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具有病程长、进展慢、反复发作、易为外感诱发、病情进行性加重等特点,与伏邪致病相似。肺病日久正气虚损,伏痰伏瘀,痰瘀蕴久化毒,日渐形成“痰-瘀-毒伏”内环境。痰瘀毒伏、损伤肺络为肺心病之主要病机,伏痰、伏瘀、伏毒三者共同影响肺心病之发展与转归,基于此治疗可从三方面入手:扶助正气,防邪潜伏;通络散结,剔除伏邪;久病伏毒,解毒取效。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2.
贾冕  刘春芳  侯丕华 《中医杂志》2013,54(3):195-196
认为本病病因为内生和外感邪毒深伏骨髓,髓虚毒盛可促使疾病进展,脾肾亏虚、髓血乏源是发病之本;在治疗方面强调健脾补肾治其本,解毒祛邪以祛除病因,辨证辨病相参,扶正解毒结合,且因病重毒深,用药当重剂强效,汤药与中成药结合,分清疾病阶段,扶正与解毒不同侧重,伏其所主,先其所因,可获良效.  相似文献   

3.
高热与毒邪探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本文通过对高热的病因病机的分析,论述了毒邪致热的机理及证治规律。首先论述了毒邪的概念、性质及其致热特点,认为无论外感时邪、内伤杂病,其高热必由毒邪所致。高热的产生除与毒邪的性质、数量以及烈性程度有关之外,其关键还在于正气充盛与否。毒邪盛,正气充,正邪剧争,故发高热。进而提出治疗高热以因势利导,祛毒清热为原则,制定出以排毒解毒而清热为主的高热证治八法,用于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伏火之名自古就有,东垣先提出"内伤伏火",后世何廉臣将伏气温热纳入伏火之列,并认为其由邪气酝酿而生,日久化火,有潜伏、逾时而发的特点。"内伤伏火"与"外感伏火"有着相同的特点,故本文将外感伏邪所致的"外感伏火"及内伤杂病所致的"内伤伏火"一起纳入到"伏火"的范畴,通过文献研究,就其概念、病机、临床表现及治法方药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5.
褚奕奕  于顾然 《新中医》2021,53(6):207-209
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针对疑难病症的中医辨治提出"伏毒"学说,其以伏而不觉、发时始显为特点,并指出正虚是毒伏的基础。多发性硬化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程长、病情易反复且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其在病因、病理特点上与"伏毒"具有一致性。基于伏毒学说对多发性硬化的病因病机及中医诊治进行探讨,并提出多发性硬化病机为肾虚导致伏毒内生、伏毒伤髓,治疗则应"补肾"与"解毒"兼顾。  相似文献   

6.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治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溃疡性结肠炎是由多种病因导致的大肠黏膜的慢性炎症及溃疡性病变 ,其肠外表现与狐蜮病相似。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禀赋薄弱或饮食所伤皆可致病。治疗上 ,除了针对脏腑的病理变化燮理阴阳、除湿解毒外 ,还应分清寒热虚实 ,随证治之 ;同时 ,亦须将药物内服与外治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7.
内伤咳嗽辨治体会310007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党聚兴咳嗽是内科常见病证,临床所见,不外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之咳多由风寒燥热引起,其病较浅而易治;内伤之咳除肺脏虚损外,多由它脏及肺、支气管病变所致,其病较深而缠绵难愈。余治内伤咳嗽,多以益气团卫、培土...  相似文献   

8.
蒋士生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伏毒致病的特点,以伏毒理论为指导提出健脾解毒散结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过程中需注意顾护正气、透邪外出、分期而治。  相似文献   

9.
现代医家辨治慢性乙型肝炎认为,外感湿热之毒,内伤饮食情志及劳欲过度均可致本病发生。病机总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治疗当以清热解毒为先,调理气血阴阳,培补先天肾脏和后天脾胃,重视活血化瘀的应用,同时结合现代研究处方选药。  相似文献   

10.
朱祥成教授认为,耳聋耳鸣病因分外感、内伤,内伤又有虚实之分.审证用药:外感之邪所致者,治以疏风清热,宣肺通窍.内伤里证、实证者责之肝火上炎、痰火郁结、气滞血瘀,治以清泄肝胆、清热化痰、活血化瘀等法;虚证者责之肝肾亏虚、气血亏虚,治以补肾填精、益气养血法.  相似文献   

11.
解毒化瘀法治疗小儿哮喘(发作期)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迪 《江西中医药》2003,34(12):35-35
哮喘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病证 ,在我国东北地区发病率尤高。由于痰饮久伏 ,气机不畅 ,一触即发 ,且反复不已 ,病程较长 ,根治殊难。古今凡治哮喘发作 ,多以止哮、平喘、宣肺、除痰之法为主 ,笔者从多年的临床实际出发 ,佐用解毒、化瘀之法 ,对小儿哮喘发作期的治疗体会颇深。哮喘由毒邪为害实属多见 ,范围较广 ,多由外邪所化。外感六淫与伏痰相搏结化毒致病 ,小儿哮喘又热哮居多 ,中医认为有热就有毒 ,热因毒而生 ,无毒不起热。所以邪实与痰热均可产生毒邪 ,治疗理应解毒。临床表明哮喘多由上呼吸道感染而诱发 ,初起症见低热、咽痛不适、干…  相似文献   

