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了解直接前方入路(DAA)手术支架应用于骨质疏松股骨颈骨折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安全性,探讨DAA手术支架辅助下直接前方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在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22例(22髋)65岁以上的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应用DAA手术支架辅助下行直接前方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例患者术中透视均未发现假体周围骨折线,无1例发生假体周围骨折。手术时间64~73 min,平均68.5 min.术中失血量平均为254 mL,术后引流量平均为86 mL;术后住院时间平均为9 d;术后首次下地时间平均为16 h;前倾角平均为21.9°,外展角平均为43.2°;所有患者假体柄无内外翻成角。术后6~18个月(平均12.3个月)随访期间复查X线片未发现假体周围骨折,末次随访患者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为86~94分。结论:DAA手术支架应用于骨质疏松股骨颈骨折患者的直接前方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安全可靠,方便手术操作,可降低医源性损伤,首次下地时间提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更快地恢复。DAA手术支架辅助下行直接前方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4年8月至2015年6月,采用DAA行微创THA33例,男18例、女15例。年龄37~86岁,中位数64岁。身体质量指数17.3~29.4 kg·m-2,中位数23.6 kg·m-2。股骨头坏死14例,其中激素性8例、酒精性5例、特发性1例;股骨颈骨折11例,GardenⅢ型7例、Ⅳ型4例;髋关节发育不良3例,CroweⅠ型1例、Ⅱ型2例;髋关节骨关节炎5例。股骨头坏死、髋关节发育不良及骨关节炎患者的病程为1~5年,中位数2.4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4~10 d,中位数6 d。术后随访观察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切口长度(7.24±0.61)cm,手术时间(67.39±10.71)min,术中出血量(255.30±20.22)mL。术后2 d,红细胞沉降率(55.33±7.23)mm·h-1,C反应蛋白(36.51±3.66)mg·L-1。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22.18±14.53)g·L-1。住院时间(9.22±1.01)d。末次随访时臼杯前倾角20.15°±5.32°、外展角38.21°±4.28°。均未出现切口感染、假体周围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髋关节脱位。1例股外侧皮神经损伤,表现为患侧大腿外侧皮肤感觉减退,术后6个月恢复;2例阔筋膜张肌损伤,不影响功能锻炼,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参照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本组优23例、良9例、可1例。结论:DAA微创THA,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组织损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可有效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改良Hardinge入路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采用改良Hardinge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60例,男29例、女31例;年龄56~78岁,中位数64岁;股骨头坏死22例,股骨颈骨折24例,髋关节骨关节炎10例,发育性髋脱位4例。左侧23例,右侧31例,双侧6例。记录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术后第7天在髋关节X线片上测量髋臼假体前倾角和外展角,分别于术前和术后6个月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髋关节功能,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手术时间(108.75±24.76)min,术中出血量(235.65±25.60)m L。术后第7天,髋臼假体前倾角(15.73±6.22)°、外展角(41.12±7.04)°。6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中位数14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前(40.12±3.78)分,术后6个月(87.23±4.89)分。均无感染、局部血肿及关节脱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改良Hardinge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创伤小,假体可植入安全位置,有利于髋关节功能恢复,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自设计臼杯倾角测量器来辅助提高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髋臼臼杯置入角度(外展角和前倾角)的精准度。方法:选择2021年9月至2023年5月30例因髋关节疾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按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术中采用臼杯倾角测量器来测量髋臼臼杯所置入的外展角和前倾角,15例)和传统组(传统全髋关节置换术组,15例),两组术前规划其髋臼臼杯置入的外展角为40°、前倾角为20°,术后X线片测量两组臼杯假体的外展角和前倾角与术前规划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术后髋臼臼杯外展角和前倾角与术前所规划角度之间的误差明显小于传统组,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采用臼杯倾角测量器对髋臼臼杯置入的外展角和前倾角进行测量与校正,能提高髋臼臼杯置入角度(外展角和前倾角)的精准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4年8月至2015年9月,采用微创DAA行THA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37~74岁,中位数56岁。