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通过电针加TDP配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65例观察疗效。方法:将95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电针加11)P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激素类。血管及扩张类药物合用)治疗。结果:发现两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84%和90%,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X2=12.008,P〉0.01),治疗和对照组的痊愈与疗程之间关系X2=7.168,P〈0.05,亦提示两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电针加TDP结合治疗周围性神经麻痹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使用西药。  相似文献   

2.
推拿与电针相结合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推拿与电针相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患者随机分组,分别为推拿加电针组(治疗组),电针组和推拿组(对照组)。结果:推拿加电针组总有效率93.3%,愈显率80.0%;电针组总有效率80.0%,愈显率60.0%,推拿组总有效率76.7%,愈显率56.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推拿加电针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经筋刺法为主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经筋刺法组和常规针刺组各30例。常规针刺组采用常规针刺配合电针、梅花针及闪罐治疗,经筋刺法组采用经筋刺法为主,配合电针、梅花针及闪罐治疗;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记录其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评分及肌电图变化。结果 2组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评分、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定、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潜伏期及波幅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筋刺法组在各项指标上均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结论以经筋刺法为主,配合电针、梅花针及闪罐,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热敏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方法:选择6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针刺加热敏灸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单纯针刺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及平均症状积分。结果:①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为66.67%,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治疗后平均症状积分较治疗前都有显著提高,观察组治疗后症状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加热敏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明显,且副作用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电针加刺络拔罐法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180例颈椎病患者按简单随机法分为治疗组(电针加刺络拔罐)、对照组(单纯刺络拔罐),每组90例,观察两组疗效及平均治疗时间。结果治疗组临床痊愈率为44.4%,总有效率为95.6%,对照组临床痊愈率为30.0%,总有效率为92.2%,两组临床痊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所有病例和痊愈病例平均治疗时间均较对照组为短,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电针加刺络拔罐法治疗颈椎病临床痊愈率优于单纯剌络拔罐治疗,且能减少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加味豁痰搜风汤配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加味豁痰搜风汤结合针灸治疗,对照组单纯用针灸治疗,1疗程10天,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加味豁痰搜风汤配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针灸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刺络拔罐疗法配合中药热敷治疗肩周炎的效果。方法:我院收治的86例肩周炎患者分为中医组和西医组,前者用刺络拔罐配合中药热敷的方法治疗,后者用局部关节囊注射利多卡因和地塞米松的方法治疗。结果:中医组和西医组治疗后VAS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均〈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组和西医组治疗后JOY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P均〈0.05),治疗后中医组JOY评分高于西医组(P〈0.05)。中医组总有效率高于西医组(P〈0.05)。结论:刺络拔罐配合中药热敷的疗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经筋透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观察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观察经筋透刺法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将11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经筋组(68例)和对照组(42例),观察其急性期、静止期和后遗症期的疗效,并观察电针测定面神经痛损程度与疗效的关系。结果:两种针刺手法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8.5%和90.5%,经筋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在急性期选择针灸治疗效果显著,经筋组对后遗症期和神经不良型患者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对急性期面神经麻痹和神经活跃型患者疗效确切,对后遗症期和神经不良型面神经麻痹患者可采用经筋透刺法。  相似文献   

9.
综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整体治疗法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将11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整体组(68例)和对照组(42例),观察其疗效,并观察电针测定面神经病损程度与疗效的关系。[结果]两种针刺手法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8.5%和90.5%。整体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整体治疗法对各种时期的面神经麻痹疗效十分确切。  相似文献   

