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医学目前对于胃癌前病变(PLGC)早期如肠上皮化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以手术、对症治疗为主,中医通过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并结合"治未病"思想,在PLGC的治疗中有独特优势。PLGC属中医学"痞证""结证"范畴。张仲景在《伤寒论》中阐述了痞证、结证之症状、病机,认为张仲景痞证、结证的辨治思想可运用于PLGC的辨治,但应审时度势,把握要害。结合PLGC的三个阶段,浅述张仲景痞证、结证的辨治思想在PLGC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2.
胃脘痛为临床常见病症,是上腹痞胀、泛酸、嘈杂等证的统称,包括西医所说的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胃黏膜脱垂等病。中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元气又非胃气不能滋之,元气是健康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则疾病由所生,故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调理脾胃甚为重  相似文献   

3.
"痞"病机为"阳气微弱,风冷入里",来源是少阳所传。张仲景对"心下痞"一证的治疗多从调理脾胃入手,代表处方有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桂枝人参汤。上焦和中焦脾胃的关系非常密切,上焦的疾病可以通过中焦来治疗,所以张仲景对于胸部的"痞"一证,不管是用"瓜蒂散"吐,还是用"人参汤"温,或是用"桂枝生姜枳实汤"散,其药物治在脾胃无疑。张仲景对于"痞"一证的治疗围绕着太阳、少阳(肝)、脾、肾这一主线,使用药物调解肝脾肾三脏之气机,治疗重点为调理脾胃。  相似文献   

4.
正本院蔡淦教授为全国著名中医临床家、教育家、上海市首届名中医,在脾胃病诊治方面,理论经验丰富,临床疗效明显。现将蔡教授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介绍如下。1治脾胃宗"补脾胃,泻阴火"李东垣认为"元气阴火"是内伤疾病的主要病机,所谓"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蔡教授认为,所谓"元气",即正气、脾胃之气。"阴火"即邪火,一般认为包括情绪变动、五志过激所产生的心火,肝气有余所产生的肝火,元气亏虚所产生的肾火,阴虚  相似文献   

5.
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 of gastric cancer, PLGC)是临床疑难疾病,现代医学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方法。谢晶日教授行医执教多年,临证经验颇丰,特别是运用祖国医学治疗PLGC见解独到。作者介绍了谢晶日教授对于PLGC的辨治思路与临证经验。谢师认为,PLGC多表现为本虚标实之象,病机可概括为“虚”“瘀”“毒”三个方面,“虚”指气虚、阴虚,“瘀”指气郁、血瘀,“毒”指湿毒、热毒。治疗上,主张四诊互参,防治兼顾,以顾护脾胃为先,并贯穿治疗始末,以化瘀毒为标,逐秽浊之壅塞通达脉络,同时揆病证之变化随证加减。此外,谢师还特别强调中西相辅,集各家之长,注重未病先防。  相似文献   

6.
胃癌是全球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及早识别和控制胃癌前病变(PLGC)向胃癌发展是防治胃癌的重要途径。课题组在此前的研究中,认为毒瘀交阻是发生PLGC的主要病机,采用具有解毒化瘀作用的金果胃康胶囊治疗本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故本文从"毒瘀交阻"理论探讨辨治胃癌前病变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对于疮疡病,东垣提出"元气不足,营气逆行"的学术观点;认为"疮疡者,火之属,须分内外以治其本"。并确立了托里、疏通、行营卫三种主要治疗方法;重视疮疡与脾胃元气之间的关系,长于治疗痈疽、瘰疬、疠风等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消痞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PLGC)的疗效,及其对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影响.方法:按2:1随机将4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PLGC患者分为益气活血消痞治疗组和胃复春对照组,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CNA.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8.46%优于对照组71.43%,P<0.01;治疗组PCNA指数下降优于对照组.结论:益气活血消痞法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PLGC的有效方法,其作用机理可能是抑制细胞的过度增殖.  相似文献   

9.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的常见多发病,属"胃脘痛""胃痞"范畴。其病起病隐匿,缠绵难愈、治疗棘手。中医药治疗具有其独特的优势,文章总结林平教授遵之"病证结合"的诊疗模式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上注重治养结合,分以三期辨治,早期辨治以证症为主,中期辨治以病为主,后期调理为主。治疗全程以养为重,恢复脾胃脏腑功能,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李东垣是金元时期的著名医家,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他大倡脾胃之重要,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元气为健康之本,脾胃内伤,元气衰惫则百病由生。治疗上常用甘温药物顺其升发之性补益脾胃,创制补中益气汤等名方;同时重视用针灸调补脾胃。然而,这一点却鲜为人知。鉴此,笔者根据李果的《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著作,对其补脾之针灸用穴,治法,作一初步探讨。1.补土伸元气法:取足阳明胃经合土穴足三里,采用推而扬之的针刺补法,以伸展、充实脾胃下陷之元气。《脾胃论·阴病治阳·阳病治阴》中说:“皆先由喜、怒、悲…  相似文献   

