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末著名医家夏公春农乃吾之祖父也,名夏云,字春农,谱名国荣,晚称耕云老人,生于清道光十年(1830年),立志以“祖传杨授立医救世为业”,医名夏继昭,殁于宣统元年(1909年),享年八十岁。医著有《经络穴通歌简》、《温病汤头歌注》、《疫喉浅论》、《气运论》、《会厌论》。  相似文献   

2.
关于反治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反治”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一般解释为“顺从疾病表面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其具体应用范围包括“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和“通因通用”四个方面。由于此治则出自《黄帝内经》,故各类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均将其纳入治则体系之中而为业医之准绳,似已成千古定论。  相似文献   

3.
陈其昌居士,上海松江人,家世业医,早年热心革命,毁家救国。民国初年投身实业救国遇挫,因感世风日下,人心浇漓,遂隐于医佛。后专注于三部脉法研究和实验推广,同时创办有上海佛化医院、新中医学院,主编《新中医世界》《中国科学脉法》等杂志和医书。新中国成立后,任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馆员,编辑医书,力倡革新中医教育。陈氏一生虽历经坎坷,然济世救国之心则矢志不渝。  相似文献   

4.
一、弃儒攻医问题朱丹溪初习举子业,曾从朱熹四传弟子许谦学“道德性命之说”。“三十岁时,因母之患脾疼,众工束手,由是有志于医。”(《格致余论·序》)后许谦病久,亦勉其学医,以为更有利于仁民爱物。基于此,朱氏便中年出家,弃儒攻医。序中追忆学医过程说:“取《素问》读之,三年似有所得。又二年……,犹虑学之未明,至四十岁复取而读之,以质钝,遂朝夕钻研,缺其所可疑,通其所可  相似文献   

5.
饶师泉(1915年~),出生于广东大埔县。1936年毕业于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随即转进上海新中国医药学院研究院,一年后毕业,于1938年南渡到马来西亚吉隆坡执业中医,兼经营中国药材生意。先后创办“雪(艹二)莪中国医学会”,又受聘任《马华日报》医学周刊编辑,出版《医学新声》(季刊),成立“中马中医师工会”、“马来亚中医药总会”(现马华医药学院前身),创办《中华施诊所》,曾任会长、主席、理事  相似文献   

6.
谢利恒(1880—1950),名观,晚年自号澄斋老人,江苏武进人。通儒而精史地之学。幼承家学,熟诵《内》、《难》、《伤寒》及方书、本草。1911年前后曾任商务印书馆编辑。历任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神州医药总会附设中  相似文献   

7.
清末民国医家王汝霖,字雨三,江苏太仓人。原“以耕读隐于乡”,因“家人之死于医者比比,乃发愤治医学”(跋),上溯《内》《难》诸经典,旁参各家之言,“吸精吮髓,索奥探玄”(跋),务求诊病至当。所学既成,乃稍稍为人治病,因治病多奇验,于是求治者接踵,医名雀起,后悬壶于海上。王氏治病崇尚温补,扶正祛邪。临证经验丰富,胆识过人,有医林奇士之誉。怀济世活人之宏愿,切救时弊,倾毕生心血而作《治病法轨》(以下简称《法轨》),“书易三稿,屡燹于兵,今所存者,十之一二”(秦序)。此际王氏年迈体衰,不复能著述,于民国三十年付梓,上海中医书局出版发行。近代名医家秦伯未等人为其作序,赋予甚高评价:“综核王君之书有四善:无门  相似文献   

8.
吴澄,字鉴泉,号师朗,安徽歙县人,生于清代康乾年间(具体不详)。他对《易经》钻研颇深,后因屡试不第,遂弃儒就医,专心精研岐黄之术。对虚劳一门尤为精辟,正如愚叔炜及程芝云在序和传中说;“师朗即以是通于医,弃学子业后,闭户研穷者历有年,临证体验者历有年,所活人几未可以数计”。“凡沉疴经手,治无不立愈,于是医名譟甚”。吴氏鉴于:“窃见近日治虚损者少,做虚损者多,死于病  相似文献   

9.
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医人物词典》(以下简称《词典》),是一部具有实用价值的工具书。它收集数千年来与中医有关的古今人物词目6200余条,分别介绍医人的生卒年代、字号别名、籍贯简历、学术思想、医学成就,及其著作、师承、流派等,共约百余万字。收集广泛,资料丰富,易于查阅。这对于中医学术之研究,医史知识之普及,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词典》出现的若干存在问题,亦不容忽视。今就管窥之见,提出供编撰者于《词典》再版时作补充修改之参考。一、人名重列如“许昭”(145页)与“许明斋”(149页)二者实为一人,明斋为许昭之号;“陈文灏”(319页)与“陈庆涛”(324页)亦为一人,庆涛乃陈文灏之名。此可能因编撰者不熟悉某些医家的名号而误一为二。  相似文献   

10.
吴棹仙(1892~1976),名浦,四川巴县人,中医内科、针灸学家.少年时代就能诗会文,随父吴俊生习医,后考入巴县医学堂,得名师王恭甫、唐德府教诲,成为品学皆优的高才生.1916年参加重庆开业医师统一考试,名列第三,从此悬壶渝城.1929年创办《医药周刊》,撰文发扬中医学理,痛斥汪精卫国民政府发布的“废止旧医案”的无知邪说.同时成立重庆市国医药馆并任馆长,并选为中医师公会负责人之一.为发展中医学术和培养后继人才,他先后创办了巴县国医学舍、粹华医社、重庆市国医传习所、双桂堂药店、重庆中医院、中华医药科学讲习所、苏生国医院等.吴氏在20年代初,得针灸名师许直礽针法秘传.1955年冬献《子午流注环周图》给毛泽东主席,神针之誉驰于国中.吴氏医理精深、医技娴熟,先后编有《子午流注说难》、《医经生理学》、《医经病理学》、《灵枢经浅注》、《养石斋医案》、《养石斋诗稿》等.先后任重庆市中医学校教师,重庆市第一、二中医院院长,重庆市政协第1、第2届委员.全国政协特邀代表,成都中医学院教师,医经、针灸教研组主任,四川省政协第2届委员,四川省人大第3届代表,全国中医学院二版教材特邀顾问.  相似文献   

