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疡科心得集》一书非常注重辨疾病的阴阳,认为疾病的病因、辨证、治疗及预后均不离阴阳两端,提出"此阴阳,寒热,表里,虚实,气血,标本也,为疡科中之第一义,故首揭之"。《疡科心得集》根据每一个具体疾病分篇论述,而且根据发病部位、发病原因、治法等将两证或多证并而述之,将辨病和类症鉴别相结合,这种行文的优点不仅仅能使后人明晰是为何种疾病,同时在辨病、辨证的基础上再讲到具体的施治,论述清晰明了,有利于临床应用。该书在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治疗,这也宗仲景的思想。此外,高秉钧对于外科疾病的辨证不拘于一定之形,认为毒气之流行无定位,总结了毒入五脏的证候,并认为毒入六腑,也各有变象,兼证多端,也是高秉钧对外科疾病辨证的一大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医舌诊的临床意义,在于作为辨证的不可缺少的客观依据,无论八纲、病因、脏腑、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等辨证方法,都以舌象为重要的辨证指标。正如《临证验舌法》书中所说:"凡内外杂证,亦无一不呈其形,著其色于舌……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据舌以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差,主方不误焉。危急疑难之顷,往往证无可参,脉无可按,而唯以舌为凭;妇女幼稚之病,往往闻之无息,问之无声,而唯有舌可验。"说明舌诊在临床辨证施治中的重要性。本研究选择老年气虚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舌象的特点,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小柴胡汤为少阳机枢之剂,和解表里之总方,本文从小柴胡汤的组成、方解、证候分析及临床运用等方面,介绍了袁红霞教授临床辨证运用小柴胡汤的巧妙之处,认为小柴胡汤能和解表里上下,调节寒热虚实,调和升降阴阳,通达三焦气机,临床上只要把握主证,辨证准确,使用本方,多可奏效。  相似文献   

4.
赵炳南皮肤科学术渊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乃光 《北京中医药》2009,28(6):422-424
赵炳南是现代中医皮外科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对中医皮肤科理论和临床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博大精深的中医学术体系,是赵炳南皮肤科学的知识源泉和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在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指导下,赵老对带状疱疹、丹毒、荨麻疹、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数十种皮肤病的古今病名、证候特点、治疗用药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澄清和最终确定了一些皮肤病的病名,规范了皮肤病证候,在中医皮肤科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有一定的权威性.赵炳南皮肤科还广泛吸纳明清皮外科学和温病学成就,将<外科正宗>、<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疡科心得集>等著名皮外科著作中有关阴阳辨证、走黄及许多皮外科疾病的诊疗方法 用于皮肤科临床,推动了现代中医皮肤科学的发展.赵老并将温病学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三焦湿热证按湿与热的多少分类而治的方法 率先用于皮肤科中,是温病学说成功用于皮肤病的典范.  相似文献   

5.
孙建峰 《国医论坛》2003,18(4):41-43
《洞天奥旨》为清代名医陈士铎的外科专著。其对外科疮疡辨证精当 ,用法神妙 ,为清代外科上乘之作。其论治首重补法 ,其方配伍精妙 ,其疗效屡试屡验 ,且对当今临床尤多启迪。1 温补治阴证陈氏认为疮疡阴证以虚为主 ,必须用补法。《卷三·疮疡随证用药论》指出 :“阴症初起便虚 ,即当用大补之药 ,不比阳证因脓溃而始虚也。故内疏亦必大补以疏之 ,内托亦必大补以托之 ,不必待其脓血已溃而后补之也。”具体治疗方法陈氏在《卷一·疮疡阴阳论》中说 :“知是阴证 ,可多用金银花化毒之药 ,而重佐之补气补血之味。”陈氏喜用金银花 ,也与他重视补…  相似文献   

