联系,肾的功能贯穿机体生命活动的始终。文章就中医"肾"的概念与补肾理法方药及应用进行阐述,从而提高我们对中医"肾"的概念与补肾法治疗多种疾病中"异病同治"思想的认识,以期促进今后"肾本质"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9.
坚阴法是运用苦寒药物为主,治疗下焦湿热或阴亏火盛所致之瘦弱、漏泄病证的治疗方法。沛县华怕医院戴坚主任医师对坚阴法的运用别有会心,认为《索问·服气法时论》所云“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乃肾主蜇藏,德性坚凝,宜封官固,故日“肾欲坚”;若下焦为湿困热扰,相火灼阴食气,或醇酒厚味,中焦积热生湿,热陷下焦,令肾失作强,疏泄、摄约失司,当用苦燥药清火祛湿,去其食阴之邪,使肾复坚强牢固之性,故日“急食苦以坚之”。黄柏、黄连从寒水之化,气味俱厚,其性迅利,为苦味坚阴之重要药品,常与滋阴药生地、熟地、山英肉,潜阳…  相似文献   

10.
李鸫  蒋燕 《中医教育》2011,30(3):67-69
心肾相交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教学过程中是作为一个难点重点来讲授的。心肾相交是解释五脏关系—心肾之间生理关系的重要概念,而交通心肾是临床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但是现有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教材中对心肾相交和心肾不交的解释并不合拍,论述混乱。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理论的梳理及探讨。  相似文献   

11.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疾病"一词在今天是个常用的双音词,其意义人人皆知.但在古代文献中,"疾"和"病"往往单独使用,其意义也稍有区别.……  相似文献   

12.
刘明 《科学养生》2009,(1):56-56
“三鹿奶粉”造就了一堆结石婴儿,这才让很多人知道有个东西叫三聚氰胺。据报载,这种东西早些年曾引起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的关注,起因是一些宠物主人发现宠物进食某种食物后就死亡了,于是将该商家告到法院。经过周密调查与化验,罪魁祸首就是三聚氰胺。出于某种原因,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对外宣布,该物微毒,  相似文献   

13.
14.
《三国志·魏志·华佗传》中有“府吏免寻、李延共止”一句。其中“兒”乃今“倪”字,为姓。作为姓氏,兒、倪关系复杂,源远流长。本文从姓氏学角度剖析两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试论“中药基因组学”与“中药化学组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对众多疾病的独特疗效已为人们广泛认可 ,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 ,其理论基础很难得到现代社会特别是国际社会公认 ,因此中药现代化势在必行。如何应用现代科学技术 ,给传统中药理论以现代科学理论解释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本文基于现代基因组学特别是功能基因组学、现代分析化学及一些生物高技术手段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从一个新的视角提出了开展“中药基因组学 (TCMGenomics)”和“中药化学组学 (TCMChemics)”研究的策略。这一研究体系的核心是将中药的作用机理或功能用能代表其功能的一组基因表达的影响来诠释 ;将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用能代表其功能的一组化学成分来诠释。本文试图从上述观点出发探讨建立现代中药理论体系和现代中药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王Jie 《中药材》1995,18(6):312-314
对中药赤小豆用药历史的考察,认为《本草纲目》以前以赤豆Phaseolus angularis Wight为主,自《本草纲目》至今则以赤小豆P.calcaratus Roxb.为佳。相思子混作赤小豆药用始见于明《本草原始》,中药腐婢是泛指豆科多种植物的小豆花,非特指赤小豆花。  相似文献   

17.
在络脉理论研究中,"络脉"这个核心概念与"脉络"经常混淆使用,甚至被"脉络"取代使用,导致不能正确对络脉理论进行表述。络脉与经脉、血脉等,都是全称的固有传统概念。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又是血脉的分支,络脉又简称"络"。故有经脉之络与血脉之络的区分。由于后人对概念认识混乱,以致经脉与血脉被经络与脉络取代使用,应予纠正。  相似文献   

18.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源头和精髓,而《内经》则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及中医学的发展方向。针对目前中医学术界认为的"医易同源"结论提出质疑,从《内经》中较为重要的天人相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出发,与《周易》的学术思想一一对比,得出二者间存在较大差异,二者同源或许言过其实。  相似文献   

19.
"未"可作为一个时间段的一种状态,属于从午时阴阳交到申时形体成的中间发酵阶段,是一个量变过程,"治未病"是调理体质状态,纠偏扶正,引导其向平和质方向发展,防治疾病的一种过程。"未病"含义包括"状态""无病""转折",认为"治未病"不仅是"无病养生",可以是"调理体质",还是"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瘥后防复"。"治未病"不仅仅只是治"没有"的病,也不是治"不知遥远未来何时发作"的病,而是掌握了现在的身体状态是平和体质?或是偏颇体质?是无病?是病前?是病中?还是病后?了解疾病的发展规律,评估身体的疾病风险,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方式,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20.
噎膈初期无呕吐,后期格拒会出现呕吐。反胃是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中医内科学》教材上认为"噎膈"多属阴虚有热,"反胃"多属阳虚有寒。自古以来,有些医家认为"噎膈"即"反胃",也有医家认为"噎膈"与"反胃"为两种病,有"噎膈"为"反胃"之渐的说法,也有"反胃"为"噎膈"之渐的说法。"噎膈"与"反胃"属于两种病证,但在病机本质上均属中焦阳虚、寒湿内生,温中燥湿是"噎膈"与"反胃"的根本治疗大法。噎膈、反胃与现今胃食管返流病、食道肿瘤、胃肿瘤非常相似,借鉴该类病证的辨治经验,有助于提高现代临床上对胃食管返流病、食道肿瘤、胃肿瘤的辨治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