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论仲景阴阳自和的基本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仲景在《伤寒论》中首次提出“阴阳自和”的概念,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阴阳自和”的基本思想,完善和发展了阴阳学说,为中医病机学、发病学、治疗康复学、养生学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不仅奠定了温病学的基础,而且对中医传染病学的形成产生着巨大影响。《伤寒论》对传染病学发展的最大影响,主要是深刻地揭示了传染病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3.
1生平与著作 邢锡波(1906-1977),男,汉族,河北省青县人,我国当代著名的中医临床家和中医教育家。其生前在天津、河北一带行医50余年,对中医理论深有造诣,临床经验丰富。著有《伤寒论讲义》(上下册)、《伤寒论补充教材》、《脉学阐微》、《邢锡波医案选》、《伤寒论临床实验录》、《邢锡波医案集》、《中医临床传薪集》等。  相似文献   

4.
[本刊讯]近日,江苏省扬州市中医院开展"学经典、用经典"活动,深入学习中医经典著作,特别是《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四部著作,夯实医务人员中医基本功底,提高其中医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5.
针对《伤寒论》理论深奥、实践性强、年代久远的特点,探索并实施了课堂教学-网络自学-课后导学-实践促学-考核科学的多维立体化教学模式.以《伤寒论》内容与辨证思维为中心,以中医基本理论知识、临床技能与西医学相关知识技能为两翼,共同组成学习内容.  相似文献   

6.
试论仲景针灸学术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仲景针灸学术思想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350005)严善余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两部份),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不但为中医辨证学和方剂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爷为针灸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阐发“治未病...  相似文献   

7.
《内经》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伤寒论》则奠定了中医临床治疗学的体系。作为中医学的两大特点之一的辨证论治是从《伤寒论》开始形成的,具体而言就是从《伤寒论》中的外感疾病的六经辨证拉开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序幕。 《伤寒论》初学者,往往会觉得尽管《伤寒论》言简义赅且能很好地指导实践,但是它却是没有很好地体现中医的辨证论治。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在近现代中医的辨证论治都通过四诊去获得资料,而在《伤  相似文献   

8.
少谦  阿明 《光明中医》2008,23(5):658-658
长治中医集团在继2006年11月-2007年5月《伤寒论》高级研修班之后,《金匮要略》高级研修班在日前召开了开班典礼。长治市副市长李国隆、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文渊参加了开班典礼。在长治市中医研究所举办了《伤寒论》研修班之后,大家通过学经典、传薪火、用经方,取得了良好效果后,应大家要求举办此次《金匮要略》研修班。大家认识到,掌握经典精髓,拓展临床思维,是提高临床诊疗的捷径!  相似文献   

9.
我院开展"精读经典,践行临床"的学习以来,对《伤寒论》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辅导培训,使我对《伤寒学》有了更多的认识,现将笔者对中医《伤寒论》的认识浅谈如下。1对《伤寒学》的产生于演变的认识《伤寒论》原名《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著作,成书于东汉末年(约200—219年),为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迄今为止近1800年的历史,其形成与确立成果是历代医家潜心研究的科学领域。  相似文献   

10.
张莉 《河南中医》2009,29(10):940-941
《伤寒论》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临床学的基础,也是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学习《伤寒论》重点在于学习它的严谨的辨证论治精神,掌握书中具体的理法方药。切忌钻牛角尖式的学习研究,或刻板地记伤寒条文。条文不可不学,但切忌死背硬套,夯实中医基本功,为学习《伤寒论》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是医圣张仲景所著,成书于东汉末年。为学科的确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迄今为止近1800余年历代医家对《伤寒论》潜心研究的丰硕成果,则是形成本学科形成与确立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院校规划教材,首次将《伤寒论选读》更名为《伤寒学》,并确定为中医专业及机关专业的必修课程。这些中医学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个历史性的学术突破。专家们释义,《伤寒学》是一部有继承性、创新性、优进心和实用性的优秀教材。  相似文献   

12.
《中医药导报》2009,15(8):81-81
中医药学经典著作——《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是几千年来指导中医临床实践的圭臬,也是继承中医药学传统和发展中医药学术的基础。中医人要学经典,读原著,从源头上继承中医,在实践中发扬中医。为促进中医药行业“读经典、做临床”学术风气的形成和高涨,本刊将进一步加大“经典与临床”栏目的组稿力度,现将该栏目主旨及征稿要求简介如下,欢迎广大读者、作者踊跃来稿,本刊将优先、优惠刊登。  相似文献   