12.
介绍南征教授治疗消渴肾病的临床经验。南征教授治疗消渴肾病基于"毒损肾络,邪伏膜原"的病机理论,以开达膜原、益肾解毒、导邪通络作为基本大法,并辅以利咽解毒、下病上治及外治灌肠、温泄水毒之法,达到和阴阳、调气机、保肾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和剂局方》香薷散方后服法注明,服用香薷须“水中沉冷”,近来有些书也标明使用香薷需要冷服。笔者以为这种提法值得商榷。香薷为辛温之品,有发汗解表之力,治夏月乘凉饮冷,外感风寒,内伤于湿,暑气内伏所致暑湿外感之证。香薷外能发汗解表散寒,内能调中祛暑利湿,故李时珍谓其为“夏月之麻黄”。据临床实践,用香薷治暑湿外感,除有呕吐症状的患者必须冷服外,一般仍宜温服,以助其辛温发散之力,不必拘泥于“水中沉冷”的服法。  相似文献   

14.
刘建设  薛燕星 《中医杂志》2011,52(22):1973-1974
"火郁发之"即是对火郁之病,因势利导,通过宣发郁热,疏散郁结,透邪外出,以达到气机调畅,开合、升降、出入协调,使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从而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历代医家多有发挥,使此法不仅运用于外感热病,亦适用于内伤杂病。尤其"伏毒"致病说的兴起,对于一些疑难病、重病治疗开辟新思路,"热毒内伏"及时运用"发之"之法有效。  相似文献   

15.
朱建孝 《新中医》1991,(10):14-15
外感为常见病,虚人尤易罹患。先哲有言:“治外感去其所本无,治内伤复其所固有。”此言其总则。吴瑭云:“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此言其战略。喻昌又说:“治病三分内伤,七分外感,外感为重;七分内伤,三分外感,内伤为重。”此言战术着眼  相似文献   

16.
银屑病是皮肤科常见的难治性皮肤病之一,其病机复杂,病程日久。本文主要以毒邪学说、玄府理论作为切入点,认为银屑病在非进行期、慢性急性复发时的病因病机主要为邪气壅滞,日久恋毒,阴毒深伏,损伤络脉,其门户之玄府随之闭塞,无法透达内外,使皮损加重,缠绵难愈。在治疗上,以内治解毒为根本,根据阴毒的寒毒、浊毒、瘀毒的特性,分别从温化寒毒、透浊解毒、祛瘀攻毒等方面进行治疗,同时以外治开玄为基,临床综合运用中医特色治疗手段如中药溻渍法以温通开窍,穴位贴敷法以活血通络,调畅全身气血,从而玄府开阖,使毒邪去之有路。化毒与通玄协同治疗,缺一不可,在临床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陆拯教授认为"胃气亏损,毒邪内伏"是胃癌术后关键病机,指出在该病中的毒邪不仅是单纯的癌毒。治疗上,创立"毒证四层法"指导辨治,并针对其病因病机特点,提出"益胃解毒法"。益胃者,补益脾胃正气;解毒者,化痰瘀以解癌毒,以及温寒毒、清热毒、利湿毒、祛痰毒、化瘀毒等灵活运用,以扶助正气,杜绝新生毒邪,期冀预防癌肿复发转移。  相似文献   

18.
雷丰所著的《时病论》中春日外感病的理论及外感病的辨治具有临床指导性与实效性。分析雷丰对春日外感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并从其治疗用方的方药组成、方义及功用进行阐述。雷丰认为冬日感受邪气感而即发,或邪气伏藏于机体至春才发;将春日之病划分为春温、风温、温病、温毒、晚发5种,并分别论述。针对不同病因病机,采用辛温解表、清热解毒、辛凉解表、清凉荡热、润下救津等一系列的方法进行治疗。所用方药不仅切中外感病各证的机制,还处处顾护津液,临床运用每收良效。  相似文献   

19.
杨芳  朱亨炤 《光明中医》2011,26(12):2400-2401
朱亨炤主任医师提出中医辨治头痛需区分外感与内伤之别,外感头痛要注意湿邪兼夹,内伤头痛则多责之于肝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20.
咳嗽分为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两大类。谢文英教授认为,外感咳嗽虽有风寒、风热、风燥之辨,但临床常以风寒咳嗽居多。即便病人患病初期表现为风热咳嗽或风燥咳嗽,在其治疗后期,也往往会由于前期使用了大量辛凉及清热药而不同程度的合并有寒凉伏遏的情况,这时需兼用补脾温肺之药。现选取谢教授治疗外感咳嗽的2例验案予以佐证"治肺远寒凉"的理念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