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温肾Ⅰ号对激素依赖性难治性肾病患者血、尿17-酮类固醇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激素依赖性难治性肾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自激素减至小剂量(20 mg/d)时即加用中药治疗, 以后激素每2周递减2.5 mg至维持阶段,维持量服用0.5~1年;对照组单纯激素治疗.两组治疗时间均为激素减完为止.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及对照组总蛋白、白蛋白含量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24 h尿17-酮类固醇、血17-酮类固醇含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两者含量明显降低(P<0.05);两组治疗后相比,对照组24 h时尿17-酮类固醇、血17-酮类固醇含量明显低于治疗组(P<0.05).结论:温肾Ⅰ号可提高激素依赖性难治性肾病患者的总蛋白、白蛋白水平,对肾上腺皮质功能具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不同中医证型肺腺癌患者血清、诱导痰中炎症因子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HPA)轴功能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中医辨证分型不同将71例肺腺癌患者分为肾阳虚组(28例)、肺气虚组(23例)、阴虚火旺组(20例)。另选取41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组。采用BioPlex悬液芯片检测血清及诱导痰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转化生长因子(TGF)-β、白介素(IL)-6和干扰素(INF)-γ水平,用放免法检测24h尿游离皮质醇、尿17-羟皮质类固醇(尿17-羟)、尿17-酮类固醇(尿17-酮)及血清和唾液皮质醇。结果 肾阳虚组血清IL-6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5),24h尿游离皮质醇、17-羟皮质类固醇明显低于其他3组(P<0.05),尿17-酮类固醇明显低于健康组及阴虚火旺组(P<0.05)。与健康组及肺气虚组比较,肾阳虚组、阴虚火旺组血清TNF-α明显升高,INF-γ明显降低(P<0.05),肾阳虚组诱导痰TNF-α、TGF-β明显升高(P<0.05),阴虚火旺组诱导痰INF-γ明显降低(P<0.05)。肾阳虚组上午8:00及次日上午8:00血、唾液皮质醇明显降低(P<0.05)。3组患者血清TNF-α、血清IL-6均与血皮质醇呈较为明显的负相关(r=-0.26,P=0.03;r=-0.25,P=0.03),诱导痰IL-6还与唾液皮质醇呈较为明显的负相关(r=-0.29,P=0.02)。血清IFN-γ与尿17-羟呈较为明显的正相关(r=0.21,P=0.03)。结论 肾阳虚型肺腺癌患者炎症因子上调,HPA轴功能下降或紊乱最为明显,肺腺癌患者IL-6、TNF-α和IFN-γ与HPA轴功能关系密切。肺腺癌中医证候存在由气虚、阴虚向肾阳虚衰的转化。血清及诱导痰中IL-6、TNF-α和IFN-γ及HPA轴功能是肺腺癌微观辨证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八味地黄丸与尿中类固醇的代谢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4小时尿中17-KS(17-酮类固醇)及17-OHCS(17-羟皮质类固醇)量为指标,探讨了治疗肾阳虚的代表方剂八味地黄丸对类固醇代谢的影响。对13名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连续给予八味地黄丸提取剂(7.5g/d) 7  相似文献   

4.
对支气管哮喘,西医至今缺少理想的防治方法,因此,用中药有效方剂来防治支气管哮喘是值得重视的一条途径.为此,我们就哮喘专科门诊中用中药治疗的部分病例,作如下探讨.患者年龄12岁到47岁,共20名.在用中药治疗前后,对部分病人分别进行了24小时尿17-羟和17-酮皮质类固醇含量测定,淋巴细胞转化率、T细胞和B细胞值测定,IgA、IgM测定,和血嗜酸性细胞测定,其中除IgA、IgM治疗前后均在正常范围之内外,其余各项指标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见附表).  相似文献   