左髋16例,右髋14例。股骨头坏死12例,其中激素性7例、酒精性4例、缺血性1例;股骨颈骨折10例,其中GardenⅢ型7例、Ⅳ型3例;髋关节发育不良3例,其中CroweⅠ型1例、Ⅱ型2例;髋关节骨关节炎5例。所有患者均初次采用THA治疗。股骨头坏死、髋关节发育不良及骨关节炎患者的病程为1~5年,中位数2.6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4~10 d,中位数6 d。随访观察近期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等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1.5 h,中位数1.2 h。术中出血量240~550 m L,中位数320 m L。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15个月,中位数7个月。切口均甲级愈合。均未出现切口感染、假体周围骨折、假体松动下沉、双下肢不等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髋关节脱位。1例股外侧皮神经损伤,表现为患侧大腿外侧皮肤感觉减退,术后5~6个月逐渐恢复;2例阔筋膜张肌损伤,不影响功能锻炼,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按照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本组优21例、良8例、可1例。结论:采用微创DAA行THA,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组织损伤小、近期疗效好、并发症少等优点,有助于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采用术前病情评估、心理护理、基础护理、疼痛护理,术后一般护理、疼痛护理、康复锻炼,规范护理接受DAA微创THA的患者38例,男24例、女14例。年龄37~86岁,中位数64岁。左髋22例,右髋16例。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7.3~29.4 kg·m~(-2),中位数23.6 kg·m~(-2)。股骨头坏死16例,其中激素性9例、酒精性6例、缺血性1例;股骨颈骨折10例,GardenⅢ型6例、Ⅳ型4例;髋关节发育不良4例,CroweⅠ型2例、Ⅱ型2例;髋关节骨关节炎8例。随访观察髋关节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6个月,中位数3个月。均未出现切口感染、假体脱位、压疮、泌尿系统感染及肺栓塞。1例发生大腿外侧皮肤感觉减退,术后5个月恢复;1例发生肌间静脉血栓,经抗凝溶栓治疗后痊愈。末次随访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为(90.76±3.759)分。结论:对接受DAA微创THA的患者进行系统的围手术期护理,可有效减少并发症,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采用3D打印金属垫块在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中修复髋臼骨缺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采用THA治疗髋关节病变合并髋臼骨缺损患者18例,术中均采用3D打印金属垫块修复髋臼骨缺损。男7例,女11例。年龄61~79岁,中位数68岁。股骨头坏死3例,髋关节发育不良9例,骨关节炎6例。均为单侧髋关节病变,左侧10例、右侧8例。病程1~7年,中位数4年。记录患者术前、术后2周的髋关节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以及术前、术后1年Harris髋关节评分。随访观察切口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年,中位数1.5年。髋关节疼痛VAS评分,术前(6.58±1.12)分,术后2周(3.63±0.95)分。Harris髋关节评分,术前(52.95±7.15)分,术后1年(82.37±4.52)分。1例术后切口渗液,静脉补充白蛋白并加强换药后切口愈合;其余切口均甲级愈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假体周围组织感染及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结论:采用3D打印垫块在THA中修复髋臼骨缺损,短期效果良好,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直接前侧入路(DAA)小切口病灶清除打压植骨治疗股骨头坏死(ONFH)的疗效。方法:2017年5月至2021年5月,采用直接前侧入路小切口病灶清除打压植骨治疗股骨头坏死患者50例(60髋),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为21~60岁,平均年龄为(41.76±8.62)岁;病程为3~25个月,平均为(12.6±9.5)个月;均诊断为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按病因分型:酒精型32例,激素型18例。按照国际骨循环研究协会(ARCO)股骨头坏死分期Ⅱ期40髋、Ⅲa期10髋。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切口感染、取骨区疼痛不适、人工骨排异反应、股外侧皮神经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等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时间为2~4年,平均为(2.8±1.6)年。术后复查X线片显示植骨区均骨性融合,融合时间为为6~18个月。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为(90.64±3.90)分,与术前(69.88±4.24)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56,P<0.001)。优31髋,良14髋,可4髋,差1髋,优良率为90.0%。结论:直接前侧入路小切口经股骨头颈结合部开窗病灶清除打压植骨术治疗ARCO...