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李利荣 《北京中医》2007,26(3):150-152
朱建贵主任医师临证辨治感冒,谨遵“必先岁气”、“发表不远热”、“老人勿忘扶正”的原则。认为治疗感冒,应四时有别,不可只是简单地分为风热、风寒,必须考虑时令邪气之不同,才能做到“审察病机,无失气宜”,即所谓“必先岁气”;治疗发热不可一味辛凉,甚或苦寒,许多发热往往是伤于寒而传为热,本寒而标热,故寒从外入者仍应从外出,即所谓“发表不远热”;老人感冒往往是本虚标实,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以治疗时,应十分重视其气血阴阳虚损状况,“扶正以达邪”,即所谓“老人勿忘扶正”也。  相似文献   

2.
疾病的过程,从正邪关系来讲,是人体的正气与致病邪气双方相互斗争的过程。疾病的发展和转归,取决于双方力量的对比。正盛邪退,病情好转,邪盛正衰,病情逐渐恶化,在具体运用中要区别扶正与祛邪的主次,或以扶正为主,或以祛邪为主,或是先扶正而后祛邪,或先祛邪而后扶正,最终要达到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的原则。外感病由天时之不正,实则亦由正气之先虚,不能固御其邪,感冒一病,是一个正邪相争的发病过程,正盛则邪退,正气不足则邪气乘虚而入,正气足则六淫之邪就不能侵入人体,尤房屋之墙壁坚固,盗贼亦何由而入,其邪能侵入人体内者,皆由身体怯弱,而…  相似文献   

3.
<正>(续上期)2“正邪博弈”是《伤寒论》辨治外感病证及疫病的核心理念《伤寒论》辨识和诊疗疫病及外感病证的基本理念和法则可以概括为两点:“正邪博弈”是其辨识病证的核心理念;“病证辨治,以辨证论治为主”是其辨治疾病的基本模式和方法。疫病的发生和发展是人体正气与病邪博弈的过程。一般而言,当人体虚弱,即自身正气不足时,则淫邪疫毒易乘虚入侵人体而致病,即如《素问·评热病论》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百病始生》所谓“两虚相得,乃客其形”(所谓“两虚”,一指正气虚,二指乘虚而入的外邪,即《内经》所谓之“虚邪贼风”)。  相似文献   

4.
李利荣 《北京中医药》2007,26(3):150-152
朱建贵主任医师临证辨治感冒,谨遵"必先岁气"、"发表不远热"、"老人勿忘扶正"的原则.认为治疗感冒,应四时有别,不可只是简单地分为风热、风寒,必须考虑时令邪气之不同,才能做到"审察病机,无失气宜",即所谓" 必先岁气";治疗发热不可一味辛凉,甚或苦寒,许多发热往往是伤于寒而传为热,本寒而标热,故寒从外入者仍应从外出,即所谓"发表不远热";老人感冒往往是本虚标实,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以治疗时,应十分重视其气血阴阳虚损状况,"扶正以达邪",即所谓"老人勿忘扶正"也.  相似文献   

5.
石卫东 《光明中医》2011,26(3):421-423
人之有病,是正邪斗争的结果,“正邪相搏”即是此意。如果正气旺盛,虽有邪气侵入,可以不发病。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祖国医学的治病特点,就是调整正虚邪实,扶正祛邪,使未病者不发病,使已病者得以愈。  相似文献   

6.
“主客交”理论首见于温病学家吴又可的《温疫论》,后世医家对此理论做了补充,认为“主”为正,“客”为邪,人体正气亏虚,外邪侵袭,正邪相争,胶固于血脉,日久而成痼疾。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机责之素体亏虚,外邪入侵,正邪交争于血脉,致脉络凝瘀,变生诸症,与“主客交”理论相合。基于此理论,临证可运用扶正达邪、分解主客及搜剔顽邪、通络化瘀的治法治疗SLE,验之临床,取效明显。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7.
强睿 《国医论坛》2019,34(4):68-70
目的:总结大肠癌的中医研究与治疗进展。方法:查阅近年文献并进行整理归类。结果:大肠癌由"正虚邪踞"所致,病因有内因和外因之分,正虚以脾胃虚为主,痰、湿、热、毒、瘀、寒为致病邪气。证型多为五脏虚兼夹实邪,正邪盛衰随肠癌趋向而变化。结论:临证治疗本病需把握好"扶正"与"祛邪"的辨证关系,根据正邪的偏盛、偏衰,决定扶正、祛邪治法的主次和先后,正邪的变化决定大肠癌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张义 《河南中医》2006,26(10):1-2
张仲景辨治正气不足之证,既遵循“虚而补之”的一般原则,又不拘于治虚用补,视病情需要大胆运用祛邪法,即“虚而行之”,并根据具体病证,或者径攻其邪,或者先扶正后祛邪,或者祛邪扶正并用,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思想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9.
以正邪理论指导辨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ALT升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邪相争存在于慢性乙型肝炎的全过程 ,ALT升高则是正邪相争的结果 ,正邪相争越激烈 ,ALT越高 ,正邪相争趋于缓和 ,ALT则有所下降 ,正邪消长转化则ALT波动起伏。遵循中医正邪理论 ,准确辨证论治 ,可有效地治疗慢性乙型肝炎ALT升高。慢性迁延型肝炎 (CPH)的病机可概括为“正虚邪恋” ,正虚 ,主要指脾肾气虚 ,清阳不升 ;邪恋 ,主要指湿热疫毒久稽不除。由于正邪相争趋于缓和 ,呈相持状态 ,故ALT长期轻、中度升高。此时若不助正气使之与邪激烈交争 ,则正邪相持局面难以终止。治宜以健脾益肾为主 ,佐以助阳、升阳、通阳和…  相似文献   

