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杨光钢教授运用芒针治疗多种疑维杂病有益独特疗效,其特点概括为“疏弹趋动”,技巧术行“本主要从定向深透,气至病所,通经调气,深刺单穴,妙刺调神,重在手法,一针多透,穴少而精进行论述的。  相似文献   

2.
产后抑郁症属于中医学“郁病”范畴,认为肝气失常、神失所养为产后抑郁症的主要病机,提出疏肝调神的治则治法,并据此制定整合针灸治疗方案,即综合运用针刺、精灸、刺络、埋针等中医特色疗法,以“一针二灸三巩固”为方案。一针指针刺时主辨肝气虚实,肝气实则平肝气、调神志,主穴选取四关穴(太冲、合谷)、百会、印堂;肝气虚则补肝气、安神志,主穴选取太冲、内关及引气归元四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百会、印堂。二灸指精灸和刺络法,其中精灸取细小的艾绒精准刺激穴位,以补为通,选取位于任脉的引气归元四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及巨阙、膻中为主穴;刺络为泻以调脏腑,选取五脏俞之心俞、肝俞为主穴。三巩固指运用耳穴和背俞穴埋针,其中耳穴多选取心、肝二穴,背俞穴多选取刺络五脏俞对应的五志穴。  相似文献   

3.
根据临床的不同情况,总结了针剌治疗时,针刺穴位的先后顺序,认为主穴配穴组方,先针主穴;急症首刺治标穴;慢性疾病先刺治本穴;疾病有先后,先病当先刺;以治法决定刺穴先后;特殊作用的穴位当先刺。  相似文献   

4.
杨伟杰  陈静  徐红 《中国中医急症》2023,(4):723-725+735
视网膜动脉阻塞为眼科急重症,难治性较大,张仁教授治疗本病兼容并蓄,标本兼顾。治法采用针刺与穴位注射相结合,取穴以奇穴为主,辅以经穴;针刺手法强调深刺、透刺以及刺血,且针感以气至病所为要,疗程上强调尽早干预、坚持长期规律治疗,屡获良效。  相似文献   

5.
总结袁秀丽教授采用透刺法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经验。袁教授认为,本病证属虚实夹杂,病位在筋,病机在于肝肾亏虚,气血失调;治疗以补虚为主,调畅气血,佐以祛邪。其以局部取穴和阳明经取穴为总的选穴原则,采用一针多穴的穴位透刺操作手法,治疗过程中多采用补法,利用阳明经多气多血的特点,调气活血,疏通经络,让患者配合功能锻炼,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针灸甲乙经》是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其从脾论治的学术思想贯穿抑郁症的因机、选穴及刺灸法三个方面。《针灸甲乙经》认为,抑郁症以“脾虚”为基本病机:脾虚土衰,则意伤神疲;土虚木郁,则脏气失达;子病及母,则积思成疾;土不制水,则命火微之、如堕深渊。治疗抑郁症选穴时应注意以脾为要、实土通阳,且宜与脾相应、和调五脏。在选择刺灸法方面,治疗抑郁症多用缪刺法和刺血法,可起到祛瘀生新、助脾统血之功,同时也宜用灸法,以达温阳举陷、扶土升清之效。深入挖掘《针灸甲乙经》从脾论治抑郁症学术思想,对临床诊治抑郁症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胸腹部腧穴膻中(Tanzhong)归经穴属任脉;八会穴之一,气会膻中;心包募穴。定位在胸骨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处。取法仰卧,男性在胸骨中线与两乳头连线交点处;女性在胸骨中线平第四肋间隙处。刺法平刺0.5~1寸,上下左右方向均可,据不同病症而定;灸法;指针;点刺放血。主治本穴是治疗气病的要穴,主治上焦气病,可治疗心、肺、胸膈、乳、咽喉等部位的疾病。1哮喘针刺治疗,据症配以肺俞、丰隆、列缺、太溪等穴。另有一割治法,需在麻醉条件下切开穴处皮肤进行操作,非一般专业人员可学,故在此略之。2胸痛、胸痹用1.5寸 …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听宫穴深刺配合调气法治疗耳鸣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耳鸣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治疗组采用深刺主穴听宫穴并配合调气,对照组浅刺听宫穴。针刺治疗每次30 min,每2天1次,15次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两组均给予口服甲钴胺、银杏叶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个疗程后耳鸣的变化,根据疗效评定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2%,对照组为54.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刺听宫穴配合调气法治疗耳鸣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气分病和血分病的概念及其在病因、证候和病程等方面的特点,认为针灸临床的辨证施治不但要重视纵向的审证定经,还应注重区分横向的气分病和血分病.治疗气分病宜选用远道选穴法、巨刺法、缪刺法、浅刺速出法、温和灸以及五输穴、原络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等;治疗血分病宜选用近部选穴法、深刺久留法、刺血疗法、梅花针重叩拔罐法、直接灸、阿是穴等.  相似文献   