6.
张山雷是中国近代著名中医教育家、著作家、中医药学家,中西医汇通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疡科纲要》是张山雷在继承嘉定黄墙痒科之学并结合自己多年实践之结晶于兰溪所著中医外科学经典教材,书中充分反映了先生在外疡的辨证和治疗上,提倡外证内治、首重“阴阳辨证”“贵消畏托”“反对一方套治”等学术思想,同时其还开创中西医药物联用方法治疗外科疾病的独特理论见解,在当时有标识新论之意,并至今仍对我们后人在中医痈疡治疗和临床实践上有着启迪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外科证治秘要》[1]一书,系清末无锡名医王旭高先生所著。该书涵盖了中医外科临床辨证论治常法,言简意赅,对初学者来讲,易于把握要旨。细究此书则可辨证得其要领,论治可明其常法,继则临床施治便有方可循,为进一步深入钻研开辟门径。结合本人临床治验及教学体会,现将王旭高先生主要学术思想介绍如下,以飨同道。论疮疡王旭高认为:凡外疡名目虽多,以痈疽为提纲,疽属阴,痈属阳也。诸疮痛痒,皆属心火,故外疡多火证,然每每兼风兼湿,若真正阴寒之症,百中仅二三耳,外疡以寒、热、虚、实四字为提纲,治法以温、清、攻、补四字为要领。湿有阴阳之别,阳…  相似文献   

8.
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创立了阴阳为主的外科辨证论治法则,重视疮疡阴阳辨证,首倡阳和解凝散寒的治疗原则,治疗上"以消为贵,以托为畏",精于炮制,善用烈药,贡献家传秘方甚多,至今仍是临床常用方剂,推动了中医外科学的发展,但由于当时社会环境及自身思想的局限性,亦有其不足之处:①专论阴阳辨证,否定凭经论治;②重望诊而轻脉诊,忽略了脉诊的重要作用;③反对采用刀针,主张保守治疗;④自述"所载诸方,皆药到病除,切勿增减。"忽略了辨证论治及三因制宜的中医治则。临证应取其精华,去其不足,才能将王维德经验更好地运用到临床中。  相似文献   

9.
三黄洗剂治疗皮肤湿疹样变100例临床分析张珍钿江苏省常州市中医院皮肤科213003我院自制的三黄洗剂是以清热解毒、利湿止痒为法拟定的方剂。10多年来,经过数次修改而定型。广泛应用于各种皮肤湿疹样改变,疗效满意。现将我们1994年以来三黄洗剂治疗皮肤湿...  相似文献   

10.
以少阳三焦膜腠理论为基础,定位《温病条辨.上焦篇》之宣痹汤为湿痹三焦腑之上停者,从三焦的生理及此方的病理特点、组方特点出发,讨论此方的临床辨证鉴别要点,并以临床医案验证之,从而提出了新的证治类型,扩大了此方的临床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1.
认为吴鞠通所创立的三焦辨证在揭示温病演变规律、明确温病病变部位、指导临床立法选方有重要意义。从三焦辨证创立的理由、三焦辨证的临床意义、三焦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的关系论述了三焦辨证临床意义。指出 ,湿热类温病初起有卫分证 ,邪从燥化可深入营血 ,必须结合卫气营血辨证 ,才得全面。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内治法治疗外科疾病在中医外科治疗史中由来已久,清朝外科心得派代表高秉钧更是直接指出"治外必本于内""外治法即内治法",其《疡科心得集》所倡导的"疡疾内治"的辨治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创新,集中体现在:1崇《内经》,推八纲,立"凉、温、攻、补"四法;参温病,引三焦辨证,创"三部"辨治思想;别正宗,分期而治;重类证,异病同治,同病异治。为后世医家研究中医外科学提供了方向与思路。  相似文献   