5.
<正> 近视分为生理性近视和病理性近视。前者只是单纯的曲光不正,而后者又称恶性进行性近视,除表现有眼轴延长,屈光不正外,常伴有眼底的病理性改变和其它一些并发症。为探讨近视患者血清皮质醇含量与发病关系,我们于1994~1996年对184例生理性近视,39例病理性近视患者进行了血浆皮质醇含量的测定,同时对部分患者进行了24小时尿17羟类固醇和17酮类固醇测定,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正常对照组:皮质醇对照组:均为本单位职工,学生和体检正常者,共42例(男27例,女15例)。年龄13~57岁,平均28.4岁。 尿17羟、17酮对照组:正常人,生理性近视各16人,共计32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析中西医结合方法对肾上腺肿瘤术后引起的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5年8月期间医院收治的肾上腺肿瘤术后皮质功能不足患者共68例,将其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西医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达97.06%,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82%;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3.53%,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41%,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晨8 h血浆皮质醇、晨8 h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24 h尿游离皮质醇(UFC)、17-羟皮质类固醇(17-OHCS)及17-酮类固醇(17-KS)含量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肾上腺肿瘤术后皮质功能不足,起效迅速、安全,且不良反应轻微,可应用于医学领域,也对于气阴两虚型糖尿病肾病等患者具有临床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持续眼痛1个月以上的重度视频终端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重度视频终端综合征患者86例,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药物组,每组各43例。针刺组予针刺治疗,每周3次,疗程2周;药物组予口服补中益气口服液及杞菊地黄口服液,疗程2周。比较2组的疗效及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结果 1.症状积分:药物组:治疗前40.42±0.98,治疗后19.23±6.89,变化值(治疗后-治疗前)为-21.19±6.77。针刺组:治疗前40.91±1.31,治疗后2.44±1.05,变化值(治疗后-治疗前)为2.44±1.05。2组组内比较和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疗效:针刺组43例,显效17例(39.53%),临床治愈26例(60.47%)。药物组43例,无效5例(11.6%),有效34例(79.07%),显效4例(9.3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是治疗重度视频终端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梁一鸣 《新中医》2015,47(5):115-117
观察黄芪颗粒对Ig A肾病(Ig AN)患者血清中单核趋化因子-1(MCP-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将54例Ig AN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强的松、潘生丁以及盐酸贝那普利片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黄芪颗粒口服。治疗60天后,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尿蛋白及尿液中畸形红细胞数的变化及血清中MCP-1、TNF-α和IL-6含量。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24h尿蛋白均有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24h尿蛋白量改变更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尿中畸形红细胞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尿畸形红细胞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TNF-α和IL-6均有所降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TNF-α和IL-6水平变化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TNF-α和IL-6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血清MCP-1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P<0.05,观察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血清MCP-1水平改变更显著,与对照组治疗后血清MCP-1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与Ig AN有密切的联系,黄芪颗粒能够显著降低血清中MCP-1、TNF-α和IL-6含量,对Ig AN患者蛋白尿和血尿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IL-17F在壮医药线点灸干预溃疡性结肠炎(UC)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30例UC患者接受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前后的疾病活动指数、黏膜镜下表现积分,用RT-PCR技术测定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IL-17F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患者治疗后的疾病活动指数和镜下黏膜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治疗后外周血中IL-17F相对表达量(2.9±2.2)明显低于治疗前(1.5+1.7)(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患者外周血IL-17F基因表达量和患者疾病活动指数以及镜下黏膜积分均成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435、0.36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L-17F可能参与了壮医药线点灸对UC患者的免疫调节,且发挥了促炎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7,(1):199-201
目的:分析血府逐瘀片联合西药对糖尿病肾病患者尿蛋白及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以我院内分泌科在2013年6月~2015年8月期间收治的124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为资料进行研究,抽签法分为2组,各62例。对照组给予降血糖、降压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血府逐瘀片联合治疗,对比并分析治疗前后两组患者24小时尿蛋白定量和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24小时尿蛋白定量值和血清尿素氮(BUN)值分别为(0.81±0.19g、8.03±0.58mmol/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09±0.21g、10.92±0.64mmol/L)。治疗后,观察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值分别为(5.13±0.55mg/L、36.42±4.19ng/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7.04±0.62mg/L、44.27±4.26ng/L)。治疗后,观察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ɑ(TNF-ɑ)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值分别为(14.69±2.16、11.27±1.22)ng/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7.88±2.21、14.73±1.25)ng/L。结论:在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血府逐瘀片可更有效的下调患者相关炎症因子水平及降低尿蛋白量。  相似文献   