10.
13 病方进展 不治太甚 【原文】病方进,则不治其太甚,固守元气,所以老其师。 【译文】病势正在进展.就不宜在病邪猖獗时攻治,应坚守正气,这好比使敌军疲惫的方法。 【今释】中医认为,疾病过程,从正邪关系来说是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的过程。疾病的产生、发展及转归取决于正邪斗争的消长,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即元气,指机体的抗病能力;邪气指致病因素。扶正使正气加强,有助于抗御和祛除病邪;祛邪能够排除病邪的侵害和干扰,使邪去正安,有利于正气的保存。内养正气,  相似文献   

11.
治则治法歌     
治则治法,非常重要,施之于人,关乎疗效,吾辈医者,必须通晓, 中医治则,五点最盛,第一原则,去邪扶正,人之为患,必因正邪,不为正虚,便是邪盛,两兼有之,更常发生,施治之则,视其见证,虚而无邪,但扶其正;邪盛不虚,但祛邪盛;两皆有之,祛扶同重:虚甚邪少,扶正兼祛;邪盛稍虚,祛邪扶正。第二原则,治病求本,凡治病人,皆究其根,正治反治,首须区分。逆证施治,寒用热药,热病寒医,正治之道,虚者施补,实用泻药,燥证滋润,湿盛用燥,凡逆其证,皆属此招。顺势施治,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反治须懂。内有真寒,外现假热,热因热用,反投以热;内有真热,外现假寒,寒因寒用,投  相似文献   

12.
全面探讨了《内经》有关“正邪”、“虚邪”的论述,指出“正邪”是八方四时之常气,以人之体质虚弱为条件可成为条件性气侯致病因素,“虚邪”则是不合时令的反常气候,有较强的致病性。两者为病,证候轻重不一,预后不同,反映了内外相应的发病观,防治时不离邪正两方,却区别对待,体现了辩证思想。  相似文献   

13.
代谢是指生物体内发生的所有化学反应的总称,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中医学认为肿瘤的总病机为正虚邪实,并以此确立扶正治癌的临床大法。从代谢的角度,将正气与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及癌毒联系,将肿瘤“正虚邪实”病机拓展为“整体元气虚损,局部毒聚邪实,瘤周虚实夹杂”,以此病机指导治法,由“扶正治癌”拓展为“调元扶正,解毒治癌”。文章尝试对“正虚邪实”总病机及其“扶正治癌”学术思想进行继承创新,或可为肿瘤多学科治疗充分体现中医药综合调节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外感热病用人参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感热病治以祛邪为主,但历代医家在外感热病的论治过程中应用人参颇多,细析之,发现具有一定的规律,试探讨如下.1 表证用之以助解表达邪 外感热病初起邪气在表,治之当鼓邪外出,其要在汗.若正气亏虚,尤其是阳气不足,往往无力作汗达邪,则须扶助正气、益气助阳、生津托邪.人参味甘微苦而性温,能补五脏,益元气,脏腑气旺则邪易外解,在解表方中用之,有汗后不伤正之寓意.此首推《伤寒论》治中焦阳气不足、外感寒邪之桂枝人参汤,尔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人参败毒散将人参配入柴胡、羌独活诸药之中,共成发汗解表、益气扶正之剂.对此,《寓意草》曰:“所以虚弱之体,必用人参三、五、七分,入表药中,少助元气,以为驱邪之至,使邪气得药,涌而去,全非补养虚弱之意也.”《温病条辨》则谓本方“以人参为君,坐镇中州,为督战之帅.”《古今名医方论》曰:“盖补中兼发,邪气不致于流连,发中带补,真气不致于耗散”.可知此时用人参非专于补虚,但其扶弱之力,有助于振奋正气以达表邪,邪去正安.验之临床,凡虚弱之人初感,或常人久感不愈,表寒证用红参3~5g或党参9~18g,表热证用西洋参6~9g,加入对证方中,往往能于2、3剂内获效.  相似文献   

