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经筋理论源起于内经时代,是古代医家对反复出现在筋肉组织之上的常见劳损痛点及其扩延现象进行的朴素总结和概括。肌筋膜激痛点理论最早在1942年提出,其主要研究对象是肌肉和筋膜。而基于经筋理论的结筋病灶点与激痛点无论在基础理论、形成机理角度,还是在检查、分布分类、治疗方面,都有一定相似性,因此有必要对二种"点"进行比较研究,进而发现能使古今贯串、中西结合的"点",借以推动现代针灸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结筋病灶点是构成经筋类疾病的基本病理概念,也是达到“解结”目的“靶点”,具有阻碍正常人体经筋组织运动造成局部疼痛发生的特点,并且局部伴有经筋组织的纤维化及发生无菌性炎症的特点。“龙虎交战针法”作为传统的镇痛类针刺手法,经过研究发现对于疼痛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并具有改善局部微环境、松解局部肌肉筋膜组织、运行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针对结筋病灶点的治疗具有很高的适用性。本研究从结筋病灶点经筋刺法的操作方式“龙虎交战针法”针刺结筋病灶点的优势和将“龙虎交战针法”与经筋刺法相结合使其更适合结筋病灶点的病理属性共3个方面探讨了使用“龙虎交战针法”结合经筋刺法针刺结筋病灶点以达解结和镇痛作用的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寻膝骨性关节炎的常见结筋病灶点(规律性阿是穴)。方法:将114例,198个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用长圆针解结法治疗,对膝关节周围结筋病灶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膝骨性关节炎疼痛点出现率最高的是胫骨内髁、髌内下,即髌内侧支持带的起点和止点。结论:提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疼痛并与骨刺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4.
总结陆彦青教授以经筋理论和肌肉功能解剖为基础,灵活运用激痛点速刺结合三角肌排针透刺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经验。陆彦青教授认为肩周炎引起的疼痛和活动受限与颈肩部经筋受损形成筋结病灶点有关,结合肌筋膜激痛点理论,对受累肌肉的激痛点精准定位,以松解痉挛肌束、条索与硬结为重点,采用速刺和透刺法解痉挛、疏筋络,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疼痛及炎症反应终止,大幅度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寻肩周炎患者结筋病灶点在肩关节近端与远端的分布规律。方法:以经筋理论为指导,采用触诊法触诊阳性反应点,结合结筋病灶点解剖特点,选取216例肩周炎患者,对其306个患肩结筋病灶点于肩关节近端与远端出现的部位和频次进行统计。结果:手阳明经筋、手少阳经筋、手太阳经筋及手三阴经筋4种证型肩周炎患者的结筋病灶点在肩关节近端出现的结筋病灶点百分比分别为25.6%(1 446/5 657)、30.9%(1 749/5 657)、19.0%(1 075/5 657)、24.5%(1 387/5 657),出现结筋病灶点分别是肩髃次、巨骨次、消泺次、臑会次等;在远端出现的经筋病灶点百分比分别为31.7%(287/905)、23.2%(210/905)、10.9%(99/905)、34.1%(309/905),出现结筋病灶点分别是阳溪次、手三里次、阳池次等。结论:肩周炎结筋病灶点在近端与远端出现部位的频率,与肩关节解剖学结构及其生物力学密切相关,为临床治疗肩关节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现代中医的"筋"有广义与狭义之说,其广义之说宽泛且不明确,容易使中医初学者混淆相关概念。通过分析古医籍论"筋"得出筋是骨骼肌系统;通过分析晚清、民国时期的解剖学书籍和医学著述内容得出当时筋的解剖认识从骨骼肌扩大到平滑肌和心肌;通过分析现代各医家对筋含义的认识和借鉴田进文对肝藏的解剖生理基础进行研究,指出广义之筋的不合理性,并得出中医筋的解剖实质是肌肉系统的结论,即指骨骼肌系统、平滑肌系统和心肌系统。通过探析筋的解剖实质,引出古医籍中"筋"和"肉"非指同一物质,且"筋"同"经筋"虽极为相关但仍有差异。明确中医"筋"解剖实质可以促进中医基础和临床向前发展,使中医的筋概念在解剖结构和功能上统一,更完整地体现中医整体观。  相似文献   

