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3 毫秒
1.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5,(6):209-212
"中药不良反应"之说,近年多见。从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学科,不难给予此说的本质认识和对待。中医药学无中药不良反应概念,西医药学有药物不良反应概念。显示,此说是西医药学以标准医药学为基础加给中医药学的一种说法,然而西医药学确不是标准医药学。按药物不良反应概念内涵,此说却无病例事实依据;此说以中医药学理论为依据,却是对中医药学的偏见内容。此说不利中医药学的理论和实践、故应澄清与解决。现写此文,以求共议,取得共识。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突出存在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独特国情的情况下 ,如何摆好中西医药学的关系 ,是能否保障中医药学持续丰富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对此 ,江泽民主席作出了明确的论述 :“中西医并重、共同发展、相互补充”。这是中医药学丰富和发展的重要保障。一、“中西医并重”的前提是承认中西医药学各为一种医药学理论体系作为一种医药学理论体系 ,中医药学不仅和西医药学一样 ,更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中西医并重 ,就要在政策、法规和具体工作等多方面加以体现 ,决不能以一种医药学为标准医药学的认定为基础。然而在现实中 ,以西医药学为标准的医药学的认识在一些方面却有程度不同的反映。仅就中药现代化及由此引发的新药研制来看 ,现行的新药评审内容却仅有将现有中药研究成西药的要求 ,而无将现有西药研究成新中药的评审内容 ,更不要说具体要求了。在以西医药学为标准药学认定的情况下 ,是难能有“中西医并重”的。如果承认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均为一种医药学理论体系 ,那么 ,就也应当有将西药研究成新中药的评审内容和要求。客观地讲 ,中医药学若能吸收现有西药为中药 ,则中医药学将会有较大的丰富和发展。二、“共同发展”的体现在于坚持中西医药学各自的理论体系中医药学丰...  相似文献   

3.
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共有的载体是化学物质,为此提出中药特性化学和化学中药学旨在架起中药与西药之间的桥梁。本文首次提出中药特性化学和化学中药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为有效促进和完善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的理论及其融合,尤其是西药中药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中药复方制剂的研究,是目前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由于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不同于西医药学,研究开发中药复方制剂,绝不能照搬西药的设计思路和模式。许多学者都在倾心思考、探讨、摸索、研究,希望能总结出一种可能的模式或方法,既能与世界医药学接轨又不失中医药学的特色。这确是中国医药学  相似文献   

5.
从中医药理论角度探讨利血平的药理作用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中医药学观点对西药利血平进行治疗前后血压、症状、脉象和舌象几方面的观察。据此分析和归钠了利血平的中药样基本特性,并提出其性味、归经和功能主治等中药的基本内容。通过这样的尝试来说明中西医结合的另一形式-用中医药学观点去研究西医药现象的可行性;又因这样的研究能促进中医药学理论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地得到修正与完善,能指导西药的合理使用,有利于西医药学从微观走向辩证,从而又说明了这一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西药中药化有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药中药化的基本研究方法为临床研究.具体方案和作法:对患者进行西医药学诊断,给予相应西药治疗后,再诊断判定疗效及不良反应.在给药前后,亦作中医药学诊断,并判定疗效.根据中医药学诊断所见患者身体变化情况,并结合西医药学诊断结果,归纳确定所用西药的中药基本内容.至于其它研究方法,如动物实验、文献研究等,亦可考虑选用.但文献及动物试验研究结果,仅供临床参考,最终由临床研究完成西药中药化.  相似文献   

7.
王玉萍 《光明中医》2002,17(6):35-36
目前 ,在我国共存着两种医学体系———中医药学、西医药学 ,两者对疾病的认识有着很大的差别。中医学是建立在宏观思维上的 ,以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辩证法为主导 ,几千年来 ,不断自我创新和吸取外来医药知识 ,结合于临床 ,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现代中医药学。西医学是建立在微观世界的基础上 ,以近代自然科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为前提 ,数百年来 ,不断吸取各种先进的科学成果 ,以实验研究与临床相结合 ,形成现代西医药学。随着时代的发展 ,两者都不能完整地适应现代疾病的治疗 ,因为两者各有所长 ,也各有所短 ,只有既从宏观思考 ,又从微观研…  相似文献   

8.
按中医药学理论研究确定西药的性能和功效 ,从而能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 ,此研究过程和结果 ,即为西药中药化。由此使西药再获中医药学优势和可避免西医药学的劣势。中药可被研究成西药 ,同理 ,西药亦可放研究成新中药 ,单味新中药还可按中医药学理论组成复方新中药 ,另还可据此而有指导地发现现有西药的潜在作用 ,又成新西药。如此 ,西药中药化为新药研制新领域 ,提供了广阔天地  相似文献   

