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探讨哮喘患者穴位贴敷治疗过程中诱发的水疱中炎细胞与外周血炎细胞分布相关性。方法选取穴位贴敷治疗后产生水疱的哮喘患者3例。采用瑞氏染色方法观察三名患者水疱内炎细胞浸润的种类及各类炎细胞分布比例,同时与血常规中炎细胞分布比例对比。结果穴位贴敷诱发的水疱中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及单核细胞混合浸润;水疱液内有更多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血中淋巴细胞、中性粒及单核细胞百分比高于或与水疱液内接近。结论穴位贴敷后出现皮炎有助于控制哮喘复发,可能与血中嗜酸性粒细胞迁移至水疱,减轻气道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过敏史对穴位贴敷诱发的接触性皮炎的影响。方法选取穴位贴敷后产生接触性皮炎的患者,根据是否有过敏史,分为过敏史组和无过敏史组,在皮损局部行皮肤活检,观察两组患者:贴敷后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等皮损时的贴敷次数及水疱出现率差异性;贴敷局部真皮淋巴、单核细胞等炎细胞浸润程度差异性;水疱内渗出物特点差异性。结果两组患者首次出现红斑、丘疹的贴敷次数及水疱出现率无明显差别,出现水疱时的贴敷次数有过敏史组较无过敏史组少;光镜下可见两组贴敷局部真皮淋巴、单核细胞等炎细胞浸润程度均以中~重度为主;水疱内均有蛋白样渗出,水疱液常规提示过敏史组水疱液具有更多的嗜酸性粒细胞(EOS)浸润。结论过敏史可以缩短穴位贴敷诱发的接触性皮炎的严重皮损即水疱的出现时间,且可增加EOS浸润。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哮喘患者穴位贴敷后诱发中重度接触性皮炎的皮肤形态学及CD11c分布特点。方法:选取2015年7—8月在本院针灸康复科门诊三伏天穴位贴敷治疗哮喘并行皮损处皮肤活检的患者,选取3例中重度接触性皮炎患者,从肉眼下及形态学角度观察皮损处皮炎特点及皮损处CD11c的分布情况。结果:3例哮喘患者穴位贴敷治疗后皮肤均出现瘙痒、红斑、丘疹,严重者可见水疱。真皮血管周围单核、淋巴细胞不同程度的浸润。真皮血管周围均有不同程度CD11c表达。结论:哮喘患者穴位贴敷治疗后所诱发的中重度接触性皮炎表现为不同严重程度的皮损及炎细胞浸润。CD11c可能参与穴位贴敷诱发中重度接触性皮炎免疫调节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哮喘患者穴位贴敷后诱发急性接触性皮炎单核、淋巴细胞浸润特点。方法:选择2015年7—8月在本院针灸康复科门诊穴位贴敷后出现急性接触性皮炎并行皮肤活检的哮喘缓解期患者4例,光镜下观察皮损处单核、淋巴细胞浸润情况,尤其Th2细胞的分布情况。结果:4例患者真皮层血管周围都有不同程度的单核、淋巴细胞浸润,Th2细胞聚集在血管周围。结论:血管周围炎细胞浸润提示单核、淋巴细胞尤其是Th2淋巴细胞参与穴位贴敷诱发的急性接触性皮炎。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后患者贴敷处出现的水疱特点,探讨水疱与接触性皮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接受穴位贴敷治疗后出现水疱并同意行皮损处皮肤活检的15例患者,观察其贴敷处水疱的临床表现及皮肤病理学特点。结果:贴敷处水疱的临床表现为:接触药贴局部皮肤感觉以瘙痒为主,或伴刺痛感;可见单个大水疱或成簇小水疱,基底部可见红斑、丘疹。水疱内液体光镜下可见大量白细胞,水疱液瑞氏染色后在光镜下可见中性粒细胞(NEU)、嗜酸性粒细胞以及单核、淋巴细胞等。水疱处皮肤病理学特点为:表皮层缺失,部分组织细胞变性坏死,表皮层及真皮层可见NEU浸润;真皮层小血管周围可见单核、淋巴细胞浸润。结论:穴位贴敷后患者贴敷处出现的水疱为接触性皮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穴位贴敷诱发小鼠背部接触性皮炎模型制备及评价方法。方法:以经典的2,4-二硝基氟苯(DNFB)诱发的小鼠背部接触性皮炎模型作为参照,制备不同穴位贴敷方法诱发的小鼠背部接触性皮炎模型,观察皮损肉眼下及光镜下组织病理学特点。结果:肉眼下穴位贴敷造模小鼠皮损与DNFB造模小鼠皮损颜色、形态、质地等相似,符合接触性皮炎肉眼下表现。光镜下皮损组织病理学均示穴位贴敷诱发接触性皮炎模型小鼠皮损皮肤表皮角质层破坏,真皮层炎细胞浸润与DNFB诱发接触性皮炎模型小鼠表现存在高度相似性,符合接触性皮炎的病理学改变。结论:成功建立穴位贴敷诱发的小鼠背部接触性皮炎模型,以肉眼下及光镜下病理作为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咳喘停贴剂穴位贴敷治疗对慢性哮喘大鼠Th2下游促炎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方法: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6组:正常组、哮喘模型组、地塞米松组、假穴位贴敷组、穴位贴敷组、布地奈德组,每组8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用卵蛋白(OVA)致敏和激发来制备慢性过敏性哮喘大鼠模型。正常组和哮喘模型组正常喂养不做其他处理,地塞米松组予地塞米松腹腔注射,布地奈德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假穴位贴敷组予凡士林贴剂贴敷于双侧背俞穴,穴位贴敷组予咳喘停贴剂贴敷于双侧背俞穴。各组大鼠均予相应治疗14d后,观察肺组织细胞学变化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促炎细胞因子IL-4、IL-6、IL-13含量差异。结果:正常组大鼠肺泡形态规则,肺间质少量炎性细胞浸润;模型组和假穴位贴敷组大鼠肺泡腔缩小,其内见炎性细胞浸润及黏液栓,肺间质增厚,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其余各用药组均较模型组有所改善。