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正> 痹者闭也,气血凝涩不行之意。痹证主要指人体关节肌肉之经脉气血为风寒湿或兼热邪痹阻引起的以关节肌肉疼痛为主要特征,有时兼感肿胀,酸麻重着,甚则关节屈伸不利的证候。中医论痹以《素问·痹论篇》为基础,一般大别为风寒湿痹与热痹论治。风寒湿痹又可根据邪气的偏胜而有行、痛、着痹之分。  相似文献   

2.
痹证之痹为闭阻不通的意思,痹证风寒湿邪侵袭人体肌表经络致使气血阻塞、运行不利,引起肌肉、关节部位发生疼痛、酸麻、重着、屈伸不利、关节肿大等症状.笔者根据临床经验,将其分为3个类型药针同治,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民间习惯把久治难愈、反复发作、冬季受寒症状加重,表现为腿部酸麻沉重、疼痛严重者,称之为"老寒腿"。此症属中医的"痹证"范畴。痹者,闭塞不通之义,是指当人体虚衰、抵抗外界六淫之邪能力降低时,肌肉、关节受到风、寒、湿邪的侵袭,导致肢体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瘀阻,失去气血的濡养而表现出的下肢肌肉、关节等处疼痛严重,常伴沉重、酸麻,甚至关节出现僵直变形等症状者。现代医学中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  相似文献   

4.
正民间习惯把久治难愈、反复发作、受寒时症状加重、表现为腿部酸麻沉重、疼痛严重者称为"老寒腿",此症属中医学中的痹证范畴。痹者,闭塞不通之义,是指当人体正气虚衰、抵抗外邪能力降低时,肌肉、关节受到风、寒、湿的侵袭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失去气血濡养而表现出的下肢肌肉、关节等处疼痛严重,并常伴沉重酸麻,甚至关节出现僵直变形等症状者。现代医学中病程日久的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退行性增生关节炎常出现此类症状。  相似文献   

5.
产后风湿症是育龄妇女在产褥期或产后百日内感受外邪,出现关节、肌肉疼痛,肢体酸麻,怕风、怕凉等一系列病症,俗称产后风,临床上常常遇见此类患者,查体无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无异常,应用西药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疗效差,中医药治疗研究具有非常好的前景。古代文献称"产后中风筋脉四肢挛急"或"产后遍身疼痛"。其  相似文献   

6.
中药巴布剂治疗痹证38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痹证,即闭阻不通之意,《内经》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由于风寒湿之邪阻于经络而引起肢体、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酸麻、重着、屈伸不利,甚至肿大、变形等的一类疾患,均称之为痹证。笔者用中药巴布剂祛痹止痛贴治疗本病38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痹证是指风寒热之邪侵犯人体,痹阻经络导致以肢体关节肌肉酸麻重着疼痛,层伸不利,影响人体正常生活秩序,导致严重不良后果的病症。痹:即痹阻不通。祖国医学认为“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其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具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特点,在长期生存生活压力大,久居潮湿之地,劳动强度大,经济文化落后等环境中发病率及致残率,致死率较高,现代医学如风湿,类风湿性关:肯炎,痛风、颈椎病、腰椎病、坐骨神经痛,若出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疼痛为主要表现时,可参考试治,但西医治疗尚缺乏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8.
痹者,指筋骨、肌肉、经脉、气血凝滞不畅,其证多为肢体、关节等处疼痛,酸楚、重着,麻木无力等症侯时称之为痹证,据其病变部位有肢体痹,经络痹,脏腑痹,脑络痹, 痹等之分.依其病理特性有行痹,着痹,痛痹,热痹, 痹之异.  相似文献   

9.
凡以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障碍为主症状的疾病,在祖国医学中均称其为痹证,而其症状之剧者,治之不易效者,预后之差者,又称之为“顽痹”.  相似文献   

10.
<正> 痹证是各种关节、筋骨、肌肉疼痛麻木疾患之统称。痹者闭也,痹证是指人体营卫气血失调,肌表、经络遭受风寒、湿、热之邪侵袭,气血经脉为病邪闭阻而引起经脉、肌肤、关节、筋骨疼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或关节肿大、僵硬、畸形、肌肉萎缩。严重者影响脏腑等为其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痹证以病因分类为风痹、寒痹、湿痹、热痹;以症候分类为行痹、痛痹、着痹、周痹(疼痛遍及全身之痹)、众痹(此起彼伏,疼  相似文献   