9.
从中医药学的历史看中医药研究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方文贤 《山西中医》2003,19(6):41-43
分析了中医药学发展历史过程中各个时期共存的发展模式: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在临床实践中研究、深化、发展中医药学基础理论;以中医药学理论指导临床,从临床研究中发现问题、创新思路、建立新学说;引进其他国家、民族医药学治疗方法,补充归化为中医药学理论内涵;引进各种有疗效的药物,补充、增加为中药的新品种。论述了现代中医药学研究和发展应遵循的方向: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是中医药学发展方向的指导思想;中医药学现代研究的误区在于脱离中医药学理论指导,脱离临床实际;中医药现代研究必须引进现代一切有关生命科学的新进展、新认识、新方法、新技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进行符合中医临床实际的科研设计和科学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0.
民族医药学与中医药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表现在中医药学吸纳、综合了一些少数民族医药学的内容,民族医药学也吸收了中医学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区别表现在文化背景、理论体系不同、诊疗方法不同、药物资源不同、药物应用不同。民族医药学可以借鉴中医药学发展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日本汉方医学的盛衰消长及其对中医理论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红斌 《中医教育》2005,24(2):64-68
日本汉方医学的形成、隆盛、衰落及至复兴从多方面给我们带来了启示:①要政府的支持才能得以发展;②应重视理论实践,密切联系临床;③摒弃门户之争,协调发展才能创新;④尊古而不泥古,才能与时代同步发展;⑤坚持自身优势,中医才能得以生存.  相似文献   

12.
全国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李振华,1924年出生于河南洛宁一中医世家,幼承庭训,习医活人,临床经验丰富,学术思想深厚,教坛桃李满园,成就硕果累累。现已从医60余年,从事教学和研究50余载,值84岁高龄,仍伏枥奋蹄,壮心不已。  相似文献   

13.
针对当前中医教育的问题,提出新的历史时期中医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应引入中西医比较、中医思维学课程。以便学生能在大学期间,对两种医学通过比较有一个全面、多角度的了解,在此基础上重点掌握中医的思维特点和规律。以期在新的历史时期,找到方便、有效、能更好地突出中医特色的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4.
增强中医文化修养提高中医人才人文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论述了中医与文化的关系、中医文化的内涵以及中医文化在中医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结合现在中医高等教育的现状指出只有不断增加中医文化修养,提高中医人才人文素质,才能真正提高中医教育的质量,促进中医药的继承和发展.提出了从增设文化传统课程、加强经典学习、继承师带徒的形式、提高教师人文素养、拓展教育空间、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等几方面切实增强中医高等人才的文化修养.  相似文献   

15.
李晓芳  刘标 《中医教育》2007,26(4):8-10
为了加快构建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要大力培养全科医生。中医药院校要利用自身的优势承担起培养中医全科医生的历史责任,要革新教育观念,加快培养基地的建设,对人才培养要有新的定位目标,积极探索培养模式,使之成为中医全科医生的培养基地。  相似文献   

16.
随着信息变革的深入,中医药和信息学方法与技术交叉结合,诞生了中医药信息学,它是由中医药与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相互整合、相互渗透而形成的,开发和评估各种有关获取、处理及解释患者数据的方法和系统。中医药信息技术可以为中医眼科所用,从而解决目前中医眼科没有一套公认的辨证体系和病证难以结合的困境,发挥中医在眼科疾病健康管理中的优势,为中医眼科的发展提供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秦汉到隋唐时期是江苏中医外科的草创阶段,出现了历史上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宋元时期以《卫济宝书》、《外科精义》为代表的外科著作,注重对外科疾病的阐发与论述;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同的中医外科流派,理论已趋完善和成熟,特别注重内外并治;民国时期中医外科仍然在临床发挥作用,理论也有发展,而现代中医外科则趋衰弱,但仍在一定范围内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中医权威著作中的非症状信息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从“读秀中文学术搜索”选取24部中医权威著作,以问诊信息、临床意义、参考文献为字段名建立数据库,获得1260条原始记录,规范名词术语,参照非症状信息的确认原则提取其中的非症状信息并进行归类,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 共获得75条非症状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地域、婚育、体质、职业6类患者相关信息,和饮食、劳逸、情志、生活起居、病史、发病季节、病程病势、加重因素8类疾病相关信息,其临床意义包括诊断疾病、辨识证候和指导用药三个方面.结论 中医问诊中具有丰富非症状信息,同症状、体征等信息相结合可有助于痰病的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9.
从中医药理论探讨中药微量元素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有关微量元素与中药治病机理和药效之间关系的研究概况,作者从中医药理论的观点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从中医药理论探讨中药微量元素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介绍了有关微量元素与中药治病机理和药效之间关系的研究概况,作者从中医药理论的观点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