10.
针灸治疗失眠临床用穴的基本法则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萍  董勤  刘兰英 《吉林中医药》2009,29(8):690-691
通过对现代针灸临床文献的分析考察,从调和阴阳及调神促眠两方面探讨了针灸治疗失眠的选穴基本法则。根据阳盛阴亏、阴阳失交的基本病机,认为调和阴阳是治疗失眠的根本大法,具体可从四方面入手:取背俞穴,调脏腑阴阳;取照海、申脉穴,调阴阳跷脉;取任督穴,调营卫阴阳;上下配穴,泻阳补阴。针对失眠主症特点及主要病位,又当注重健脑调神、宁心安神之法。  相似文献   

11.
从病因病机的特点、选穴原则、常用穴位及其主治病症,总结武连仲教授运用巨刺针法治疗痛证经验。武教授认为神、气、血失调是导致痛证发生的基本病机,其中神起决定性作用,临床上在运用巨刺法选择穴位时,以调神开窍穴为主,以具有"窜、动、抽"针感腧穴为辅,且注重患者情志的调畅,坚定信心配合治疗,对临床治疗痛证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气穴浅识     
张士杰 《中国针灸》2003,23(8):459-460
根据中医经典理论,并结合临床,通过四诊合参为所诊疾病选刺的气穴,其针下气至,对所治疾病即可奏效,如果说“气至病所”,此即气至病所。若能使气至有如鱼吞钩饵之沉浮,就更佳。  相似文献   

13.
许银华 《中国针灸》2000,20(2):101-102
结合多年临床应用浅谈《内经》刺法特点:(1)辨病性 ,选穴与刺法宜相应。(2)辨病位而审经脉,远近穴相配以调气血之功效。(3)辨病变先后、主次,上下,而施行不同的治疗原则和取穴方法。  相似文献   

14.
阳陵泉穴在偏瘫的针灸治疗中选用频率较高。从阳陵泉的腧穴特性可以看出,阳陵泉穴具有条达气机、调理肝脾等功效,这对中风病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在临床应用中,阳陵泉穴在偏瘫痉挛状态、下肢运动障碍及足内翻畸形方面有较高的治疗价值。芒针刺法与透刺法是阳陵泉穴在偏瘫治疗中较为经常应用的刺法。现代试验研究揭示了阳陵泉通过调节神经-体液代谢、调整脑功能活动发挥效应的机制,也体现出中医理论中"调其偏性""气达病所"等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15.
《针经摘英集》收录治病直刺诀针方69则,其选穴多选两经或多经交会穴,临床选穴体现针灸辨证论治的特点;刺穴有先后,穴取双位;刺穴注重腧穴得气效应,气至病所。为后世医家治疗临床疾病提供了丰富的针刺经验。  相似文献   

16.
三通验穴在临床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通验穴在临床中治疗多种疾病,效果非常明显,现对该穴的临床效验报道如下。 1三通验穴位置及功效 1.1 位置 在环跳与骶管裂孔中连线上中外1/3处。 1.2 功效 此穴针刺时针尖朝向小腹针感至前阴。可治疗痛经、闭经,月经不调、盆腔炎等病;针刺时针尖朝向肛门刺时针感可放射至后阴可治疗大小便不利、失禁、便秘等病;针刺时针尖朝向下刺时针感可达到足跟部,可治疗坐痛神经痛、腰腿痛,中风后遗症(中经络)等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运用"五经配伍调气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针刺选穴规律。方法:查阅古代相关文献,结合中医理论,分析探讨湖湘针推学术流派"五经配伍调气法"的应用。结果:"五经配伍调气法"来源于湖湘针推学术流派,按照五行生克助制规律,选穴配伍立足于本经本脏(腑),以五经腧穴为核心,突出基本病机及主病经脏(腑)的调治,有针五经、和五行、调治五脏气机之效;文献研究表明胃食管反流病病机关键是脏腑气机失调,故可用"五经配伍调气法"以治本病,实证者,疏肝理气以抑木调气,虚证者,健脾补气以培土调气。结论:"五经配伍调气法"为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此法亦可尝试用于其他因气机失调所致的消化系统疾病。  相似文献   

18.
论述“形神共调”在针刺治疗卒中后痉挛中的应用,发现头部穴、督脉背部穴、夹脊穴是调神的主要穴位,痉挛肌局部及其拮抗肌穴位则为调形的主要穴位,认为调神与调形相结合、穴位与刺法相结合,可凸显“形神共调”理念,提高针刺治疗卒中后痉挛的应用价值,提出针灸临床应多关注恢刺、关刺等经典抗痉挛刺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唐江山主任医师治疗脾胃病经验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霖 《新中医》2004,36(12):9-10
唐江山主任医师认为脾胃病升降失常是基本病机,调畅气机是治疗脾胃病关键,故治疗脾胃病从调畅气机着手。临证运用升脾气、降胃气,使气机通畅;补脾阳以升脾气,滋胃阴以降胃气;疏肝气、宣肺气,以调畅脾胃气机等治法。结合辨证论治,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0.
摘要:探讨国医大师石学敏“气海”理论的内涵、针刺人迎穴降压的机理及临证特点。“气海”理论对人体营卫气血脉等重要体系的相互关系进行了阐释,是针灸学的重要理论之一;石学敏教授指出气海失司是原发性高血压的根本病机,临证当“司气海,调血压”,针刺气海的“营运之输”人迎穴为主而治疗本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