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支架辅助下直接前方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与传统后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hip,DDH)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DDH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采用支架辅助下DAA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25例(DAA组),采用传统后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25例(传统后侧入路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39~77岁,中位数58岁。CroweⅠ型27例,CroweⅡ型23例。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首次下地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时2组患者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DAA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首次下地时间均短于传统后侧入路组[(8. 54±1. 41) cm,(13. 24±2. 45) cm,t=-8. 298,P=0. 000;(7. 31±1. 22) d,(14. 83±3. 42) d,t=-10. 364,P=0. 000;(12. 14±3. 52) h,(25. 43±5. 77) h,t=-9. 832,P=0. 000],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均小于传统后侧入路组[(242. 17±32. 64) m L,(361. 38±53. 28) m L,t=-9. 542,P=0. 000;(80. 43±5. 87) m L,(102. 52±8. 50) m L,t=-10. 699,P=0. 000]; 2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9. 30±4. 45) min,(68. 41±5. 65) min,t=0. 623,P=0. 541]。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时间因素和分组因素存在交互效应(F=4. 164,P=0. 007); 2组患者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总体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分组效应(F=9. 327,P=0. 048);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之间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F=31. 356,P=0. 000); 2组患者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随时间均呈升高趋势,但2组的升高趋势不完全一致[(41. 41±2. 43)分,(70. 59±2. 60)分,(78. 23±3. 37)分,(87. 16±4. 18)分,(92. 52±4. 76)分,(93. 14±3. 86)分,(93. 21±4. 71)分,F=17. 631,P=0. 000;(40. 73±2. 96)分,(62. 87±4. 28)分,(71. 59±2. 20)分,(82. 87±6. 33)分,(91. 04±3. 42)分,(92. 47±4. 64)分,(93. 17±3. 69)分,F=28. 382,P=0. 000];术前和术后6个月、1年、2年,2组患者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 888,P=0. 379; t=1. 263,P=0. 213; t=0. 555,P=0. 581; t=0. 033,P=0. 973);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DAA组患者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传统后侧入路组(t=7. 708,P=0. 000; t=8. 249,P=0. 000; t=2. 828,P=0. 007)。2组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与传统后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相比,采用支架辅助下DAA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DDH,创少小,住院时间短,能使患者尽早下床锻炼,早期髋关节功能恢复快,可作为临床治疗DDH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但二者在手术时间和远期髋关节功能恢复方面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直接前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采用直接前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股骨头坏死患者36例,男24例、女12例。年龄55~79岁,中位数65岁。按股骨头坏死的ARCO分期,Ⅲ期3例、Ⅳ期33例。排除合并陈旧性髋臼骨折、异位骨化、骨盆畸形和后髋臼缺损者。术后随访观察髋关节疼痛改善、并发症发生及髋关节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手术时间(70.50±10.50)min,术中出血量(510.00±159.30)m L,下床时间(2.50±1.28)d,住院时间(12.10±4.50)d。本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中位数8个月。髋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由术前(8.04±1.51)分降至术后6个月(0.65±0.23)分。术后6个月,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疗效,优27例、良6例、可3例。均未出现肢体短缩、畸形、感染、肺栓塞、假体松动、假体下沉、下肢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均恢复独立行走和生活自理能力。