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脘穴,出自<针灸甲乙经>,属任脉,为足阳明胃经的募穴,八会穴之一,腑之会穴,任脉与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经交会穴.别名中管、太仓.<千金方>云,中管、承满,主胁下坚痛.  相似文献   

2.
中脘(Zhong wan) 归经穴属任脉;交会穴之一,为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又为八会穴之一;腑会中脘。 定位上腹部,脐中线直上4寸。 取法仰卧,在剑突顶端与脐中连线的中点处取穴。  相似文献   

3.
郭尔夫从事针灸临床工作38年,博览群书,精于歧黄,尤擅针灸,刻苦学习《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等经典著作和现代医学,对经络学说、腧穴定位和针法有独特的见解。善于挖掘针灸绝技,擅长芒针深刺募穴、药罐等,对五输穴临床运用得心应手。现就郭老师多年运用芒针深刺募穴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1 中 脘 中脘穴又名太仓,位于任脉经、脐上四寸处,为胃之募穴,是手太阴、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足厥阴及任脉之会。中脘又是手太阴之所起,足厥阴之所终,任脉之所发,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三脉之所生。中脘穴上一寸有上脘穴、下一寸有下脘…  相似文献   

4.
正膻中穴,别称元儿、胸堂、元见、上气海等,为奇经八脉任脉的穴位,《针灸甲乙经》[1]:"在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两乳间陷中,任脉气所发,仰而取之。"即膻中穴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两乳头连线的中点[2]。膻中穴乃宗气聚会之所,属八会穴之气会;也是心包络经气聚集之处,属心包之募穴;同时也是足太阴、足少阴、手太阳、手少阳、任脉之会。《灵枢·海论》[3]:"膻中者,为气之海。"《针灸大成·行针指  相似文献   

5.
<正> 现将人中、承浆、合谷、太冲四穴的疗效与大脑皮层代表区关系分析如下: 一、人中和承浆二穴分别位于上、下唇的中线上.人中在督脉上,是督脉、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的会穴.督脉“总督诸阳”,为“诸阳之海”,故人中穴能治疗诸阳经之症,且有清热开窍、镇痛安神、回阳救逆、祛除风邪之效.承浆穴位居任脉,是任脉、督脉、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的会穴.任脉是“诸阴之海”,故承浆穴能治疗诸阴经之症,因兼任、督二脉会穴,所以又治诸阳经之症,  相似文献   

6.
“对穴”之说,散见于历代中医针灸著作之中。笔者受“施今墨对药”的启发,在学习和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将双穴配伍使用的经验,定名为“对穴”。仅举“对穴”数则,以飨读者。一、(?)中、内关调气开窍膻中又名上气海,为任脉腧穴,宗气之海,气之会穴,心包络之墓穴,足太阴、足少阴、手太阳、手少阳与任脉之交会穴,具有调气降逆,清肺化痰,止咳平喘,宽胸利膈之功,善  相似文献   

7.
二、颈部督脉行于颈后正中线;任脉行于颈前正中线;足阳明胃经行于颈部前结喉两侧;手阳明大肠经行于颈外侧面动脉搏动处;手太阳小肠经行于颈部侧面下颌角处;足少阳胆经行于颈部侧面当耳垂处;手少阳三焦经亦行于颈部侧面当完骨后缘;足太阳膀胱经行于颈后项部正中线两侧。颈部正中为咽喉;任脉与冲脉会于咽喉;足阳明胃经循喉咙,其别络合诸经之气下络  相似文献   

8.
膻中,始见于《灵枢·根结》:“厥阴……络于膻中”,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胸腔中央,狭义是指膻中穴,为心包所在处。前人喻为心主之宫城,故而得名,《灵枢·胀论》曰:“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膻中穴是任脉胸部腧穴,位于两乳之间,为心包络经之经气聚集之处,乃心包络之募穴,是任脉、足太阴、足少阴、手太阴、手少阴经的交会穴,又是宗气聚会之处,为气之会穴。具有理气活血通络、宽胸利膈、止咳平喘等作用。笔者常用此穴作主穴治疗一些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及其它疾患,临床上屡获佳效。  相似文献   

9.
人体五大要穴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神阙神阙穴即肚脐,又名脐中,它位于命门穴平行对应的肚脐中。神阙是人体生命最隐秘最关键的要害穴窍,也是任脉之要穴。任脉总任一身之阴经,为“阴脉之海”,与督脉贯通,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经,为“阳经之海”,冲任会于脐下,而冲为“十二经之海”。冲、任、督同源于胞中,同出于会阴,故有冲、任、督“一源三歧”之说。此外,足阳明胃经挟脐,足太阳之筋结于脐,手少阴之筋系于脐。因此,作为奇经任脉之神阙,与诸经百脉相通,可谓一穴而系全身。神阙穴与人体生命活动密切相关,脐乃胚胎发育过程中胎儿汲取母体营养物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通道,婴儿脱体后,…  相似文献   

10.
崔晨华  徐涓 《光明中医》2010,25(1):78-79
中脘穴,居脐上4寸,为胃之中,故称中脘。出自《针灸甲乙经》,属任脉,为胃之募穴,腑之会穴,回阳九针之一,任脉与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经交会穴。以调理中焦、升清降浊、健脾和胃、鼓动经气的作用治疗一切腑病,但刺入深度一般记载是1~1.5寸,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针刺深度2~2.5寸理气作用更佳,形体较胖者甚至可达3寸左右。现将临床治验所得列举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