与模型组比较,正常组、地塞米松组、布地奈德组大鼠肺泡灌洗液中IL-4、IL-6、IL-13含量明显降低;穴位贴敷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IL-6、IL-13含量明显降低,而IL-4含量有降低趋势,与地塞米松组、布地奈德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咳喘停穴位贴敷可通过显著降低慢性哮喘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促炎细胞因子IL-6、IL-13含量来减轻慢性气道炎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后诱发的接触性皮炎中桥粒数量及结构的变化。方法:选取7例针灸康复科门诊穴位贴敷后出现接触性皮炎的患者,于第1天对皮损部位进行皮肤活检,在电镜下观察桥粒数量及结构的变化。结果:7例穴位贴敷患者皮肤均出现不适症状,但以红、痒为主;电镜下桥粒数量减少,细胞间隙增大,甚至细胞松散、凋亡。结论:桥粒在穴位贴敷后诱发的接触性皮炎中,数量减少,细胞连接性降低甚至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9.
治疗方法取新鲜中草药毛茛捣烂做成重5g,直径约4cm,厚度为1cm的薄饼。敷于相应穴位上,用绷带包扎固定。皮肤有灼热感时(约6~8小时)揭开敷料,以贴敷处皮肤呈红色逐渐隆起水泡为宜(如无泡需继续贴敷至有水泡为止)。水泡呈饱和状态后,以75%酒精给泡面常规消毒,三棱针挑穿水泡,然后用棉球棒轻轻挤压水泡,使泡内体液外流,再用消毒纱布覆盖,每天挤压1~2次,至体液呈干性为止。约7~8天后自愈。上肢疼痛贴敷外关穴,下肢疼痛贴敷膝眼、膝阳关穴。功效:温经散寒,通络止痛。可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肩关节周围炎、风湿性脊…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咳喘膏对哮喘豚鼠嗜酸细胞趋化因子、组胺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豚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咳喘膏穴位贴药1、3、6h组,每组各10例。卵蛋白致敏并诱发哮喘,行穴位贴敷。检测各组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血组胺水平。结果咳喘膏穴位贴敷各组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组胺较模型明显减低。结论咳喘膏穴位贴敷可改善豚鼠哮喘气道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诱发的接触性皮炎中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与树突状细胞(DCs)表达相关性,探讨穴位贴敷诱发的接触性皮炎皮肤免疫调节机制。方法选取接受穴位贴敷治疗后出现接触性皮炎的哮喘及变应性鼻炎患者共15例,通过观察其正常皮肤与皮炎局部皮肤组织中TSLP及DCs特异性标志CD11c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正常皮肤中TSLP、CD11c表达数量均较少,分布部位均涉及表皮层、真皮层。皮炎处TSLP、CD11c表达数量均较正常皮肤显著增加,分布部位均涉及表皮层、坏死组织内及真皮层,其中以真皮层血管周围表达为主。结论 TSLP与DCs共同参与穴位贴敷诱发的接触性皮炎,两者密切相关,表达数量同向升高,分布部位具有高度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加艾灸治疗顽固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顽固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采取中药穴位贴敷加艾灸等方法进行施治,分析其临床特点、疗效及预后。结果:总有效率100%。结论:中药穴位贴敷加艾灸疗法治疗顽固性三叉神经痛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非药物疗法在艾滋病脾气虚腹泻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符合艾滋病脾气虚腹泻诊断标准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艾灸组15例,穴位贴敷组15例;艾灸组选取穴位后点燃艾条灸约30 min,穴位贴敷组将药物调成糊状贴于神阙穴纱布覆盖固定。结果:治疗后艾灸组总有效率86.7%,穴位贴敷组总有效率66.7%,治疗时间比较艾灸组与穴位贴敷组治疗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艾灸疗法和穴位贴敷在艾滋病脾气虚腹泻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疗效,值得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四子散穴位贴敷对卒中相关性肺炎痰液稀释度的影响。方法:将60例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四子散穴位贴敷治疗。观察两组痰液量、痰液黏稠度及安全性情况。结果:入组时两组痰液量无差异,治疗14 d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时两组痰液黏稠度无差异,治疗14 d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安全性方面,治疗组局部皮肤均完好,未出现红斑、水泡、溃破等现象。结论:四子散穴位贴敷疗法能提高卒中相关性肺炎治疗有效率。  相似文献   

15.
