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功能性腹痛是一种儿童常见的脾胃系统疾病,病程缠绵,容易反复,其中“脾胃枢机不利”贯穿其发病过程的始终;“脾失健运”是对腹痛出现的病位、病机的总结概括。文章结合中医学相关理论,阐释“脾胃枢机”的理论内涵,从“脾胃枢机”分析功能性腹痛发病的病因、病机,并初步探讨“调理脾胃枢机”对中医药治疗功能性腹痛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脾胃学说与十二指肠溃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十二指肠溃疡属中医学胃脘痛范畴,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但其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明了。为探讨脾胃学说在十二指肠溃疡发病和辨治中的作用,结合现代有关脾胃学说的研究加以讨论,特收集我院住院及部分脾胃病专科门诊确诊的195例作回顾性分析,表明脾胃学说是阐明机体生理活动、病理机制和辨证施治的主要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正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胃肠道疾病。现代医学认为该病与免疫功能失调、精神因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有关。中医认为本病病位在脾胃,其发生受饮食、物理、化学、气候、情志等因素影响,使患者脾胃枢机不利,失其升降,表现为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虚主要为脾胃亏虚[1];实多为虚损之后所继发。其中脾胃亏损是本病较为突出的病理表现[2]。本病的发病有病程长,常迁延不愈,部分严重者可能有  相似文献   

4.
泄泻是临床常见的病证,主要由于湿邪所盛和脾胃功能障碍引起。饮食不节是泄泻最常见的发病诱因之一,而发病后的饮食调理,对辅助药物治疗,缩短疗程,促进康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湿阻证治心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仁泉  姜莉萍 《光明中医》2009,24(5):920-921
湿阻是脾胃病中最常见证型,其发病机制为外感六淫、内伤饮食、劳逸失度致脾胃功能失调,湿邪阻滞中焦.临床辨证应在把握湿阻脾胃虚、实两组主要症状的基础上,辨明湿热的孰轻孰重.治疗应用温运脾阳,苦寒燥湿和淡渗利湿等法.其代表方为苍藿泻心汤.  相似文献   

6.
胃痛是多种消化系统疾病的症状之一,临床较为常见。通过辨证论治,中医药可明显缓解其临床症状,并减少其复发率。本文主要介绍了谢晶日教授治疗胃痛的学术观点及临床用药经验。谢晶日教授认为胃痛的发病关键在于脾胃之气升降失调。治疗上,根据脾胃升降论,以疏肝理气、清利湿邪、活血化瘀等法以调节恢复脾胃升降气机有序,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特应性皮炎又称异位性皮炎、遗传过敏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多于儿童期发病,其病程长,治疗困难,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据临床所见,特应性皮炎忠儿发病时常伴有纳呆、便秘、腹胀及舌苔厚腻等脾胃消化功能障碍症状,经治疗,随着脾胃功能改善,皮疹瘙痒也随之缓解。为探讨儿童特应性皮炎与脾胃功能障碍有无内在联系,笔者于2006年11月-2008年10月对来本院门诊就治的48例特应性皮炎患儿就治疗过程中脾胃功能表现进行了观察分析,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马龙 《天津中医药》2008,25(1):37-39
帕金森病属于中医学"老年颤证"范畴,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多发的中枢神经系统慢性退行性疾病.既往医家多从肝肾阴虚、肝阳上亢、阳亢化风角度认识该病,忽视了脾胃与帕金森病发生、发展、治疗的关系.笔者根据中医理论,结合临床经验,提出脾胃受损为发病之始、脾胃亏虚为发展之基、强健脾胃为治疗之本、调摄脾胃为预防之要的观点,并逐一加以论述,以期从理论上阐明脾胃与帕金森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泄泻是临床常见的病证,主要由于湿邪所盛和脾胃功能障碍引起。饮食不节是泄泻最常见的发病诱因之一,而发病后的饮食调理,对辅助药物治疗,缩短疗程,促进康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高脂血症是体内脂代谢紊乱导致血脂水平增高的一种病症,是中老年人的常见多发病,与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脂肪肝等病密切相关。中医无高脂血症病名,从其主要症状来看可归于中医学的“湿阻”、“眩晕”、“中风”、“胸痹”等范畴。高脂血症的病因有很多,但脾失健运是其发病的首要因素。因膏脂的生成与转化无不与脾胃的运化功能有关,故脾失健运是高脂血症发病的重要病机。所以笔者认为从脾胃论治高脂血症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阴火论与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疗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演变过程与中医阴火病机理论存在相通之处。脾胃虚弱,元气不足,产生阴火;脾胃元气亏虚,升降失常,脾气下陷,“阴火”上冲,胃络损伤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的病机关键。阴火证治疗原则是益气、升阳、降火,从阴火论治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疗提供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亚健康状态辨治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认为亚健康的主要病因病机是脾胃虚弱、情志失调、思虑过度、素体表虚、肝肾不足等原因导致的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或内生五邪,或耗伤正气,从而出现全身的不适症状。治疗可分为脾气虚弱、肝气郁滞、心脾气血两虚、肝肾两虚、表虚不固、肾虚早衰等六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晚期胃癌患者的中医证素特点,初步揭示晚期胃癌的中医病理特性。方法采用中医证素辨证方法,观察126例晚期胃癌患者的症状、体征,分析各个证素的频数分布及证素积分。结果晚期胃癌的病位证素主要为:胃、脾、肝、肾、胆、肺、大肠、小肠、胞宫、心、脑(神)、膀胱,其中胃、脾、肝和肾所占比例均>50%。晚期胃癌患者病位证素积分中,脾与胃证素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6);肝、肾、肺、胆、大肠、小肠证素与脾(t值依次为5.053、4.815、4.465、3.938、4.730、4.278)、胃(t值依次为7.126、6.699、5.679、5.484、6.255、5.604)证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病性证素主要为:气虚、血虚、气滞、血瘀、邪毒、痰、湿、阴虚、气逆、热、食积、水停、阳虚,其中气滞、血瘀、邪毒、痰、湿、阴虚、气逆、热、食积、水停、阳虚病性证素与气虚(t值依次为3.338、4.664、5.998、6.046、6.024、6.116、6.225、5.889、5.727、5.767、4.718)、血虚(t值依次为2.021、3.402、4.540、4.625、4.688、4.892、5.025、4.843、4.738、4.792、3.936)病性证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晚期胃癌中医病位证素主要集中在脾、胃、肝和肾,病性证素主要有气虚、血虚,但气滞、血瘀、邪毒、痰、湿、阴虚、气逆、热、食积、水停、阳虚也是不可忽视的病性证素。  相似文献   