11.
李玲君 《光明中医》2014,(9):1825-1826
胃痞证是以自觉胃脘部痞塞,胸膈胀满不舒,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证。金老师认为胃痞证的发生是因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调导致。病机关键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司。辨证治疗以行气消痞的同时配以辛温散发药疏肝,通过治肝而达到治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治未病"理论具有重养生和主动预防特征,是胃癌前病变(PLGC)中医药干预的指导思想。PLGC高危人群筛选与确定是进行社区干预的前提条件,防、治、查相结合是PLGC社区中医药干预的重要模式,其强调整体调节、个体化治疗与临床可操作性的统一。PLGC社区中医药干预中应注重益气健脾、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方法的灵活应用,且守方时间宜长。  相似文献   

13.
许亚培 《河南中医》2014,34(2):223-224
王秀娟教授认为脾胃病总的病机是虚实夹杂,"虚"以气虚、阴虚多见,"实"以血瘀、痰阻多见。治宜益气养阴,涤痰化瘀。其辨证治疗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腹泻等脾胃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属于中医"胃痞"范畴。其病因多为毒浊内蕴于心下,毒瘀互结是其基本病机,正气亏虚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病理基础,关键病理因素可概括为毒、瘀、虚。其发病以正虚为本,以毒、瘀为标。在病变过程中,机体正气亏虚是内因,感受浊毒邪气是外因,浊毒内蕴、毒瘀互结则是其主要病理变化,也是造成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高患病率和发病率的关键。治当以解毒化瘀扶正为法,辨证论治,提高疗效,降低转癌率。  相似文献   

15.
半夏泻心汤用于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属于脾胃升降失常,寒热错杂于中的证治,临床上应用范围日趋广泛,反流性食管炎凡属于以脾胃升降失常,寒热错杂于中的证治皆可使用,以和中降逆消痞是其辨证治疗的核心。文章以临床病案诊治经验为依据,在临证中,谨守其病机,以和中降逆消痞为基础佐以理气,降气之药,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正痞证为临床常见病症之一,主要表现为自觉胸膈、胃脘、腹部痞塞不舒、胀满不适,但压之不痛,其首见于《黄帝内经》称之为"否""否塞""否隔"等[1]。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生活及饮食不规律,患有脾胃疾病人群越来越多,而痞证作为脾胃系疾病,更为常见。通过研读《伤寒论》痞证相关章节,现将痞证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治法方药等总结如下,以飨读者。1病因病机《伤寒论》中论述痞证成因为"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指伤寒表证误用下法,损伤脾胃,加之表邪内陷,影响脾胃升降功能,致心下气  相似文献   

17.
冯一 《吉林中医药》2009,29(10):834-835
甘温除热,就是运用甘温性质的方药治疗发热,它隶属于热因热用之反治,补中益气汤是其代表方剂。其时,病人正气已虚,扶正是治疗的主要手段,祛邪则处于从属地位。人以胃气为本,“脾胃一虚,则肺气先绝”,脾胃之气无所伤,方能元气充足。甘温之剂通过对脾胃阳气的补养,对升降出入的调整,使人体元气充沛,增强抵抗力,即所谓“泻火热而补脾胃中元气”。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甘温药有一定抗菌消炎功能。  相似文献   

18.
李京津 《新中医》2018,50(5):224-226
糖尿病并发口腔溃疡的发病机制与李东垣的阴火理论有相通之处,脾胃气虚,元气不足,气火失调是本病的病理基础;虚火上炎,循经上扰咽喉而入口舌引起病变是其病机;治疗上应以补脾胃、泻阴火为主,清热利湿、化瘀解毒为辅。上述认识为糖尿病口腔溃疡的辨证论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山东中医杂志》2016,(2):91-93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非特异性肠道黏膜炎症,其发病机制与李东垣的阴火理论有相通之处。脾胃气虚,元气不足,阴火鸱张是本病的病理基础;血中伏火,浊瘀酿毒,迸入肠道是其病机关键。治疗上应以补脾胃、泻阴火为主,清热利湿、化瘀解毒为辅。上述认识为溃疡性结肠炎的辨证论治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浅析辛开苦降法治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勤  刘少晶 《河南中医》2008,28(11):15-17
着重分析脾胃升降功能失司而致痞证的发生及痞证的临床分型,阐明应用辛开苦降法治疗的机制.辛开苦降法,不仅苦辛并用调和其升降,而且寒热同用和其阴阳,补泻兼施以调其虚实,苦辛之品各走其道,各奏其功,恰好针对痞证的病理机制而治,也正是本法治疗痞证的绝妙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