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6 毫秒
1.
范翠萍  韩琦  李洪海  柳春  梁永林 《新中医》2016,48(7):255-257
正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上卷之脾胃胜衰论,是治疗脾胃病的代表方剂之一。此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以温补为主,清热为辅,兼顾气机,最适用于虚实夹杂、寒热错杂之脾胃病证,且临床应用广泛,凡是脾胃虚损相关疾病皆可用此方加减应用治疗,但缺乏对其证候的诊断标准。笔者对近45年来中医药临床运用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治疗的一系列疾病相关文献进行收集并整理分析,探讨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证的证素分布及组合规律,以期对中医药规范化应用补脾  相似文献   

2.
东垣《脾胃论·脾胃胜衰论》尝立“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治疗九窍病,方以黄芩、黄连泻阴火,柴胡、升麻配合参芪升发阳气,俾阳气上达头顶,阴火降而九窍通利。余于临床每依东垣“泻阴火,以诸风药升发阳气”之治则,然不拘李氏“脾胃气虚,谷气下流”之窠臼,乃有斯病则用斯法。不论得之外感内伤,凡寒热错杂,清浊失司者,以  相似文献   

3.
支气管扩张症是临床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之一,中医属于"咳嗽""肺痈"范畴,张慧琪导师认为支扩症稳定期最易形成中医寒热错杂证,且临床上寒热错杂证,或寒重热轻,或热重寒轻,或寒热并重,常因人而异,动态变化,因此,临证辨识患者寒热轻重之程度,确立投放寒热药物之比重,准确采用寒热并调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李东垣“阴火”证实质是在脾胃气虚基础上产生的内伤发热证,特征主要有四点:1.“阴火”证是内伤热中证,不包括外感热病;2.“阴火”证是脾胃气虚为本,火热为标的本虚标实证,非纯虚证,其火热性质为实火而非假火;3.“阴火”证属于寒热错杂证;4.“阴火”证属于郁火证。临床治疗“阴火”需注意以下三点:1.补脾胃、升阳气、泻阴火是基本治则,以益气升阳为主,但不同病症补脾胃、升阳气、泻阴火三法各有侧重;2.寒热并用是基本治则,在健脾益气升阳的基础上,据火热性质而用不同的清热泻火方法;3.治疗“阴火”证需“火郁发之”,需注重条畅气机和用风药发散郁火。  相似文献   

5.
寒热并用法在临床中广泛地被运用于治疗各种疾病,但对于寒热并用法中寒性药物组与热性药物组各自功效的发挥方向实难把握.寒热并用就是寒性药物与热性药物联合使用治疗疾病的药物配伍方法.此法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载:“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从该条文可以看出,用寒性药物或热性药物治疗热性或寒性疾病,疾病的病性与药物的药性相反,若疾病为寒热错杂,则需寒热并用.  相似文献   

6.
胃癌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发生错综复杂的病机变化,如寒热错杂,使得临床治疗更为棘手。吴良村教授认为寒热错杂证治以"和解"为先。"辛开苦降"法是和解法的典型代表,上下不和者,必求于中焦,寒热错杂证型的胃癌,首当用"辛开苦降"法和之,遣方用药随证调整。  相似文献   

7.
正麻黄汤出自《伤寒论》,主治太阳伤寒表实证,而银翘散是治疗温病初期外感风热表证的"辛凉平剂"。从方药组成和方义来看,前者辛温发汗,后者辛凉解表,二者似为寒热两极,不可调和,然征之临床,典型的风寒、风热有之,但介乎二者之间者亦常常出现。基于此,张喜奎教授在《伤寒临证九论》[1]中提出了"伤寒传变中介论"的学术观点,针对外感热病寒热互见,或相兼或错杂或共存或转化之中介  相似文献   

8.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病程日久及受多种因素影响,胃癌多在寒邪凝滞的基础上有"癌毒"积热的临床表现,因此寒热错杂是胃癌重要的核心病机。在临床治疗上应以平调寒热为主,同时顾护脾胃,重视气机的升降功能。通过传承百合乌药汤古方,围绕胃癌寒热错杂之病机,再结合肿瘤防治,化裁形成了百合乌药汤加减方。此方旨在平调寒热,辅以活血止痛、调节气机,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半夏泻心汤,源于《伤寒杂病论》,是为伤寒误下后,脾胃气虚,寒热错杂,升降失常,气机痞结之证而设,是辛开苦降法的代表方剂。作者将之用于寒热错杂,虚实并见的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消化道溃疡及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效果显著,认为该方是治疗脾胃病的良方之一。  相似文献   