结论:采用直接前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股骨头坏死,创伤小,能够消除或缓解髋关节疼痛,有利于患肢功能的恢复,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晚期股骨头坏死患者应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实际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06月-2015年01月阳春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晚期股骨头坏死患者100例,均应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实验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行常规手术入路,实验组行改良后外侧入路,比较两组手术效果。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为(65.23±10.32)min,切口长度为(9.22±1.23)cm,失血量为(275.62±41.21)m L,功能锻炼开始时间为(2.63±1.23)d,术后Harris评分为(90.23±3.21)分,并发症发生率为6.0%,以上数据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晚期股骨头坏死患者应用改良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可行性和手术效果.方法:对我院2009年2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82例(109髋)ARCOⅥ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进行小切口外侧入路全髋置换术,术后随访观察疗效及并发症,以Harris标准评定髋关节功能及手术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术后Harris评分结果明显优于术前(P〈0.05).另外,患者术后未发生肢体短缩、畸形、感染、肺栓塞、下肢神经损伤、假体松动、假体下沉及脱位等并发症,均能独立行走,自理生活.结论:小切口外侧入路全髋置换术能够治疗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卒中和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患者瘫痪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操作要点。方法:2013年3月至2016年6月对9例脑卒中或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患者进行了瘫痪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7例为股骨颈骨折(GardenⅢ型或Ⅳ型),其中1例为脊髓灰质炎后遗症、6例为脑卒中后遗症,骨折前髋关节外展肌肌力均下降,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患者骨盆发育畸形。2例为继发性髋骨关节炎,均为脊髓灰质炎后遗症,骨盆发育畸形,站立时向瘫痪侧倾斜,髋关节外展肌肌力下降。均选用生物型假体,髋臼假体外展角采用术前设计角度、前倾角采用正常角度,股骨假体前倾角选择正常角度。通过采用加长颈股骨假体来调整髋关节外展肌力臂,必要时通过阔筋膜张肌移位来加强髋关节外展力,注意避免患侧肢体延长过度。假体安装完成后,缝合后关节囊并重建短外旋肌结构。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60~150 min,中位数101 min;术中出血200~600 mL,中位数300 mL。7例患者选用加长颈股骨假体,2例行阔筋膜张肌移位,4例行内收肌部分离断。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中位数17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感染、假体松动或脱位、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2例继发性髋骨关节炎患者,术前、术后6周、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髋关节Harris评分分别为(63.6±10.1)分、(80.3±7.3)分、(89.0±4.6)分、(92.3±3.5)分;7例股骨颈骨折患者,受伤前、术后6周、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分别为(55.56±10.07)分、(32.3±9.11)分、(48.33±5.32)分、(53.88±2.76)分。3例脊髓灰质炎后遗症骨盆畸形患者术后6周髋臼假体冠状面外展角为31.70°±7.64°,其余6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术后6周髋臼假体冠状面外展角为35.00°±1.32°。2例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继发髋骨关节炎患者术后即刻Thomas征阴性,腰部不适分别持续12 d和22 d,6周后穿矫形鞋行走时Trendelenburg步态明显改善。术后半年,7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中,6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步态均无改善,1例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患者的Trendelenburg步态明显改善。结论:对脑卒中和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患者瘫痪侧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时,通过合理安放髋臼假体,恢复髋关节外展肌功能及软组织平衡,可以获得一个早期功能良好的髋关节。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3D打印技术在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后髋臼侧骨缺损翻修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5年12月至2018年11月,对13例THA术后髋臼侧骨缺损患者进行翻修手术治疗,翻修术中所用髋臼杯及垫块均采用3D打印技术制作。男6例,女7例。