11.
徐相任(1881—1959),原字相宸,名尚志,晚号无私老人,江苏吴县人。初习举子业,弱冠改从随岳父费绳甫学医,壮年悬壶沪上,曾任职于上海中国红十字会附设时疫医院,又任神州医药总会常务委员等。建国  相似文献   

12.
余奉仙(1860~1939),字涤凡,亦称涤凡道人。江苏阜宁人,住益林西甘溪沟。中医世家,其父赞襄公精医术,名盛乡里。奉仙公幼习儒,善为诗,精于书法,少年秉承家学,精究歧黄,临证经验极为丰富,中年曾客居金陵行医,医名鼎盛,为清末“苏北三大名医”(兴化赵海仙、阜宁余奉仙、淮安张子平)之一,迄今乡里犹称道之。余氏治病圆机活法,深思敏悟,能起沉疴痼疾,诊务繁忙。晚年著有《望闻问论》、《论  相似文献   

13.
“■”字《内经》全书只出现一次,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血实宜决之,气虚宜引之。”但古今注释不一,仅其读音,就有以下几种:1.读dao(导)音。首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王冰注:“读为导。导引则气行条畅。”朱海玉等编的《医药误读字辨》(安徽科技出版社,1988年)从之。2.读che(彻)音。见李戎《中医难字字典》(四川科技出版社,1986年)。3.dao(导)、che(彻)二音并存。见上海中医学院中医文献研究所编《中国医籍字典》(江西科技出版社,1989年)。4.读chi(赤)音。见张登本、…  相似文献   

14.
柳宝诒清末医学家。字谷孙,号冠群。澄江(今江苏江阴)人。学识宏博,医名尤著。编有《柳选四家医案》(1904年刊)。又撰《温热逢源》三卷,著《素问说意》一卷、《惜余医话》四卷。  相似文献   

15.
张璐,字路玉,晚号石晚老人,清,常州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卒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十一月至翌年(1699)十一月之间。幼年读书,旁通医术,少而颖悟,博贯儒业。尚谓:“余自束发授书以来,留心是道”(《医通》自序),可见张璐在十五岁时即对医药有浓厚的兴趣,在业儒之余,研习岐黄之道。  相似文献   

16.
正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五运六气入门与提高十二讲》!这本书是著名的青年中医才俊、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2批)、山东省名中医、山东烟台毓璜顶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邹勇教授编撰的!他是我们中华中医药中和医派的中坚力量,是中和医派的创始传人之一,是烟台中和医派研究会(国内最早挂牌  相似文献   

17.
吴琛 《河北中医》2005,27(11):805-807
吴克潜(1898—1991),浙江海宁人,幼承家学,博览群书,27岁到上海行医,并创办《医药新闻》报,任主编。后应中国医学院之聘,任教授兼教务长,31岁任中华全国医药联合会执行委员兼学术委员。建国后,历任南通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主任,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主任、中医教研室主任,主任医师、教授,江苏省中医学会理事、顾问等职。擅长中医内、儿科,主要著作有《吴氏儿科》、《古今医方集成》、《病源辞典》、《药性辞典》、《医药精华集》、《诊断学》、《吴克潜医案医话集》等,桃李满天下,被载入中国医学史。现将先祖父吴克潜教授学习《脾胃论》及其临证经验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8.
项昕,字彦章,晚号抱一翁,元末明初浙江永嘉人,家故业儒,而翁早岁习医,博学多能,喜辞章,善音律,工绘画,尤以医名一时。惜所著《竹斋小稿》、《脾胃后论》、《医原》均已亡佚,其生平事略和学术观点,鲜为人知。因作简略探讨,冀以光乡先辈遗迹之万一。生平考略项氏祖籍浙江永加,幼时随家徙居余姚。元末著名文学家戴良为之作传,称为“东嘉  相似文献   

19.
徐江雁 《北京中医药》2006,25(9):527-529
汪逢春(1884~1949年),名朝甲,以字行,江苏吴县人.自幼随兄学举子业,兼从吴中名医艾步蟾习轩岐术.1906年进京,供职于法部,拜御医力轩举为师.1911年辞法部之职,专以医为业.1929年任北京考试委员.1938年成立北京国医分会,当选会长.1939年创办《北京医药月刊》,任主编.先生一生致力于阐扬国医文化,重视人才培养,博览精究群籍,强调辨证施治,临证重视脾胃,擅治时令及胃肠病.是我国中医近代史上集编辑出版、教育、临床于一身的著名中医大家.  相似文献   

20.
二仙汤的临床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方中以“二仙”为名的,有《疡医大全方》的二仙丹,《黄宾江方》的二仙散,《沈氏尊生》的二仙胶等,未见有“二仙汤”之名。二仙汤,见于《上海赤脚医生手册》及《中医方剂临床手册》(上海中医学院出版)。因本方是以仙茅、仙灵脾二味壮阳药为主所组成,故名亦称仙茅汤。临床以此方为基础,随证加减,不仅适应证较广,而且疗效亦较满意。现仅将个人临床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