10.
泻心汤类方源自《伤寒杂病论》,包括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黄连汤等,以半夏泻心汤为中心,加减化裁为泻心汤类方,共计8方,14味药。泻心汤类方从其立法来看,温清并用、甘苦兼施,能调中焦阴阳之失衡,寒热之错杂,对胃肠疾病有很好的疗效,契合胃癌虚实寒热错杂之病机,对胃癌的治疗有重要的作用。于临床中研习《伤寒杂病论》,细揣古今医家之治验,略有所悟,文章就泻心汤类方来探讨胃癌之治疗。  相似文献   

11.
正寒热并用法,是中医学针对寒热错杂的病机,将寒凉与温热之药性相对立的药物配伍组方,使之相反相成而发挥综合治疗效应的一种治疗方法,早在《黄帝内经灵枢》中便有:"寒与热争,能合而调之"之论述,而在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更是对寒热并用之法进行了详细、系统的论述和应用,为寒热并用法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特别是在肺系疑难重症中,寒热并用法往往能成为治疗该类疾病的重要治疗法则之一。  相似文献   

12.
阴火发热证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阴火学说和甘温除热法的理论、病机,结合临床心得和经验,将阴火发热常见证型、治则,及其鉴别诊断总结论述。阴火发热、本寒标热、阳虚阴盛、寒热互见、虚实错杂。  相似文献   

13.
寒热并用治法起源于《黄帝内经》,方剂寒热并用配伍首见于《伤寒杂病论》,金元四大家及明清时期的温病学派对此又有许多充实和创新. 1 春秋时期 寒热并用法起源于《索问·至真要大论》,《内经》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治热以寒、治寒以热",然而病情的复杂性,又常使单用寒热不能完全满足寒热错杂之病的需要,《索问·至真要大论》曰:"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阳明之夏,治以辛温,佐以苦甘,以苦泄之,以苦下之."这是依据天地之气淫胜的不同、六气胜复的区别,提出了具体的治疗方法.又曰:"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  相似文献   

14.
聂鲲 《中医研究》2012,25(7):75-78
半夏泻心汤出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以寒热共伍、攻补兼施、苦辛并进、阴阳并调为组方特点,功用和胃降逆、散结除痞.本文就半夏泻心汤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概况进行了综述,认为该方的临床应用将会随着现代医学的理论研究而不断发展,在临床新用方面亦有很大潜力;临证时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抓住寒热错杂这一病机关键,对于脏寒肠热、虚实夹杂、寒热错杂、升降失调之胃肠道疾病均可用之,且要根据不同病症灵活加减.  相似文献   

15.
"寒热错杂"一词原本是对《伤寒论》诸痞证的病机概括,主要是以方测证归纳而来。古代虽未将寒热错杂证单独作为类风湿关节炎的一个证型,但对于寒热错杂的现象早有认识,并做了较详细阐述,为后世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热错杂证奠定了基础。体质因素是寒热错杂证形成和转化的基础,风、寒、湿、热(暑)、燥、毒六种外因及内外合邪是致病和寒热错杂证形成的条件,临床失治误治是促发和加重本病寒热错杂证的重要因素。谨守病机,寒热并调是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热错杂证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任小宁  周永学 《四川中医》2011,(12):116-117
寒热并用的配伍方法是中医方剂配伍之一大特点,适用于寒热错杂证,然又非全为寒热错杂证而设。通过寒热药性的相反相制、中和反佐,以达到寒热并治、调和阴阳、增强疗效、监制药性等作用,是临床治疗寒热互见病证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7.
魏宗彬  邱云桥 《新中医》2014,46(12):248-249
<正>李杲(1180-1251),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为金元四大家之一,补土派代表人物之一。李东垣在国家频繁战乱、百姓饥寒失所、新理学派争鸣的背景下,研习歧黄之术,解救含灵之苦,提出了"内外伤论"、"脾胃论"、"阴火论"等学术思想[1],主张补脾胃、升阳气、泻阴火治疗内科杂病。笔者运用阴火理论指导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对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浅谈体会如下。1阴火理论阐释阴火理论是李东垣继承《内经》"夫邪之生也,或生于  相似文献   

18.
作者认为李东垣的"阴火"说,只是脾胃虚衰、元气不足之发热的解释工具。根据李东垣的著述是难以厘清"阴火"与各种火的关系的。李东垣的贡献在于中气不足而生寒热的发现以及有效治疗方法的提出。并指出在甘温除热法中并不忌用苦寒之品。《内外伤辨惑论》的"内外伤十三辨"所辨之证,有不少与临证不相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平调寒热法治疗寒热错杂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76例寒热错杂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及对照组36例。观察组中药平调寒热法治疗,对照组予得舒特治疗。记录服药后两周及四周的症状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组间总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平调寒热法治疗寒热错杂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痞证以"心下痞,按之濡"为主证,其证错综复杂,用药多为寒热并行。半夏泻心汤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文章结合"否""泰"之卦与临床医案,对痞证症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