11.
12.
论述了病证关系,分析了“病”与“证”的内涵,认为疾病是决定证候的内在稳定的因素,而证候是疾病的外在综合表现。辨证论治以证候处方用药,会产生病证重合与分离两种情况,病证重合时疗效就肯定,而病证分离时则疗效就会远离预期目标,这就是辨证论治疗效重复性差的客观原因。为了提高病证的重合,避免病证的分离,应该重视方药与疾病的联系,不能只讲“方”与“证”的联系。笔者认为,方药对疾病的疗效是根本的,而方药对证候的疗效是附属的,疾病与疾病证候具有不同的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13.
小青龙汤为温阳宣肺、蠲痰涤饮之剂,凡见哮喘、咳嗽、痰、饱胀、喘息和四肢水肿等因"外感风寒,内有寒饮"所致者,均可辨证应用小青龙汤。临证应用时注意:①寒邪不必拘泥外感;②"三水"的变化要审清;③但见寒饮,有无表证均可用此方;④注意痰饮在临床上的变化;⑤临床见喘未必治喘,要临证辨别。用此方,要抓住以下临床指征:①面色:"三水"之面色--黧黑之色;②脉象:弦脉或浮紧;③舌象:舌苔多水滑;④痰涎:咳痰较爽,痰涎清稀,泡沫状。以上"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有效之后,应中病即止。  相似文献   

14.
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书云:“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明目,开心,益智。”其味甘、微苦,性微温。归脾(胃)、肺、心经。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益气生津,宁心安神之功效。在《伤寒论》中,仲景应用人参共40次,入  相似文献   

15.
从“方药离合”看中医学的方药共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舟 《江苏中医药》2007,39(6):8-10
通过对历代方剂与本草的应用演变和发展过程的论述,揭示了中医方药共荣关系,并以黄柏、升麻等药为例,强调方药配伍运用是方药共荣的核心环节.随后,结合中医发展的现实环境,分析了坚持方药共荣的正确方向,对于防止重药轻方的错误倾向,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启迪现代研究思路,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药物针灸综合治疗闭合性和化脓性骨髓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年来采用药物和针灸并用治疗闭合性和化脓性骨髓炎 40例 ,取得满意疗效 ,现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40例病案都来自于门诊。其中男性 30例 ,女性 1 0例 ,年龄最大的 63岁 ,最小的 8岁 ,平均35岁 ;病程最长 40年 ,最短 7个月 ,平均病期 5年。 40位病人都多次经X光拍片确诊 ,并多次接受过手术治疗。手术次数最多的达 6次 ,最少的也有 2次。除了 4例存有死骨者以外 ,其他 36人均在药物和针灸的综合治疗下痊愈。2 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的病情及发展 ,采用全身与局部、内治与外治、中药与针灸相互协调、补充的辨证方法 ,以达到表去根除、…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生理、病理及治疗三个方面对冲任与男科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具体阐述了冲任为男性生殖的枢纽 ,冲任失调为男性病的病理机转 ,以及从冲任着手的治疗原则、用药特点 ,为男性病的研究提供一条思路。  相似文献   

18.
肠道菌群存在于肠道,多种微生物拮抗共生、动态平衡,一旦平衡破坏,可引起宿主发生多种疾病。脑-肠轴理论提出肠道菌群与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也有关系。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脑卒中等多种心脑血管病变的病理基础,与肠道菌群组成改变及功能失调之间可能存在一定联系。肠道菌群同黏膜免疫相互作用,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可能对AS形成有影响,短链脂肪酸可影响危险因素的出现,增加AS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可归属"胸痹""真心痛""血脉病""痰饮""中风"等范畴,为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血、阴、阳虚,可累及心、肝、脾、肾;气滞、寒凝、痰阻、血瘀为标。肠道菌群与宿主生理相关、病理相互影响,与中医学天人相应、整体观理念一致,与阴阳学说、脾胃有异曲同工之处。针刺防治AS着眼于整体调节,对肠道菌群也有调节作用,辨证取穴,从痰、瘀、毒论治,整体调节脏腑功能,通过对大脑、肠道菌群、骨髓的整体调节,可能是AS防治效应机制。针灸影响肠道菌群数量与结构,恢复宿主肠道内环境动态平衡,是AS防治重要着眼点。未来高通量测序、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为研究肠道菌群与针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关系提供了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19.
"益肾健脾,涤痰散结"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源于临床实践,又经过长期的临床与系列实验研究验证、深化,已广泛应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高血压病、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临证治疗中。其代表方补肾抗衰片能够明显改善肾虚痰瘀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胸痹心痛证候,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抗酪氨酸硝基化的作用,而活性氧自由基(ROS)和活性氮自由基(RNS)可能是"痰"的物质基础。补肾抗衰片的系列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脾虚生痰,痰瘀互结"是心脑血管病的病理基础,而"益肾健脾,涤痰散结"法具有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类疾病的作用,成为指导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一个重要应用理论。  相似文献   

20.
探析神阙穴与气及脏腑经络关系及现代医学对脐中的认识,介绍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