10.
电针颞三针为主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电针颞三针为主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PSD)的疗效。方法:将60例确诊为轻~中度PSD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综合干预组以电针颞三针为主配合口服氟西汀胶囊治疗;单纯药物组口服氟西汀胶囊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Zung自评抑郁量表(SDS)、功能独立性评定(FIM)量表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HRSD评分均有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综合干预组2周后差异即有显著性意义(P〈0.05);单纯药物组3周后差异开始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2周后,2组HRSD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综合干预组降低HRSD评分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药物组。治疗后2组SDS评分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综合干预组2周后差异即有显著性意义(P〈0.05);单纯药物组3周后差异开始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2周后,2组SDS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综合干预组减低SDS评分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药物组。治疗4周后2组FIM评分均有较大的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综合干预组提高更显著,与单纯药物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综合干预组提高FIM评分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药物组。结论:电针颞三针为主配合口服氟西汀胶囊能有效减轻PSD患者的抑郁程度,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1.
电针梅花针火罐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9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电针梅花针火罐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采用电针梅花针火罐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观察两组的疗效差异。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97.7%,对照组为86.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梅花针火罐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林敏 《河南中医药学刊》2011,(10):1275-1276
目的:观察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电针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将12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60例)采取电针治疗,对照组(60例)采用普通针刺,治疗1月后分别在0月、3月对照观察两组并发症。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结束后0月并发症例数无显著差异(P〉0.05),在3月后治疗组并发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3月后治疗组面肌纤维性痉挛和面肌痉挛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3个月后治疗组并发症患者的平均年龄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电针治疗会提高并发症的发生,其中老年人急性期电针治疗后期更容易出现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温针、电针和闪罐治疗周围面瘫急性期患者的效果。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015年10月-2019年3月期间本院接收的周围面瘫急性期患者64例分为四组,将采用强的松治疗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将实施温针灸治疗的患者纳入温针组,电针组实施电针治疗,闪罐组在针刺后加闪罐治疗,每组16例。将四组周围面瘫急性期患者的House-Bro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临床疗效、中医症状积分、面部残疾指数(the Facial Disability Index,FDI)进行比对。结果:同其他三组相比,温针组对周围面瘫急性期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更高(P<0.05);四组患者治疗后的H-B面神经功能分级低于治疗前,且温针组数据最低,与其他三组相比存在差异性(P<0.05);温针组、电针组、闪罐组治疗后的中医症状积分、FDI评分(社会)低于对照组,FDI评分(躯体)则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温针组治疗后与其他三组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周围面瘫急性期患者采用温针疗法治疗的效果比电针、闪罐更加优越。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罐结合治疗小儿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1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1例以针罐结合方法治疗,对照组30例单用西药治疗,治疗15d后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率77.4%,总有效率93.5%,对照组痊愈率43.3%,总有效率80.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罐结合治疗小儿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针刺配合穴位注射及火罐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101 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53 例和对照组 48例。治疗组用针刺(主穴:翳风、阳白、地仓、颊车、牵正、合谷。配穴:鱼腰、太阳、四白、颧 、下关、迎香、风池、水沟、承浆、足三里)配合穴位注射(用2 m L 一次性注射器抽取甲钴胺注射液1 m L,选取患侧翳风、颧 、阳白、地仓和迎香5 个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后进针,得气后各注入0.2 m L,隔日1 次)及游走火罐(针后,在患侧面部用闪火法走罐)治疗周围性面瘫53 例,对照组48 例采用常规针法治疗。结果:对照组显效率 72.9% ,治疗组显效率 92.4%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针刺配合穴位注射及游走火罐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灸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闪罐及碘离子导入治疗Bell麻痹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基础治疗结合针刺、闪罐及碘离子导入;对照组选用基础治疗结合常规药物治疗。分别观察治疗前后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情况及2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14例,占46.7%;显效9例,占30%;有效6例,占20%;无效1例,占3.3%;总有效率96.7%。对照组痊愈9例,占30%;显效6例,占20%;有效11例,占36.7%;无效4例,占13.3%;总有效率86.7%(P〈0.05)。治疗前2组患者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比较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评分比较P〈0.05,治疗组组内比较P〈0.01,对照组组内比较P〈0.05。结论:针刺结合闪罐及碘离子导入、常规药物均能有效治疗Bell麻痹,但针刺结合闪罐及碘离子导入的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浮针激光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浮针激光配合刺络拔罐组(A组)及电针组(B组),各65例。B组选取合谷、太冲、支沟、曲池、足三里等穴行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接G-6805电针仪治疗,A组采用浮针激光配合刺络拔罐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3个月回访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all P〈0.05)。A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38.5%(25/65)和98.5%(64/65),B组分别为30.8%(20/65)和78.5%(51/65),经Ridit分析,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浮针激光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血压对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影响。方法:将周围性面瘫患者分为高血压组168例与正常血压组144例,2组进行相同针刺及电针治疗,治疗4个疗程后对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正常血压组在痊愈率优于高血压组(P〈0.05);正常血压组治愈时间明显短于高血压组(P〈0.05)。结论:高血压可影响周围性面瘫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计算机生成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顽固性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其中对照组给以单纯针刺治疗;观察组在给予和对照组相同针灸基础上,每日于患侧面部穴位注射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2 ml。观察指标选用Hous-Brackmann ( H-B )面神经分级量表,于疗前、疗后两次评价,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H -B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经卡方检验,治疗前两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具有可比性;观察组疗前、疗后H-B分级比较,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疗前、疗后H-B分级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疗后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B面神经功能分级疗效比较:观察组愈显率为70%,对照组为50%,经卡方检验,疗后两组H-B面神经功能分级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配合穴位注射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沿皮透刺结合常规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周围性面瘫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长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从地仓到颊车的沿皮透刺法,对比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30例中,痊愈22例,显效7例,好转1例;对照组30例中,痊愈11例,显效16例,好转3例。观察组与对照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在周围性面瘫常规针刺疗法的基础上加用地仓到颊车的沿皮透刺法可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