13.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解放前指《内经》、《伤寒》、《金匮》和《神农本草经》。解放之初,中医授课,以此四大经典为教材,自中医学院成立后,逐步以《内经》、《伤寒论》、《金匮》及《温病学》为四大经典著作。本草学后世已有较大之发展,《神农本草经》已被后世之中药学所取代,而温病学则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外感发热病学的一大派,在治疗发热性传染性疾病中,其辨证论治、理法方药,既有创新性又有经典性,因而成为经典著作之一。  相似文献   

14.
中医药学经典著作——《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是几千年来指导中医临床实践的圭臬,也是继承中医药学传统和发展中医药学术的基础。中医人要学经典,读原著,从源头上继承中医,在实践中发扬中医。为促进中医药行业“读经典、做临床”学术风气的形成和高涨,本刊将进一步加大“经典与临床”栏目的组稿力度,现将该栏目主旨及征稿要求简介如下,欢迎广大读者、作者踊跃来稿,本刊将优先、优惠刊登。  相似文献   

15.
中医体质学说有着丰富的内容。先秦两汉时期的《黄帝内经》及《伤寒论》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晋隋唐时期、宋金元时期、明清民国时期的医著都对体质学说有了进一步发挥,并充实其学说。建国后是体质学说的大发展时期,尤其是王琦教授编著的《中医体质学》一书,集历代之大成,又结合现代医学的一些观点,使中医体质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中医体质学,是在历代体质学说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6.
中医药学经典著作——《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是几千年来指导中医临床实践的圭臬,也是继承中医药学传统和发展中医药学术的基础。中医人要学经典,读原著,从源头上继承中医,在实践中发扬中医。为促进中医药行业“读经典、做临床”学术风气的形成和高涨,本刊将进一步加大“经典与临床”栏目的组稿力度,现将该栏目主旨及征稿要求简介如下,欢迎广大读者、作者踊跃来稿,本刊将优先、优惠刊登。  相似文献   

17.
《中医药导报》2009,15(7):45-45
中医药学经典著作——《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是几千年来指导中医临床实践的圭臬,也是继承中医药学传统和发展中医药学术的基础。中医人要学经典,读原著,从源头上继承中医,在实践中发扬中医。为促进中医药行业“读经典、做临床”学术风气的形成和高涨,本刊将进一步加大“经典与临床”栏目的组稿力度,现将该栏目主旨及征稿要求简介如下,欢迎广大读者、作者踊跃来稿,本刊将优先、优惠刊登。  相似文献   

18.
张仲景早在东汉末年撰写了《伤寒论》、《金匮要略》,并拟定了中医临床第一方——桂枝汤。纵览历代名医名家,对桂枝汤的理论和临床研究可谓详尽,但罕有提到桂枝汤在中医食疗学中的地位和意义,为此,笔者冒昧提出如下管见,以争鸣于同道。  相似文献   

19.
张弢 《中医教育》2008,27(6):41-44
《伤寒论》为祖国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它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其书言简意赅,理义精微.蕴涵着丰富的辨证思维方法.故前人谓之“字字珠玑”。虽然作为中医著作中极富影响者之一,《伤寒论》对于中医教学有着深刻的影响,但是在目前中医教学过程中,伤寒论难教、难学,已经成为多数高等中医药院校师生长期以来的共识。如何提高经典课程的教学质量,如何教好伤寒论这门课程,  相似文献   

20.
耿建国 《北京中医》2006,25(7):440-441
《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对临床各科有着较高的指导价值,其所载方药在临床上有着卓越的疗效。千百年来《伤寒论》一直受到历代医家的广泛推崇,时至今日,《伤寒论》仍然是中医高等教育中的骨干课程。学习《伤寒论》,学好《伤寒论》,运用《伤寒论》的理论指导临床实践,不仅是培养中医本科生、研究生成为中医高级人才和临床综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中医成人教育(以下简称:成教)中完善成教学生的知识结构、掌握中医理论的精髓、提高成教学生的中医理论水平和临床技能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