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3 毫秒
1.
景岳新方,分列八阵,乃独出手眼,另辟蹊径之作,于方剂学颇多建树。惜其未自注制方之意,故虽方方有法,法出新意,但后之方剂书,或收采其方而不作解析(如《成方切用》),或概不录其方(如《医方集解》),或竟不究其方义而妄贬之(如《景岳新方砭》),故新方方义,大都迄未昌明,有鉴于此,现选解数则,以供同道之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1病因创伤,宫颈内口松弛,妊娠后期性交机械性刺激或引起胎膜炎;下生殖道感染;可由细菌、病毒、弓形虫或沙眼衣原体等引起;羊膜腔内压力升高(如多胎妊娠、羊水过多),胎儿先露部与骨盆入口未能很好的衔接(如头盆不称、胎位异常等),胎膜发育不良致菲薄脆弱等。  相似文献   

3.
<正> 先天性耳瘘管多被感染,瘘管周围充血肿胀,有的形成脓肿.脓肿自溃或切开后,有的由于瘘管内含有干酪样物或鳞屑等物不易排除,而往往形成创面和漏孔,长期不愈.有的则因反复感染,瘘管周围形成较多瘢痕,血循不良,炎症迟迟不能消退.我们局部应用白芨条和一效膏治疗21例(男7例,女14例.年龄4  相似文献   

4.
火针,始于《内经》,称之谓燔针或焠针,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清热解毒、升阳举陷和扶正祛邪等功效。近年来我院用来治疗疮疡、皮肤病和肛肠病等,收到了满意的效果。大量临床实践表明,对淋巴结结核、急性淋巴结炎、皮脂腺囊肿和小腿慢性溃疡等,效果尤佳。如王某,女,37岁,患腋下淋巴结核23年,经中西医多方调治未效,时发时止。右腋下可触及3×2×2厘米包块5个,光滑质软,推之可移,压痛轻微;其中1个有瘘管,溢出乳酪渗出物。经5次火针治疗,硬结消散,瘘管  相似文献   

5.
著名骨伤科专家胡黎生主任医师,以其验方珍珠生肌散治愈大量窦道及手术切口久不愈合患者,疗效可靠。多年来笔者师其法,验之临床均获良效。兹将胡老治疗本病经验整理成文以飨读者。溃疡脓血不止。谓之漏。疮之日久而生漏管者曰瘘,包括西医称之瘘管、窦道及手术切口久不愈合等疾患。本病之发生,总以气血不足为本,或因  相似文献   

6.
耳前瘘管感染中药换药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耳前瘘管为常见的先天性畸形 ,为第一鳃沟的遗迹 ,一般在夏季易继发感染 ,先天性耳前瘘管大多发生在耳轮脚或耳屏的前上方 ,可一侧或双侧发生 ,中医称本病为“耳漏”或“耳瘘” ,从瘘管结构而言 ,管中秽物积聚 ,蓄热而肉腐 ,如遇不洁物或感受风邪 ,则热甚肉腐加甚而形成脓肿 ,由于瘘管盲管的外口大多在上端 ,管底在下 ,常使袋形腔中积脓 ,形成《医门补药》所云之“兜脓” ,引流不畅 ,脓液无法排尽 ,故脓肿形成 ,难以愈合。我们根据长期临床实践 ,用五五丹、九一丹药线换药治疗 ,效果颇佳 ,1994年总结用此法治疗 30例 ,全部治愈 ,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 泛油,系指药材中含挥发油、脂肪、糖类等成分因受热或受潮而在其表面出现油状物质和返软、发粘、颜色变深,发出油败气等现象。是药材一种败坏现象,已改变了原来性质,影响应有的治疗效应。药材泛油概括起来有三种变异或败坏现象,具体为:动物类药材(如蛤蚧等),易支离破碎(躯体多残缺),色泽加深,且体表有油样物质般观感和触感,嗅之酸败(哈喇或(月毫)刺味)气味刺鼻且强烈;植物类含油脂成分多的药材(如柏子仁、桃仁等),出现内外色泽严重加深,油质渗透外表略见一“斑”,嗅之有油(月毫)气味(少或无油脂香味)植物类含粘液质(糖质或粘性)多的药材(如麦冬、大枣、党参、枸杞等)、质地回(变)软,外表发粘,内外色加深,断面可见“油状”层或  相似文献   