不同白芥子炒制程度对穴位贴敷后患者皮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白芥子炒制程度对穴位贴敷后患者皮肤的影响。方法将同一生产批号的生白芥子分为3组,A组炒制成焦黄色,B组炒制成深黄色,C组将生白芥子炒制成略黄色。50例冬病夏治的哮喘患者头伏在膈俞穴上贴敷A组药物,中伏在心俞穴上贴敷B组药物,末伏在肺俞穴上贴敷C组药物。观察3组患者穴位贴敷后的皮肤反应。结果 A组患者贴敷处皮肤微红或不红,温热感不明显;B组患者贴敷处皮肤产生温热感适度,无或略有少量针尖样水泡,肤色鲜红无肿;C组患者贴敷处皮肤灼热、灼痛感明显,肤色潮红,伴有较多水泡。结论白芥子炒制成深黄色能有效减少药物对皮肤的过度刺激,且未明显影响药物对腧穴的刺激量。  相似文献   

16.
王丽丽  王斌 《新中医》2016,48(10):128-130
目的:观察在常规西医对症处理基础上加用穴位按摩联合中药贴敷治疗小儿风热闭肺型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2例支气管肺炎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6例。对照组予常规西医对症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穴位按摩联合中药贴敷治疗。观察2组患儿的体温、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的变化。结果:改善体温疗效总有效率实验组94.4%,对照组7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实验组97.2%,对照组77.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均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实验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西医对症处理基础上加用穴位按摩联合中药贴敷治疗小儿风热闭肺型咳嗽,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冬病夏治消喘膏穴位贴敷疗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稳定期患者气道炎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将60例稳定期COP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同时,治疗组给予消喘膏穴位贴敷,对照组给予安慰剂贴敷,两组均于夏季三伏天贴治3次,敷贴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分别留取诱导痰,观察诱导痰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及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8(IL-8)、分泌型IgA(sIgA)水平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中性粒细胞比例较治疗前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中性粒细胞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诱导痰中IL-8水平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诱导痰sIgA水平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升高(P<0.05).结论 冬病夏治消喘膏贴敷疗法治疗稳定期COPD的可能作用机制在于减轻气道局部炎症反应,增强气道黏膜保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自制温胃贴进行穴位贴敷加艾灸治疗腰痛病人胃脘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对照组46例。对照组口服奥美拉唑片、雷尼替丁胶囊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自制温胃贴进行穴位贴敷加艾灸治疗。观察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自制温胃贴进行穴位贴敷加艾灸治疗腰痛病人胃脘痛操作简便,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消喘膏穴位贴敷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气道炎性反应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67例稳定期COP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3)和观察组(n=34),分别给予安慰剂及消喘膏贴敷治疗,2组均于夏季"三伏"贴治3次,连续治疗2年。统计2组中医临床症状疗效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及治疗1年、2年后,采用肺功能仪检测2组肺功能指标;分别于贴敷前及贴敷后6个月留取患者诱导痰样本,检测2组炎性细胞及相关炎性反应因子含量;统计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感冒及急性发作情况。结果:观察组中医临床症状有效率为85.2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64%;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1年、2年后中医症候积分均显著降低(P0.01),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2年后观察组FEV1、FEV1/PR及FEV1/FVC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性粒细胞比例、诱导痰上清中IL-8、LE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s Ig A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中性粒细胞比例、IL-8、LEP及s Ig A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治疗2年后观察组年均感冒次数、急性发作次数、急诊次数及住院次数减少,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消喘膏穴位贴敷治疗可显著改善稳定期COPD患者的肺功能,减轻气道局部炎性反应,增强气道黏膜保护作用,减少患者后期年均急性发作次数。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诱发的急性接触性皮炎与慢性接触性皮炎皮损特点以及皮损内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hymal stromal,tymphopoietin,TSLP)表达的差异性。方法选取三伏天接受穴位贴敷治疗哮喘且诱发急性或慢性接触性皮炎的患者20例,取皮分为急性接触性皮炎组(简称急性组)和慢性接触性皮炎组(简称慢性组),观察两组患者皮损特点及皮损组织中TSLP表达的差异性。结果急性组有大量的TSLP分布,弥漫性分布在表皮层(角质层、颗粒层、棘层和基底层)以及真皮层血管周围;慢性组TSLP数量较急性组少,集中分布在表皮层的角质层、棘层以及真皮层血管周围。结论 TSLP在穴位贴敷诱发的急性接触性皮炎与慢性接触性皮炎中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数量差异性,而分布部位差异性不明显。推测皮炎性质(急性或慢性)会影响穴位贴敷疗效,而TSLP可以作为一个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