年龄31~68岁,中位数51岁。左髋8例,右髋5例。THA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12例、假体深部感染(假体旷置后感染控制)1例。6例臀中肌肌力Ⅲ级,其余下肢肌力均正常。髋臼侧骨缺损按照Paprosky分型标准,ⅡC型3例、ⅢA型5例、ⅢB型5例。初次置换术后出现疼痛症状至本次翻修手术时间3~5年,中位数4年。测定患者的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WOMAC)骨关节炎指数量表评分、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测量双下肢长度,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30.0±15.4)min,术中出血量(680.0±30.5)mL。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年,中位数2.5年。WOMAC骨关节炎指数量表评分,术前(12.44±3.07)分、术后3个月(6.58±2.35)分、术后6个月(4.97±2.48)分、末次随访时(1.08±0.41)分。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前(51.89±7.03)分、术后3个月(67.21±7.26)分、术后6个月(74.65±7.94)分、末次随访时(87.99±7.31)分。双下肢长度,术前相差(4.85±1.96)cm,术后相差(1.23±0.87)cm。2例术中探查发现臀中肌缺损,术后遗留臀中肌步态;2例术后出现切口渗液,加强换药后切口愈合。至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深部感染及假体松动。结论:采用3D打印技术对THA术后髋臼侧骨缺损患者进行翻修手术治疗,短期效果良好,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股骨头颈开窗病灶清除打压植骨治疗早中期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43例行打压植骨治疗的早中期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法,分别对患者髋关节术前与术后功能进行评分。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治疗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5.1%,无一例发生刀口感染、出血、皮神经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等手术并发症,住院时间(23.4±5.2)d。依据ARCO分期,各期手术治疗后随访Harris评分明显高于手术前(P<0.01)。结论经股骨头颈开窗病灶清除打压植骨治疗早中期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漆继聪  喻丹 《中医正骨》2018,(1):62-63,66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联合左归丸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的预防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采用唑来膦酸联合左归丸对27例接受单侧THA治疗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术后干预。男11例,女16例;左侧13例,右侧14例;年龄(66.28±4.36)岁。术后第5天,唑来膦酸注射液静脉滴注1次;术后1周开始采用左归丸加减水煎口服,每日早晚各1次,30 d为1个疗程,共服6个疗程。用药期间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监测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及肝、肾功能,并观察记录患者有无发热、肌肉酸痛等流感样不良反应。分别于术后半年、术后1年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患侧髋关节骨密度,对股骨假体周围骨密度进行定量分析。观察有无假体松动发生。并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依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患髋功能。结果:27例患者顺利完成治疗,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年。股骨假体周围骨密度T值,术后半年(0.65±0.03),术后1年(0.76±0.05)。均无假体松动发生。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前(15.2±3.4)分,术后3个月(75.6±6.2)分,术后1年(92.5±8.8)分。用药期间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及肝、肾功能均未见异常。注射唑来膦酸注射液后出现发热、肌肉酸痛等不良反应3例,经补液及对症处理后症状好转。结论:股骨颈骨折THA术后联合应用唑来膦酸和左归丸,可减少股骨假体周围骨量的丢失,预防假体松动,有利于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骨折并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和创伤性关节炎中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方法:2014年10月至2016年1月,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骨折并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和创伤性关节炎患者12例,男10例、女2例;年龄29~53岁,中位数48.5岁;左侧8例,右侧4例。Judet-Letournel髋臼骨折分型,后柱骨折1例、后壁骨折3例、后柱合并后壁骨折5例、横形骨折1例、双柱骨折2例。合并髋关节后脱位4例、中心型脱位2例。髋臼骨缺损Paprosky分型,Ⅱ型9例、Ⅲ型3例。接受过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10例。并发肢体不等长5例,患肢短缩1~4 cm。并发创伤性关节炎9例、股骨头坏死1例、股骨头坏死合并创伤性关节炎2例。