8.
肛瘘又称肛管直肠瘘 ,是肛管或直肠因病理原因形成的与肛门周围皮肤相通的一种异常管道。一般由内口、瘘管和外口三个部分组成。高位复杂性肛瘘有两个以上外口 ,瘘管有分支 ,其主管通过外括约肛深部以上 ,有一个或两个以上的内口。治疗以手术为主。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术后换药。因此 ,对于不同类型的手术伤口应辨证换药。1 换药方法1.1 开放式伤口 :瘘管创面开放 ,清洗彻底 ,利于引流。此类伤口如创面红润新鲜 ,分泌物少可先用灭滴灵或洗必泰冲洗 ,敷以珠黄散凡士林油纱覆盖。如创面呈灰暗色 ,分泌物多且呈脓性 ,应给予优苏尔或雷夫诺…  相似文献   

9.
血小板減少性紫癍病因骨髓生成血小板之能力減弱,或血液中含有某种毒素(中医称为热毒),則血小板減少,就很容易酿成皮下出血(如紫癍),和鼻腔、口腔(如齿衄)、以及胃肠道、泌尿道等处出血,治疗頗为棘手。现用中医辨証論  相似文献   

10.
卜晓华 《四川中医》2000,18(7):45-45
狭长瘘管、窦道的处理,是外科医师实际工作中深感棘手的问题。本文介绍6例手术后切口感染形成的瘘管、窦道中医中药治疗情况。1 临床资料6例病人,男2例,女4例;最小14岁,年龄最大45岁;分别因阑尾炎(3例)、胆囊炎(2例)、右侧肾囊肿(1例)而手术。术后伤口形成的瘘管、窦道最短3cm,最长10cm。其中2例病人用本法治疗前反复清创换药时间超过50天。2 治疗方法药线的制作:(1)用纸的选择:应选用质软坚韧性强的棉纸如河南棉纸,或用擦照像机的镜头棉纸。(2)制作:按纸纹长轴,剪成15~25cm宽、10~20cm长的纸条,将九一丹粉(为市场销售的丹粉),…  相似文献   

11.
<正>肛管或直肠因病理原因形成的与肛门周围皮肤相同的一种异常管道,称为肛管直肠瘘,简称肛瘘,中医亦称痔瘘或肛漏。其一般由原发性内口、瘘管、继发性外口组成,特征为瘘管内口多位于肛窦内,管道穿过肛门直肠周围组织,外口位于肛周皮肤,经常有脓性分泌物由外口流出,反复发作,经久不愈[1]。尤其是有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  相似文献   

12.
暑去秋令之际,气温由热转凉,暑热之气虽去,而湿浊之邪扰存。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脾常不足,此时一旦感受外邪,或贪凉饮冷,或乳食不节,均可导致脾胃升降失调,清浊不分,水谷并走大肠而为泄泻。笔者临床上以升阳除湿汤加减治之,升、燥、渗、利,结合兼证,佐以清、涩等。如:气虚加党参(甚者加红参或白晒参);寒象明显加干姜、附  相似文献   

13.
枫柳树皮膏治疗附骨疽35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附骨疽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由附骨痈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而转变为慢性期,常有一个或多个瘘管,时愈时发,经久不愈,反复排出脓液或形成死骨,瘘管周围皮肤色素沉着及瘢痕组织。如果引流不畅,局部肿胀、疼痛加剧,出现发热和全身不适等症状,日久可并发病理骨折、肢体畸形、关节强直、癌变等症。临床治疗方法较多,但效果不佳,我们1988年7月~1998年7月应用自制枫柳树皮膏外贴治疗附骨疽350例,其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350例,男232例,女118例;年龄最小者8岁,最大者86岁,平均472岁;病程长者32浕,短者2个月;上肢124例,下肢226例;临…  相似文献   

14.
药物性皮炎的治疗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物性皮炎又称药疹,是由药物通过口服、注射等给药途径而引起的皮肤粘膜的炎性反应。我国早在隋·《巢氏病源》一书已有类似本病的记载。如风毒肿候:“其先赤痛飙(注:暴风)热,肿上生瘭浆(注:水疱渗出),如火灼是也。”因其来势暴速如风暴之突然而起,或外受风毒而肿得名,后世简称风毒。因本病常见于面部,故又有面游风毒之称。明·王肯堂《疡医证治准绳》记载:“面游风毒,此积热在内,或多  相似文献   