14.
慢性萎缩性胃炎为临床常见的难治性消化系统疾病,张杰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病机为虚、毒、瘀,脾胃亏虚为其本,内外合毒为其因,胃络瘀阻为其标,虚、毒、瘀互为因果,合而为患。治疗以扶正解毒化瘀为大法,以其经验方胃痞汤随证加味,在临床上将辨证、辨病相结合,疗效卓著。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气血津液与脾胃在生理、病理关系方面的论述和气血津液临床证治的探讨,认为脾胃既是气血津液的生化之源,也是导致气血津液病变的根本所在;由于二者相互间的生理关系,在气血津液因其他原因而发生病变后,也可影响脾胃而致脾胃发生病变。因而,在临证治疗中,无论证情有多么复杂,都应以脾胃为核心,或健脾、补脾、温脾,或运脾、和胃,导滞,治脾胃即所以治气血津液,治气血津液即当从脾胃做文章,启示了治气血津液病的门径,当从脾胃论治,又提出了气血津液病皆从脾胃调理论治的方法及临床验案,表明了用调理脾胃在治疗气血津液病中亦获良效,强调了调理脾胃的重要性。所以,用调理脾胃之法,在临证时,只要能使脾胃强健,就能杜绝许多疾病的产生,从而减少发病的机会。  相似文献   

16.
柴瑞震 《中医药学刊》2008,26(2):254-257
阐述了气血津液与脾胃在生理、病理关系方面的论述和气血津液临床证治的探讨,认为脾胃既是气血津液的生化之源,也是导致气血津液病变的根本所在;由于二者相互间的生理关系,在气血津液因其他原因而发生病变后,也可影响脾胃而致脾胃发生病变。因而,在临证治疗中,无论证情有多么复杂,都应以脾胃为核心,或健脾、补脾、温脾,或运脾、和胃,导滞,治脾胃即所以治气血津液,治气血津液即当从脾胃做文章,启示了治气血津液病的门径,当从脾胃论治,又提出了气血津液病皆从脾胃调理论治的方法及临床验案,表明了用调理脾胃在治疗气血津液病中亦获良效,强调了调理脾胃的重要性。所以,用调理脾胃之法,在临证时,只要能使脾胃强健,就能杜绝许多疾病的产生,从而减少发病的机会。  相似文献   

17.
王阳 《陕西中医》2020,(11):1632-1634,1638
本文基于络病理论,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归属为胃络病的范围,以气络、血络为切入点,并阅读医学典籍结合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学特点,提出慢性萎缩性胃炎“气络失和、毒损血络”的病机观点,认为本病以气络失和、胃络空虚为先,中焦脾胃气虚,气络失和,脾胃无法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则气血化生乏源,气血亏虚,胃络失养,或痰浊、瘀血内生,痰瘀互结,久郁不化而化热,伤气入血成瘀,更伤血络,进一步久而化毒后,毒损血络,发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故本病以络虚为先、通补胃气,培护中焦之本,正气内充,诸邪可祛,祛痰化瘀、解毒防变,结合胃镜技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冯珂  纪立金 《山东中医杂志》2012,(9):627-629,695
"脾主为卫"的"卫",是"卫士"、"护卫"之意。"脾主为卫"的内涵应作"脾胃主为卫"。"脾主为卫"的机制是:脾胃运化功能正常,正气充盛,邪不外侵,卫气化源充足,卫外有权。脾胃之气健旺,肌肉丰满,护卫内在脏腑,防止邪气内侵。脾升胃降气机枢纽运转正常,一可调衡五脏之气,防止太过与不及;二可运代五脏之气,适应自然;三可调衡情志,使正常情感活动勿太过与不及。  相似文献   

19.
明代祁门徐春甫先生编纂的《古今医统大全》被称为融古通今的巨著,先生借鉴诸书,总结百方治疗脾胃系统疾病。通过对其文章中"脾"文献的整理和学习,对中医之脾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初步探讨,突出脾作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重要性。根据中医学的"辨证论治",临床上脾病均需结合脾的生理特性、生理功能等不同角度进行辨证。脾胃同居中焦,以"平"为安,而脾主升、胃主降,故在脾病的防治过程中需要配合和降胃气等方法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总结陕西省名中医李守朝教授辨治胃癌前病变的临床经验; 李教授认为本病初期在气,逐渐由气到血; 脾胃虚弱为本,痰湿、气滞、血瘀为标,这几个方面互为影响。临证强调正气的重要作用,治以益气健脾为主要治疗原则,治法上强调辨证论治为先,以补虚为主; 注重脾胃生理特性,用药轻灵; 脾胃升降平衡,寒热平调; 通络活血化瘀,气血兼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