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临床治疗幽门螺杆菌(Hp)感染相关性胃炎过程中,存在Hp耐药性、药物不良反应、停药后复发等问题。该文探讨李慧臻应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寒热错杂型Hp感染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经验,为中药根除幽门螺杆菌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相似文献   

2.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fi,Hp)是慢性胃炎的重要致病因素,在根除Hp后,胃炎的复发率可大大降低,根除幽门螺杆菌对胃肠疾病的转归和预防有重要作用,根除Hp已成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使得对耐药幽门螺杆菌的治疗变得较棘手。本文就Hp相关性胃炎治疗中的Hp根除方法予以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清热解毒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糜烂性胃炎5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清热解毒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感染糜烂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病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清热解毒为主治疗,对照组给予果胶铋为基础的“三联疗法”。治疗1疗程结束的第1周内复查胃镜,行快速Hp检测。结果治疗组Hp转阴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胃粘膜糜烂愈合率相当(P>0.05),治疗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较对照组快(P<0.05)。结论应有中药治疗Hp感染糜烂性胃炎,Hp转阴率高,临床症状缓解时间较对照组快。  相似文献   

4.
回顾性分析林晓洁教授采用中药治疗儿童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的有效病例的病案资料,采用频数分析及聚类分析的统计方法,探讨其用药规律。收集中药处方220首,涉及中药36味,其中单味中药使用频次 > 50次的共24味,居前8位的高频药物为太子参、山药、茯苓、甘草、白术、葛根、鸡蛋花、陈皮;聚类分析显示, 24味中药聚为3大类。Ⅰ类药的太子参、山药、茯苓、甘草、白术、葛根、鸡蛋花、陈皮、谷芽、麦芽为林晓洁教授基于“胃气为本” 治疗本病而创立的脾胃康方的主要组成药物。分析结果提示,林晓洁教授治疗儿童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主张以健脾益气、清热利湿、消食化积为治法,辅以调理肺、胃、肝等脏腑气机,同时注重结合岭南气候特点而选择用药。  相似文献   

5.
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微需氧菌,与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中医药在根除Hp感染、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方面取得独到进展,文章对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病因病机、体质、辨证分型、及药物的治疗做一简要综述以指导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6.
Hp感染是人类最常见的慢性感染之一,幽门螺杆菌(Hp)胃炎是由Hp诱发引起的胃黏膜炎症,常伴有上皮损伤和细胞再生.缺铁性贫血与Hp感染之间存在相关性.目前,对于Hp相关性胃炎伴缺铁性贫血的治疗依然以根除Hp配合补铁剂为主.本文基于《金匮要略》探讨脾胃虚寒型Hp相关性胃炎伴缺铁性贫血的病机以及治疗,以期能为临床治疗拓宽思...  相似文献   

7.
正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胃炎的感染率高,其与胃癌相关性高。《第四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1]推荐使用由质子泵抑制剂(PPI)、铋剂联合两种抗菌药物组成的铋剂四联疗法根除Hp,但存在药物不良反应。笔者采用针刺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炎,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的中医药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分析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病的文献,结果发现Hp相关性胃炎、溃疡病与中医的辨证分型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中药治疗,特别是中西药联合治疗在Hp转阴、症状改善和控制溃疡复发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通过整理孙晓娜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炎的病例,总结出幽门螺杆菌相关感染胃炎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经验。孙晓娜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炎重视病因病机,辨证精良,用药精准,提倡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正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相关性胃炎是常见、多发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我国成人中Hp的感染率高达40%~60%,Hp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根治Hp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1]。现代医学主要采用以抗菌药物、质子泵抑制剂、铝酸铋制剂为主的三联、四联疗法治疗Hp相关性疾病,疗效肯定,但存在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微需氧菌,可定植于人体胃黏膜,与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中医研究工作者发现中医药在根除Hp感染、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方面有独到优势,文章对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2.
幽门螺杆菌感染(Hp)是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和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自从1982年Warren 和Marsha从胃上皮细胞分离出幽门螺杆菌以来,17年间大量研究证明Hp与胃肠道疾病有密切联系,并研制出众多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药物.本文将介绍目前临床上抗幽门螺旋杆菌药物的现状.  相似文献   

13.
幽门螺杆菌感染(Hp)是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和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自从1982年Warren 和Marsha从胃上皮细胞分离出幽门螺杆菌以来,17年间大量研究证明Hp与胃肠道疾病有密切联系,并研制出众多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药物.本文将介绍目前临床上抗幽门螺旋杆菌药物的现状.  相似文献   

14.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目前多数人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引起慢性胃炎最主要的原因,文献上称为HP 相关性胃炎(HP associated gastritis,HPAG)[1] .Hp 感染相关性胃炎属中医学"胃脘痛"、"嘈杂"、"痞满"、"泛酸"等病证的范畴.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发现至今已20 年,其在人群中的感染率高达40%~60%[2] .由于Hp 耐药率越来越高,因此,HP 相关性胃炎的治疗现状非常严峻,标准的三联疗法Hp 根除率只在60%~80%,而在临床上联合中药治疗Hp 感染却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半夏泻心汤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四联疗法治疗,试验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辨证分型,两组连续用药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Hp根治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在改善胃痛、腹胀、泛酸、嗳气、纳呆等症状方面,两组治疗前后均有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有效率、Hp根治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半夏泻心汤治疗Hp AG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四黄调胃汤联合PPI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分别采用三种不同方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缓解患者脾气虚、湿热气滞症状,观察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及对幽门螺杆菌的根除作用。结果:四黄调胃汤联合PPI三联疗法对相关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可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有利于加强愈合,幽门螺杆菌根除率较四黄调胃汤、PPI三联疗法明显提高。三种方法治疗胃炎均有明显的疗效,四黄调胃汤联合PPI三联疗法、单纯四黄调胃汤疗效及消化性溃疡改善情况优于PPI三联疗法。结论:四黄调胃汤联合PPI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综合疗效优于单纯中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7.
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24例,采用西医三联疗法(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治疗,治疗组28例在西医三联疗法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两组均用药7天,后口服奥关拉唑片至1个月。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及Hp根除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疗效好。  相似文献   

18.
<正>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目前很多学者都认为Hp感染是导致慢性胃炎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文献上称之为Hp相关性胃炎(HPAG)~([1])。Hp相关性胃炎在中医没有特定病名,根据临床症状归属"痞满"、"胃脘痛"等范畴,现代中医认为Hp感染属"邪气"范畴,是胃病发生的重要因素~([2])。目前已有很多学  相似文献   

19.
通过1则验案探讨单兆伟教授运用清化湿热法治疗糜烂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结肠炎属湿热证的临床经验及用药特点,单兆伟教授认为化湿治标不忘扶正治本,清热解毒当防寒凉败胃,用药清灵醇正以达中正和平之效,使得正复本固则邪不复感,湿化热清则病邪自除。  相似文献   

20.
正2014年"幽门螺杆菌(Hp)胃炎全球共识"将Hp相关性胃炎明确定义为一种感染性的疾病,并指出Hp感染后一般难以自行清除,除非进行根治,或者胃粘膜发生严重肠化生则细菌出现难以定植而自动消失~([1])。近几年来,中医药治疗Hp及其相关性胃炎取得一定成果,现将主要进展综述如下。1病因病机幽门螺杆菌的发现源于现代,古代没有明确的相关文献记载,因此,目前临床上多根据其引起的的症状而进行病因病机的概述。Hp相关性胃炎患者可出现胃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