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阳微阴弦”是慢性心力衰竭的核心病机,“阳微”责之心、肺、脾、肾气虚,日久气虚及阳,阳气亏虚,最终阴阳两虚;“阴弦”责之痰浊、瘀血、水湿胶结,阻滞血脉。“三焦失于决渎,玄府闭塞”是慢性心力衰竭加重的重要原因。治疗上,以益气温阳为要,兼以利水活血化痰,通和血脉;开鬼门,启玄府;升降气机,以平为期。  相似文献   

2.
运用保元汤临证治疗三则:冠心病,证属胸阳不振,气虚血瘀,心脉痹阻,治宜益气温阳,化瘀通痹。慢性腹泻,证属脾胃虚弱,治宜益气健脾和胃。末梢神经炎,证属气血阳气俱亏,瘀阻脉络,治宜温阳通脉。  相似文献   

3.
略论肺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古典医著,还是当今文献,述及“肺阴”者甚多,论及“肺阳”者尚少。或有曰肺阳即肺气,肺阳虚即肺气虚,无需另立“肺阳”之说。对此,笔者不敢苟同。阳之与气,虽属同类,也常以阳气相提并论,但二者终归有别。气属阳而不等同于阳,阳中包含气而不仅限于气。就机体气虚与阳虚之病理而言,气虚多为阳虚之因,阳虚则又为气虚之果。因此,阳与气之间,有范围大小、程度轻重之异。就肺脏而言,存不存在与肺阴相对之“肺阳”?如肯定之,在理论与临床上有何指导意义?笔者不揣冒昧,愿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4.
气虚怎可生热?从阴阳学说分析,气属阳,阳虚当生寒,何来之热?阳虚过盛,阴盛格阳,可见之真寒假热证,然气虚毕竟不能等同于阳虚,因气虚之阳不甚亏也,寒不盛,也不可能出现真寒假热之象。故在中医基础理论中,“气虚生热”确难甚解,即有解者,亦仅涉皮毛而已。至于深入考究,为数甚少,以致模糊不清,一知半解者甚众。  相似文献   

5.
肺阳虚其源为肺虚寒,肺阳与肺气可分而不可离,肺阳虚证必然兼有气虚的症状,鉴别关键是有无寒象,并提出肺气虚病变轻浅,寒象不著,气虚乃阳虚之渐,阳虚乃气虚之甚的辨证观点。肺阳虚辨证治疗上应以温补肺阳为主,佐以滋阴润燥之剂,以宗阴中求阳,阴阳和合之旨,顺应五脏相生相克关系。  相似文献   

6.
陈勇 《四川中医》2002,20(1):15-16
劳力型心绞痛病人多表现为气虚,故中医治疗劳力型心绞痛重在益气培元。结合兼症,辨证施治,对于气虚兼血瘀者,治疗重在培元益气,巧用活血药;对于气虚兼痰阻者,治疗以益气助运,豁痰通痹,助以运气;对于阳气虚、寒凝心脉者,治疗以益气温阳,重在培元,临床中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胸痹气虚血瘀证病机是阳气虚为本,血瘀为标。庞敏治疗原则为,发作期以活血化瘀为主,缓解期以益气温阳为主,应补中寓通,通中寓补,通补兼施,不可妄补、猛攻。  相似文献   

8.
主要讨论了<内经>中的阴虚、气虚的概念及相关的几个问题.指出<内经>中阴虚的涵义有三:一是与阳气虚相对,是指阴气虚亏及其凉润、宁静等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二是与在外或在上之气的不足相对,是指在内或在下之气的不足;三是与气属阳相对而指精虚.<内经>中的气虚概念,主要有二:一是指人体之气虚亏及其各种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属阴阳二气对等的皆不足;二是指以针刺泻法使气得散的一种状态.目前临床应用的阴虚概念,是指阴气虚而非精虚、血虚或津液亏虚.阴虚与阳虚都是人体之气某一部分的虚亏,阴阳两虚是阴气与阳气不对等的皆虚,它们都属于气虚的范畴.气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气虚包括阴虚、阳虚、阴阳两虚等,狭义的气虚是阴阳二气对等的皆不足.气阴两虚与气阳两虚在理论上是悖论,不可再用于临床疾病的病机和证候的表述.  相似文献   

9.
叶天士治痹证善从络病辨治,治周痹宣通脉络;肢痹流畅气血;寒湿痹微通其阳;风湿痹固阳,祛风湿,通经络;治湿热痹,若伤气则重治在气分,入络则予宣通经络为主;治痰血壅塞经络之痹,予化痰祛瘀通络;治卫阳疏风邪入络之痹,以宣通经脉为主;肝阴虚疟邪入血之痹,处养阴通络之品治疗;热入下焦血分之痹,又以补血养阴通络为主;风寒湿入下焦经隧之痹,予宣通经气,疏搜剔动药;气滞热郁之痹,则予宣通气;肝胃虚滞之痹,两补阳明、厥阴;肝胆风热之痹,以和阳甘寒,宣通经脉;精血虚痹,予益精气;气虚之痹,则益肺脾之气;营虚痹,用养营通络之品;筋痹,以补气血,宣行通络为主;血中气滞,疏化瘀通络之品;营中热,则通经络,清营热。  相似文献   

10.
花容女卓约产维阳,相谑尤堪赠女娘。肺部气虚还自敛,肝经血热悉皆凉。除蒸堪使经无阻,止痛须知痢不伤。赤泻更能行恶血,通将小便利膀胱。按:芍药味苦酸微寒无毒,入肺脾肝三经。时珍曰:昔人言洛阳牡丹、扬州芍药甲天下。今药中所用,亦多取扬州者。芍药,犹婥约也。婥约,美好貌。此草花容婥约,故以为名。  相似文献   