15.
复杂性肛瘘,是由于肛门周围脓肿(其脓肿包括中医的肛门痈、脏毒,悬痈等),经过切开或自溃后,长期不愈,逐渐蔓延所致。现将所治疗的116例分析如下:资料分析男性102例,女性14例,男女比为7∶1强。幼儿与老年人少见。年令最小12岁,最大68岁;以20-40岁为最多,占56.8%。病期最短25天,最长24年;10年以内103例,占88.8%。瘘管位置:一般在肛门3和9点之间(截石位),虚划一横线。在116例中,瘘管外口位置在横线前方的25例;在后方的85例;在12  相似文献   

16.
詹正明 《山西中医》2004,20(5):38-38
桂枝茯苓丸出自《金匮要略·妇人篇》,由桂枝、茯苓、芍药、丹皮、桃仁组成 ,具有活血化瘀、缓消症块之功 ,治疗妇人宿有症瘕、妊娠后又见漏血不止者。今多用于治疗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抵当丸出自《伤寒论·太阳篇》,由水蛭、虻虫、桃仁、大黄组成 ,具有破血逐瘀之功 ,用治太阳腑证蓄血病证较缓者 ,如少腹急结、或硬满、或疼痛、如狂或发狂、或健忘等症。笔者根据两方所治病位同处于下焦生殖系部位 ,临床将二方合制为胶囊用于治疗血瘀所致的若干男科疾病 ,如阳痿、不射精、精液不液化等 ,结合具体脉症进行辨证治疗 ,疗效满意 ,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肛瘘患者的中医证型和超声图像特征,为肛瘘的中医辨证证分型提供影像学的客观依据。方法:收集163例肛瘘患者的基线资料,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影响肛瘘证型的相关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既往史等一般资料),计算体重指数(BMI),进行中医证候采集并辨证分为2型(即湿热下注型、正虚邪恋型)。同时进行超声检查,获得瘘管形态学参数和血供情况。结果:湿热下注型肛瘘患者男性构成比明显多于正虚邪恋型,有脓肿史者明显多于正虚邪恋型组(P0.05),平均BMI明显高于正虚邪恋型患者(P0.01),瘘管血流丰富者明显多于正虚邪恋型患者(P0.01),瘘管最大血流流速明显快于正虚邪恋型肛瘘患者(P0.01)。正虚邪恋型肛瘘患者病程明显比湿热下注型患者长(P0.05)。影响两种证型转归的因素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是:病程、BMI、瘘管血流分级和性别。结论:肛瘘的中医证型特点与相应超声图像特征有一定的相关规律性,肛瘘的相应超声图像临床可作为辨证分型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脱疽治验     
“脱疽”一病,《灵枢·痈疽》已有记载谓:“发于足指(趾)名曰脱痈(疽),其状色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脱疽之病较为凶险,如贻误病机或治不得法,多以截肢为其归宿。本人曾治愈一危重之“脱疽”患者,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乌鹿正阳丹:何首乌六两(黑豆拌蒸晒),怀山药四两(炒),为末,用真鹿胶糊丸。疟后1体虚,或腹中作泻,或往来寒热,皆由阳气之弱,须用此丸治之。1本方虽仅用三药组合,而对肺、脾、肝、肾之阳都已顾及。故不仅限于疟后阳衰,即其他疾病所致的阳气虚弱者,亦可适用记乌鹿正阳丹方  相似文献   

20.
荨麻疹在中医文献中称为“瘾疹”、“瘤”等。本病多由感受风寒或风热之邪所致,另与体内蕴热、气血虚弱有关。笔者在实践中发现,若按常法治疗(如祛风、活血、凉血、益气养血等),往往效果不佳,改用调理脾胃法则疗效显著。由于脾胃不和、脾胃虚弱,而导致本病的机理,主要有两点:一、脾合肌肉,运化水湿,泌别水谷之清浊。如脾的功能受损则水湿内停,湿浊之邪泛溢肌肤,故生瘾疹。二、肺主皮毛,职司卫外,而脾土为肺金之母,有滋养、扶持肺脏的功能。脾胃虚弱则母病及子,导致肺气亦虚,卫外不固,故稍遇风邪,即发瘾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