术中观察髋臼骨缺损分型、原内植物位置与3D模型的一致情况,记录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随访观察髋关节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12例,术中所见髋臼骨缺损分型、原内植物位置与3D模型完全一致,手术时间(162±11)min,失血量(550.0±26.5)m L。1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24个月,中位数16.5个月。末次随访时X线片与术后即刻X线片对比,髋臼假体位置无改变,髋臼外展角45.5°±6.3°、前倾角18.0°±4.8°。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评价患髋功能,术前(35.6±5.6)分,末次随访时(84.6±6.5)分。术后并发髋臼周围异位骨化2例,均为BrookerⅠ级,未行特殊处理。均无感染、关节脱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假体松动及骨溶解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骨折并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和创伤性关节炎,可对损伤进行准确评估,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和髋关节功能恢复,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人工髋关节翻修术中应用金属垫块修复PaproskyⅢ型髋臼骨缺损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11月,采用人工髋关节翻修术治疗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后假体无菌性松动患者34例,术中均采用金属垫块修复髋臼骨缺损。男21例,女13例。年龄53~84岁,中位数68.5岁。左侧19例,右侧15例。髋臼骨缺损根据Paprosky分型,ⅢA型28例、ⅢB型6例。初次THA距本次翻修手术时间6~16年,中位数8年。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评价临床疗效。测量术前与术后1年髋臼中心的垂直距离与水平距离。观察治疗及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4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41.88±9.14)min,术中出血量(571.88±60.91)mL。单纯髋臼翻修12例,全髋关节翻修22例。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5个月,中位数26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术前(46.55±10.28)分、术后3个月(65.71±11.25)分、术后6个月(76.04±9.35)分、术后1年(84.19±6.81)分。髋关节疼痛VAS评分,术前(4.11±1.04)分、术后3个月(1.05±0.21)分、术后6个月(0.94±0.17)分、术后1年(1.02±0.24)分。髋臼中心垂直距离,患侧术前(33.68±4.19)mm、术后1年(23.31±2.17)mm,健侧(15.31±2.24)mm,患侧术后1年较健侧上移(8.27±2.65)mm;髋臼中心水平距离,患侧术前(26.47±3.92)mm、术后1年(33.01±3.15)mm,健侧(33.46±1.97)mm。末次随访时,金属垫块与骨面紧密接触,骨长入良好;均未发生金属垫块移位、螺钉断裂、骨溶解、感染及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结论:人工髋关节翻修术中采用金属垫块修复PaproskyⅢ型髋臼骨缺损,能够恢复髋关节解剖结构,改善髋关节功能,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性分析中药联合经髋关节外科脱位入路打压植骨支撑术治疗中青年ARCOⅢ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青年ARCOⅢ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共22例22髋,创伤性坏死2例,酒精性坏死16例,激素性坏死4例,所有患者均采用仙灵骨葆胶囊和磷酸川芎嗪片口服联合经髋关节外科脱位入路打压植骨支撑术治疗;以Harris评分评价关节功能,以股骨头塌陷超过4mm为终点事件,以股骨头生存率作为疗效评价指标。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感染和血栓,1例患者术后出现腓总神经损伤症状,经治疗术后10个月踝关节背伸肌力恢复至3级;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1.8个月),Harris评分从术前平均(70.3±4.6)分提高到末次随访平均(91.0±6.3)分;末次随访时股骨头生存率为95.5%.结论:中药联合经髋关节外科脱位入路打压植骨支撑术治疗中青年ARCOⅢ期股骨头坏死短期临床疗效确切,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0.
摘 要目的:评价与分析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THA)患者采用前方入路(DAA)与后方入路(PA)术式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 2018 年 6 月至 2019 年 6 月诊断为股骨缺血性疾病、髋关节发育不良及髋部骨性关节炎的 患者共 60 例,随机分配 30 例患者为 DAA 组。另外的 30 例患者为 PA 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 流量、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HHS)、西安大略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及术后满意度。 结果:对 60 例 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平均为 6 个月。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 PA 组比较,DAA 组术中出血量、 术后引流量少,术后 6 个月 HHS 评分、WOMAC 评分更有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THA 患者 采用 DAA 术式的早期疗效令人较为满意,而且具有髋部组织损伤少、出血量少、恢复时间短、回归日常活动时间提前等优 势,患者术后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