11.
通腑法在脑病治疗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薛红 《浙江中医杂志》2000,35(9):402-403
通腑法属“八法”中之下法 ,为祛邪之要法。在临床实践中 ,笔者注意到 ,由风、火、痰、瘀内结所致的腑气不通在中风、癫痫等多种脑病病机变化中占重要地位 ,在治疗中通腑法用之得当 ,可提高疗效 ,改善预后。现对通腑法在脑病治疗中的应用探讨如下。1 中风中风多属肝肾阴亏 ,水不涵木 ,肝阳上亢而致阳升风动 ,脑窍蒙塞 ,亦可因气虚血瘀、脉络阻滞 ,但无论何因 ,均可致腑气不通。肝为起病之源 ,胃为传病之所 ,木横土衰或气虚血瘀 ,必致脾胃斡旋升降失常 ,致中州运化传导失职 ,糟粕内停 ,且中风急性期多为阳火亢盛 ,火热内炽既可烁液成痰 ,助…  相似文献   

12.
阳入于阴是睡眠活动的本质,阳虚神失所养、浮阳独留于外是阳虚失眠的根本病机。慢性肾衰竭患者常被失眠所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与久病气虚涉阳、肾阳虚衰、精神失养、湿热瘀毒等实邪积聚、阳入于阴的道路被阻有关。天雄散出自《金匮要略》,由附子、白术、桂枝、龙骨组成,能温一身阳气之根本,补一身之气,兼潜上浮之阳,与慢性肾衰竭患者失眠病机相合,李建民教授应用其加减治疗慢性肾衰竭患者气虚涉阳、阳气虚损、精神失养、阳不入于阴所致的失眠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遣溺症的成因,多系由于气血不足影响及臂与膀胱和小肠三经气虚所致。治疗方法,以大补气血佐以温摄臀阳为最有效。方剂组成系以十全大补加益智、  相似文献   

14.
从风病医血探讨气血病变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三例风病医案推论气血病变的本质是瘀,而气血失调的缘由在于气滞气郁或气虚所致的气不通。指出气血之道贵乎通,认为调理气血有主次之分,应将调气放在首位,气血以通为用、以通为补,通是治疗气血病变的根本大法。  相似文献   

15.
"气分阴阳"与"气虚脉数"机理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一般而言 ,数脉主热 ,数而有力为实热 ,数而无力为虚热 ;迟缓脉为阳虚有寒。但临床上常遇到心气虚病人出现数脉 ,似与阳虚脉缓理论矛盾。气虚脉数的机理是什么 ?此气虚是阳气虚 ,还是阴气虚 ?为说明此点 ,先引入“气分阴阳”的概念。1 “气分阴阳”的概念中国古代哲学家为认识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规律 ,将阴阳概念引入 ,并与气的概念相结合 ,逐渐形成了“气分阴阳”的概念。如《道德经·四十二章》曰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认为阴阳二气由一气所生 ,而一气由道所生 ,阴阳二气…  相似文献   

16.
以“气分阴阳”理论探讨气虚脉数的机理,指出气虚脉数是因人体之气的阴性成分不足(此处指心阴虚)及其宁静、凉润、抑制等作用减弱,阴不制阳,心阳相对偏亢,其推动与温煦作用亦呈虚性亢盛,从而可见数而无力之脉,并附临床病例佐证。  相似文献   

17.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气血,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气虚既属虚证,何不直言“补之”,而谓“宜掣引之”?作者认为:“掣引”有导引、挽回、升提之义。由于气虚的形成各有不同,故治疗时,有缓中补虚、甘缓调理、辛温升提、苦辛开泄等等不同治疗虚证之法。一般而言,对气虚欲脱之危重病人,应当峻补;对元气虽虚,但病邪未尽,不任重补者,当用缓补,即用“掣引”之法。  相似文献   

18.
温兰双  蔡力民 《河北中医》1999,21(2):104-104
近年来,我们临床运用自制三香丸治疗胸痹,每获良效,现简介如下。1 药物组成、功效及主治范围三香丸由檀香、木香、降香、桃仁、红花、三七等加减组合而成。功效理气化瘀,温通胸阳。主治因脾阳不振而致的痰湿瘀阻,兼治因久病气虚、劳累过度、七情所伤导致的气机不畅,虽病因病机不同,最终皆致胸阳不宣,气滞血瘀之胸痹,临床表现为胸中憋闷,气短,乏力,汗出,面色苍白或晦黯,舌质紫黯,脉弱或细数或沉涩或结代。胸痹类似于现代医学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经临床验证,三香丸可缓解心绞痛发作,改善心肌缺血,促使心肌梗死心…  相似文献   

19.
从《黄帝内经》等典籍原文及临床实践出发,以心之体用为纲,探讨胸痹心痛的辨治方法。“体阴”,指心内藏之精气属阴,是心之气化活动的物质基础;“用阳”,指心推行、温煦气血之功能属阳,是心之气化活动的具体表现。翟双庆教授经验方以三组药物对心之体用整体调治,体现了胸痹心痛治疗中的关键——行血脉、通胸阳、安心神。  相似文献   

20.
甘温除大热为金元医家李东垣所创立。笔者临证应用薄有体会,仅将一得之见,聊述于下。甘温除大热的机理发热是一临床常见证候,原因可分外感和内伤两类。外感有寒暑湿燥火之不同;内伤有阴虚、血虚、阳虚、气虚、气血阴阳两虚以及瘀血、痰阻、积滞之异。根据“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的精神,区别发热致病的原因进行辩证论治,就会取得较好疗效。甘温除大热主要针对气虚发热而用。气属阳,气虚则阳亦虚,本应恶寒,何以发热?《素问·生气通无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