15.
一、祛邪必须立足于整体观祛邪与扶正,是根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用来解决邪正矛盾的基本方法。祛邪主要是采用各种医疗手段将邪气逐出体外,扶正主要是用滋补方药加强人体的体质功能,这是中医治疗学的显著特点之一。临床治疗一种疾病,运用攻邪与扶正这两种手段,应分别轻重主次,随机活变,而不宜单一孤立地贯串于治疗的始终。所谓“初病时攻邪为主,正虚时扶正为先”,是着眼邪正盛衰,决定祛邪与扶正先后抑或二者兼施的原则。扶正祛邪是治疗学上的一般规律,但在某些情况下,攻邪对保存正气、促进康复,比单纯扶正具有更积极的意义。治疗的目的是纠正偏盛偏衰的病理状态,所谓“调节阴  相似文献   

16.
从正邪理论关系阐释中医药在艾滋病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健  邓鑫  张亚萍  李永亮 《吉林中医药》2009,29(11):947-948
从中医学的角度讲,正气虚弱,抗邪无力是人体感染邪气和发病的根本原因,正邪斗争关系到艾滋病发病的全过程。在急性HW感染期,人体正气与邪气俱盛,治疗以祛邪为主;在无症状HIV感染期,人体正气渐弱,邪气渐旺,治疗应扶正祛邪并重;在症状性HIV感染期,人体邪盛正衰,治疗或祛邪兼扶正或扶正兼祛邪,或扶正祛邪并重;艾滋病期,正虚邪盛,治以扶正为主。  相似文献   

17.
<正> 明代大医家张景岳曾提出:“表实者里必虚”,里实者表必虚”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表里正邪的虚实相关关系,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笔者研读其间,认为“表实者虽必虚”是因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而“里实者表必虚”虽属至理,后人颇少发挥。今集临床10余年之心得,举数例以证前人高见。1 大肠积热与表虚相关:肺与大肠相表里,经脉相连,气息相通。肺主皮毛外以应表,肺卫的宣发敷布正常则表气固密,不易罹患表证。若肺卫不足,则四时不正之气易犯。而肺卫的布行不仅与人体之气的  相似文献   

18.
“透热转气”治法为叶天士所创,因其在营分证治时所举,便被后人认为是营分证治则,本人对此有疑,试论如次。一、邪既人里,治非还表而出伤寒六经,三阳为表,三阴为里,治则迥别。太阳为表中之表,治以辛开腠理,温散寒邪于外。少阳为枢,邪在半表半里,治之和解其表里寒热,鼓动近里之邪外达。邪入阳明,寒邪化热,热者寒之,有经腑表里分。治经之证,寒而辛散,其邪除被寒药直折外,还可能因辛散而还少阳或再太阳以外解;腑证则治纯苦寒,从腑内下解。寒邪入里,三阴之证,皆里虚寒,治则温里补虚,使邪从内散而解,非必还表而出。温病卫气营血,卫气为表,营血为里,  相似文献   

19.
和解少阳法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一病表现为反复感冒、咳嗽、痰喘、哮鸣、乳蛾肿大等,旧感初已,新感又起.间隔甚短,病情时缓时著,证候错综。识证之要重在明察邪正的消长变化,分期论治。感染期以邪实为主.属体虚外感,法当祛邪为主,务使邪毒从表而出,从里而清,不留余孽,适加补气之味,以托毒外出:迁延期邪毒渐清,虚象显露,治当扶正为主.兼以驱邪.正复邪自尽;恢复期正暂胜而邪暂退,此时关键已不是邪多而是正虚,治当固本为要。  相似文献   

20.
《素问·通评虚实论》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所以治疗当以“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疾病的发生是一个邪正斗争的过程,正虚邪实是疾病的关键,而补法和泻法是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攻与补是对立的统一,攻是攻邪,又称祛邪,是指消除病邪对机体的的不利影响而言;补是补正,亦称扶正,是指补益或扶助人体正气而言。现笔者就中医方剂学中有关方剂配伍中攻补兼施的问题浅淡如下。1解表剂中的攻补兼施解表剂适用于六淫病邪侵袭肌表、肺卫所致的表证。此时邪未深入,病势轻浅,可用辛散轻宣的药物,驱外邪从肌表而去,佐以少量的补益药物以扶正托邪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