11.
类风湿关节炎属中医痹证范畴,因其疼痛遍及周身关节,后期常致身体羸弱、关节畸形,有别于一般的痹证,故又有尫痹、骨痹、历节病、鹤膝风、顽痹等名.中医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主要系由正气不足,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所致.在体虚时易受外邪侵袭,且在感受风、寒、湿、热邪气之后,易使肌肉、关节、经络痹阻而形成本病.由于病久气血不畅,脏腑内伤,易内生痰瘀,痰瘀可以互结,也可以与外邪相合,阻闭经络,深入骨骱,而致病深难愈[1].这是中医对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一般认识,类风湿关节炎骨质破坏可以导致残疾,很难从单一途径阻止骨质破坏及关节损伤的发生,就其中医病机与治法有特殊性[2].  相似文献   

12.
产后痹是指妇女在产后百日内,感受外邪而出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麻木、酸沉、怕凉、怕风等为主要表现的中医风湿病。人工流产或引产后百日内感受外邪引发上述症状,属"产后痹"范畴。该病临床中多从虚、郁、瘀论治,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 痹者,闭阻不通也。痹证,是由于风、寒、湿三邪侵袭人体,流注经络,以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出现肢体、关节等处疼痛、酸麻、重着、屈伸不利和关节肿大的一类病证。若迁延日久,反复发作,会使筋骨、心脉失养,导致关节畸形、强直、肌肉萎缩,以及心悸等严重症状。一、常见几种痹证:常见的痹证有行痹、痛痹、着痹、热痹四种。1、行痹:又名风痹,为风邪偏重所致。风邪善行走窜,故以四肢关节疼痛,游走不定为特点。临床可见一个或多处关节屈伸不利,或见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或弦。是为邪气袭表,尚未深入的表现。2、痛痹:又名寒痹,为寒邪偏重所致。寒性凝  相似文献   

14.
考诸痹论,都将肢体肌肉筋骨部位疼痛的肢体型痹证,与关节部位肿痛的关节型痹证相混淆,统称为痹证.但是,之后有关痹证的辨证论治内容,通常只论关节型痹证,少有肢体型痹证的论述.如现行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就最具代表性,在<中医内科学·痹病>中:"所谓肢节痹病,系以肢体经络为风寒湿热之邪所闭塞,导致气血不通,经络痹阻,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随后只阐述关节型痹证的辨证论治方法(将关节肿痛分为行、痛、着、热、尪痹5型进行辨证论治)[1],缺少肢体型痹证的辨治内容.由于缺少指导肢体型痹证的辨证论治的方法,临床上只能沿用辨治关节型痹证的辨治思路来治疗肢体型痹证.因此,治疗效果不十分理想.  相似文献   

15.
王昊 《中国中医急症》2012,21(3):378-379
风湿病病因复杂、病程缠绵、病证错综,常多系统受累和预后不良,因此在诊治中正确认识和运用标本关系至关重要.笔者在跟随阎师出诊,体会到阎师在诊治风湿病患者,重视标本兼顾法则,灵活掌握治标与治本之先后,汇标本兼顾于一方.现初步总结如下.1 发病蕴含标与本痹病的发生乃因正气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外感风、寒、湿、热之邪,致使肌肉、筋骨、关节、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不通而痛所致筋骨、关节、肌肉疼痛、酸楚、麻木、肿胀、重着、屈伸不利、灼热等诸种临床表现的病证.  相似文献   

16.
产后身痛是妇女产后引起周身疼痛的一类病症,轻者肌肉关节酸楚不适,重者疼痛,遇冷加重,临床此类病症较为常见,且日久难愈.笔者自1994年开始采用养血通络汤治疗此类病症112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痹者,指筋骨、肌肉、经脉、气血凝滞不畅,其证多为肢体、关节等处疼痛,酸楚、重着,麻木无力等症侯时称之为痹证,据其病变部位有肢体痹,经络痹,脏腑痹,脑络痹,痹等之分。依其病理特性有行痹,着痹,痛痹,热痹, 痹之异。  相似文献   

18.
风湿痹痛亦即肢节痹病,是以肢体经络为风寒湿之邪所闭塞,导致气血不通,经络痹阻,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相似文献   

19.
蠲痹颗粒是吴生元教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的经验用方,其功效主要为温经散寒、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用于治疗寒湿痹阻引起的肢体、经络、关节和肌肉等疼痛。在临床中辨证运用蠲痹颗粒治疗关节肌肉疼痛的风湿性疾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郑玉云  郭宝云 《河北中医》2008,30(4):432-433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之邪侵犯人体,壅闭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以肌肉、筋骨、肢体关节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