7.
“筋结”是经筋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其成因主要是外感邪气与经筋劳损相互作用,造成经筋气血瘀滞。“筋结”会影响气血运行,可导致经络失养、筋肉失荣、筋不养骨,从而引起一系列疾病。中医治疗“筋结”的关键在于“解结”,常用的“解结”方法包括针刺、艾灸、推拿、刺络放血、导引等。本文从“筋结”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筋结”的“解结”方法2个方面,对“筋结”和“解结”方法进行了探讨,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寻原发骨质疏松症患者痛点分布与经筋理论的相关性。方法:对60例原发骨质疏松症患者经筋病灶点出现的部位和频次进行统计,并进行初步临床应用观察。结果:60例原发骨质疏松患者的结筋病灶点,足太阳经筋占比最多76.60%,其中腰部最多,占44.86%,骶部次之,占20.55%;出现率最高的依次为腰大次、环跳次、秩边次。对这些患者运用复方当归制剂结筋病灶点注射治疗,与口服阿仑膦酸钠对比,两组治疗后VAS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临床疗效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探讨原发骨质疏松症痛点分布与经筋理论的相关性,对结筋病灶点分布规律进行总结及初步临床研究,为临床经筋辨证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苏玥  林星星  董宝强 《陕西中医》2023,(12):1775-1778
传统中医经络理论在呼吸系统相关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以“司运动”为主要作用的中医经筋对人体呼吸功能的影响具备较高的理论探讨价值。从经筋概念、呼吸是经筋结构整体观的体现、与呼吸运动相关的经筋、结筋病灶点是诊治关键4个方面进行探讨,阐明了在人体呼吸功能发生严重障碍的渐进过程中,相关的经筋会由于各种原因出现结筋病灶点,这些点既反映了疾病的初期变化,又是针刺等解结手法的治疗部位,具有诊断与治疗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运用肌骨超声(MSUS)技术观察膝骨关节炎(KOA)患者结筋病灶点的影像学特征。方法:纳入100例KOA患者与100名健康受试者。按足阳明、足少阳、足太阳、足三阴经筋顺序对KOA患者进行触诊,结合MSUS检查记录患者膝部结筋病灶点及其出现频次。选择出现频次最高的5个结筋病灶点及健康受试者相应部位筋结点作为观察部位,比较其在膝关节伸直位和屈曲位时韧带、肌腱软组织厚度。结果:KOA患者出现频次最高的5个结筋病灶点分别是髌内下、胫骨内髁、髌下、足三里次、鹤顶次,其膝关节伸直位及屈曲位时韧带、肌腱的厚度均较健康受试者相应部位筋结点增厚(P<0.05)。结论:KOA患者膝关节结筋病灶点呈现显著增厚的肌骨超声影像学特征。  相似文献   

11.
经筋辨治膝退行性变合并膝痛364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用经筋辨证论治治疗膝关节退行性变合并膝痛的疗效。方法:在经筋理论的指导下,应用《内经》“长圆针”,采用《内经》解结针法:1.分离结筋病灶点表层粘连;2.或分离结筋病灶点周围横络;3.或对骨膜下积血、积液进行近骨膜处“横络”切开减压处理。由此分离由经筋辨证所检出的结筋病灶点(横络),解除其对经脉的卡压,减少或消除因卡压后而引出的津液涩渗反应,从而解除膝关节痹痛,使绝大多部分关节痹痛病人取得明显疗效。将364例,532个膝关节退行性变患者用经筋辨证观点。循足三阴、三阳经筋查取结筋病灶点,用长圆针以解结法治疗。结果:治愈426个关节,占80.08%;有效82个关节,占15.41%;总有效率95.49%;无效24个关节,占4.51%。其中50例病人,66个关节随访一年,痊愈30个关节.占45.45%;有效21个关节,占31.81%;总稳定率为77.27%;反复如治疗前者15个关节,占22.72%。  相似文献   

12.
"动筋针法"是一种以精准取穴、特殊针法、带针运动为特点,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的新型针刺方法。该针法是指在针刺留针或行针过程中,患者在医生指导下,身体带针进行主动、被动或负荷运动。"动筋针法"以痛点、阿是穴、压痛点、激痛点和筋结病灶点等为治疗靶点,以松解皮下浅筋膜为主要针刺要点,以带针运动为治疗核心,以肌肉的屈伸、牵拉和抗阻运动为技术关键。此针法对软组织损伤所导致的各种疼痛,以及相关的内脏疾病等均有较好的疗效。"动筋针法"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对靶点的治疗,松解相关的筋膜链,再由筋膜链的传导作用恢复人体结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用经筋辨证论治治疗膝关节退行性变合并膝痛的疗效。方法 :在经筋理论的指导下 ,应用《内经》“长圆针” ,采用《内经》解结针法 :1.分离结筋病灶点表层粘连 ;2 .或分离结筋病灶点周围横络 ;3.或对骨膜下积血、积液进行近骨膜处“横络”切开减压处理。由此分离由经筋辨证所检出的结筋病灶点 (横络 ) ,解除其对经脉的卡压 ,减少或消除因卡压后而引出的津液涩渗反应 ,从而解除膝关节痹痛 ,使绝大多部分关节痹痛病人取得明显疗效。将 36 4例 ,5 32个膝关节退行性变患者用经筋辨证观点 ,循足三阴、三阳经筋查取结筋病灶点 ,用长圆针以解结法治疗。结果 :治愈 4 2 6个关节 ,占 80 .0 8% ;有效 82个关节 ,占 15 .4 1% ;总有效率 95 .4 9% ;无效 2 4个关节 ,占 4 .5 1%。其中 5 0例病人 ,6 6个关节随访一年 ,痊愈 30个关节 ,占 4 5 .4 5 % ;有效 2 1个关节 ,占 31.81% ;总稳定率为 77.2 7% ;反复如治疗前者 15个关节 ,占 2 2 .72 %。  相似文献   