13.
陈培红  胡汉娇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12):1718-1718
刘爱民主任医师在其长期临床实践中,诚遵先贤“外科之法最重外治”之旨,强调“对于浅显小疮单以外治可愈,大症重症尤要用之早,用之得当,可使邪有出路,邪去则正安”。在临证中,刘师除重视阴阳辨证外,特别注重应根据外科疾病的不同病期辨证运用外治之法,首先分清肿疡与溃疡。  相似文献   

14.
三焦辨证临证意义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永学 《中医药学刊》2002,20(1):76-76,84
认为吴鞠通所创立的三焦辨证在揭示温病演变规律、明确温病病变部位、指导临床立法选方有重要意义。从三焦辨证创立的理由、三焦辨证的临床意义、三焦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的关系论述了三焦辨证临床意义。指出,湿热类温病初起有卫分证,邪从燥化可深入营血,必须结合卫气营血辨证,才得全面。  相似文献   

15.
张寿颐字山雷,为近代名医。精通各科,对疡科尤具心得,所撰《疡科纲要》二卷,阐发精微。郑召棠为该书作序云:“不拾前人牙慧,发前贤未言之奥”。兹就其主要学术思想,略作探赜。 1 首重辨证,提纲挈要张氏《纲要》首以辨阴阳、肿痛痒脓及其脉状进行辨证,纲举目张,有裨于后学。辨阴阳:张氏认为:“疡科辨证,首重阴阳”。但张氏不囿于(高突红肿者为痛、为陌证;坚块不红者为疽,为阴证)的一般概念。并力辟王洪绪执“痈疽”二字妄分阴  相似文献   

16.
探讨王庆其教授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经验,并举验案1则。认为脾气亏虚、气阳不足、虚火上炎是重要病机,临证根据"实则阳明,虚则太阴"的原则,区别阴阳虚实,对于脾气亏虚、阳气不足者应以健脾益气为主辨证治疗;可从外科"痈疡"论治,将中医外科治疗痈疡的"消、托、补"三法则应用于本病的辨治过程中;该病反复发作的原因与患者的体质因素密切相关,临证应"辨质论治",采取综合措施改善体质,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17.
“流注”是发于肌肉深部的多发性脓疡,为外科常见病,施治得当,能使肿疡初起得到消散,免受溃脓及开刀之苦。《医宗金鉴》评介仙方活命饮时谓“此方治一切痈疽,不论阴阳疮毒,未成者则消,已成者即溃,化脓生肌,散瘀消肿,乃疮疡之圣药,诚外科之良方也。”犀黄丸方载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王氏称其能“治乳岩、横痃、瘰疬、痰核、流注、肺痈、小肠痈等症”。笔者常以二  相似文献   

18.
《疡科心得集》“外科三焦辨证”学术思想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新六  赵唯贤 《四川中医》2008,26(12):53-54
高秉均在《疡科心得集》中提出“外科三焦辨证”理论,认为头颈疮疡多为风温风热,胸胁疮疡多为气郁火郁,下肢疮疡多为湿火湿热。通过研究发现,高氏临证用药,头颈疮疡多用辛凉疏散之剂,如牛蒡解肌汤;胸胁疮疡常用行气散火解郁之剂,如疏肝导滞汤;下部疮疡多用化湿清热之剂,如萆渗湿汤。  相似文献   

19.
临床上,感冒变证虽然复杂,但通过详查病因病史,并识别主症、兼症及体质状况,综合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及脏腑辨证,灵活遣方用药,可获得满意疗效。笔者现将临床常见变证的辨治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疮疡是外科常见病,包括疖、疔、痈、疽、发、疮等多种疾病.常用于辨证疮疡的阴阳辨证是具有传统中医特色的辨证方法.张山雷在《疡科纲要·论阴证阳证》中曰:“疡科辨证,首重阴阳。”顾世澄在《疡医大全·论阴阳法》中说:“凡诊视痈疽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可以一言以蔽之,曰阴阳而已。”这说明了诊断疮疡如能辨清它的阴阳属性.在治疗上就不会发生或少发生原则性的错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