14.
颈腰椎病的推拿治疗多以经络腧穴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生物力学,采用适当的手法对患处进行治疗。通过总结分析有关经筋的理论,并结合基于现代医学的扳机点理论,阐述经筋理论与颈腰椎病的密切关系,即颈腰椎病的病理表现为经筋功能失调,筋结病灶点或者扳机点的出现;采用理筋解结消除扳机点,可以缓解甚或治愈颈肩腰腿疼痛,进而指出经筋理论对推拿治疗颈腰椎病的临床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针刺结筋病灶点配合推拿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通过电脑随机法分为联合组和常规组各30例.常规针刺采用传统取穴,取双侧肾俞、大肠俞、委中及阿是穴以一次性针灸针针刺,得气后留针20 min;联合组先以推拿对腰部结筋病灶点进行放松,再以经筋针刺取腰部结筋病灶点,以一次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寻膝骨性关节炎(KOA)患者常见结筋病灶点在膝关节近端与远端的分布规律。方法:选择516例KOA患者的765个患膝,以经筋理论为指导,采用触诊法,结合经筋病灶点的解剖特点,统计经筋病灶点在膝关节近端与远端出现的部位和频次。结果:共触诊KOA患者近端经筋病灶点11 835次,远端经筋病灶点9455次。足阳明经筋、足太阳经筋、足少阳经筋及足三阴经筋4种证型的结筋病灶点分别占膝关节近端经筋病灶点总数的37.1%(4388/11 835)、34.9%(4127/11 835)、9.5%(1129/11 835)及18.5%(2191/11 835);占远端经筋病灶点总数的24.7%(2333/9455)、25.2%(2380/9455)、28.5%(2700/9455)及21.6%(2042/9455)。结论:KOA患者近端和远端经筋病灶点与膝关节解剖学结构及其生物力学特性密切相关,此经筋病灶点分布规律的研究为临床各种针灸疗法选择有效治疗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腰肌筋膜炎是引起明显腰痛的常见病症,临床治疗颇为棘手。近年来笔者采用恢刺激痛点为主治疗该症46例疗效满意,介绍如下。一般资料46例均为我科门诊病人,男26例,女20例;年龄21~70岁;病程3~10年。治疗方法1.取穴:取激痛点为主穴,配以大抒、肝俞、肾俞、气海俞、志室、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委中、阳陵泉穴。2.操作:患者取俯卧位,取患者腰背部最敏感筋结处(即激痛点),行古典刺法中之恢刺法待局部出现强烈的酸胀感或放射感时留针。另每次轮选3~5个配穴,行针刺泻法。每次留针15~30分钟,留针期间每隔5分钟运针正欢。出针…  相似文献   

18.
程永 《天津中医药》2012,29(6):552-555
[目的]探讨肩周炎的经筋病机实质与治疗方法。[方法]从《黄帝内经》原文及现代相关文献出发,分析经筋与肩关节的生理解剖联系、肩周炎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结果]生理上,肩关节与手六经之经筋和足少阳、足太阳经筋相联属;病理上,分为"瘀沫期"、"经筋拘急期"、"筋结病灶形成期",但三病理过程相互杂揉与绞结;治疗上,宜遵循"以痛为俞"、采用粗银质针温针治疗,是解除瘀、沫、筋结病灶的重要手段与方法,临床疗效显著。[结论]认真探讨中医生理、解剖学,有利于中医理论的深入理解及拓展临床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9.
王均玉 《陕西中医》2021,(3):356-359
基于古代及现代文献对经筋理论的论述,对股骨头坏死与经筋的关系进行探析。髋部足六经筋维持着髋关节的正常生理功能,当髋部经筋发生病变,会在髋周软组织出现结筋病灶点,导致病变部位出现疼痛和功能受限。结合现代医学及生物力学对股骨头坏死的认识,探析了基于经筋理论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机制和优势,认识到经筋理论指导下的股骨头坏死的治疗亦体现了中医学“整体观”和“筋骨并重”原则,对临床运用经筋理论指导治疗股骨头坏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肩胛肌筋膜炎又称肩胛肌筋膜疼痛综合征、肌痛症、肌疲劳综合征等,是指因慢性劳损、寒冷、潮湿而使肩胛部筋膜及肌肉组织发生水肿、渗出及纤维性变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病症,以明显的局限性痛点,且绕肩胛可触及硬结或束条为主要特征。肩胛部有手太阳、手阳明等经筋通过,其描述多为"绕肩胛",即肩胛部的经筋"结"、"聚"点多环绕肩胛骨,且慢性肌疲劳综合征具有筋性病因[1],这也是笔者以经筋为理论依据治疗肩胛肌筋膜炎的关键点。1经筋理论概述"经筋"是"十二经筋"的简称。"筋与脉并为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